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法钦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应端(一○六九~一一二九),南昌(今属江西)人。俗姓徐。住潭州法轮寺。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惟清禅师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一。《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僧宝正续传》卷三有传。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应端南昌徐氏子也。
生而眉宇豁如形仪庄肃。
幼厌尘秽少入空门。
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为大僧。
谒真净文机不谐。
时灵源分座云居扣之。
源稍加痛劄。
端负己解。
妙入经论乃援引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经旨相表酬答。
灵源笑曰。
汝举马祖百丈固错矣。
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
端愤然欲去。
因辞揭帘。
忽大悟汗流浃背。
灵源见喜曰。
子方识好恶矣。
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为汝累。
由是声誉四驰道钦七众。
政和末太师张司成虚百丈。
坚命开堂。
举僧问大隋劫火洞然时这个坏也不坏话。
遂曰。
六合倾翻劈面来。
暂披麻缕混尘埃。
因风吹火浑閒事。
引得游人不肯回。
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
太湖三万六千倾月在波心说向谁。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讳应端。南昌余氏子。依化度寺善月落发为大僧。初游庐山圆通。以般若夙熏。谈禅衮衮。老衲多敬异之。颇自以为至。及会宗叔僧智屿者折困之。俾令实参。繇是走归宗。依真净禅师。未几真净迁泐潭。而罗汉小南禅师道价鼎盛。往从之。俄而南公化去。师方锐意于道。遽失所从。闻老演大本灵源之道。欲见之。而未能决。即炷臂香。祷于像前。志三老之名而探之。得灵源。时灵源首众僧于云居。于是造焉。倾心奉事。虽咨参决择无间。而义象缠心。未能脱洒。灵源尝痛劄之。师必引援马祖百丈机缘及华严宗旨为表佐。灵源笑曰。马祖百丈固错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师愤欲他往。因造室请辞。比至门。方揭帘。忽大悟。遍体汗下。灵源见而喜曰。是子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被汝带累也。自是投机契会。击节赏音。若合符契。迨死心禅师出世云岩。灵源遣二三子。往佐之。死心迅机逸辩。雷轰电扫。学者莫敢婴其锋。师为侍者。每当机不少让。至差别因缘洞下语句。靡不迎刃而解。死心抚爱之。异乎等辈。及灵源出世太平迁黄龙。师皆枉焉。去游京浙。历讲肆。学首楞严法界观圆觉肇论。尤邃于金刚般若。崇宁中。省亲南昌。厥父素诵此经。而未喻其旨。因以精义。直注经文之下。俾读之易晓。学者争传之。目为金刚直解。死心知之骂曰。我欲此子荷大法。今乃在三家村里。说义学邪。师闻而笑曰。以法报亲。庸何伤乎。显谟朱世英守临川。创昭默堂将迎致灵源。灵源辞以疾。举师代行。朱亦雅闻师名。虚明水以迟其来。师廉知谢曰。若以道相期则可。今尔乃世谛求我矣。请从此辞。世英钦叹不已。大观中。洪师。范伯履请任双岭。师宵遁他境。久之归云岩。首众分座。以法施学者。政和末。大师张司成请出世百丈嗣法灵源。僧问。如何是宾中宾。师云。芒鞋竹杖走红尘。问。如何是宾中主。师云。十字街头逢上祖。问。如何是主中宾。师云。御马金鞭混四民。问。如何是主中主。师云。金门谁敢抬眸觑。问。宾主既蒙师指示。向上宗乘事若何。师云。昨夜霜风刮地寒。老猿岭上啼残月。僧请益大随劫火洞然因缘。师以颂答曰。六合倾翻劈面来。暂披麻缕混尘埃。因风吹火浑闲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阅六年退居西庵。宣和中。枢密郭公三益帅豫章。与徐公师川合谋。欲师促席论道。以观音致请。师力辞。至三返。不得已。赴之。州人以二公之意。盛饰香舆铙鼓。江津候迎。师闻之。即由间道。入据丈室。而人舆知者。衲子翔集。至数千指。二公每过从。必以微言。相滞弥日。稍迁上蓝。建炎初。郭镇长沙。再迁南岳之法轮。三年六月十一日。檀越至。升座。食罢。会大众茶。客退。徐入方丈。令侍者遍告有众。吾且游矣。侍者承命。众未及至。师耸身趺坐。湛然而化。幻住六十有一。僧臈四十二。师性和易。以慈摄物。不事边幅。得乐说无碍辩才。每患学者不善致问。必自激以启疑。至会心处。亹亹多忘𥨊食。不畜馀赀。寺任一𢌿执事者。每得人则岁粗给。否则米盐屡空。人或以是少之。师曰。我之所任。佛祖任也。彼屑屑然锱铢是计。顾与流俗何异哉。后二年。门弟子奉灵骨舍利。塔于百丈之大雄峰。 赞曰。昔张司成师豫章。命秀峰出世泐潭。草堂开法黄龙。端公出世百丈。是三人盖一时众中巉巉露头角者也。及司成归见庙堂诸公。首言出补获三大士出世。或问。三大士谓谁。张以其名答之。厥后诸公求外补。必以南州为请。盖欲面见所谓三大士者。故徐郭二枢相。于百丈也眷眷如此。鸣呼贤者不出世。抑可谓无贤哉。盖知贤而后为贤。吾道滨兹叔世。释子不励行。外护不恤贤。世与道交相丧矣。悲夫。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应端,南昌徐氏子也。
生而眉宇豁如,形仪整肃。
幼厌尘秽,少入空门,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为大僧。
谒真净文,机不谐。
时灵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砥砺,端自负已解妙入经论,乃援引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经旨相为酬荅,源见之笑曰:“举马祖百丈固误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没交涉。
”端愤然欲去,因辞,揭帘,忽大悟,汗流浃背。
源见之,喜曰:“子方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为汝累。
”由是,誉问四驰,道钦七众。
政和末,太师张司成虚百丈,坚命开堂。
举“僧问大隋,劫火洞然时,这个坏也不坏”话,遂曰:“六合倾翻劈面来,暂披麻缕混尘埃。
因风吹火浑间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
