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97,分6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典故(续上)
终非池中物
劫灰池(又作:昆池劫墨 ...)
汤池
琉璃池上
陆池莲
罗池客
买栽池馆
蓬池咏
鄗池
太液池边鹄群下
太液池赋清景
咸池
咸池音
谢家池塘
雁池
典故
浅水留龙不住
 
终非池中物
 
蛟龙云雨
 
云雨动蛟龙

相关人物
刘备
 
周瑜
 
孙权
 
关羽(字云长)


《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周瑜传〉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典故  
劫未成灰
 
劫沙
  
劫火烧
  
劫灰池
 
劫石成灰
 
寒灰劫尽
 
昆明事
 
昆明出劫
 
昆明劫
   
昆池劫墨
 
昆池劫灰
 
昆池灰
  
池辨烧灰
  
灰劫昆明
 
胡僧识
 
辨沈灰
 
黑土成灰

相关人物
刘彻(汉武帝)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一《汉洛阳白马寺竺法兰》
「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以问东方朔,朔云不委,可问西域人。后法兰既至,众人追以问之,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
《搜神记》卷十三~98~
汉武帝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曰:「试问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西域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道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馀也。」乃知朔言有旨。

简释

劫灰:喻灾难后的遗迹。唐韩偓《寄禅师》:“劫灰聚散铁辎墨,日御奔驰茧栗红。”


例句

下辇登三袭,褰旒望九垓。林披馆陶榜,水浸昆明灰。 刘宪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劫灰难问理,岛树偶知名。 朱庆馀 省试晦日与同志昆明池泛舟

劫尽灰犹识,年移石故留。 李乂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 李白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自有归期在,劳君示劫灰。 李端 得山中道友书寄苗钱二员外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李贺 秦王饮酒

别访栖禅侣,相期语劫沙。 李频 书怀

是法从生有,修持历劫尘。 李频 题栖云寺立上人院

凤纪编生日,龙池堑劫灰。 杜甫 千秋节有感二首之一

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识。 杜甫 海棕行

世尘徒委积,劫火定焚烧。 卢纶 题念济寺晕上人院

旧苑经寒露,残池问劫灰。 郑愔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韩偓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劫灰聚散铢锱黑,日御奔驰茧栗红。 韩偓 寄禅师

典故 
相关人物
蒯通


《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列传·蒯通〉~259~
蒯通,范阳人也,本与武帝同讳。楚汉初起,武臣略定赵地,号武信君。通说范阳令徐公曰:「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虽然,贺公得通而生也。」徐公再拜曰:「何以吊之?」通曰:「足下为令十馀年矣,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甚众。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今天下大乱,秦政不施,然则慈父孝子将争接刃于公之腹,以复其怨而成其名。此通之所以吊者也。」曰:「何以贺得子而生也?」曰:「赵武信君不知通不肖,使人候问其死生,通且见武信君而说之,曰:『必将战胜而后略地,攻得而后下城,臣窃以为殆矣。用臣之计,毋战而略地,不攻而下城,传檄而千里定,可乎?』彼将曰:『何谓也?』臣因对曰:『范阳令宜整顿其士卒以守战者也,怯而畏死,贪而好富贵,故欲以其城先下君。先下君而君不利之,则边地之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降而身死」,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为君计者,莫若以黄屋朱轮迎范阳令,使驰骛于燕赵之郊,则边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下而身富贵」,必相率而降,犹如阪上走丸也。此臣所谓传檄而千里定者也。』」徐公再拜,具车马遣通。通遂以此说武臣。武臣以车百乘,骑二百,侯印迎徐公。燕赵闻之,降者三十馀城,如通策焉。唐·颜师古注:「金以喻坚,汤喻沸热不可近。」

例句

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 孔绍安 别徐永元秀才

尧行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可自由。 李山甫 上元怀古二首

君臣忍瑕垢,河岳空金汤。 杜甫 八衡州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杜甫 有感五首

汤池虽险固,辽海尚填淤。 杜甫 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景仙)颂德叙怀斐然之作三十韵

