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人情挂剑
 
剑悬
 
剑挂宰上
 
季札挂剑
 
宝剑悬
 
宝剑赠君
 
宝剑非所惜
 
带丘墓
 
延州空挂
 
延陵件
 
延陵心
 
延陵轻宝剑
 
思挂剑
  
把剑觅徐
 
把剑觅徐君
  
挂剑酬知己
 
挂坟松
 
挂延陵
 
树头千金剑
 
留剑
 
留墓剑
  
留树
 
相酬无宝剑
 
结交期一剑
  
赠墓剑
 
送剑
 
相关人物
季札
 
徐君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459~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新序·节士第七》~22~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即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简释

挂剑:表示追念亡友。宋黄庭坚《李浸州挽词》:“虽云挂剑来坟上,亦恐藏书在壁中。”


例句

曾被桂树枝,寒光射林薮。 元稹 说剑

碑传门客建,剑是故人留。 崔堤 秦州薛都督挽词

芜漫藏书壁,荒凉悬剑枝。 崔融 哭蒋詹事俨

徒悬一宝剑,何处访徐公。 张说 右侍郎集贤学士徐公挽词二首之一

故老空悬剑,邻交日散金。 张说 和魏仆射还乡

一朝宾客散,留剑在青松。 张说 崔尚书挽词

虽云挂剑来坟上,亦恐藏书在壁中。 方干 哭江西陈陶处士

叹嗟悬剑陇,谁识梦刀祥。 李隆基 过王浚墓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杜甫 别房太尉墓

欲挂留徐剑,犹回忆戴船。 杜甫 哭李尚书

素车犹恸哭,宝剑欲高悬。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

罢琴明月夜,留剑白云天。 沈佺期 哭苏眉州崔司业二公

不期先挂剑,长恐后施鞭。 王维 哭祖六自虚

还闻汉明主,遗剑泣东平。 卢僎 让帝挽歌词二首之一

遽痛兰襟断,徒令宝剑悬。 卢照邻 哭明堂裴主簿

心许留家树,辞直断佞臣。 窦群 题剑

人送剑来归陇上,雁飞书去叫衡阳。 窦巩 哭吕衡州八郎中

树悲悬剑所,溪想钓璜馀。 苏颋 奉和魏仆射秋日还乡有怀之作

悬剑空留信,亡珠尚识机。 骆宾王 夕次旧吴

典故
歌唐虞
 
歌遗民

相关人物
季札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札来聘,见叔孙穆子,说之。……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

例句

陶唐歌遗民,后汉更列帝。 杜甫 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

微臣徒窃抃,岂足歌唐虞。 权德舆 奉和圣制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百僚

典故
信义高吴季
 
挂徐君剑

相关人物
徐君
 
季札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459~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徐君庙在泗州徐城县西南一里,即延陵季子挂剑之徐君也。」
典故
号三匝

相关人物
孔子
 
季札

参考典故
延陵葬子


《礼记·檀弓下》
「延陵季子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葬于赢博之间。孔子曰:『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往而观其葬焉,其坎深不至于泉,其敛以时服,既葬而封,广轮掩坎,其高可隐也。既封,左袒,右还其封,且号者三,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唐·孔颖达疏:「(号者三)乃右而围绕其封兼且号哭而绕坟三匝也。」
《新校本宋书》卷六十八
史臣曰:襄阳庞公谓刘表曰:「若使周公与管、蔡处茅屋之下,食藜藿之羹,岂有若斯之难。」夫天伦由子,共气分形,宠爱之分虽同,富贵之情则异也。追味尚长之言,以为太息。

典故 
季札

相关人物
季札

参考典故
季札听歌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450~
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秋,吴伐楚,楚败我师。四年,晋平公初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例句

季子生前别,羊昙醉后悲。 司空曙 哭苗员外呈张参军

延陵称贵邑,季子有高踪。 李频 送延陵韦少府

郤诜为胄子,季札是乡人。 窦常 故秘监丹阳郡公延陵包公挽歌词

典故
季札听歌
 
季札辨

相关人物
季札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札来聘,见叔孙穆子。说之,谓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择人,吾闻君子务在择人,吾子为鲁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祸必及子,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简释

季札听歌:指欣赏乐舞。唐韩翊《宴吴王宅》:“听歌吴季札,纵饮汉中山。”


