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沙堤(沙隄)
(1). 唐 代专为宰相通行车马所铺筑的沙面大路。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凡拜相,礼絶班行,府县载沙填路。自私第至於子城东街,名曰沙堤。” 唐 白居易 《官牛》诗:“一石沙,几斤重?朝载暮载将何用?载向五门官道西,緑槐阴下铺沙堤。昨日新拜右丞相,恐怕泥涂污马蹄。”后用为典实。指枢臣所行之路。 宋 张元干 《满庭芳·寿富枢密》词:“此去沙堤步稳,调金鼎,七叶貂蝉。” 明 叶宪祖 《鸾鎞记·觅赠》:“龙楼凤阁九重城,新筑沙堤宰相行。”
(2).用沙石等筑成的堤岸。 元 乔吉 《满庭芳·渔父词》曲:“沙隄缆船,樵夫问讯,溪友留连。”
《國語辭典》:草书(草書)  拼音:cǎo shū
书体名。为书写方便、快速而产生的字体,大约起于秦汉之际。初称「隶草」后渐成熟,至西汉中晚期形成规范,以施于章程(公文书),故名「章草」。将隶书草率写成,简省点画,保存波势。其字个个独立,不相连绵。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而笔势连缀,上下两字时时相连,形成「今草」,即后世通行的「草书」。也称为「草体」、「草字」。
《漢語大詞典》:沙路
(1).沙滩上的路;沙石路。 北周 庾信 《望野》诗:“涸渚通沙路,寒渠塞水门。” 唐 孟浩然 《夜归山门歌》:“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 鹿门 。” 宋 陆游 《舟中》诗:“忽听疏鐘知寺近,笑寻沙路上 牛头 。” 元 周权 《秋日》诗:“石脉泉花蘸眼明,竹根沙路旧经行。” 清 李必恒 《﹝乙﹞丑纪灾诗》之七:“归墟迷海口,沙路塞 云梯 。”
(2).指 唐 代专为宰相通行车马所铺筑的沙面大路。 唐 李贺 《沙路曲》:“柳瞼半眠丞相树,珮马钉铃踏沙路。” 清 唐孙华 《御笔赐故相李文恪公笃念前劳匾额恭纪》诗之一:“许身直拟学 皋 夔 ,沙路登庸髩已丝。”参见“ 沙堤 ”。
(3).即沙线。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八:“是故海上之兵,无风不战,大风不战,大雨不战,逆风逆潮不战,阴云蒙雾不战,日晚夜黑不战,颶风将至、沙路不熟、贼众我寡、前无泊地皆不战。”参见“ 沙綫 ”。
《漢語大詞典》:沙堤(沙隄)
(1). 唐 代专为宰相通行车马所铺筑的沙面大路。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凡拜相,礼絶班行,府县载沙填路。自私第至於子城东街,名曰沙堤。” 唐 白居易 《官牛》诗:“一石沙,几斤重?朝载暮载将何用?载向五门官道西,緑槐阴下铺沙堤。昨日新拜右丞相,恐怕泥涂污马蹄。”后用为典实。指枢臣所行之路。 宋 张元干 《满庭芳·寿富枢密》词:“此去沙堤步稳,调金鼎,七叶貂蝉。” 明 叶宪祖 《鸾鎞记·觅赠》:“龙楼凤阁九重城,新筑沙堤宰相行。”
(2).用沙石等筑成的堤岸。 元 乔吉 《满庭芳·渔父词》曲:“沙隄缆船,樵夫问讯,溪友留连。”
《漢語大詞典》:沙线(沙線)
亦作“ 沙线 ”。 地图上表明航道上暗滩的虚线。因亦指航线上的暗滩。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致徐部郎唐观察朱观察书》:“所用柁水人等更属駑下,并沙线暗礁,亦不諦认,一味省钱,经营日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有一位管带,也不知道他是甚么出身,莫説风涛沙綫一些不懂,只怕连东西南北他还没有分得清楚呢。” 梁启超 《变法通议·学校总论》:“今之深諳海战,能任水弁者,几何人矣!久歷风涛,熟悉沙线,堪胜船主大副二副者,几何人矣!”