何必金汤固,无如道德藩。 沈佺期 初冬从幸汉故宫青门应制

藩屏无俊贤,金汤独何力。 韦应物 经函谷关

短绠讵能垂玉甃,缭垣何用学金汤。 韦庄 天井关

金汤里面境何求,宝殿东边院最幽。 齐己 荆州新秋寺居写怀诗五首上南平王

典故
琉璃池上


《全唐诗》卷八〈游后湖赏莲花〉
蓼花蘸水火不灭,水鸟惊鱼银梭投。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孙武已斩吴宫女,琉璃池上佳人头【案:遮遗云。识者谓非吉语。】。
典故

《述异记》卷上
越中有王氏之橘园……吴中有陆家白莲、顾家班竹。

例句

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典故
罗池客


《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一〈韩愈十五·柳州罗池庙碑〉~5679~
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三年,民各自矜奋曰:「兹土虽远京师,吾等亦天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则非人。」于是老幼相教语,莫违侯令。凡有所为于其乡闾及于其家,皆曰:「吾侯闻之,得无不可于意否?」莫不忖度而后从事。凡令之期,民劝趋之,无有后先,必以其时。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修,猪牛鸭鸡,肥大蕃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先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我侯之至,案国之故,以佣除本,悉夺归之。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常于其部将魏忠、谢宁、欧阳翼饮酒驿亭,谓曰:「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明年,吾将死,死而为神。后三年,为庙祀我。」及期而死。三年孟秋辛卯,侯降于州之后堂,欧阳翼等见而拜之。其夕,梦翼而告之曰:「馆我于罗池。」
典故
买栽池馆


《全唐诗》卷六百五十四〈牡丹〉
落尽春红始著花【落尽春红始见花】,花时比屋事豪奢。买栽池馆恐无地,看到子孙能几家,门倚长衢攒绣毂【门倚长衢攒绣轭】,幄笼轻日护香霞。歌钟满座争欢赏【歌钟对此争欢赏】,肯信流年鬓有华。
典故
蓬池咏

相关人物
阮籍


《昭明文选》卷二十三、三国魏·阮嗣宗(籍)《咏怀诗十七首》其十二
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羁旅无畴匹,俛仰怀哀伤。

例句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李白 梁园吟

典故
鄗池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259~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始皇不乐,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南朝宋·裴骃集解引服虔曰:「水神也。」唐·司马贞索隐按:「服虔云水神,是也。江神以璧遗滈池之神,告始皇之将终也。且秦水德王,故其君将亡,水神先自相告也。」
《水经注》卷十九〈渭水下〉~332~
《春秋后传》曰:「使者郑容入柏谷关,至平舒置,见华山有素车白马,问郑容安之?答曰:之咸阳。车上人曰:吾华山君使,愿托书致鄗池君,子之咸阳,过鄗池,见大梓下有文石,取以款列梓,当有应者,以书与之,勿妄发,致之得所欲。郑容行至鄗池,见一梓下果有文石,取以款梓,应曰:诺。郑容如睡觉而见宫阙,若王者之居焉。谒者出,受书入。」
典故
太液池边鹄群下


《汉书》卷七〈昭帝纪〉~28~
始元元年春二月,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公卿上寿。赐诸侯王、列侯、宗室金钱各有差。
典故
太液池赋清景


《后山诗话》
太祖夜幸后池,对新月置酒,问:「当直学士为谁?」曰:「卢多逊。」召使赋诗。请韵,曰:「些子儿。」其诗云:「太液池边看月时,好风吹动万年枝。谁家玉匣开新镜?露出清光些子儿。」太祖大喜,尽以坐间饮食器赐之。
典故

《楚辞》卷一《离骚》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东汉·王逸注:「咸池,日浴处也。」
《淮南子》卷三《天文训》
日出于阳谷,浴于咸池。

