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青雀
(1).鸟名。桑扈的别名。《淮南子·说林训》“桑扈不啄粟” 汉 高诱 注:“桑扈,青雀,一名窃脂。” 唐 王维 《青雀歌》:“青雀翅羽短,未能远食玉山禾。” 赵殿成 笺注:“青雀,尔雅:‘桑扈窃脂。’ 郭璞 注:‘俗谓之青雀。’”参见“ 桑扈 ”。
(2).鸟名。即鷁。水鸟名。礼记·曲礼上“则载青旌” 汉 郑玄 注:“青,青雀,水鸟。”
(3).指青鸟。神话传说中 西王母 所使之神鸟。 南朝 宋 鲍照 《野鹅赋》:“无青雀之衔命,乏赤鴈之嘉祥。” 唐 李商隐 《汉宫词》:“青雀西飞竟未迴,君王长在 集灵臺 。”《剪灯新话·秋香亭记》:“彩鸞舞后肠空断,青雀飞来信不传。”
(4).见“ 青雀舫 ”。
(5). 唐太宗 第四子 魏王 泰 的小字。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上谓侍臣曰:‘昨 青雀 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 胡三省 注:“ 泰 ,小字 青雀 。” 宋 范成大 《重读唐太宗纪·立晋王》诗:“ 承乾 谋父保天年, 青雀 图兄亦两全。”
《漢語大詞典》:桑扈
(1).鸟名。即青雀。又名窃脂。《诗·小雅·小宛》:“交交桑扈,率场啄粟。” 朱熹 集传:“桑扈,窃脂也,俗呼青觜,肉食不食粟。” 唐 卢鉟 《勗曹生》诗:“桑扈交飞百舌忙,祖亭闻乐倍思乡。” 元 马祖常 《用乐天韵因效其题咏闲意》:“邨北邨南桑扈叫,家前家后竹鷄飞。” 清 唐孙华 《莺粟花》诗:“栗留影里垂蕤重,桑扈飞时拂槛斜。”
(2).即 子桑伯子 。古代隐士。 鲁 人。《楚辞·九章·涉江》:“ 接舆 髠首兮, 桑扈 臝行。” 王逸 注:“ 桑扈 ,隐士也。” 清 姚鼐 《本出先伯之门追感往昔》诗之二:“闻説 伯高 真可学,从游 桑扈 见长贫。”参阅 清 梁玉绳 《人表考》卷五。参见“ 桑户 ”。
(3).古代传说 少皞 时主管蚕桑的官。 汉 蔡邕 独断:“桑扈氏,农正,趣民养蚕。”
(4).复姓。参阅《通志略·氏族四》
《漢語大詞典》:青雀舫
《方言》卷九:“舟……或谓之鷁首。” 郭璞 注:“鷁,鸟名也。今 江东 贵人船前作青雀,是其像也。”后因称船首画有青雀之舟为“青雀舫”。泛指华贵游船。 北周 庾信 《奉和濬池初成清晨临泛》:“时看青雀舫,遥逐桂舟迴。” 唐 刘长卿 《秋日夏口涉汉阳献李相公》诗:“偶乘青雀舫,还在白鸥羣。” 清 黄遵宪 《大阪》诗:“横列东西青雀舫,旁通三百赤栏桥。”亦省称“ 青雀 ”、“ 青舫 ”。 唐 刘言史 《送人随姊夫任云安令》:“闲逐维私向 武城 ,北风青雀片时行。” 宋 贺铸 《减字浣溪沙·掩萧斋》词:“落日逢迎 朱雀街 ,共乘青舫渡 秦淮 。” 明 张煌言 《送黄金吾冯侍御乞师日本》:“ 黄河 北去浮青雀,沧海东回献白狼。”
分類:青雀船首
《漢語大詞典》:方岳(方嶽)
亦作“ 方岳 ”。
(1).四方之山岳。古指东岳 泰山 、西岳 华山 、南岳 霍山 (一指 衡山 )、北岳 恒山 。书·周官:“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 孔 传:“覲四方诸侯,各朝于方岳之下,大明考绩黜陟之法。”按,《舜典》“四岳羣牧” 孔颖达 疏:“《释山》云: 泰山 为东岳, 华山 为西岳, 霍山 为南岳, 恒山 为北岳。”左传·昭公四年“四岳” 晋 杜预 注:“东岳 岱 ,西岳 华 ,南岳 衡 ,北岳 恒 。” 宋 苏轼 《策略》五:“昔之有天下者日夜淬厉……而五载一巡狩,朝诸侯於方岳之下。”
(2).指州郡。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五年:“ 宠 为 汝南 太守、 豫州 刺史二十餘年,有勋方岳。及镇 淮南 , 吴 人惮之。” 南朝 陈 徐陵 《陈武帝下州郡玺书》:“卿等拥旄方岳,相任股肱。” 宋 叶适 《风雩堂记》:“今公久於侍从,劳於方岳,退而休之,无所復羡。” 清 姚鼐 《圣驾南巡赋序》:“王者兼覆九州,内抚畿甸,外察方岳。”
(3).传说 尧 命 羲 和 四子掌四岳,称四伯。至其死乃分岳事,置八伯,主八州之事。后因称任专一方之重臣为“方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时 殷仲堪 在门下,虽居机要,资名轻小,人情未以方岳相许。” 唐 杨炯 《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遂罢方岳之官,仍居上臺之位。”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七年:“右丞受天子命,为方岳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自逸邪?” 明 何景明 《送熊廷振之楚藩》诗:“同榜衣冠照乡里,十年名位登方岳。”