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新定遂安人。
年二十二。
志祈薙落。
而未遇其师。
或谓衢之北山有善南宗者。
则趋之。
而其人曰。
吾非汝师也。
其必往天台乎。
至剡之石城寺。
见一翁。
貌奇古。
神气秀爽。
问朗曰。
子何之。
曰天台求佛大法尔。
因同行数十里。
憩林树间。
翁告之曰。
法常寂然。
尚奚庸远适哉。
汝于乡里有缘。
宜归以阐化。
毋后也。
言毕而隐。
朗亦豁然心悟。
乃复峰啄涧饮数载。
而后居邑之慧安寺。
以白衣。
行头陀法。
未几秦望山无故振动。
大龟出焉。
见者咸以为异。
寻有僧𧦬自云门来。
身脩八尺四寸。
隆鼻大目。
而光采射人。
通思益大品维摩等经。
兼融贯诸论。
众敬之如神。
朗愿事以为师。
𧦬徵维摩义。
朗答殊超迈。
景龙中。
乡里吴川县尉余少兴。
新昌县令余仁等十数家为檀越。
轮请降临。
一夕忽睹神光从其顶出。
旁烛山川盈数十里。
由是𧦬公反以师礼视朗。
而朗升座为说法。
变化莫测。
道俗欣庆。
叹曰。
昔者山动龟出。
其祥非为𧦬公明矣。
自是四方学者云萃。
开元四年。
州牧李思绚。
卜于龙山之阳。
建伽蓝以延之。
大设戒坛。
广邀律德。
若光州岸公会稽超公咸在。
授朗具足戒。
而道益尊矣。
七年刺史韦利器服膺向化。
八年歙州长史许思恭迎至治所。
朗每升座。
有熊随众聚敬。
伏于前若听伏。
十三年。
九月二十一日。
会门人告逝。
且曰。
吾当三生此地。
今才一生尔。
言讫。
如入禅定。
寿六十四。
禀遗命苶维建塔。
大历十二年。
其嗣法弟子开元寺道钦慧祐道禅。
龙兴寺𧦬海。
宁国寺进玉。
越州宝林寺有沛远整。
杭州竹林寺一行等。
立碑。
新定太守萧定撰文。
司马刘长卿书。
刺史李揆篆额。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朗。新定遂安人也。年二十有二。于衢州北山遇南宗顿教之首将请为师。乃逆相谓曰。汝久积净业吾非汝师。可往天台当逢哲匠。至剡溪石城寺见一禅翁。莫知其来。鹤发冰肤目如流电。声含钟律神合太虚。乃问朗曰。子将何之。答曰。欲往天台求佛大法。因同行十数里憩林树下。而指训之曰。法常寂然彼亦如也。何必随远。当化有缘宜归本生度无量众。言毕求之无方。豁然本心悟佛知见。林栖谷饮凡经数载。乃却归故邑慧安寺。净名白衣服非法服纯陀工巧心如佛心。骊珠尚潜师子未吼。弱丧之终涉川迷津。一日秦望山林岭振动俄有大龟呈质。咸相谓言。此何祥也。寻有禅僧曰𧦬。自会稽云门而来。身长八尺四寸。高鼻大目睛光射人。明大品思益维摩等经。兼博通诸论。众曰。神僧也。大龟应乎此也。朗秘菩萨行请之为师。𧦬徵维摩经义。答曰。如日照萤火海沃牛迹耳。𧦬公深器之。曰真净名也。景龙中乡人吴川县尉余少兴宗党新昌县令余仁等十数家。咸共宗事递请降临。一夕忽睹神光从项而出。旁烛山川盈十数里。含情之类罔不归依。𧦬公加师资之礼。由兹反拜请朗登座。乃先示法身遍同群有。次明遍化一切皆如。道俗欣然而各叹曰。昔山之震动龟之敩祥。非𧦬公之应明矣。至是四方学禅观者臻萃开元四年本州牧李思绚。于龙山之阳建伽蓝。延以居之。方大设戒坛广邀律德。有光州岸公会稽超公而为上首。既而发希有心受具足戒。珠圆月满内外俱明。遍临坛为戒师。旋请益。为学士。众情加重。道在益尊。七年刺史韦利器深心归向。八年歙州长史许思。恭请往治所。朗升法座。无何熊伏于前。闻钟而来。众散而去。时皆惊惧虞其搏攫。原其有听法之心耳。其驯猛兽也若此。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告门人曰。吾将去矣。吾三生此州今一生矣。言讫俨然而寂。春秋六十四。禀遗命茶毗建塔。学者既多。颖脱则开元寺道饮慧祐道禅。龙兴寺𧦬海。宁国寺进玉。越州宝林寺有沛远整。杭州竹林寺一行等。并传朗之法。相继若瓜瓞然。至大历十二年。新定太守萧定述碑。司马刘长卿书。刺史李揆篆额。所谓俱是名公盛誇全美有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8—752 【介绍】: 唐僧。润州延陵人,字道清。俗姓马,人称马祖,或称马素。武周如意年间出家江宁长寿寺,晚年居润州幽栖寺。伏形苦节,无喜无怒,时人目为婴儿行菩萨。扬州与京口道俗争迎致之。文宗大和时追谥大律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道清。
润之延陵马氏子也。
如意中。
以制恩得度。
隶名江宁长寿寺既进具。
操行愈益奋厉。
晚年入事威禅师于青山之幽禅寺。
遂蒙印莂。
自是劬躬苦志。
交养恬和。
外不为寒暑饥渴所变。
内不为冤亲荣辱所移。
识者以为行婴儿行。
世因号之婴儿行菩萨焉。
开元中。
京口牧韦铣遣沙门僧汪。
迎居鹤林寺素每衲衣坐床上。
虽见贵显。
略不为动而瞻礼。
者充塞。
尝躬赴一屠家请。
众骇异。
素曰佛性是同。
无生岂别。
苟可度者。
吾即度之天宝初。
将应吴越命。
扬州沙门希玄夜半窃之。
以往江北。
涛波淼然。
月黑难济。
持舟待风。
俄有白光。
引棹登岸。
乃灭倾城迎谒。
津所车马繁拥。
不避涂潦。
捐金掷币。
施予山积。
素一不介意。
悉以为悲田之费。
时李憕以礼部尚书牧扬尤加礼。
敬。
已而京口移牒邀还二郡道俗纷诤莫决。
其德之感物类如此。
天宝十一载。
十一月十一日。
中夜趺坐而化。
寿八十五。
以其月二十一日。
奉全身塔于黄鹤山西。
所居之地方伯邑宰。
率哀悼。
执心丧之礼者。
袂相属嗣法弟子法鉴法钦别有传。
菩萨戒弟子。
吏部尚书齐潮广州都督梁卿润州刺史徐峤京兆韦昭理给事中韩赏御史中丞李丹礼部尚书崔令钦大和间。
追谥大津禅师塔号大宝杭。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玄素。
字道清。
俗姓马氏。
润州延陵人也。
生有异度幼而深仁。
乳育安静髫龀希尚求归释门。
父母从之出依净域。
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
隶名于江宁长寿寺。
进具已后戒光腾烛定水澄涟。
思入玄微行逾人表。
既解色空常慕宗匠。
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栖寺。
因事威禅师。
躬历弥载撞钟大鸣。
威诲以胜法。
得其不刊之旨。
从是伏形苦节交养恬和。
败纳衬身寒暑不易。
贵贱怨亲曾无喜愠。
时目之为婴儿行菩萨。
道业既高人希瞻礼。
开元年中僧汪密请至京口。
郡牧韦铣屈居鹤林。
四部归诚充塞寺宇。
素纳衣空床未尝出户王侯稽首。
不为动摇。
顾世名利犹如幻焉。
忽于一日有屠者来礼谒。
自生感悟忏悔先罪。
求请素明中应供。
乃欣然受之降诣其舍。
士庶惊骇咸称异哉。
素曰。
佛性是同无生岂别。
但可度者吾其度之。
何异之有。
天宝之初吴越瞻仰如想下生。
杨州僧希玄请至江北。
窃而宵遁。
黑月难济。
江波淼然。
持舟拟风。
俄顷有白光一道。
引棹直渡通波获全。
楚人相庆佛日再耀。
倾州奔赴会于津所。
人物拒道间无立位。
解衣投施积若山丘。
略不干其怀抱。
