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翻译
【佛学大辞典】
(杂语)转梵语而成汉言也。亦作翻译。隋书经籍志曰:「汉桓帝时,有安息国沙门安静,斋经至洛,翻译最为通解。」宋僧传二曰:「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见所无也。」同三曰:「如翻锦绣,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翻译名义集一曰:「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宋僧传云:如翻锦绣,背面俱华,但左右不同耳,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其所无,故以此方之经,而显彼土之法。周礼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今通西言而云译者,盖汉世多事北方,而译官兼善西语。故摩腾始至,而译四十二章,固称译也。」又卷三曰:「彦琮法师云:夫预翻译,有八备十条:一诚心受法,志在益人;二将践胜场,先牢戒足;三文诠三藏,义贯五乘;四傍涉文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五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六沈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衍;七要识梵言,不附彼学;八传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十条者: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字部,十字声。」
【俗语佛源】
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字来表达。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的对译。如丁玲《梦珂》:「这是一个刚满二十五岁的青年,从法国回来还不到半年,好久以前便常常在杂志上看到他的名字,大半是翻译点小说。」又如清·昭《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曾命儒臣翻译《三国志》及《辽》、《金》、《元史》,性理诸书,以教国人。」此指皇太极诏令译汉籍为满文。还有,把符号、数码的意义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叫翻译。如巴金《春天里的秋天》一:「他很关心地帮忙我翻译电报。」又指担任翻译工作的人,如陈毅《在朝鲜的上阳村》:「翻译同志快来翻译,老太太的话,很有意思。」至于以今译古,至少在汉代已经有了。如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将《尚书》「允厘百工,庶绩咸熙」译为「信饬百官,众功皆兴」。「译」字出现较早。《礼记·王制》谓「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并指出通陈北方语言者为「译」。而《说文解字》则泛指「传译四夷之言者」为「译」。「翻」与「翻译」的广泛运用,出现在佛经盛传汉地与译经事业发达之际。如北周·庾信《奉和法筵应诏》诗:「佛影胡人记,经文汉语翻。」又如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下》:「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翻译的最早意义即指译经。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一谓:「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不过,事实上译经并不局限于梵译汉,汉译佛经的来源还有巴利文、西域文(胡本)、藏文等。清代还译出满文大藏经。关于翻译,《宋高僧传》比喻道:「如翻锦绣,背面俱华,但左右不同耳。」我国的佛经翻译,始于汉末的安世高、支娄迦谶等,号为「古译」。后又出现了以鸠摩罗什、觉贤、真谛等为代表的「旧译」和以玄奘、义净等为代表的「新译」,形成了我国翻译史上空前的盛况。译经家们总结出一系列丰富的经验。如安世高的「五失本、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和彦琮的「八备十条」等。从六朝至隋唐,出现了许多民办或官办的「译场」,多集中于长安、洛阳、建业等地。每译一经,大致要经过译主、笔受、度语、證梵、润文、證义、总勘等程序。可见译经作风的谨严、其影响延及后世。(李明权)
【三藏法数】
翻译者,谓翻梵语而为华言也。又译之为言,易也。以华夏之言,易彼梵语,俾大法以流通,如摩腾初至于汉,译四十二章经之类是也。
翻译官职
【佛学大辞典】
(术语)翻译名义集三曰:「宋僧传云:译场经馆;设官分职,可得闻乎?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即斋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是也,次则笔受者,必言通华梵,学综有空。相问委知,然后下笔。西晋伪秦已来,立此员者,即沙门道含玄赜,姚嵩聂(女涉切)承远父子。至于帝王执翰,即兴梁武太后中宗,又谓之缀文也。次则度语,正云译语,亦名传语。传度转令生解矣,如翻显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次则證梵本者,求其量果,密以證知,能诠不差,所显无谬矣。如居士伊舍罗,證译毗奈耶梵本,是也。至有立證梵义一员,乃明西义得失,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复立證禅义一员,沙门大通曾充之。次则润文一位,员数不恒,令通内外学者充之,良以笔受在其油素,文言岂无俚俗,傥不失于佛意,何妨刊而正之。故义净译场,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馀人。次文润色也。次则證义一位,盖證己译文所诠之义也。如译婆沙论,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證文义,唐复礼累场充其任焉。次有梵呗者,法筵肇启,梵呗前兴,用作先容,令生物善。唐永泰中,方闻此位也。次有校勘,清隋彦琮覆疏文义,盖重慎之至也。次有监护大使,后周平高公侯寿为总监检校,唐房梁公为奘师监护,相次观杨慎交杜行顗等充之,或用僧员,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也。」
翻译名义集
【佛学大辞典】
(书名)宋姑苏景德寺僧法云编,共二十卷,六十四目。以经典所用之语,分类编列。如系梵语,则释以华言,并详得名之由及其沿革。诚读内典者不可少之书也。
四例──翻译四例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翻字不翻音〕,翻字不翻音者,谓如诸咒,字是此方之字,音是彼土之音是也。
〔二、翻音不翻字〕,翻音不翻字者,谓如卐字,以此方万字之音翻之,而卐字之体,犹存梵书是也。
〔三、音字俱翻〕,音字俱翻者,谓诸经文,音与字二者,皆就此方言音字体翻之是也。
〔四、音字俱不翻〕,音字俱不翻者,谓西来梵夹,音与字二者,未经此方翻译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