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自誓受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之菩萨戒,若无戒师时,许于佛前自誓而受大戒。而其得戒之验,须于梦中妙相也。是谓之自誓受戒。梵网经曰:「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妙相。」
受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戒者五八十具之别,随而受之者,各有其仪式作法,(参见:戒)。容斋三笔曰:「周世宗时,诏男年十五以上,女年十三已上,念得经文,经本府陈状,两京大名京兆府青州,各起置戒坛,由官试验,给付凭由,方得剃头受戒。与近世纳钱于官便可出家者异。」又真言宗受三昧耶戒者须百日加行,其正受戒,用最严密之作法。
【佛学常见辞汇】
领受佛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受戒入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受佛戒,则入佛菩萨之法位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受持佛戒,便等于进入了佛菩萨的法位。
受戒七众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与七众同。
受戒给牒
【佛学大辞典】
(仪式)谓出家受戒者由官给与其度牒也。稽古略三曰:「宋宣宗大中十年丙子,敕法师辩章为三教首座,初令僧尼受戒给牒。」(参见:戒牒)
戒牒
【佛学大辞典】
(物名)亦曰度牒。受戒之證书也。初以谁为和尚,以谁为教授师等一一列其名,次表白受戒之自己意志,终则记自己之名,有传戒师等十师之署名押印而證明之。唐会要曰:「天宝六年五月制,僧尼令祠部给牒。」稽古略三曰:「唐宣宗大中十年,敕法师辩章,为三教首座,初令僧尼受戒给牒。」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度牒,即受戒的證明书。
受戒犍度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十犍度之一。(参见:犍度)
【佛学常见辞汇】
二十犍度之一。
犍度
【佛学大辞典】
(术语)Skandha,巴Khandha,又作乾度。译曰聚,蕴,积,藏,结,节。论律中篇章之名。南山戒疏一下曰:「受法戒法,各别聚处,名为犍度。」法砺四分律疏七本曰:「西音犍度,此方称聚,诸法之中当分说故称为聚,而存梵音总为犍度。」饰宗记七本曰:「西音犍度者,梵音塞犍陀。或云塞犍图,此翻为蕴,蕴即聚也。」玄应音义四曰:「犍度,此言讹也,正音娑犍图,此云聚也。」资持记上一之一曰:「梵语犍度,此云法聚,即篇品之名。」演密钞五曰:「犍度云藏。」【又】婆薮槃豆法师传曰:「八伽兰他Grantha,即此间云八乾度。伽兰他,译为结,亦曰节。谓义类各相结属,故云结。又摄义令不散,故云结。义类各有分限,故云节。」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聚、蕴、结等,即律中篇章之名,一犍度即一篇或一章,或一品一节之义。
受戒灌顶
【佛学大辞典】
(修法)凡真言之受戒必行灌顶法,故受真言之三昧耶戒谓之受戒灌顶。
受戒阿阇梨
【佛学大辞典】
(职位)五种阿阇梨之一。(参见:阿阇梨)
登坛受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筑高坛行授戒式之处曰戒坛,受者登此受戒也。
优婆离问菩萨受戒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菩萨善戒经之异名。
受戒阿阇黎
【三藏法数】
受戒阿阇黎者,即比丘受戒之师也。谓既得出家,必须依师求受戒法。律云:于受戒时得作羯磨者。是也。(梵语羯磨,华言作法。)
不受戒
【三藏法数】
谓菩萨不受外道诸戒,但自精进,奉持诸佛平等净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