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天然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9 首
丹山月冷,祖室穴清。
瞻之仰之,千载扬名。
古佛不存檀佛像,寒岩曾许铁牛耕。
四言诗 明 · 全大震
四言诗
饮食之精,草木之华。
集我丹田,我丹所家。
我丹伊何,铅汞丹砂。
客主相守,如巢养鸦。
培以戊巳,耕以赤蛇。
化以丙丁,滋以河车。
乃根乃株,乃实乃华。
书炼于日,赫然丹霞
夜浴于月,皓焉素葩。
金丹自成,曰思无邪。
善住庵中人,从来无所住。
只这无住心,便是安身处。
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一。
钟陵之西曰海昏。海昏南鄙有石门山。禅宗大师马氏塔庙之所在也。门弟子以德舆尝游大师之藩。俾文言而楬之曰。三如来身以大慈为之本。六波罗密以般若为之键。非上德宿殖者。恶乎至哉。大师法讳道一。代居德阳。生有异表。幼无儿戏。嶷如山立。湛如川渟。舌广长以覆准。足文理而成字。全德法器。自天授之。尝以为九流六学。不足经虑。局然理世之具。岂资出世之方。惟度门正觉。为上智宅心之域耳。初落发于资中。进具于巴西。后闻衡岳有让禅师者。传教于曹溪六祖。真心超诣。是谓顿门。跋履造诣。一言悬解。始类颜子。如愚以知十。俄比净名。默然于不二。又以法惟无住。化亦随方。尝禅诵于抚之西里山。又南至于处之龚公山。攫搏者驯。悍戾者仁。瞻其仪相。自用丕变。刺史今河南尹裴公。久于禀奉。多所信向。由此定惠。发其明诚。大历中。尚书路冀公之为连帅也。舟车旁午。请居理所。贞元二年。成纪李公以侍极司宪。临长是邦。勒护法之诚。承最后之说。大抵去三以就一。舍权以趋实。示不迁不染之性。无差别次第之门。常曰。佛不远人。即心而證。法无所著。触境皆如。岂在多歧。以泥学者。故夸父吃诟。求之愈疏。而金刚醍醐。正在方寸。于是解其结。发其覆。如利刃之破罥索。甘露之洒稠林。随其义味。快得善利者。可胜道哉。化缘既周。趺坐报尽。时贞元二年四月庚辰。春秋八十。夏腊六十。前此以石门清旷之境。为宴默终焉之地。忽谓入室弟子曰。吾至二月当还。尔其识之。及是委化。如合符节。当夹钟发生之候。叶拘尸薪火之期。缁素幼艾。失声望路。渡涸流而法雨滂洒。及山门而天香纷霭。天人交际。昧者不知。沙门惠海智藏镐英志贤智通道悟怀晖惟宽智广崇泰惠云等。体服其劳。心通其教。以为吾师真心湛然。与虚空俱。惟是体魄。化为舍利。则西方之故事传焉。不可已也。乃率吁其徒。从茶毗之法。珠圆玉洁。煜耀盈升。建兹严事。众所瞻仰。至七年而功用成。竭诚信。故缓也。德舆往因稽首。粗获击蒙。虽飞鸟在空。莫知近远。而法云覆物。已被清凉。今兹铭表之事。敢拒众多之请。铭曰。
达摩心法,南为曹溪。
顿门巍巍,振拔沈泥。
禅师宏之,俾民不迷。
九江西部,为一都会。
亦既戾止,元津横霈。
慈哀摄护,为大法砺。
五滓六触,翳然相蒙。
直心道场,决之则通。
随器受益,各见其功。
真性无方,妙道不竭。
顾兹梦幻,亦有生灭。
微言密用,焕如昭晰。
过去诸佛,有修多罗。
心能悟之,在一刹那。
何以寘哀,兹窣堵波。
鸿雁在何处,空怀云外踪。
无声来静寺,有客倚孤筇。
灯黑无繇听,群高不易逢。
芦花开岸岸,秋色待君供。
我初不识丹霞师,迩来偶识丹霞子。
却因其子识其师,云水相悬渺千里。
空生不往丰岩中,丹霞不到西庵里。
如何说个相识来,理契即邻休寐语。
风前把出赠行人,虚空稽首须弥舞。
千载冰岩一日春,悬水落崖声似雨。
识得衣中宝,无明醉自惺。
百骸俱溃散,一物镇长灵。
知境浑非体,寻珠不定形。
悟即三身佛,迷疑万卷经。
在心心岂测,居耳耳难听。
罔像先天地,渊玄出杳冥。
本刚非锻鍊,元净莫澄停。
盘泊逾朝日,玲珑映晓星。
瑞光流不灭,真澄浊还清。
鉴照崆峒寂,劳笼法界明。
剉凡功不灭,超圣果非盈。
龙女心亲献,蛇王口自倾。
护鹅人却活,黄雀义犹轻。
解语非关舌,能言不是声。
绝边弥瀚漫,三际等空平。
演教非为教,闻名不认名。
二边俱不立,中道不须行。
见月休看指,归家罢问程。
识心岂测佛,何佛更堪成。
(按:《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收丹霞和尚《玩珠吟二首》,此为其二。另伯三五九七卷、《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六亦收此诗。异文并注出。《宗镜录》卷四十收「百骸虽溃散,一物镇长灵」二句,题作《般若吟》,不注作者名。)
唐 · 瑜禅师
决在临锋处,天然师子机。
频呻出三界,非祖莫能知(同前)
赠僧 元末明初 · 金九容
此心未能定,虽处山林反喧嚣。
此心既能定,虽居城市还寂寥。
固知万象皆外缘,只在此心元不撩。
君不见二祖大师逢达磨,庭中久立雪齐腰。
又不见彗林寺里丹霞师,天寒木佛手自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