令悉充悲田之费礼部尚书李憕为杨州牧。
斋心虔虔二时瞻近。
未几而京口道俗思渴法音。
仍移牒渡江再请还郡。
二处纷诤莫决所从。
李时谓人曰。
本期奉道反成爱憎。
因任从所请却归南郡。
其感物慕德罕有与伦。
以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一日中夜无疾而化。
春秋八十有五。
哀感人伦恸彻城市。
以其月二十一日奉全身建塔于黄鹤山西所住之地。
方伯邑宰尽执丧师之礼。
率众申哀江湖震响。
素往于寺内坐禅之所。
高松偃覆如盖。
及移他树还互如前。
又当舍寿之夕。
房前双桐无故自枯。
识者以为双林之变。
但真乘妙理绝相难思。
嘉瑞灵祥应感必有。
经云。
随缘赴感即其事也。
有门弟子法鉴及吴中法钦
此二大士重光道原佥具别传。
受菩萨戒弟子吏部侍郎齐浣广州都督粱卿润州刺史徐峤京兆韦昭理给事中韩赏御史中丞李丹礼部崔令钦 并道流人望咸款师资。
亦尝问道于径山。
犹乐正子春于夫子。
洗心瞻仰天汉弥高。
水鉴明心悟深者众矣。
洎太和中。
远慕遗风高其令德。
追谥大律禅师。
太和大宝杭之塔。
后人多以俗氏召之曰马祖。
或以姓名兼称曰马素是也。
系曰。
弥天以出家子咸姓释氏。
悬合后到阿含经。
可不务乎。
素师以俗姓呼之。
必有由矣。
噫繁盛法嗣犹不能遏此讹称。
则知素师名翼一飞四海仰止。
故登俗域今警将来。
宜正名也。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道清。姓马。润州延陵人。生有异度。求归释门。父母从之。出依净域。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𨽻名于江宁长寿寺进具。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栖寺。因事威禅师。伏形苦节。寒暑不易。贵贱怨亲。曾无喜愠。时目之为婴儿。行菩萨道王侯稽首。不为动摇。顾世名利。犹如幻焉。忽一日。有屠者来礼谒。自生感悟。忏悔先罪。求请素明中应供。乃欣然受之。降诣其舍。士庶惊骇称异。素曰。佛性是同。无生岂别。但可度者。吾其度之。何异之有。天宝之初。吴越瞻仰。如想下生。杨州僧希玄。请至江北。窃而宵遁。黑月难济。江波淼然。持舟拟风。俄顷有白光一道。引棹直渡。通波获全。楚人相庆。佛日再辉。倾州奔赴。会于津所。人物拒道。间无立位。解衣投施。积若山丘。略不干其怀抱。令悉充悲田之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8 【介绍】: 唐僧。汉州什邡人,俗姓马,世称“马祖”。曾于江西传扬禅学,又称“江西马祖”。幼出家,习经律。从怀让禅师学漕溪禅法,密授心印。代宗大历中,居豫章开元寺,聚徒说法,禅宗至此大盛。所传宗旨,时称“洪州宗”。卒谥大寂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汉州什邡之马氏。生而凝重。虎视牛行。舌过鼻准。足文成大字。稚岁事资州唐公落发。从渝州圆公受具。久之闻衡岳让禅师得曹溪六祖之的指。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诣灵桂贞篁之幽寂。一造让公泯然无间。遂栖迟于临川之南康龚公二山。先是其地皆魑魅所居。人莫敢近。近辄灾衅立至。一之来见。若紫衣玄冠者。致礼于前。愿施此地为道场。自尔犷鸷就驯。愎悍从化。而太守河东裴公尤敬信。大历中。裴公移牧庐江寿春。一亦隶名开元精舍。时连帅路公以钟陵钜镇。宜得道德之士。以利益四众故。延奉勤至。而坐阅十年。建中初。天下僧尼。悉归旧壤。连帅鲍公又留不遣。天下学者至。率以祖称之。而心宗之传益盛。噫伟矣。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莫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 僧问云。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答云。为止小儿啼。问云。止后如何。答云。非心非佛。问二种人外如何指示。答向伊道。不是物。 一日上堂。良久。百丈收却面前席。一便下座。岁戊戌。无疾沐浴而终。寿八十。腊五十。塔全身于石门。宪庙追谥大寂。丹阳公包吉建塔立碑。权德舆撰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一。
姓马氏。
汉州人也华以喻性不植于高原。
浪以辩识发明于溟海。
生而凝重虎视牛行。
舌过鼻准足文大字。
根尘虽同于法体。
相表特异于幻形。
既云在凡之境。
亦应随机之教。
年方稚孺厌视尘躅脱落爱取。
游步恬旷。
削发于资州唐和尚。
受具于渝州圆律师示威仪之旨晓开制之端。
浣衣锻金观门都错。
大龙香象羁绊则难。
权变无方机缘有待 闻衡岳有让禅师即曹溪六祖之前后也。
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
诣灵桂贞篁之幽寂。
一见让公。
泯然无际顿门不俟于三请。
作者是齐于七人。
以为法离文字犹传蠹露。
圣无方所亦寄清源。
遂于临川栖南康龚公二山。
所游无滞随摄而化。
先是此峰岫间魑魅丛居。
人莫敢近。
犯之者炎衅立生。
当一宴息于是。
有神衣紫玄冠致礼言。
舍此地为清净梵场。
语终不见。
自尔猛鸷毒螫变心驯扰。
沓贪背僧即事廉让。
郡守河东裴公家奉正信躬勤咨禀。
降英明简贵之重穷智术慧解之能。
每至海霞歛空山月凝照。
心与境寂道随悟深。
自明者在乎周物。
博施者期乎济众。
居无何。
裴公移典庐江寿春二牧。
于其进修惟勤率化不坠。
大历中圣恩溥洽。
隶名于开元精舍。
其时连率路公耹风景慕。
以钟陵之壤巨镇奥区。
政有易柱之弦。
人同凑毂。
禅宗戾止降祥则多顺而无违。
居仅十祀。
日临扶桑高山先照。
云起肤寸大雨均沾。
建中中有诏僧如所隶将归旧壤。
元戎鲍公密留不遣。
至戊辰岁举措如常。
而请沐浴讫。
俨然加趺归寂。
享年八十。
僧腊五十。
先于建昌鄙山名石门。
环以绝巘呀为洞壑。
平坦在中幽偏自久。
是谋薪火尘劫之会。
非议冈阜地灵之吉。
亚相观察使陇西李公。
藩寄严厉素所钦承。
于以率徒。
依归缅怀助理。
爰用营福道在观化情存饰终。
辍诸侯之旌旗。
资释子之幢盖。
其时日变明悔人萃遐迩。
楫覆水而为陆。
炬通宵而成昼。
山门子来财施如积。
邑里僧供饭香普熏。
自昔华严归真于嵩阳善导瘗塔于秦岭。
礼视𪗋斩人倾国城。
哀送之盛今则三之。
初于林中经行座下开示。
平等垂法不标于四科。
安恬告尽刻期于二月。
此明一终之先兆也。
示疾云逝俾葬远山。
凡百攀援愿留近郭。
终遂穷僻式遵理命。
此又明一晦迹之素诚也。
将归灵龛。
爰溯浅濑。
人力未济舟行为迟。
膏雨骤下于远空。
穷溪遄变于深涉。
此又明一通神之应感也。
惟一知真在空无我于有。
是二俱离。
假一为乘示生死者人能作佛。
辨邪正者魔亦似圣。
现身不留于大士。
负手俄萎于哲人。
弟子智藏镐英崇泰等奉其丧纪。
宪宗追谥曰大寂禅师。
丹阳公包佶为碑纪述。
权德舆为塔铭。
今海昏县影堂存焉。
