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呖呖(嚦嚦)  拼音:lì lì
拟声词:(1)形容鸟鸣声之清脆悦耳。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出:「閒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2)形容女子婉转悦耳的声音。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聊斋志异。卷四。狐谐》:「闻其声,呖呖在目前,四顾,即又不见。」
《國語辭典》:鸟啭(鳥囀)  拼音:niǎo zhuǎn
鸟鸣、鸟叫。唐。裴迪 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诗:「鸟啭深林里,心閒落照前。」
《漢語大詞典》:珠贯(珠貫)
(1).珠串。常以形容清泉飞泻。 唐 张说 《扈从幸韦嗣立山庄应制》诗:“悬泉珠贯下,列帐锦屏舒。”
(2).形容歌声婉转或文辞流畅。 唐 白居易 《小童吹觱篥歌》:“急声圆转促不断,轢轢轔轔似珠贯。” 宋 苏轼 《有美堂和周邠见寄》之二:“歌喉不共听珠贯,醉面何因作纈纹。” 明 宋濂 《故务光先生张公墓碣铭》:“作为文章,珠贯玉联,有台阁之风。”
《漢語大詞典》:柔脆
亦作“ 柔脃 ”。
(1).柔弱,软弱。老子:“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易·夬“莧陆夬夬,中行无咎” 三国 魏 王弼 注:“莧陆,草之柔脃者也。” 宋 欧阳修 《寄生槐》诗:“檜惟凌云材,槐实凡木贱,奈何柔脆质,累此孤高榦。”明史·徐贞明传:“东南民素柔脃,莫任远戍。” 清 昭梿 啸亭杂录·曹学士:“每以帝子皆生深宫,身体柔脆,必须辅以药石。”
(2).柔而易折;软而易碎。 宋 王安石 《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之二:“无物堪持比此冠,竹皮柔脆穀皮乾。”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僕徒手与搏,觉其衣裳柔脆,如通草之心;肌肉虚鬆,似莲房之穰。”
(3).柔和婉转。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其一切清圆柔脆争奇鬭巧之作,别録一集,得六百餘闋,名曰《别调》。”
《漢語大詞典》:讽议(諷議)
讽谏议论;婉转地发表议论。后汉书·张衡传:“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唐 白居易 《采诗官》诗:“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絶讽议。” 王闿运 《陈景雍传》:“知督抚不和,数数讽议,列县羣传其迂,诚不知时变。”
《國語辭典》:婉约(婉約)  拼音:wǎn yuē
婉转含蓄。《国语。吴语》:「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因鲁史以修春秋,……然睿旨存亡幽隐,经文婉约。」
《國語辭典》:委宛  拼音:wěi wǎn
委曲婉转。《红楼梦》第二五回:「贾政在旁听见这些话,心里越发难过,便喝退赵姨娘,自己上来委宛解劝。」也作「委婉」。
《漢語大詞典》:妖丽(妖麗)
(1).艳丽。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昔者 西施 心痛而卧於道侧,姿颜妖丽,兰麝芬馥,见者咸美其容而念其疾,莫不踌躇焉。”宋书·百官志上:“女侍二人,皆选端正妖丽,执香炉,护衣服,奏事 明光殿 。” 宋 陆游 《天彭牡丹谱》:“花开最早,而妖丽夺目。”
(2).指艳丽的女子或花朵。《汉书·梁怀王刘揖传》:“ 梁国 之富,足以厚聘美女,招致妖丽。” 宋 刘克庄 《贺新郎·客赠芍药》词:“数枝清晓烦驰骑。向小窗、依稀重见, 芜城 妖丽。”
(3).形容歌声之婉转动听。 宋 聂冠卿 《多丽·李良定公席上赋》词:“逞朱唇、缓歌妖丽,似听流鶯乱花隔。”
《漢語大詞典》:莺喉(鶯喉)
(1).莺的鸣声。 唐 刘禹锡 白居易 《乐天是月长斋鄙夫此时愁卧里闾非遥云雾难披因以寄怀遂为联句》:“鹊顶迎秋秃,鶯喉入夏瘖。” 清 杜岕 《送张子良还燕》诗:“行车短箙各在腰,柳梢欲綰鶯喉句。”
(2).形容婉转悠扬的歌声。 明 陈海樵 《闺怨·惜别》曲:“哄杀人绽樱桃生香小口,玉板按鶯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鶯喉歇了南北套,冰弦住了 陈 隋 调。” 清 蒋士铨 《唱档子》诗:“君不见鶯喉一变蛾眉蹙,斜抱琵琶定场屋。”
《漢語大詞典》:佩珠(珮珠)
(1).用为佩饰的珍珠。 唐 李贺 《感讽》诗之五:“腰衱珮珠断,灰蝶生阴松。”
(2).比喻声音婉转圆润。 清 黄鷟来 《夜集棣园听高月文校书弹琵琶》诗:“柳边嚦嚦春鶯语, 汉水 清波拂珮珠。”
《國語辭典》:凄婉(淒婉)  拼音:qī wǎn
形容声音悲伤而婉转。如:「凄婉的笛声,让听者潸然泪下。」
《國語辭典》:陈情表(陳情表)  拼音:chén qíng biǎo
文章名。晋李密撰。以祖母刘氏年老,上表晋武帝,请准其暂不任官,以便居家孝养年迈祖母。
《漢語大詞典》:缭曲(繚曲)
(1).迂回曲折。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繚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 清 刘大櫆 《游晋祠记》:“山之半有寺,凿土为室,繚曲宏丽。”
(2).婉转含蓄。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六·以妇人为一世:“惟 武帝 有大功,当比 周文 、 武 世室,而身又见存,遂以 臧后 充数,南齐书·礼志所説即此事,但 萧子显 措词繚曲,未易了耳。”
《漢語大詞典》:柔婉
(1).柔顺。周书·皇后传·宣帝杨皇后:“后性柔婉,不妬忌。” 唐 张读 宣室志卷三:“ 刘氏 初以柔婉闻,凡数年,其后忽獷烈,自恃不可禁。” 清 沈起凤 《谐铎·恶饯》:“ 卢 以女德性柔婉,亦颇安之。”
(2).柔和婉转。 明 唐顺之 《〈东川子诗集〉序》:“西北之音慷慨,东南之音柔婉。”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一:“那夜我照常卧在廊下,只有十二点钟光景,忽然柔婉的圣诞歌声,沉沉的将我从浓睡中引将出来。”
(3).犹柔美。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 梁桂林 , 扬州 人。年十五鬻於娼家,身小而柔婉,性和缓,灵秀能音律。” 清 徐瑶 《太恨生传》:“女虽支离憔悴,而柔婉之态,楚楚动人。”
《漢語大詞典》:唱叹(唱歎)
形容诗文婉转,情韵悠长。 清 恽敬 《〈坚白石斋诗集〉序》:“‘采葍’之孤行,‘弋鳧’之独往,揆之皆閎雅之体,咏之皆唱叹之音,此性情为之也。”参见“ 一唱三叹 ”。
《國語辭典》:一唱三叹(一唱三歎)  拼音:yī chàng sān tàn
1.一人唱而三人随著发出赞叹之声,予以应和。《文选。陆机。文赋》:「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唐。李善。注:「唱,发歌句者;三叹,三人从而叹之。」也作「三叹」、「一倡三叹」。
2.比喻诗文优雅宛转,韵味绵延。宋。苏轼〈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诗:「长篇小字远相寄,一唱三叹神悽楚。」也作「一倡三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