《漢語大詞典》:四子
(1).指 王倪 、 啮缺 、 被衣 、 许由 。庄子·逍遥游:“ 尧 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 藐姑射 之山, 汾水 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四子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 李颐 云:“ 王倪 、 啮缺 、 被衣 、 许由 。”
(2).指 羲仲 、 羲叔 、 和仲 、 和叔 。汉书·食货志上:“ 尧 命四子以‘敬授民时’。” 颜师古 注:“四子,谓 羲仲 、 羲叔 、 和仲 、 和叔 也。事见《虞书·尧典》。”隋书·百官志上:“ 放勋 即分命四子, 重华 乃爰置九官。”
(3).指 汉 王褒 虚构的寓言人物 微斯文学 、 虚仪夫子 、 浮游先生 、 陈丘子 。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 褒 既为 益州 刺史 王襄 作中和乐职宣布之诗,又作传,名曰《四子讲德》,以明其意焉。” 吕延济 注:“四子,谓 微斯文学 、 虚仪夫子 、 浮游先生 、 陈丘子 也。 褒 当假立以为论端也。”
(4).指 逢萌 、 徐房 、 李昙 、 王遵 。 三国 魏 嵇康 《圣贤高士传》:“ 北海 逢萌 ,字 子康 ; 北海 徐房 ,字 平原 ; 李曇 ,字 子云 ; 平原 王遵 ,字 君公 。皆怀德污行,不仕乱世,相与为友,时人号为‘四子’。”
(5).指 蜀 中著名文学家 司马相如 、 王褒 、 扬雄 、 陈子昂 。 唐 雍陶 《蜀中战后感事》诗:“ 蜀 道英灵地,山重水又回。文章四子盛,道路五丁开。”
(6).指古代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 、 庄子 、 文子 、 列子 。旧唐书·元载传:“ 天宝 初, 玄宗 崇奉道教,下詔求明 庄 、 老 、 列 、 文 四子之学者。”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杜甫年表》:“﹝ 开元 二十九年﹞正月,两京诸州各置 玄元皇帝 庙,崇祀 老子 ,以 老 、 庄 、 文 、 列 为‘四子’。”
(7).见“ 四子书 ”。
《漢語大詞典》:四子书(四子書)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此四书是 孔子 、 曾子 、 子思 、 孟子 的言行录,故合称“四子书”。 清 邵懿辰 《仪宋堂后记》:“ 明太祖 既一海内,与其佐 刘基 ,以‘四子书’章义试士。行之五百年不改,以至於今。”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九:“余撰《文勤神道碑》,即据其子 儒卿 等所撰行状,言公年十有一,‘四子书’、‘十三经’皆卒读。”亦省作“ 四子 ”。朱子语类卷一○五:“‘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録,‘四子’之阶梯。” 清 薛福成 《选举论中》:“常科以待天下佔毕之士,试策论;论仍以‘四子’、‘五经’命题,特易其体格而已;策则参问古今事。”参见“ 四书 ”。
《漢語大詞典》:二方
后汉 陈寔 长子 元方 、四子 季方 的合称。二人均有高名。后汉书·荀韩钟陈传赞:“二 方 承则,八 慈 继尘。” 李贤 注:“二 方 , 元方 、 季方 也。 荀淑 八子,皆以‘慈’为字。”
《漢語大詞典》:兰陵王(蘭陵王)
(1). 北齐 兰陵武王 长恭 , 文襄帝 第四子。才武而貌美,临阵常戴假面以对敌, 芒山 之败, 长恭 为中军,率骑五百击 周 师 金墉城 下,勇冠三军, 齐 人歌谣以壮之,作《兰陵王入阵曲》。 唐 舞乐有“大面”,谓出于此。为此舞者戴假面,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
(2).词牌名。本为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三段二十四拍,一百三十字。见《词谱》卷三七。
《漢語大詞典》:势子(勢子)
(1).架势,姿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听得这轰的一声,就很有几个抖了一抖,吐出舌头的,还有举起双手,做势子去挡的。” 梁斌 《播火记》第二卷二五:“虎要取食,必先蹲一下势子。”
(2).势力。 清 陈天华 《警世钟》:“瓜分慢一年,各国的势子,越稳一年。”参见“ 势力 ”。
(3).势头;情势。 李大钊 《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日本 人夸为‘国粹’之万世一系的皇统,也有动摇的势子,从前由 中国 传入的 孔子 伦理现在全失了效力了。”