又唐虔州西堂释智藏。
姓廖氏。
虔化人也。
生有奇表。
亲党异其伟器。
八岁从师。
道趣高邈随大寂移居龚公山后。
径山国一禅师
与其谈论周旋。
人皆改观。
属元戎路嗣恭请大寂居府。
藏乃回郡。
得大寂付授纳袈裟。
时亚相李公兼国相齐公映中郎裴公通皆倾心顺教。
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
春秋八十。
夏腊五十五。
即迁于塔。
谏议大夫韦绶。
追问藏言行编入图经。
太守李渤请旌表。
至长庆元年谥大觉禅师云。
释琼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琼禅师。
脱胎便知有佛法。
十八辞亲事佛。
二十二圆顶被佛衣。
造石霜学祥庵主。
观鼻端白。
身心清净。
俄有僧自雪岩来。
道钦禅师风范。
即日腰包而𨓏。
岩教单提无字。
师依而行之。
至第四夜。
通身汗流。
清快不可言。
嗣见高峰妙公。
始得工夫成片。
后谒蒙山。
山问。
参禅到何地。
是毕工处。
不能对。
屡入室下语。
只道欠在。
一日见三祖信心铭。
云归根得旨。
随照失宗。
忽有省。
举似山。
山云。
又剥一层了也。
大都个事。
如剥珠相似。
愈剥愈明净。
剥一剥。
胜他几生功夫也。
虽然。
但下语犹只是欠在。
一日定中。
忽触着欠字。
身心豁然。
彻骨彻髓。
如积雪卒然开霁。
忍俊不住。
跳下禅床擒住。
山云。
我欠少个甚么。
山打三掌。
师礼拜。
山云。
且喜数年一着。
子今日方了。
后住南岳铁山。
为雪岩烧香。
曰。
师不负我。
实我负师。
盖以离师太早。
今日方见师用处也。
师以出世。
为人非细事。
孤峰草庵。
磅礴一世。
故法道不盛。
或云。
师道行。
三韩中峰本公所谓无端。
将戒定慧三学。
遍作漫天网子。
向万里鲸涛之东。
拦空一撒。
直得高丽国僧俗二众。
沸腾上下。
奔趋往还。
无极导公。
师剃度弟子。
别有传师之状。
短发被额。
顾耸而颐削。
面色如菜。
有普说一篇。
词义剀切。
真末世光明幢。
孤风壁立。
不在古人后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杭州人,俗姓章。
少礼径山道钦出家,虽勤禅观,多以《三密教》为常务。
初住昌化千顷峰顶,诵《佛顶咒》数载。
又居盐官硖石东山,复遁迹于于潜落云寺。
代宗大历初,入长安章信寺。
大历三年,于寺中架刀梯百尺,行如坦路,复蹈烈火,探油汤,嚼铁叶,朝官市民骈足而观,声若雷响。
诏赐紫,授鸿胪卿,赐号护国三藏。
移居安国寺。
世称巾子山降魔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不知何许人也。
永泰初。
国一祖师。
昉入径山。
一日禅坐北峰石屏下。
见一白衣。
称是天目巾子山人。
致礼于前曰。
彼山之神告我。
以长安佛法将有难。
遣我救之。
若非僧相。
不足以增重法门。
愿从师剃落。
山云。
汝有何能而可以救法耶。
崇曰。
能诵观音俱胝等祝。
山因验之。
使喝座后石屏。
喝之石裂为三。
山乃为落发。
崇即辞去。
游京师止章敬寺。
大历三年九月十二日。
太清宫道士史华上言。
佛力道法。
陛下兼爱。
而无所优劣。
臣愿得与僧之号材术者角。
则庶几陛下知祖教之未可等视。
而使天下改观幸甚。
制可。
明日华于东明观。
作刀梯级。
蹑而升如平地。
无小痛楚。
僧之会者。
皆辟易不敢仰视。
时鱼朝恩。
尹京师。
崇即投牒。
愿与角。
又明日作梯于所止寺庭。
倍其高。
而锋刃之利。
势不可触。
而崇徒跣上下莫之攀附。
旁立者为胆掉。
且探沸油。
餐热铁。
禅坐火聚中。
于是华辈。
相顾骇散。
上闻之喜。
遣中官传宣召问。
师承何人。
崇曰。
径山高道僧法钦
臣之师也。
上慰劳嘉叹。
至于再三。
赐紫衣。
授鸿胪卿。
号护国三藏。
敕居安国寺。
崇一切辞以未受具戒。
不敢受。
上特令开坛。
召十师授戒。
方羯磨。
忽坛上放光。
现白月轮相而隐。
上骇异。
谥性空大师。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崇惠。
姓章氏。
抗州人也。
稚秫之年见乎器局。
鸷鸟难笼出尘心切。
往礼径山国一禅师为弟子。
虽勤禅观多以三密教为恒务。
初于昌化千顷最峰顶。
结茅为庵。
专诵佛顶咒数稔。
又往盐官硖石东山。
卓小尖头草屋多历年月。
复誓志于潜落云寺遁迹。
俄有神白惠曰。
师持佛顶少结莎诃令密语不圆。
莎诃者成就义也。
今京室佛法为外教凌轹。
其危若缀旒。
待师解救耳。
惠趋程西上心亦劳止。
择木之故于章信寺挂锡。
则大历初也。
三年戊申岁九月二十三日。
太清宫道士史华上奏。
请与释宗当代名流。
角佛力道法胜负。
于时代宗钦尚空门。
异道愤其偏重。
故有是请也。
遂于东明观坛前架刀成梯。
史华登蹑如常磴道焉。
时缁伍互相顾望推排且无敢蹑者。
惠闻之谒开府鱼朝恩。
鱼奏请于章信寺庭树梯。
横架锋刃若霜雪然。
增高百尺。
东明之梯极为低下。
时朝廷公贵市肆居民。
骈足摩肩而观此举。
时惠徒跣登级下层。
有如坦路曾无难色。
复蹈烈火手探油汤。
仍餐铁叶号为馎饦。
或嚼钉线声犹脆饴。
史华怯惧惭惶掩袂而退。
时众弹指叹嗟。
声若雷响。
帝遣中官巩庭玉宣慰再三。
便赍赐紫方袍一副焉。
诏授鸿胪卿。
号曰护国三藏。
敕移安国寺居之。
自尔声彩发越德望峻高。
代宗闻是国一禅师亲门高足。
倍加郑重焉。
世谓为巾子山降魔禅师是也。
系曰。
或谓惠公为幻僧欤。
通曰。
夫于五尘变现者曰神通。
若邪心变五尘事则幻也。
惠公持三密瑜伽护魔法助其正定。
履刃蹈炎斯何足惊乎。
夫何幻之有哉。
瑜伽论有诸三神变矣。
神僧传·卷第八
释崇惠。
姓章氏。
杭州人也。
稚秣之年。
往礼径山国一禅师为弟子。
复誓志于潜落云寺遁迹。
俄有神白惠曰。
师持佛顶少结莎诃令密语不圆。
莎诃者成就义也。
今京室佛法为外教凌轹。
其危若缀旒。
待师解救耳。
惠趋程西上。
大历三年大清宫道士史华上奏。
请与释宗当代名流角佛力道法胜负。
于时代宗钦尚空门。
异道愤其偏重。
故有是请也。
遂于东明观坛前架刀成梯。
史华登蹑如常磴道马。
时缁伍互相顾望推排无敢蹑者。
惠闻之谒开府鱼朝恩。
鱼奏请于章信寺庭树梯横架锋刃若霜雪。
然增高百尺。
东明之梯极为低下。
时朝廷公贵市肆居民。
骈足摩肩而观此举。
惠徒跣登级下层有如坦路。
曾无难色。
复蹈烈火手探油汤。
仍餐铁叶号为馎饦。
或嚼钉线声犹脆饴。
史华怯惧惭惶掩袂而退。
时众弹指叹嗟声若雷响。
帝遣中官巩庭玉宣慰再三。
便赍赐紫方袍一副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章。
杭州人也。
稚年器局出尘。
往礼径山国一禅师
勤禅观。
以三密教为恒务。
初于昌化千顷最峰顶。
结茅为庵。
专诵佛顶咒数稔。
又往盐官硖石东山。
卓小尖头草屋。
俄有神白惠曰。
师持佛顶。
少结莎诃。
令密语不圆。
莎诃者。
成就义也。
今京室佛法。
为外教淩轹。
其危若。
缀旒。
待师解救耳。
惠趋程西上。
三年戊申九月二十三日。
太清宫道士史华上奏。
请与释宗当代名流。
角佛力道法胜负。
于时代宗钦尚空门。
