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榆林塞
古塞名。 秦 将 蒙恬 抗击 匈奴 入侵,在 河套 一带植榆为塞,故称。故址在今 内蒙古 准格尔旗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 诸次之山 , 诸次之水 出焉……其水东逕 榆林塞 ,世又谓之 榆林山 ,即汉书所谓 榆溪 旧塞者也。”资治通鉴·周赧王九年“﹝ 赵王 ﹞西略胡地,至 榆中 ” 胡三省 注引 唐 杜佑 曰:“ 榆林郡 南,即 秦 榆林塞 。”
《漢語大詞典》:番祸(番禍)
外族入侵之祸。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大沽前后之役:“侍郎 罗惇衍 见番祸未艾,乃以廵缉土匪为名,请缓撤 佛山 团练之局。”
分類:外族入侵
《漢語大詞典》:侵骇(侵駭)
因入侵而惊扰。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曹景宗》:“疆埸侵骇,职是之由。不有严刑,诛赏安置。”
分類:入侵惊扰
《國語辭典》:英法联军(英法聯軍)  拼音:yīng fǎ lián jūn
清咸丰六年至十年(西元1856~1860),英法联军进侵广州,虏总督叶名琛,复入天津,犯北京,焚圆明园,清帝避于热河,由俄使调停,订北京条约,辟商埠,割九龙南端与英,并偿英法军费,联军始退。
《漢語大詞典》:洋祸(洋禍)
指近代殖民主义的入侵给我国造成的灾难。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粤民义师:“吾民之苦,亦已极矣!今又加以洋祸,其何以堪!” 清 郭嵩焘 《上合肥伯相书》:“即今日洋祸之烈,实始自禁鸦片烟。” 吴稚晖 《中山全书·传略·年表》:“鸦片烟战争一起, 中国 开始有洋祸。”
《漢語大詞典》:袭侵(襲侵)
出其不备地入侵。国语·晋语五:“大罪伐之,小罪惮之,袭侵之事陵也。” 韦昭 注:“轻曰袭,无钟鼓曰侵。陵,以大陵小也。”
分類:入侵
《国语辞典》:四行孤军(四行孤军)  拼音:sì háng gū jūn
民国二十六年日军入侵淞沪,我军在上海抵禦。十月二十六日大场陷落,闸北孤军八百人,由师团长谢晋元率领,死守四行仓库。三十一日终因敌众我寡,不得已奉命退守,后遂以「四行孤军」见称于世。
分类:入侵上海
《国语辞典》:巨细胞病毒(巨细胞病毒)  拼音:jù xì bāo bìng dú
一种病毒。因其入侵人体培养组织细胞后,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其细胞变大,故称为「巨细胞病毒」。最早是从小孩的唾液腺中培养而成。
《国语辞典》:匈奴入侵  拼音:xiōng nú rù qīn
(歇后语)胡闹。匈奴是胡人,入侵闹事,所以叫「胡闹」。如:「做出这种事来真是匈奴入侵──胡闹!」
《国语辞典》:伊科战争(伊科战争)  拼音:yī kē zhàn zhēng
西元一九九○年八月二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意图推翻科威特政权,实质掌握科国油权,并树立起伊国于阿拉伯国家中强权的地位。英、美等国及阿拉伯世界对伊此举皆曾提出强烈抗议。并由美国为首组成二十八国联军,进驻沙科边界,以防伊拉克进一步之侵略。经多次外交斡旋失败后,一九九一年一月十六日清晨,多国联军遂执行联合国决议,开始进攻科威特境内和伊拉克本土的伊国军队,逼其撤出科境。
《国语辞典》:白虎风(白虎风)  拼音:bái hǔ fēng
病名。因感受风寒湿邪入侵关节,导致关节红肿,剧烈疼痛,病程发展很快,不能屈伸。类似痛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也称为「白虎历节」、「历节风」。
《国语辞典》:骨髓炎  拼音:gǔ suǐ yán
病名。因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入侵骨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在股骨、胫骨的关节附近。一般的症状是发烧,发炎的部位红肿、灼热、疼痛等。
《国语辞典》:外毒素  拼音:wài dú sù
有些细菌所分泌的毒素,会破坏其入侵之组织,助长细菌本身之繁衍。
《漢語大詞典》:附生虫(附生蟲)
寄生虫。亦比喻随着帝国主义入侵而产生的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等。 邹韬奋 《〈萍踪寄语三集〉弁言》:“中华民族解放的斗争,决不能依靠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和附生虫。”
《国语辞典》:挡头阵(挡头阵)  拼音:dǎng tóu zhèn
军事上指首先出面抵挡敌军入侵。后用于比喻首先出面应付。如:「眼见纷沓而至的债权人,董事长无法可施,只得派财务经理出去挡头阵,以平息众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