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打牙战(打牙战)  拼音:dǎ yá zhàn
上下两道齿列碰击作声。比喻颤抖。如:「明明已是春天,怎么还冷得叫人直打牙战。」「因为中风,他的嘴巴无法阖拢,不断地打牙战。」
《国语辞典》:打路庄板(打路庄板)  拼音:dǎ lù zhuāng bǎn
古代算命先生手执路庄板,沿街敲击作声,通报使人闻知。后用「打路庄板」代称算命。《醒世姻缘传》第六一回:「我们这里打路庄板的先生真是瞎帐,这是江右来的,必定是有些意思的高人。」
《国语辞典》:拟声词(拟声词)  拼音:nǐ shēng cí
摹仿事物或动作声音的词。可分为两种:广义的拟声词包括了如名词「猫」、「鸡」、「钉」及动词「剁」、「咳」、「卜」等,因摹拟事物原始声音而命名的语词。狭义的拟声词则只摹拟事物或动作的声音,性质近于感叹词。如「喔!喔!喔!公鸡叫了起来!」后一种拟声词在句中可有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作用。也称为「摹声词」、「状声词」、「象声词」。
《國語辭典》:杜口吞声(杜口吞聲)  拼音:dù kǒu tūn shēng
心中有怨恨却绝口不敢作声。比喻非常畏惧。《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曹节传》:「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國語辭典》:饥肠辘辘(飢腸轆轆)  拼音:jī cháng lù lù
辘辘,拟声词,形容饿时腹部发出的声音。「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的样子。如:「一整天忙于工作,未曾进食,早已饥肠辘辘,疲惫不堪。」
《國語辭典》:饥肠辘辘(饑腸轆轆)  拼音:jī cháng lù lù
辘辘,拟声词,形容饿时腹部发出的声音。「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的样子。如:「因为明天要抽血检验,所以虽然饥肠辘辘也不可进食。」
分類:饥饿作声
《國語辭典》:吧嗒  拼音:bā dā
1.拟声词。摹拟物品互击的声音。如:「他走路的时候,嘴里还一边吧嗒吧嗒的嚼著口香糖。」
2.吃。《三侠五义》第二回:「这事多亏贤妻你巧咧!这孩子这时候管保叫虎吧嗒咧!」
3.抽(旱烟)。如:「他坐在台阶上猛吧嗒著烟。」
《漢語大詞典》:爆炭
(1). 唐 代妓女假母的俗称。 唐 孙棨 《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妓之母多假母也”自注:“俗曰煬炭,不知其因,应以难姑息之故也。一曰爆炭。” 师陀 《李贺的梦》:“连 翠翠 听说他病了,也向爆炭交一千文制钱,特地雇兜子来看他。”
(2).燃烧正旺、毕剥作声的炭火。比喻性情急躁,遇事极易发作的人。红楼梦第五二回:“ 晴雯 那蹄子是块爆炭,要告诉了他,他是忍不住的。”
《國語辭典》:打边鼓(打邊鼓)  拼音:dǎ biān gǔ
从旁用言语怂恿、应和。如:「在讨论郊游事宜时,她在一旁打边鼓,巴不得立刻成行。」也作「敲边鼓」。
分類:作声
《國語辭典》:哨箭  拼音:shào jiàn
箭镞上口加哨子,箭发时,受风而鸣,称为「哨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