见“ 沙綫 ”。
《國語辭典》:方行  拼音:fāng xíng
横行。《国语。齐语》:「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行于天下,以诛无道,以屏周室,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禦。」
《國語辭典》:方言  拼音:fāng yán
1.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因诸种因素产生演变而生成的变体。它只流行于局限的地区,并具有与其他方言或共同语差异的特徵。唐。王维〈早入荥阳界〉诗:「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也称为「土话」、「土语」。
2.书名。旧题汉扬雄撰,十三卷,晋郭璞注。其书于一名一物详其地域言语之异同,为训诂家所取资。
3.才开口说话。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國語辭典》:小篆  拼音:xiǎo zhuàn
书体名。秦统一天下后,因各国语言文字互异,始皇为使文字规范化,遂令丞相李斯等人,在大篆的基础上,加以省改,颁行全国成为官定的标准字体。小篆字体较大篆字体简化、整齐。今存于世的秦泰山、琅琊台两块残石,稍可见小篆风貌。也称为「秦篆」。
《國語辭典》:县道(縣道)  拼音:xiàn dào
联络县市与重要乡镇间的道路。
《國語辭典》:通道  拼音:tōng dào
1.来往通行的大路。《汉书。卷七○。陈汤传》:「老弃敦煌,正当西域通道。」
2.通行天下的伦常法则,指达道而言。《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
3.开通道路。《书经。旅獒》:「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
《國語辭典》:今文  拼音:jīn wén
汉代经学家指当时流行的隶书,称为「今文」。相对于籀书的「古文」而言。《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伏生传》:「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表、笺、状、策……今文赞铭,凡二百九十一篇。」
《國語辭典》:行径(行徑)  拼音:xíng jìng
1.道路。《文选。曹植。送应氏诗二首之一》:「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唐。韩愈〈山石〉诗:「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2.行为、举动。明。高濂《玉簪记》第一六出:「他独自理瑶琴,我独立得苍苔冷,分明是西厢行径。」《儒林外史》第八回:「家君在此数年,布衣蔬食,不过仍旧是儒生行径。」
3.行踪、行迹。《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娼家行径没根蒂的,连夜走了,那里去寻?」
《漢語大詞典》:古篆
指篆书。有大篆、小篆,通行于 春秋战国 及 秦 代,故称古篆。 明 文徵明 《题黄应龙》诗:“古篆依稀 赣州 字,先 宋 流传非一日。”镜花缘第四九回:“他所抄之字不知可是古篆?” 清 叶廷琯 《吹网录·颂敦铭》:“铭文十五行,凡古篆一百五十二字。”
《漢語大詞典》:行马(行馬)
拦阻人马通行的木架。一木横中,两木互穿以成四角,施之於官署前,以为路障。俗亦称鹿角,古谓梐枑。 清 末 明 初时,衙署及大第宅门旁犹有设者,俗称拒马叉子。周礼·天官·掌舍“掌舍掌王之会同之舍,设梐枑再重” 汉 郑玄 注:“梐枑谓行马,行马再重者,以周围,有外内别。” 唐 李商隐 《九日》诗:“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 东晋 时有检校御史专掌行马,外事以 吴混 为之。” 清 张之洞 《读史绝句·李商隐》:“芙蕖雾夕乐新知, 牛 李 裴回史有辞;未卜郎君行马贵,后贤应笑 义山 痴。”参阅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行马
《國語辭典》:桥梁(橋梁)  拼音:qiáo liáng
1.桥。为架在河面上,便利两岸交通的建筑物。《史记。卷一○五。扁鹊仓公传》:「至莒县阳周水,而莒桥梁颇坏。」《三国演义》第四二回:「曹操多谋:汝不合拆断桥梁,彼必追至矣。」
2.比喻能作为沟通联系的人或事物。如:「语言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
《漢語大詞典》:尚文
(1).崇尚文治。 晋 戴邈 《上表请立学校》:“夫治世尚文,遭乱尚武。文武递用,长久之道。”
(2).通行以书面文字来表达意思。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逮 汉 魏 以降, 周 隋 而往,世皆尚文,时无专对。运筹画策,自具於章表;献可替否,总归於笔札。”
《漢語大詞典》:时妆(時粧)
亦作“ 时粧 ”。
(1).时兴的装饰,打扮。《全唐诗》卷七八四载《御制春游长句》:“比屋管弦呈妙曲,连营罗綺鬭时妆。”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闺人时妆,鬒髮覆额,如黝髹可鑑。”
(2).当代通行的装饰,打扮。 宋 文天祥 《保州道中》诗:“村落有古风,人间无时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