(4).犹架子。 郭沫若 《万引》:“他的脑中总还有几分梗塞,不好容易放下势子去向他的夫人赔礼。”
(5).围棋术语。指占据棋心与四面“星”位的棋子。 明 杨慎 丹铅总录·物用·棋鹗:“棋心并四面各据中一子,谓之五岳,言不可动摇也,今谓之势子。”
(6).现仅指“星”位四子。
《漢語大詞典》:势力(勢力)
(1).权力,处于高位而产生的威力。汉书·艺文志:“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於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南史·谢庄传:“﹝ 庄 ﹞ 大明 元年,起为都官尚书。上时亲览朝政,虑权移臣下,以吏部尚书选举所由,欲轻其势力。” 宋 苏轼 《书蒲永昇画后》:“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 永昇 輒嘻笑捨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 老舍 《茶馆》第二幕:“一改 民国 呀,他还有钱,可没了势力,所以侄子们敢欺负他。”
(2).泛指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力量。北史·毛脩之传:“ 亮 既剧 蜀 ,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 蜀 人,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 宋 李纲 《与吕相公书》:“夜遣兵将渡江,晨扣巢穴,贼众初犹抗拒,既知势力不敌,遂束手自归。” 柳青 《铜墙铁壁》第九章:“要不是三十六师留在上头保 榆林 ,就是看见野战军的势力大,缩回去了。”
(3).方言。犹派头,架子。 段荃法 《凌红蝶》:“那牛因为不渴,只用舌头舔了舔水,就抬起了头。 凤紫 斜一眼 红蝶 骂道:‘这畜生,坐坐月子,连水也不喝了,势力不小!’”
(4).犹势利。白雪遗音·玉蜻蜓·露像:“想你们出家人,无非一味的势力,倘有现任乡绅到此游,你们就笑脸相迎礼数周。”参见“ 势利 ”。
《漢語大詞典》:延陵季子
指 春秋 时 吴 公子 季札 。相传 吴王 寿梦 有四子: 诸樊 (或称 谒 )、 馀祭 、 馀眛 (一作 夷昧 )、 季札 。 季札 贤, 寿梦 欲废长立少。 季札 让不可。 寿梦 卒, 诸樊 立,与 馀祭 、 馀眜 相约,传弟而不传子,弟兄迭为君,欲终致国于 季札 。 季札 离国赴 延陵 (一说封于 延陵 ),终身不入 吴 国,故世称 延陵季子 。事见《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史记·吴太伯世家礼记·檀弓下:“ 延陵季子 , 吴 之习於礼者也。”亦称“ 延陵子 ”。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仪》:“思慕 延陵子 ,宝劒非所惜。” 晋 陆机 《吴趋行》:“穆穆 延陵子 ,灼灼光诸华。”参见“ 延陵 ”。
《漢語大詞典》:延陵
(1).古邑名。 春秋 吴 邑,公子 季札 因让国避居(一说受封)于此。故址在今 江苏 常州市 。《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 季札 ﹞去之 延陵 ,终身不入 吴 国。” 何休 注:“ 延陵 , 吴 下邑。”史记·吴太伯世家:“ 季札 封於 延陵 。”
(2).借指 季札 。 汉 王粲 《赠文叔良》诗:“ 延陵 有作, 侨 肸 是与。” 宋 范仲淹 《吴岩寺》诗:“唯有 延陵 逃遁去,清名高节老乾坤。” 清 李渔 《怜香伴·狂喜》:“你虽是 王莽 虚谦,我当做 延陵 真让。”参见“ 延陵季子 ”。
(3). 汉成帝 陵。汉书·成帝纪:“﹝ 绥和 二年﹞四月己卯,葬 延陵 。”
(4).指 汉成帝 。汉书·元后传:“行道之人为之陨涕,况於陛下,时登高远望,独不慙於 延陵 乎!”
(5).复姓。 南朝 宋 有 延陵盖 。见宋书·谢晦传
《漢語大詞典》:乾隆帝
(1711-1799)即“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皇帝。庙号高宗,年号乾隆。雍正帝第四子。初封和硕宝亲王。即位后继续用兵平定准噶尔部,又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并在新疆设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在位时编成《四库全书》,但屡兴文字狱。曾六次南巡,挥霍浪费。后期任用权臣和珅二十年,贪污腐败风气盛行。1796年禅位给皇太子(嘉庆帝),自称太上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