异道愤其遍重。
遂于东明观坛前。
架刀成梯。
史华登蹑如常道焉。
时缁伍亘相顾望。
无敢蹑者。
惠闻之。
谒开府鱼朝恩。
鱼奏请于章信寺庭树梯。
横架锋刃若霜雪然。
增高百丈。
东明之梯极为低下。
时朝庭公贵。
市肆居民。
骈足摩肩而观此举。
时惠徒跣登级下层。
有如坦路。
曾无难色。
复踏烈火。
手探油汤。
仍餐铁叶。
号为馎饦。
或嚼钉线。
声犹脆饴。
史华怯惧惭惶。
掩袂而退。
时众弹指叹嗟。
声若雷响。
帝遣中官巩庭玉宣慰再三。
便赍赐紫方袍一副。
诏授号护国三藏。
敕移安国寺居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9—824 【介绍】: 唐僧。
姓氏里居不详。
少入法门,先参马祖道一,祖为立名天然。
又师石头希迁禅师受戒法。
居天台华顶三年,礼国一大师
宪宗元和中上龙门山,与庞居士、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
曾于洛阳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
十五年卜南阳丹霞山结庵。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详,禅宗僧人。
少习儒典,后转奉佛法。
先参马祖道一,又师石头希迁,再诣马祖,寻入南阳丹霞山,转次居天台山莲华顶三载,又礼国一禅师
宪宗元和初,上龙门香山,与伏牛自在为莫逆交。
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
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称丹霞和尚。
穆宗长庆四年(824)卒。
谥智通禅师。
祖堂集》卷四、《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四有传。
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
《全唐诗续拾》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不知何许人。先以冠带见石头迁禅师于南岳。执㸑三年。始遂落发。复得戒于岳寺之希律师。即造江西大寂法会。大寂甚奇之。俄居天台华顶三年。寻诣径山。礼国一。元和中。登龙门香山。善伏牛禅师。尝客惠林寺。时天大寒。因取木佛像烧之。以自燠。或讥其拨无因果。曰吾欲以茶毗舍利尔。曰木头安从得舍利。然笑曰。若是则可更取几尊来焚。 元和三年。游洛阳晨。出横卧天津桥上。会留守郑公驺从过之。呵不为动。公使问何人。然徐仰视而应曰。无事僧。公异之。乃奉束帛袭衣。月给米面。自是归信者益众。十五年春。乃结庵南阳之丹霞山。以便林泉之乐。一日谒忠国师。先问侍者。国师在否。者云。在即在。只是不见客。然云。太深远生。者云。佛眼亦觑不见。然云。龙生龙子。凤生凤儿。国师睡起。者以告国师乃打十棒趁出。然闻之云。不谬为一国之师。明日却往礼拜。见国师。便展坐具。国师云。不用不用。然退步。国师云。如是如是。然却进前。国师云。不是不是。然绕国师一匝便出。国师云。去圣时遥。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觅此汉也难得。 然访庞居士见女子灵照。取菜次。然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篮。敛手立。然又云居士在否。女子提菜篮去。然上堂阿你浑家。切须保护一灵之物。不是你造作名貌得。更说什么荐与不荐。阿你自看。善巧方便。不从外得。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贤。你更拟趁逐甚么物。如今学者。纷纷扰扰。皆是参禅问道。我此间。无道可脩。无法可證。若识得释迦只者凡夫。是阿你须自看取。莫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夜里暗双陆。赛采若为生。无事珍重。长庆四年六月。趣门人备汤沐曰。吾有远役。竟戴笠策杖蹑履。垂一足。未及地而逝。寿八十六。膳部员外郎镏轲撰碑文。谥智通塔号妙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天然。
不知何许人也。
少入法门而性梗槩。
谒见石头禅师默而识之。
思召其自体得实者。
为立名天然也。
乃躬执爨凡三年始遂落饰。
后于岳寺希律师受其戒法。
造江西大寂会。
寂以言诱之。
应答雅正。
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台华顶三年。
又礼国一大师
元和中上龙门香山。
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
后于慧林寺遇大寒。
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
人或讥之。
曰吾茶毗舍利。
曰木头何有。
然曰。
若尔者何责我乎。
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
会留守郑公出。
呵之不去。
乃徐仰曰。
无事僧。
留守异之。
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面。
洛下翕然归信。
至十五年春言。
吾思林泉。
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
以长庆四年六月。
告门人曰。
备沐浴吾将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入屦垂一足。
未及地而卒。
春秋八十六。
膳部员外郎刘轲撰碑纪德焉。
敕谥智通禅师。
塔号妙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少入法门。
谒见石头禅师。
躬执爨三年。
始遂落饰。
后于岳寺希律师受戒法。
造江西大寂。
应答雅正。
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台华顶三年。
又礼国一大师
元和中。
上龙门香山。
与伏牛禅师。
为物外交。
后于慧林寺遇大寒。
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
人或讥之曰。
我茶毗舍利。
曰木头何有。
然曰。
若尔者何责我乎。
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
会留守郑公出。
呵之不去。
乃徐仰曰。
无寺僧。
留守异之。
乃奉束素衣两袭。
月给米面。
洛下翕然归信。
至十五年春。
言吾思林泉。
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
以长庆四年六月。
告门人曰。
备沐浴。