例句

咸池升日庆,铜雀分香悲。 杜牧 杜秋娘诗

典故
咸池音

相关人物
黄帝


《礼记注疏》卷三十八〈乐记〉~677~
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东汉·郑玄注:「黄帝所作乐名也,尧增修而用之。咸,皆也。池之言施也,言德之无不施也。」

例句

作诗三百首,窅默咸池音。 韩愈 孟生诗

典故
谢家池塘

相关人物
谢灵运


《昭明文选》卷二十二〈诗乙·游览·登池上楼〉~039~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沈。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五十五〈诗品中〉~3278~
宋法曹参军谢惠连诗。小谢才思富捷。恨其兰玉夙凋。故长辔未骋。秋怀捣衣之作。虽复灵运锐思。亦何以加焉。又工为绮丽歌谣。风人第一。《谢氏家录》云:「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常云:『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
《南史》卷十九〈谢方明列传·(子)谢惠连〉~537~
子惠连,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语」。尝于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为工。常云「此语有神功,非吾语也」。
典故
相关人物
刘武(梁孝王)


《西京杂记》卷二
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又有雁池池间有鹤洲凫渚。其诸宫观相连延数十里。

例句

终思一酩酊,净扫雁池头。 杜甫 送题寄上汉中王三首之二

《漢語大詞典》:劫尘(劫塵)
亦作“刧尘”。亦作“刼尘”。
(1).凡尘,人世。 清 黄宗羲 《陈定生先生墓志铭》:“贞元朝士无多,劫尘冷落。” 清 洪升 《长生殿·闻乐》:“药捣长生离刼尘,清妍面目本来真。” 清 珠泉居士 《续板桥杂记·轶事一》:“觉当时尚有秋水一泓,兹则尽成平陆,亦刧尘之小变也夫。”
(2).谓兵火战乱之馀烬。 元 耶律楚材 《过沁园有感》诗:“垣頽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
《漢語大詞典》:劫后灰(劫後灰)
亦作“刧后灰”。 劫后所剩的灰烬。 苏曼殊 《为调筝人绘像》诗:“湘弦洒遍胭脂泪,香火重生刧后灰。”
《漢語大詞典》:劫火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
(1).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唐 张乔 《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 宋 李纲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 清 龚自珍 《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 康 昭 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清 纳兰性德 《南歌子·古戍》词:“何年劫火賸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 龙堆 。”
《國語辭典》:劫灰  拼音:jié huī
1.劫火烧剩的灰烬。古印度人认为世界将毁坏时,劫火出现,烧毁一切,世界都成灰烬。唐。李商隐 寄恼韩同年二首时韩住萧洞诗:「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
2.战争烧杀后,残存的东西。
分類:劫火
《漢語大詞典》:昆明劫灰
见“ 昆明灰 ”。
《漢語大詞典》:昆明灰
劫火的馀灰。后以指战乱。 北周 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无劳问待詔,自识 昆明 灰。” 倪璠 注引三辅黄图:“ 武帝 初,穿 昆明池 ,得黑土。帝问 东方朔 , 朔 曰:‘ 西域 胡人知之。’乃问胡人,胡人曰:‘烧劫之餘灰也。’”亦作“ 昆明劫灰 ”。 元 王士熙 《骊山宫图》:“月中人去青山在,始信 昆明 有劫灰。” 清 钱谦益 《和高中丞平仲乘城记事》之五:“请看 襄 雒 新烽火,还道 昆明 旧劫灰。”
分類:劫火战乱
《漢語大詞典》:昆明灰
