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玄宗开元时官诸王侍读,守右清道率府长史。其学长于地理。有《史记正义》。
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七
守节。开元时官诸王侍读。守右清道率府长史。
郭瑾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50 【介绍】: 五代时太原晋阳人,字守节。少从军,能骑射,历河中教练使。仕后晋,累官至左神武统军、镇鄜州。后汉高祖立,镇滑台,官终彰德军节度使。

人物简介

简介
建隆元年(960)任单州团练使。乾德二年(964)任济州团练使。
《国语辞典》:烈女不更二夫,忠臣不事二君  拼音:liè nǚ bù gēng èr fū,zhōng chén bù shì èr jūn
(谚语)贞烈的女子守节而不改嫁,忠烈的臣子绝不侍奉他国君主。比喻忠诚坚贞,绝无二心。明。梁辰鱼《浣纱记》第四二出:「臣闻烈女不更二夫,忠臣不事二君。大王先行,小臣不久也就到了。」也作「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国语辞典》: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拼音:zhōng chén bù shì èr jūn,liè nǚ bù gēng èr fū
(谚语)忠诚的臣子义不降敌,贞节的女子守节而不改嫁。比喻忠诚坚贞,绝无二心。明。沈采《千金记》第三七出:「告大王知道,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大王倘有不幸,奴家岂肯存著异心。」《隋唐演义》第四九回:「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为隋臣,不能匡救君恶,致被逆贼所弑,不能报仇,而事别主,何面目立于世乎?」也作「烈女不更二夫,忠臣不事二君」。
《国语辞典》:烈女不更二夫  拼音:liè nǚ bù gēng èr fū
(谚语)贞烈的女子守节而不改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夫人怒欲悔亲,依旧要将莺莺与郑恒,焉有此理?道不得个『烈女不更二夫』。」也作「烈女不嫁二夫」。
《国语辞典》:烈女不嫁二夫  拼音:liè nǚ bù jià èr fū
(谚语)贞烈的女子守节而不改嫁。元。关汉卿《五侯宴。楔子》:「你说的差了也。便好道一马不背两鞍,双轮岂碾四辙,烈女不嫁二夫,我怎肯嫁侍于人。」也作「烈女不更二夫」。
《国语辞典》:贞夫烈妇(贞夫烈妇)  拼音:zhēn fū liè fù
坚守节操而宁死不屈的男子和妇女。《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秋胡变文》:「我闻贞夫烈妇,自古至今耳闻,今时目前交见。」
《国语辞典》:义夫节妇(义夫节妇)  拼音:yì fū jié fù
有义气、守节操的夫妇。《周书。卷七。宣帝纪》:「孝子顺孙,义夫节妇,表其门闾,才堪任用者,即宜申荐。」元。关汉卿《蝴蝶梦》第四折:「国家重义夫节妇,更爱那孝子顺孙。」
《国语辞典》:柏舟之誓  拼音:bó zhōu zhī shì
比喻妇女丧夫守节不嫁。参见「柏舟之节」条。唐。陈子昂〈唐故袁州参军李府君妻张氏墓志铭〉:「青松摧折,哀断女萝之心,丹节孤高,终守柏舟之誓。」
《國語辭典》:不食周粟  拼音:bù shí zhōu sù
不吃周朝的食物。《史记。卷六一。伯夷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汉书。卷五八。傅燮传》:「且殷纣之暴,伯夷不食周粟而死,仲尼称其贤。」
分類:清白守节
《漢語大詞典》:仁人义士(仁人義士)
有德行并信守节义的人。 明 方孝孺 《云敞赞》:“古之仁人义士,视刀锯如饮食。” 鲁迅 《花边文学·倒提》:“然而我们从古典里,听熟了仁人义士来解倒悬的胡说了。”
《國語辭典》:坚贞不屈(堅貞不屈)  拼音:jiān zhēn bù qū
节操坚定,不肯屈服。如:「革命烈士们坚贞不屈的精神,永志人心。」「即使面对权贵的压迫,他依然坚贞不屈、尽忠职守。」
《漢語大詞典》:坚贞不渝(堅貞不渝)
坚守节操,决不改变。 徐迟 《牡丹》六:“她们不屈不挠,坚贞不渝,任何考验不足以动摇她们。” 唐弢 《在生命的浩瀚的海洋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这样坚贞不渝地谨守着自己的诺言,这样忠心耿耿、废寝忘食地为党为人民工作过来、斗争过来的。”
《漢語大詞典》:节嫠(節嫠)
守节的寡妇。 清 邱维屏 《述赵希乾事》:“苟如 希乾 意以自刃死,则其父斩焉,且令两世节嫠何以生哉!”
分類:守节寡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