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干 → 乾干”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五塥
干硬的中等土壤。塥,土坚硬。管子·地员:“沙土之次曰五塥。五塥之状,累然如僕累。”参见“ 五粟 ”。
《漢語大詞典》:五粟
粟土。适宜种植的上等优质土壤。
《漢語大詞典》:干蹦蹦(乾蹦蹦)
干硬貌。 徐慎 《四书记》:“社员们掏出自家准备好的、被炽热的空气烤得干蹦蹦的干馍,泡进开水里,香甜地吃起来。”
《國語辭典》:乾巴巴  拼音:gān bā bā
1.乾枯瘦瘪的样子。如:「这只小狗乾巴巴的,好可怜!」
2.乾燥。如:「这种乾巴巴的土地,什么也种不活。」
3.形容辞采不够优美,内容不够生动。如:「你的文章看起来乾巴巴的,一点也不吸引人。」
《國語辭典》:乾巴  拼音:gān bā
1.失去水分而乾涸。如:「池塘里的烂泥经过连日的曝晒,全都乾巴了。」
2.皮肤因缺少油脂而显得乾燥。如:「冬天的时候,皮肤应该擦些乳液,否则会乾巴得难受。」
《漢語大詞典》:乾巴
1.干硬的饼状食物。《西游记》第十三回:“那 伯钦 另设一处,铺排些没盐没酱的老虎肉……点剁鹿肉、乾巴,满盘满碗的陪着 三藏 吃斋。”
2.因失去水分而收缩。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太阳燥热……苞米的红缨一半干巴了。” 杨朔 《桃树园》:“ 石老海 病的有年数了,半身不遂,两条腿瘦得就象那干巴树枝,瘫在炕上不能动弹。”
3.指语言文字枯燥单调。 茹志鹃 《新当选的团支书》:“写完后自己看看又觉得太生硬,太干巴,于是撕掉重新再来。” 黄宗英 《大雁情》:“我实在不会写文章,挺生动的事儿,让我一写就干巴了。”
《漢語大詞典》:乾巴巴
1.干硬貌。 老舍 《骆驼祥子》十八:“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 李汉平 《“吓一跳”的故事》:“﹝ 小夏 ﹞猛地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干巴巴的馒头。”
2.干瘦貌。 张天翼 《春风》:“那孩子慌慌地站了起来。又黄又瘦,脸上干巴巴的。”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第一景:“她颤巍巍摇着头,干巴巴的瘪嘴激动得一抽一抽的。”
3.枯燥单调。 茅盾 《少儿文学的春天到来了》:“当时(指1960年前后)的少年文学作品,绝大部分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政治挂了帅,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文字干巴巴。”
《漢語大詞典》:乾蹦蹦
干硬貌。 徐慎 《四书记》:“社员们掏出自家准备好的、被炽热的空气烤得干蹦蹦的干馍,泡进开水里,香甜地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