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百世犹接踵


《战国策》卷十〈齐策三·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388~
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王曰:「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淳于髡曰:「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葫、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及之睪黍、梁父之阴,则?车而载耳。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也。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髡将复见之,岂特七士也。」
《國語辭典》:接踵  拼音:jiē zhǒng
后面的人的脚尖与前面的人的脚后跟相接续。形容相继不绝。《三国演义》第九三回:「黄巾之后,董卓、催、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
《国语辞典》:接踵比肩  拼音:jiē zhǒng bì jiān
形容人多,络绎不绝。唐。韦嗣立〈谏滥官疏〉:「今务进不避,侥倖者接踵比肩,布于文武之列。」
分类:络绎不绝
《国语辞典》:接踵而至  拼音:jiē zhǒng ér zhì
一个接著一个,形容连续不断。《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下》:「与彦泽、元福、皇甫遇等帅精骑出西门迎战,诸将接踵而至,契丹稍退却。」也作「继踵而至」、「接踵而来」。
《国语辞典》:接踵摩肩  拼音:jiē zhǒng mó jiān
形容人多而拥挤。如:「一到假日,逛街的人接踵摩肩,十分拥挤。」也作「摩肩接踵」、「踵接肩摩」。
分类:拥挤
《漢語大詞典》:汗流接踵
见“ 汗流至踵 ”。
《漢語大詞典》:汗流至踵
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庄子·田子方:“ 御寇 伏地,汗流至踵。”亦作“ 汗流浹踵 ”、“ 汗流接踵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晚霞:“﹝ 阿端 ﹞意计穷蹙,汗流浹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氏子:“ 柳 在櫝中,歷歷闻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气。”
《漢語大詞典》:比肩接踵
犹比肩继踵。 清 戴名世 《〈道墟图诗〉序》:“其间名臣鉅儒、魁奇俊伟豪杰不羣之士,比肩接踵而出。” 清 戴名世 《〈小学论选〉序》:“天下之谬悠庸烂者,比肩接踵,不可胜数。”
《漢語大詞典》:架肩接踵
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拥挤。 宋 无名氏 《灯下闲谈·升斗得仙》:“ 李相公 珏 镇 扬 日,夜梦长衢而行,见一金字牌屹於路左,观者架肩接踵而至,遂诣看焉。”
《國語辭典》:接踵而来(接踵而來)  拼音:jiē zhǒng ér lái
形容相继不断的来到。《孽海花》第二五回:「当此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老夫子系天下人望,我倒可惜他多此一段闲情逸致!」也作「继踵而至」、「接踵而至」。
《國語辭典》:摩肩接踵  拼音:mó jiān jiē zhǒng
踵,脚跟。摩肩接踵指肩摩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不堪。也作「肩摩踵接」、「踵接肩摩」。
《國語辭典》:曳踵  拼音:yì zhǒng
拖著脚后跟缓步行走。《礼记。玉藻》:「执龟玉,举前曳踵,蹜缩如也。」
《國語辭典》:系踵(係踵)  拼音:xì zhǒng
一个接一个的来到。《晋书。卷五二。郤诜传》:「虞夏之际,圣明系踵,而损益不同。」
《漢語大詞典》:接履
(1).拖着鞋子。接,通“ 辑 ”。 汉 刘向 新序·节士:“有饿者蒙袂接履贸贸然来。”礼记·檀弓下作“辑履”。
(2).犹接踵。 清 钱谦益 《策五道·第五问》:“士业已不自轻,而上终不重士,有接履而去耳。”参见“ 接踵 ”。
《國語辭典》:接踵  拼音:jiē zhǒng
后面的人的脚尖与前面的人的脚后跟相接续。形容相继不绝。《三国演义》第九三回:「黄巾之后,董卓、催、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
《漢語大詞典》:蹑踵(躡踵)
犹接踵。 三国 魏 阮籍 《达庄论》:“乃闚鉴整飭,嚼齿先引,推年躡踵,相随俱进。”文选·潘岳〈藉田赋〉:“躡踵侧肩,掎裳连襼。” 李善 注:“説文曰:躡,追也。躡其踵,所以为追逐也。”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丁·仇邦俊家》:“骇为怪,奔归房。妇人躡踵亦来,纫袂对坐。” 明 唐寅 《与文徵明书》:“不幸多故,哀乱相寻,父母妻子,躡踵而没。”
分類:接踵
《漢語大詞典》:连踵(連踵)
犹接踵。后汉书·皇后纪序:“湮灭连踵,倾輈继路。”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五章:“ 汉 世外戚宦官之祸,连踵继轨。”
分類:接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