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枯涩(枯澀)  拼音:kū sè
枯燥生涩。《福惠全书。卷二四。典礼部。宾兴考试》:「勿出枯涩,以阻遏少年文机。」
《漢語大詞典》:乾枯
1.失去水分而枯槁。 唐 杜甫 《大麦行》:“大麦乾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十一:“贫儿二亩地,乾枯十树桑。” 张天翼 《脊背与奶子》:“他觉得一切的景物都可爱起来。那些干枯的瘦树仿佛很苗条。”
2.干燥。法苑珠林卷十二:“脣口乾枯,喉舌燥涩。”
3.干瘪;瘦瘠。 唐 窦暨 《述书赋》下:“虽则筋骨乾枯,终是精神嶮峭。”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素足女:“今妇人缠足……其体质乾枯,腥秽特甚。” 张天翼 《儿女们》:“脖子有点痠疼--似乎撑不起这干枯的脑袋。”
4.比喻枯燥乏味。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作诗圆熟》:“圆熟多失之平易,老硬多失之乾枯,能不失二者之间,则可与古作者并驱矣。” 朱光潜 《谈文学·文学与人生》:“一个对于文艺有修养的人决不感觉到世界的干枯或人生的苦闷。”
5.枯竭;罄尽。 萧红 《桥》:“她的歌词渐渐的干枯了。”
《漢語大詞典》:枯悴
(1).憔悴。 三国 魏 曹植 《释愁文》:“予以愁惨,行吟路边。形容枯悴,忧心如焚。”南史·臧焘传:“﹝ 臧盾 ﹞父卒,居丧五年,不出庐户,形骸枯悴,家人不识。” 唐 吕岩 《绝句》之二三:“养得儿形似我形,我身枯悴子光精。” 宋 洪迈 《夷坚丁志·韶州东驿》:“其宿于外十辈亦有被此害者,虽皆不死,而神气顿痴,颜色枯悴,盖血液已失故也。”
(2).犹枯萎。 晋 陶潜 《杂诗》之三:“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昔有思妇,夫官於 蜀 ,屡愆秋期,登此山絶望,忧感而死,山木枯悴。”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其北二十四五步,有无忧花树,今已枯悴。”
(3).枯燥乏味。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引:“古风乐府之类,芳沃当代,响起陈人,淡寂无枯悴之嫌,繁藻无淫妖之忌。”
《漢語大詞典》:乾燥
1.犹干旱。管子·度地:“春三月,天地乾燥,水纠列之时也。”《汉书·沟洫志》:“春夏乾燥少水时也,故使 河 流迟,贮淤而稍浅。”
2.失去水分;缺少水分。 汉 王充 论衡·商虫:“穀乾燥者,虫不生。”法苑珠林卷一一四:“脣舌乾燥,耳鼻焦闭,五臟内煎,津液外竭。”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遇夫:“丫头又忙掇过一碗汤来,説:‘饭乾燥,吃些汤罢!’”
3.枯燥,没有趣味。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八:“算学书上的文字,虽说干燥无味,但正确细密,实为他科书籍所不及。” 茅盾 《夜读偶记·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大雅》《颂》的文学语言那就是庙堂中的语言,即后世所谓‘雅言’,装模作样,官气十足,干燥无味。”
4.干涩,不甜润。 巴金 《家》九:“祖父的声音又干燥,又严厉。” 徐迟 《财神和观音》:“那一笑干燥得象荒漠上的鹰叫。”
5.喻困难;拮据。朱子语类卷七二:“是尽乾燥处困之极,事无可为者。”《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看看家中金银搬完,屯盐卖完,手中乾燥,央人四处借债。”
6.干净。 明 沈鲸《双珠记·纩衣寄诗》:“东宫的尿瓶倾洗得乾浄,公主的夜桶收拾得乾燥。”
《國語辭典》:枯瘠  拼音:kū jí
枯槁贫瘠。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予顷在南郑,见一军校,火山军人也。言火山之南,地尤枯瘠,锄钁所及,烈焰应手涌出。」《聊斋志异。卷一。瞳人语》:「许时不窥园亭,珍珠兰遽枯瘠死。」
《國語辭典》:枯索  拼音:kū suǒ
枯萎而无生气。汉。王充《论衡。顺鼓》:「蝗虫时至,或飞或集,所集之地,谷草枯索。」
《國語辭典》:乾枯  拼音:gān kū
1.草木因缺少水分或营养而枯黄的样子。如:「冬天近了,树上的叶子也渐渐乾枯了。」
2.因年老而皮肤缺乏脂肪或水分,造成皮肤的乾燥。
3.一点也不剩。如:「这口井用了几十年之后,水源终于乾枯了。」
《國語辭典》:乾燥  拼音:gān zào
缺乏水分。《管子。度地》:「春三月,天地乾燥。」
《國語辭典》:乾巴巴  拼音:gān bā bā
1.乾枯瘦瘪的样子。如:「这只小狗乾巴巴的,好可怜!」
2.乾燥。如:「这种乾巴巴的土地,什么也种不活。」
3.形容辞采不够优美,内容不够生动。如:「你的文章看起来乾巴巴的,一点也不吸引人。」
《國語辭典》:乾巴  拼音:gān bā
1.失去水分而乾涸。如:「池塘里的烂泥经过连日的曝晒,全都乾巴了。」
2.皮肤因缺少油脂而显得乾燥。如:「冬天的时候,皮肤应该擦些乳液,否则会乾巴得难受。」
《漢語大詞典》:乾巴
1.干硬的饼状食物。《西游记》第十三回:“那 伯钦 另设一处,铺排些没盐没酱的老虎肉……点剁鹿肉、乾巴,满盘满碗的陪着 三藏 吃斋。”
2.因失去水分而收缩。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太阳燥热……苞米的红缨一半干巴了。” 杨朔 《桃树园》:“ 石老海 病的有年数了,半身不遂,两条腿瘦得就象那干巴树枝,瘫在炕上不能动弹。”
3.指语言文字枯燥单调。 茹志鹃 《新当选的团支书》:“写完后自己看看又觉得太生硬,太干巴,于是撕掉重新再来。” 黄宗英 《大雁情》:“我实在不会写文章,挺生动的事儿,让我一写就干巴了。”
《漢語大詞典》:乾巴巴
1.干硬貌。 老舍 《骆驼祥子》十八:“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 李汉平 《“吓一跳”的故事》:“﹝ 小夏 ﹞猛地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干巴巴的馒头。”
2.干瘦貌。 张天翼 《春风》:“那孩子慌慌地站了起来。又黄又瘦,脸上干巴巴的。”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第一景:“她颤巍巍摇着头,干巴巴的瘪嘴激动得一抽一抽的。”
3.枯燥单调。 茅盾 《少儿文学的春天到来了》:“当时(指1960年前后)的少年文学作品,绝大部分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政治挂了帅,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文字干巴巴。”
《漢語大詞典》:烦琐哲学(煩瑣哲學)
(1). 欧洲 中世纪在学院中讲授的以解释天主教教义为内容的哲学,实际上是一种神学体系。由于采用烦琐的抽象推理的方法,所以称为“烦琐哲学”。
(2).指罗列表面现象,拼凑枯燥条文,使人得不到要领的作风和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