吾将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入。
履垂一足。
未及地而卒。
春秋八十六。
刘轲撰碑。
敕谥智通。
塔号妙觉。

人物简介

全隋文·卷三十四
道林俗姓李,同州合阳人,出家入太白山。开皇初,选隶公府,苦辞,遁还太白。唐武德初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生因州邰阳之李氏。年三十五出家。入太白山僻绝之地。木食涧饮。缮治性元。隋开皇初。诏选材德者七人。牒给公贯薙染。以表更化崇敬之意。有司承诏以林应旨。祖皇躬加勉喻。林固辞不可。乃逃归所居。理前业。事闻。诏逮致。仍辨对。无所辱。于是上尤重之。赐香炉等物。邀住冯翊大兴国寺。俄又逃诸梁山之阳。凿窟而燕坐其中。久之微觉有疾。弟子檀越日围绕候起居。忽闻空响茄吹。且雨异香。大如桃枣。拾而焚之。气极芬烈。众以为瑞。如是三日。神虑明爽。趺坐而逝。武德七年七月也。停龛七日。颜色如生。葬之西山。送者万许。 林乐于隐约。而道妙随进。其于女人未尝亲面。况复说法取食哉。临终时。或有以同疾来者。林辄先知之。遽使人谢却不容入。然慈悲恤物。蚤虱之属。听其游啮。曾不敢振衣以惊怖焉。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习禅四
释道林。姓李。同州合阳人也。年二十五发心出家。入太白山结宇深岩路绝登陟。木食济形惟法检心更无营拯。隋开皇之始。创启玄宗。敕度七人。选穷翘楚。有司加访。搜得林焉。文皇亲命出家苦辞不可。乃启曰。贫道闻山林之士往而不返。皓然之气独结林泉。望得连踪既往。故应义绝凡贯。陛下大敞法门。载清海陆。乞以此名遗虚仰者。帝曰。名实相副其来久矣。禅师但隶公府身任山栖。林不从乃逃还大白。仍宗前业。后以事闻奏。乃更搜扬仄陋。穷岩倒穴。方始捉获。而履节无亏。敕劳殷重崇敬弥异。乃赐香炉等物。仍令住冯翊大兴国寺。经止少时。又逃于梁山之阳。河崖回曲地称天固。凿山为窟凝道其中。武德七年七月。微觉有疾。遗诫门侍无越律仪。又闻笳吹响空。道俗歆会。又降异香大如桃枣。众皆拾而供养莫知名目。烧发美畅闻者惊心。经于三日精气爽朗跏坐而终。停尸七日。色相无改。即于山栖凿龛处之。众聚如烟数盈万计。鼓舞而送。生死荣焉。自林之在道。隐括为先。从生至终俭约为务。女人生染之本。偏所诫期。故林一生常不亲面不为说法。不从取食。不上房基。致使临终之前有来问疾者。林隔障潜知。遥止之不令面对。斯行洁通幽故也。而慈济生灵深护物性。蚤虱之属任其游行。每徐徐举衣。恐其惊走。斯仁育之量。殆难嗣矣。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林。
富阳潘氏。
母梦日光入口有娠。
诞时异香满室。
遂名香光。
幼出家。
诣长安西明学华严。
代宗诏国一禅师至阙。
师谒之。
得法南归。
抵西湖秦望山。
有大松树盘屈如盖。
乃止其上。
时人因以鸟窠名之。
复有鹊巢其侧。
自然驯狎。
元和中。
刺史白居易入山访之。
问曰。
师之住处何其危险耶。
师曰。
太守危险尤甚。
曰。
余忝郡守。
何险之有。
师曰。
薪火相交。
识性不停。
得非险乎。
公悦。
以偈问曰。
特入空门问苦空。
敢将禅事叩禅翁。
为当梦是浮生事。
为复浮生是梦中。
师答曰。
来时无迹去无踪。
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
祇此浮生是梦中。
衣衲穿弊。
寒暑不更。
经历年岁。
未常下山。
长庆四年入灭。
塔于北山喜鹊寺。
赞曰。
去险就平  世俗同律  璇室雕宫  倾危相袭 至人无心  险平如一  谓余不信  巢鹊可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4—823 【介绍】: 唐僧。
韶州始兴人。
大历间止国一禅师门下,后归大寂法集。
时禅客仰慕,蜂拥请问,室不能容,床榻为之陷折,时号“折床会”。
后居长沙东寺,与相国崔群为师友。
长庆间圆寂,敕谥传明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韶州始兴人。大历八年。谒国一于径山后见大寂于是道德进。而名誉起矣。时丛林谓之折床会以其勤于坐禅。而床为之折也。未几出世。说法长沙之东寺。盖俗所谓夹山者。四方玄侣辐辏。大寂之风益振。相国崔公群以𧮂得罪宪宗南迁。为观察使。见会问曰。师于此事。自何而得。答曰见性得。会时方病眼。公因讥之曰。既去见性。其奈眼何。答曰性非眼见。病者非眼。公稽首谢之。仰山来参。会曰已相见了。更不用上来。仰曰。恁么相见莫不当否。会便闭却方丈门。仰归举似沩山。沩云寂子是什么心行。仰云若不恁么。争识得佗。长庆癸卯终于寺。寿八十。建塔寺之城南。及李公翱之廉问也。凡坟塔之近城者。命悉毁以全形胜。然独留会所葬塔。且曰庶几以别贤愚。谥传明塔号永际。镏膳部轲著文勤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如会。
韶州始兴人也。
大历八年止国一禅师门下。
后归大寂法集。
时禅客仰慕决求心要。
僧堂之内床榻为之陷折。
时号折床会。
犹言凿佛床也。
后徇请居长沙东寺焉。
自大寂去世其法门鼎盛时无可敌。
谚谓东寺为禅窟。
断可知矣。
时相国崔公群慕会之风来谒于门。
答对浏亮辞咸造理。
自尔为师友之契。
初群与皇甫镈。
议上宪宗尊号。
因被镈搆出为湖南观察。
闲豫归心于会也。
至穆宗长庆癸卯岁终于寺。
春秋八十。
时井泉预枯异香馝馥。
迁塔于城南。
廉使李翱尽毁近城坟塔。
唯留会所瘗浮图。
以笔题曰。
独留此塔以别贤愚矣。
刘膳部轲著碑焉。
敕谥传明大师。
塔曰永际。
亦呼所居为夹山和尚是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山阴人,俗姓夏侯。住五台山清凉寺,博综经论。德宗延入译场,使造疏,遂编成十卷以进。好游名山。宪宗时赐号清凉国师,寻示寂,年七十余。弟子传法者百余人。有《毗庐疏》、《随疏演义》、《华严纲要》、《三圣圆融观》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澄观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年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元和中住太原府大崇福寺。后住清凉山大华严寺。开成三年卒。谥清凉国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会稽之夏侯氏。
年十一。
依应天山宝林寺霈禅师。
诵法华经。
年十四。
以恩泽。
获隶此寺落发。
即走四方。
访求师友。
乾元中。
从闰州栖霞寺醴律师。
及乡里昙一。
究律部。
诣金陵玄壁法师。
禀关河三论。
大历中。
传起信涅槃于瓦官寺。
受东海起信疏义于淮南。
然后温习华严大经。
于天竺法诜门下。
往剡溪扣成都惠量。
覆探三论十年。
就苏州习天台止观于湛然法师。
兼法华维摩等经疏。
