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衔持(銜持)
相持;对持。三国志·魏志·董昭传:“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以马为喻也。两马欲相踶啮,既加之衔勒,两不能动矣,而欲鬭之气未衰,相对衔持,则两虽跳梁,力必自敝。”《三国志·蜀志·蒋琬传》:“若维征行,衔持 河 右,臣当帅军为 维 镇继。”
分類:相持
《國語辭典》:对垒(對壘)  拼音:duì lěi
两军互相对峙。《晋书。卷一。宣帝纪》:「与之对垒百馀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三国演义》第一回:「我今围贼在此,贼弟张梁、张宝在颍川,与皇甫嵩、朱俊对垒。」
《漢語大詞典》:却倚(卻倚)
(1).向后靠。 汉 班固 《西都赋》:“舍櫺槛而却倚,若颠坠而復稽。”
(2).谓既相持又相依。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与 匈奴 、 西域 相却倚,声教远暨,復受汉族之称。”
《漢語大詞典》:攫拿
亦作“ 攫挐 ”。
(1).以爪相持。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奔虎攫挐以梁倚,仡奋舋而轩鬐。”挐,一本作“ 拏 ”。 吕延济 注:“攫,举爪也;拏,以手持也。若举爪持梁以相倚也。” 宋 洪迈 《夷坚丁志·田道人》:“於稜叶三四尺下得磐石,嶙峋嵌空,纵广数尺,若爪所攫拏而穿者。”
(2).猎取;捕捉。 唐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诗:“屋鼠从穿穴,林狙任攫拏。” 清 唐孙华 《猛虎行》:“白昼频看恣攫挐,岂惟月黑忧搪突。”
(3).争夺。 汉 扬雄 《解嘲》:“攫拏者亡;默默者存。”汉书·扬雄传下作“攫挐”。 唐 李德裕 《论侍讲奏孔子门徒事状》:“今侍讲欲以奔走权势之徒,攫拏名利之辈,比方 孔 门上哲,实罔圣听。”
(4).张牙舞爪。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十:“隐隐见虬龙攫拏以去。” 清 归庄 《题福源寺罗汉松》诗:“大十二围高难度,攫拏天际如虬龙。” 清 龚自珍 《能令公少年行》:“名惊四海如云龙,攫拏不定光影同。”
《漢語大詞典》:挐攫
相持搏斗。汉书·扬雄传上:“熊羆之挐攫,虎豹之凌遽。”文选·张衡〈西京赋〉:“熊虎升而拏攫,猨狖超而高援。” 李善 注:“挐攫,相搏持也。”
分類:相持搏斗
《漢語大詞典》:相仗
亦作“ 相杖 ”。 犹相持。史记·南越列传:“使者狐疑相杖,遂莫敢发。”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自 河中 、 永兴 、 凤翔 三镇拒命以来,朝庭继遣诸将讨之……惟 郭从义 、 王峻 置栅近 长安 ,而二人相恶如水火自春徂秋皆相仗莫肯攻战。”参见“ 相持 ”。
分類:相持
《國語辭典》:相持  拼音:xiāng chí
彼此坚决对立,互不相让。《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三国演义》第一三回:「且说袁绍在冀州,闻知曹操与吕布相持。」
《國語辭典》:棋峙  拼音:qí zhì
群雄割据,像棋子峙立一般。汉。高诱〈淮南子叙〉:「会遭兵灾,天下棋峙。」也作「棋跱」。
《漢語大詞典》:持棋
围棋双方成相持的棋势。持,围棋术语。黑白相围,彼此不能相害,如一方于成持处先下子,则被另一方吃尽。艺文类聚卷七四引 汉 应瑒 《弈势》:“持棊相守,莫敢先动。”
《國語辭典》:鸱峙(鴟峙)  拼音:chī zhì
如鸱的对立。比喻有凶残如鸱的人割据土地,而与己为敌。《晋书。卷一二二。吕光载记》:「朕方东清秦赵,勒铭会稽,岂令竖子鸱峙洮南?」也作「鸱跱」。
《漢語大詞典》:鸱跱(鴟跱)
谓气势威猛地相持对立。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今惟 蒙逊 鴟跱一城。”《北齐书·文宣帝纪》:“ 关 峴 衿带,跨躡萧条,肠胃之地,岳立鴟跱,偏师纔指,涣同冰散,此又王之功也。”
《漢語大詞典》:植持
形容声音相持不散。文选·马融〈长笛赋〉:“或乃植持縼缠,佁儗宽容。” 刘良 注:“植,立也。縼,纆绳也……谓声或乃立而相持,如绳结之不散。”
分類:声音相持
《國語辭典》:鼎足而立  拼音:dǐng zú ér lì
鼎,古代用以烹煮食物的三足二耳金属器具。鼎足而立比喻三方势力均等,相互牵制的情势。《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也作「鼎足三分」、「三分鼎立」、「三分鼎足」。
《國語辭典》:鼎足三分  拼音:dǐng zú sān fēn
比喻三方势力均等,而相互牵制的情势。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汉家王气已将终,鼎足三分各自雄,周瑜枉用千条计,输与南阳一卧龙。」也作「鼎足而立」。
《國語辭典》:鼎足而立  拼音:dǐng zú ér lì
鼎,古代用以烹煮食物的三足二耳金属器具。鼎足而立比喻三方势力均等,相互牵制的情势。《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也作「鼎足三分」、「三分鼎立」、「三分鼎足」。
《國語辭典》:鼎足之势(鼎足之勢)  拼音:dǐng zú zhī shì
比喻三方面分别对立的局势。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吾欲屯兵濮阳,以成鼎足之势。」
《國語辭典》:鼎足而立  拼音:dǐng zú ér lì
鼎,古代用以烹煮食物的三足二耳金属器具。鼎足而立比喻三方势力均等,相互牵制的情势。《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也作「鼎足三分」、「三分鼎立」、「三分鼎足」。
《漢語大詞典》:莎随(莎隨)
谓相持不进不退。吕氏春秋·不广:“古善战者,莎随賁服。” 高诱 注:“莎随,犹相守不进不却。”
分類:相持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