劫火的馀灰。后以指战乱。 北周 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无劳问待詔,自识 昆明 灰。” 倪璠 注引三辅黄图:“ 武帝 初,穿 昆明池 ,得黑土。帝问 东方朔 , 朔 曰:‘ 西域 胡人知之。’乃问胡人,胡人曰:‘烧劫之餘灰也。’”亦作“ 昆明劫灰 ”。 元 王士熙 《骊山宫图》:“月中人去青山在,始信 昆明 有劫灰。” 清 钱谦益 《和高中丞平仲乘城记事》之五:“请看 襄 雒 新烽火,还道 昆明 旧劫灰。”
分類:劫火战乱
《漢語大詞典》:池灰
三辅黄图·池沼:“ 武帝 初穿池得黑土。帝问 东方朔 , 东方朔 曰:‘ 西域 胡人知。’乃问胡人,胡人曰:‘劫烧之餘灰也。’”后因以“池灰”指兵火毁坏后的残迹。 唐 章孝标 《次韵和光禄钱卿》之一:“废兴今古事,何必叹池灰。”
分類:兵火毁坏
《漢語大詞典》:灰劫
(1).佛教语。指大三灾中火劫后的余灰。 唐 杜甫 《寄峡州刘伯华使君四十韵》:“药囊亲道士,灰劫问胡僧。” 宋 米芾 《山光寺》诗:“仙来石畔怀灰劫,鹤语池边劝后生。”
(2).指被兵火毁坏后的残迹。 清 叶燮 《集吴天章传清堂感旧限红字》:“忽惊灰劫餘芳砌,重愴 山阳 拭槁桐。”
《國語辭典》:汤池(湯池)  拼音:tāng chí
1.汤,热水。汤池比喻险固的护城河。《汉书。卷四五。蒯通传》:「先下君而君不利,则边地之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降而身死。』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汉。晁错 论贵粟疏:「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
2.温泉。《旧唐书。卷四四。职官志三》:「温泉监掌汤池宫禁之事。」唐。李白〈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诗:「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
《國語辭典》:金汤(金湯)  拼音:jīn tāng
比喻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参见「金城汤池」条。《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下。赞曰》:「金汤失险,车书共道。」宋。陆游〈江上对酒作〉诗:「胡来即送死,讵能犯金汤。」
《國語辭典》:金城汤池(金城湯池)  拼音:jīn chéng tāng chí
金城,金属造的城。汤池,如滚水的护城河。金城汤池形容坚固不易攻破的城池。语出《汉书。卷四五。蒯通传》:「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后比喻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北史。卷八二。儒林传下。辛彦之传》:「帝尝令彦之与沉重论议,重不能抗,避席而谢曰:『辛君所谓金城汤池。』」也作「固若金汤」。
《漢語大詞典》:陆池莲(陸池蓮)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越 中有 王氏 之橘园…… 吴 中有 陆 家白莲, 顾 家斑竹。”后因以“陆池莲”泛指莲花。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紫收 岷岭 芋,白种 陆 池莲。”一本作“陆家莲”。
分類:莲花
《國語辭典》:咸池  拼音:xián chí
1.神话传说中太阳沐浴的地方。《楚辞。屈原。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总馀辔乎扶桑。」《淮南子。天文》:「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
2.星座名。共有三颗。《史记。卷二七。天官书》:「西宫咸池。」唐。张守节。正义:「咸池三星,在五车中,天横南,鱼鸟之所托也。」
3.乐曲名。相传黄帝作,尧增修,一说为尧所作,属于六代乐舞之一。《周礼。春官。大司乐》:「舞咸池,以祭地示。」也称为「大咸」。
《漢語大詞典》:雁池
亦作“鴈池”。
(1). 汉 梁孝王 刘武 所筑 兔园 中的池沼名。三辅黄图·甘泉宫:“ 梁孝王 好营宫苑囿之乐,作 曜华宫 ,筑 兔园 ,园中右 百灵山 ……又有 鴈池 ,池閒有鹤洲、鳧渚,其诸宫观相连,延亘数十里,奇果异树,珍禽怪兽毕有。”
(2).借指帝王所居园林中的池沼。 唐 高适 《别韦参军》诗:“ 兔苑 为农岁不登, 雁池 垂钓心长苦。” 明 唐顺之 《赵府奉祀正王君墓志铭》:“如 王君 者,纵不能宦达,然使其得曳裾王门而驂后乘于 雁池 、 菟苑 之间,亦未为不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