复咨决南宗禅旨于牛头山忠师。
径山钦师。
洛阳无名师。
北宗于惠云师。
于是旁览泛问。
天竺悉昙。
四囲。
五明。
秘咒。
仪轨。
东土经史。
子传。
三雅。
训诂。
世间技艺。
莫不该综。
每曰。
五地圣人。
身證真如。
犹于后得智中。
起世俗念。
况于方居学地。
能忌是乎。
大历十一年。
巡礼五台峨嵋。
备瞻圣像。
俄还居五台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既因寺主贤林所请。
为讲经论。
乃惙然长想。
以为华严合文殊之智。
普贤之理。
表彰毗卢遮那万行之极。
而旧疏文繁义约。
不足发明。
于寤寐间。
见金色人立日中。
捉观纳口。
咀嚼都尽。
骇汗而觉。
喜曰。
此吞受光明遍照之徵。
可不疏华严。
以报三圣之德哉。
乃始兴元元年正月。
终贞元三年十二月。
成二十卷。
饭千僧以落之。
自尔欲求可以付授者。
夜而梦。
已化为大龙。
鳞鬣耀日。
拿攫碧落。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北台。
顷之身出小龙千数。
蜿蜒腾跃。
分散青冥。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
请开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自良。
复请开于崇福寺。
德宗朝。
遣中使李辅光宣诏。
即日入都。
参预罽宾三藏般若译事。
乌茶国王所进后分。
辞以明年。
诏许焉。
又明年至蒲津。
中令梁公。
留安居于中条之栖岩寺。
寺有异僧。
所为莫测。
而语多应验。
初观未至前。
忽驱僧众洒扫曰。
不久菩萨至此。
先是寺多妖祟。
及戾止俱息。
五月中使霍仙鸣宣诏以趣。
至则上加礼敬。
即延入馆。
刊正所译。
为四十卷。
诏造疏于终南山草堂寺。
成十卷。
仍诏两街各开新疏一遍。
方其撰疏之际。
堂前池中莲华五朵。
有双蒂三节之瑞。
寻诏译守护国界主经。
职缀文。
当顺宗之在春宫也。
时观居五台。
承教述了义一卷。
心要一卷。
食肉得罪因缘等。
至是入朝。
意尤属。
观夙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
但三衣一钵。
不畜长。
二当代名利。
去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报受。
长诵法花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
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代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心。
故观能循持。
而行之终身焉。
卒于元和之初。
寿七十馀。
弟子嗣法者百馀人。
若相国齐抗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太常韦渠牟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服戒训。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华严纲要一卷。
法界玄览一卷。
三圣圆融观一卷。
华严。
法华。
楞伽。
中论等。
别行小钞疏。
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斋十二会。
云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严世界图相。
其诸塑缋尊像。
缮写经典。
具见门人清沔所述记。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澄观。
姓夏侯氏。
越州山阴人也。
年甫十一依宝林寺(今应天山)霈禅师出家。
诵法华经。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隶此寺。
观俊朗高逸。
弗可以细务拘。
遂遍寻名山旁求秘藏。
梯航既具壸奥必臻。
乾元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
本州依昙一隶南山律。
诣金陵玄璧法师传关河三论。
三论之盛于江表观之力也。
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
却复天竺诜法师门。
温习华严大经。
七年往剡溪。
从成都慧量法师覆寻三论。
十年就苏州。
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
解从上智性自天然。
所学之文如昨抛舍。
鲍静记井。
蔡邕后身。
信可知矣。
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
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
观自谓己曰。
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栖心佛境。
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学世间技艺。
况吾学地能忘是心。
遂翻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至于篇颂笔语书踪。
一皆博综。
多能之性自天纵之。
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
一一巡礼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求见普贤。
登险陟高备观圣像。
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时寺主贤林请讲大经。
并演诸论。
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
惙然长想。
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
二圣合为毗卢遮那。
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
吾既游普贤之境界。
泊妙吉之乡原。
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
观将撰疏。
俄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
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
无何咀嚼都尽。
觉即汗流自喜。
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