例句

惉滞难令季札辨,迟回但恐文侯卧。 元稹 立部伎

听歌吴季札,纵饮汉中山。 韩翃 宴吴王宅

典故
季子邑

相关人物
季札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449~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眛,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秋,吴伐楚,楚败我师。四年,晋平公初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例句

清风季子邑,想见下车时。 刘长卿 送李挚赴延陵令

典故
如旧识

相关人物
吴季札
 
郑子产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季礼)聘于郑,见子产,如旧识。」

例句

同宿李翱家,一言如旧识。 白居易 伤唐衢二首之一

典故
相关人物
季札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448~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眛,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秋,吴伐楚,楚败我师。四年,晋平公初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典故
留缟带
 
赠缟

相关人物
季札
 
郑子产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纻衣焉。」晋·杜预注:「吴地贵缟,郑地贵纻。故各献己所贵,示损己而不为彼货利。」

例句

既闻留缟带,讵肯掷蓍簪。 韦庄 同旧韵

缔交君赠缟,投分我忘筌。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

《国语辞典》:季札  拼音:jì zhá
人名。生卒年不详。春秋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寿梦见其贤而欲立为王,不受;后封于延陵,号延陵季子,简称为「季子」。曾出使鲁国,并从观乐中,听出各国的兴衰。他与徐君间重友谊、守信用的故事,亦为世人传诵。
《国语辞典》:季札挂剑(季札挂剑)  拼音:jì zhá guà jiàn
春秋吴人季札北过徐君,徐君爱季札剑,季札为使上国,未献,然已心许之。后还至徐,虽徐君已死,札不背其承诺,乃解剑系其冢树而去。见《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后传为重友谊、守信用及吊唁亡友的典范。
分类:吴人季札
《國語辭典》:延陵  拼音:yán líng
1.地名:(1)春秋吴邑,在今江苏省武进县地。为季札封地。(2)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汉成帝的墓地在此。
2.复姓。如南朝宋有延陵盖。
《漢語大詞典》:延陵季子
指 春秋 时 吴 公子 季札 。相传 吴王 寿梦 有四子: 诸樊 (或称 谒 )、 馀祭 、 馀眛 (一作 夷昧 )、 季札 。 季札 贤, 寿梦 欲废长立少。 季札 让不可。 寿梦 卒, 诸樊 立,与 馀祭 、 馀眜 相约,传弟而不传子,弟兄迭为君,欲终致国于 季札 。 季札 离国赴 延陵 (一说封于 延陵 ),终身不入 吴 国,故世称 延陵季子 。事见《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史记·吴太伯世家礼记·檀弓下:“ 延陵季子 , 吴 之习於礼者也。”亦称“ 延陵子 ”。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仪》:“思慕 延陵子 ,宝劒非所惜。” 晋 陆机 《吴趋行》:“穆穆 延陵子 ,灼灼光诸华。”参见“ 延陵 ”。
《國語辭典》:侨札(僑札)  拼音:qiáo zhá
指春秋公孙侨子产及吴季札,二人曾有互赠缟带纻衣之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后遂用以比喻结交朋友。《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漢語大詞典》:侨吴(僑吴)
春秋 郑 子产 (名 侨 )和 吴 季札 的并称。 唐 李商隐 《重祭外舅司徒公文》:“紵衣縞带,雅貺或比于 侨 吴 ;荆釵布裙,高义每符于 梁 孟 。”参见“ 侨札 ”。
分類:子产季札
《國語辭典》:侨札(僑札)  拼音:qiáo zhá
指春秋公孙侨子产及吴季札,二人曾有互赠缟带纻衣之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后遂用以比喻结交朋友。《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漢語大詞典》:悬剑(懸劍)
