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7,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锦地
降水
冰川
喷泉
中波
洒水
潜水
台子
霜冻
烧地
高度
绿地
铺砌
竖立
霞脚
《漢語大詞典》:锦地(錦地)
铺设华美的地面。 南朝 梁 江淹 《灯赋》:“炤锦地之文席,映绣柱之鸿筝。”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大慈寺 壁,画 明皇 按乐十眉图,地有瑞草,谓之锦地。”
《國語辭典》:降水  拼音:jiàng shuǐ
大气中水气因凝结作用,而以任何形式降落到地面。常见的降水形式包括毛雨、雨、雪、雪粒及雹等。
《國語辭典》:冰川  拼音:bīng chuān
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本身的压力而变成冰层,又因重力作用而沿著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层便形成冰川。也称为「冰河」。
《國語辭典》:喷泉(噴泉)  拼音:pēn quán
原指由地下喷出的水,当雨水雪水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后,由于重力的缘故,自断层的裂口或峭壁底下喷出,故称为「喷泉」。喷泉温度随著它经过的岩层而不同,如在火山地区的温度较高,便成了「温泉」。现代的人工喷泉都是利用电帮浦或马达在水源上施加压力,并且注重四周装饰及喷水的形式变化。
《漢語大詞典》:中波
(1).水中。 晋 陆机 《櫂歌行》:“乘风宣飞景,逍遥戏中波。” 唐 刘珣 《渭水象天河赋》:“转曲江於前岸,俯冀闕於中波。”
(2).波长从200-3,000米的无线电波。特点是直接在地面传播,受大地的吸收,受电离层影响很小,没有短波传播得远,接收时比较稳定。
《国语辞典》:洒水(洒水)  拼音:sǎ shuǐ
把水散泼在地面。如:「你等会儿到走道上洒水,以免灰尘太多。」
分类:洒水地面
《國語辭典》:潜水(潛水)  拼音:qián shuǐ
1.隐藏在水中。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隐秀》:「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
2.潜入水面以下。如:「他热爱潜水活动。」
3.河川名:(1)源出安徽省岳西县罗源山,东流至潜山县合于皖水后,注入长江。(2)汉水的支流,在湖北省潜江县。
《國語辭典》:台子(檯子)  拼音:tái zi
1.桌子。
2.打桌球、撞球时所用的球桌。
《國語辭典》:霜冻(霜凍)  拼音:shuāng dòng
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使植物体受到冻害的天气现象。
《漢語大詞典》:烧地(燒地)
(1).被野火烧过的地面。 唐 刘禹锡 《壮士行》:“徐行出烧地,连吼入黄茆。” 唐 无可 《奉和段著作山居呈诸同志次本韵》之一:“履温行烧地,衣赤动霞风。” 宋 孔平仲 《马上口占》:“冻条桑破眼,烧地草抽心。”
(2).把地面烧热。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教舞鱉者,烧地置鱉其上,忽抵掌使其跳梁。”
《國語辭典》:高度  拼音:gāo dù
1.地面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为「海拔」。
2.物体由底部到顶端的长度。如:「这座铁塔的高度约二十公尺。」
3.表程度上的加强。如:「高度机密」、「高度警觉」。
《國語辭典》:绿地(綠地)  拼音:lǜ dì
1.有草木的地面,统称为「绿地」。
2.都市中公园、园林道路及开敞的地面设施。
《國語辭典》:铺砌(鋪砌)  拼音:pū qì
用砖、石头等平整的覆盖地面或建筑物的表面。如:「工人们正在铺砌地板。」清。徐珂《清稗类钞。祠庙类。醇贤亲王园寝》:「树后即为奉安龙穴,方广约数十丈,则全以山石挖空凿平,再用方砖铺砌者。」
《國語辭典》:竖立(豎立)  拼音:shù lì
物体垂直地面立起来。如:「将被台风吹倒的电线杆竖立起来。」
《漢語大詞典》:霞脚(霞腳)
亦作“ 霞脚 ”。
(1).低垂近地面的云霞。 唐 喻凫 《得子侄书》:“雁天霞脚雨,渔夜苇条风。”
(2).指经煮泡后沉至杯底的茶叶。 唐 曹邺 《故人寄茶》诗:“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