起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乃饭千僧以落成也。
后常思付授。
忽夜梦身化为龙。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山北。
拿攫碧落鳞鬣耀日。
须臾蜿蜓化为千数小龙。
腾耀青冥分散而去。
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讲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公自良。
复请于崇福寺讲。
德宗降中使李辅光。
宣诏入都。
与罽宾三藏般若。
译乌荼国王所进华严后分四十卷。
观苦辞请明年入敕允。
及具行至蒲津。
中令梁公留安居。
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
寺有禅客拳眉剪发。
字曰痴人。
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
凡所指厈皆多应验。
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
洒扫曰。
不久菩萨来此。
复次壁画散脂大将及山麋之怪。
往往不息。
观既止此寺。
二事俱静。
五月内中使霍仙鸣。
传宣催入。
观至。
帝颇敦重。
延入译场刊正。
又诏令造疏。
遂于终南草堂寺编成十卷。
进呈。
敕令两街各讲一遍为疏。
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
一华皆有三节。
人咸叹伏。
寻译守护国界主经。
观缀文润色。
顺宗在春宫。
尝垂教令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
并食肉得罪因缘。
洎至长安频加礼接。
朝臣归向。
则齐相国杭韦太常渠牟皆结交最深。
故相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慕高风。
或从戒训。
以元和年卒。
春秋七十馀。
弟子传法者一百许人。
馀堪讲者千数。
观尝于新创云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藏世界图相。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允齐相请述华严经纲要一卷法界玄鉴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华楞伽中观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会十二中。
其诸塑缋形像缮写经典不可殚述。
门人清沔记观平时行状云。
观恒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畜长。
二当代名利弃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执受长诵法华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伐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
观逮尽形期。
恒依愿而修行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澄观。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也。年甫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诵法华经。十四遇恩得度。便隶此寺。观俊朗高逸弗可以细务拘。后将撰华严疏。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无何咀嚼都尽。觉即汗流。自喜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起兴元元年正月。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成二十轴。乃饭千僧以落成之为疏。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一华。皆有三节。人咸叹伏。观常思付授。忽夜梦身化为龙。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拿欋碧落鳞鬣耀日。须臾蜿蜒化为千数小龙。腾跃青冥分散而去。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寺有禅客拳眉剪发。字曰痴人。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凡所指斥皆多应验。观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洒扫曰。不久菩萨来此。以元和年中示灭。春秋七十馀。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夏侯。
越州山阴人。
观俊朗高逸。
不拘细务。
遍寻名山。
旁求秘藏。
乾元中。
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
学相部律。
本州依昙一。
隶南山律。
诣金陵玄璧法师。
传关河三论。
大历中。
就瓦棺寺。
传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
受海东起信疏义。
却复天竺诜法师门。
温习华严大经。
七年。
住剡溪。
从成都慧量法师。
覆寻三论。
十年就苏州从湛然法师。
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解。
又谒牛头山忠师。
径山钦师。
洛阳无名师。
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
了北宗玄理。
大历十一年。
誓游五台。
一一巡礼。
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
求见普贤。
登险陟高。
备观圣像。
却还五台。
居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时寺主贤林。
请讲大经。
并演诸论。
因慨华严旧疏。
文繁义约。
惙然长想。
况文殊主智。
普贤主理。
二圣合为毗卢遮那。
万行兼通。
即是华严之义也。
吾既游普贤之境界。
泊妙吉之乡原。
不疏毗卢。
有辜二圣矣。
观撰疏。
起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