史记·吴世家:“ 季札 之初使,北过 徐君 。 徐君 好 季札 剑,口弗敢言。 季札 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 徐 , 徐君 已死,於是乃解其寳剑,繫之 徐君 冢树而去。从者曰:‘ 徐君 已死,尚谁予乎?’ 季子 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后因以“悬剑”指守信。 南朝 梁 刘孝标 《重答刘秣陵诏书》:“但悬剑空壠,有恨如何?” 唐 骆宾王 《夕次旧吴》诗:“悬剑空留信,亡珠尚识机。”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海上述林〉下卷序言》:“凡原本所有的图画,也全数插入--这,自然想借以增加读者的兴趣,但也有些所谓‘悬剑空壠’的意思的。”
分類:守信
《國語辭典》:挂剑(掛劍)  拼音:guà jiàn
表示对亡友的追怀及信义。参见「季札挂剑」条。唐。方干 哭江西处士陈陶诗:「虽云挂剑来坟上,亦恐藏书在壁中。」
《漢語大詞典》:留徐剑(留徐劍)
史记·吴太伯世家:“ 季札 之初使,北过 徐君 。 徐君 好 季札 剑,口弗敢言。 季札 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 徐 , 徐君 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繫之 徐君 冢树而去。从者曰:‘ 徐君 已死,尚谁予乎?’ 季子 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后以“留徐剑”为悼友之典故。 唐 杜甫 《哭李尚书》诗:“欲挂留 徐 剑,犹迴忆 戴 船。” 明 何景明 《哭以道》诗:“他时若挂留 徐 剑,忍向 桥山 觅墓林。”
《漢語大詞典》:解剑(解劍)
(1).史记·吴太伯世家:“ 季札 之初使,北过 徐 君。 徐 君好 季札 剑,口弗敢言。 季札 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 徐 , 徐 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繫之 徐 君冢树而去。”后以“解剑”为不违心诺之典。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陵王墓下作》诗:“解剑竟何及,抚坟徒自伤。” 清 魏耕 《历历白榆行》:“解剑空心许,抚躬徒自吁。”
(2).指卸官。 南朝 齐 谢朓 《始之宣城郡》诗:“解剑北宫朝,息驾南川涘。”
分類:不违违心
《漢語大詞典》:遗剑(遺劍)
亦作“ 遗劒 ”。
(1).谓遗失宝剑。后汉书·独行传·王烈:“后有老父遗剑於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新唐书·张九龄传:“臣以谓始造簿书,备遗忘耳。今反求精於案牘,而忽於人才,是所谓遗剑中流,契舟以记者也。”
(2).指遗失的剑。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所谓刻舟以摸遗剑,参天而射五步。”
(3). 晋 张华 观天象,言 丰城 有剑,补 雷焕 为 丰城 令以寻剑。 雷 掘地得两剑,以一遗 华 。 华 以为剑当有二,他日终当合。后 华 死,剑失所在。 雷 死,子持剑过 延平津 ,剑忽跃入水,但见二龙各长数丈,光彩照水。见晋书·张华传。后遂以“遗剑”指此典实。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石室祕书愁摄电,星池遗剑已成龙。”
(4).指死者遗留下来的剑。 唐 张景毓 《大唐朝散大夫行润州句容县令岑君德政碑》:“抚遗劒而空存,想游冠而无及。” 宋 王圭 《冬节起居南京鸿庆宫等处神御殿表》之三:“奉容衣于别寝,悼遗劒于昔游。”
《國語辭典》:季子  拼音:jì zǐ
1.年龄最小的儿子。
2.次子。《类书训纂。卷四。子》:「次息、季子、亚子、并次子之称。」
3.春秋吴人季札。参见「季札」条。
4.战国时人苏秦的字。参见「苏秦」条。后多借指曾经不得志而后发达者。唐。高适〈别王彻〉诗:「吾知十年后,季子多黄金。」
《漢語大詞典》:延陵季子
指 春秋 时 吴 公子 季札 。相传 吴王 寿梦 有四子: 诸樊 (或称 谒 )、 馀祭 、 馀眛 (一作 夷昧 )、 季札 。 季札 贤, 寿梦 欲废长立少。 季札 让不可。 寿梦 卒, 诸樊 立,与 馀祭 、 馀眜 相约,传弟而不传子,弟兄迭为君,欲终致国于 季札 。 季札 离国赴 延陵 (一说封于 延陵 ),终身不入 吴 国,故世称 延陵季子 。事见《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史记·吴太伯世家礼记·檀弓下:“ 延陵季子 , 吴 之习於礼者也。”亦称“ 延陵子 ”。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仪》:“思慕 延陵子 ,宝劒非所惜。” 晋 陆机 《吴趋行》:“穆穆 延陵子 ,灼灼光诸华。”参见“ 延陵 ”。
《國語辭典》:延陵  拼音:yán líng
1.地名:(1)春秋吴邑,在今江苏省武进县地。为季札封地。(2)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汉成帝的墓地在此。
2.复姓。如南朝宋有延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