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分类词汇(续上)
皂驺
皂制
削发披缁
真武大帝
褖衣
皂衣人
佛类词典
黑衣
黑衣宰相
黑衣二杰
《漢語大詞典》:皂驺(皂騶)
亦作“皁騶”。 古代穿黑衣骑马的侍从。 唐 李峤 《为王及善让内史表》:“彤轩皁騶,非振鷺之饰;青组丹紱,是濡鵜之讥。”
《漢語大詞典》:皂制(皂製)
亦作“皁製”。 黑衣。后汉书·礼仪志中:“先腊一日,大儺,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幘皁製,执大鼗。”
分類:黑衣
《國語辭典》:削发披缁(削髮披緇)  拼音:xuè fǎ pī zī
剃去头发,披上缁衣出家为僧或为尼。《儒林外史》第八回:「王惠另觅了船入到太湖,自此更姓改名,削发披缁去了。」
《国语辞典》:真武大帝  拼音:zhēn wǔ dà dì
北方之神,道家奉为真武大帝。其像被发、黑衣,仗剑、裸足、蹈龟蛇,随从者执黑旗。根据台湾民间传说,真武大帝原为屠夫,后顿悟,剖腹弃胃肠而成道。明、清时相传庄烈帝为真武大帝降凡,故煤山有其像。因真武有降黑煞魔的神话,现为颜料店的行神之一,农历三月初二为其神诞日。也称为「玄武」、「玄天上帝」。
《国语辞典》:褖衣  拼音:tuàn yī
1.古代王后的衣服。《周礼。天官。内司服》汉。郑玄。注:「褖衣,御于王之服,亦以燕居。」
2.有红色边缘的黑衣服。《仪礼。士丧礼》:「爵弁服纯衣,皮弁服,褖衣,缁带,韎韐,竹笏。」汉。郑玄。注:「黑衣裳赤缘,谓之褖。褖之言缘,所以表袍者也。」
《国语辞典》:皂衣人(皂衣人)  拼音:zào yī rén
古代规定隶役穿著黑衣,所以称差役、奴隶为「皂衣人」。「皂」文献异文作「皂」。《聊斋志异。卷一一。王者》:「皂衣人罗列左右,规模凛肃。」
黑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黑色之僧衣也。释氏要览上曰:「今禅僧多著黑黪衣。若深色者,可是律中皂黑衣摄,用墨锭,与杂泥不远故。若淡而青白者,可是律中青衣摄,以用铜青板绿杂墨染故。」是三种如法色之一。(参见:黑袈裟)
黑袈裟
【佛学大辞典】
(衣服)黑色之袈裟。律中禁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许似青、似黑、木兰之三不正色。似黑者即缁色,言如黑泥之色也。释门章服仪曰:「问:上引大乘中,被服染衣,未知何色成于如法?答:如经律中,通云坏色。故文云:当以三种:青、黑、木兰,随用一坏,成如法色(坏者,言正色坏浊也)。(中略)上明青色,名同五色。如论律中,似而非正。木兰一染,此方有之,赤多黑少,若乾陀色。」行事钞下之一曰:「青谓铜青,黑谓杂泥等,木兰谓诸果汁等。」
黑衣宰相
【佛学大辞典】
(人名)僧慧琳,南北朝时,得幸于宋文帝,与闻政治,故有此称。佛祖通载八曰:「时有僧慧琳者,以才学得幸于帝,与决政事。时号黑衣宰相。」梁僧传七、道润传有附传。
黑衣二杰
【佛学大辞典】
(杂名)佛祖统纪三十六曰:「齐武帝永明元年,敕长干寺玄畅。同法献为僧主,分任江南北事,时号黑衣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