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分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典故(续上)
永新娇小
雨霖铃
张徽一曲
典故
永新娇小

相关人物
李隆基(唐玄宗)


《乐府杂录》
开元中,内人有许和子者,本吉州永新县乐家女也,开元末选入宫,即以永新名之,籍于宜春院。善歌,能变新声。遇高秋朗月,台殿清虚,喉啭一声,响传九陌。
《开元天宝遗事》
宫妓永新者善歌,最受明皇宠爱。每对御奏歌,则丝竹之声莫能遏。帝尝谓左右曰:「此女歌直千金。」
典故
相关人物
李隆基(唐玄宗)


《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八〈乐部六·宴乐〉~2698~
《乐府杂录》:「雨淋铃者,因唐明皇驾回至骆谷,闻雨淋銮铃,因令张野狐撰为曲名。」又曰:「还京乐者,唐明皇自蜀返正乐官,张野狐撰此曲。」
《碧鸡漫志》卷五
〈雨淋铃〉,《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予考史及诸家说,明皇自陈仓入散关,出河池,初不由斜谷路。今剑州梓桐县地名上亭,有古今诗刻记明皇闻铃之地,庶几是也。罗隐诗云:「细雨霏微宿上亭,两中因感雨淋铃。贵为天子犹魂断,穷著荷衣好涕零。剑水多端何处去,巴猿无赖不堪听。少年辛苦今飘荡,空愧先生教聚萤。」世传明皇宿上亭,雨中闻牛铎声,怅然而起,问黄幡绰:「铃作何语?」曰:「谓陛下特郎当。」特郎当,俗称不整治也。明皇一笑,遂作此曲。《杨妃外传》又载上皇还京后,复幸华清,从宫嫔御多非旧人。于望京楼下,命张野狐奏〈雨淋铃〉曲。上四顾悽然,自是圣怀耿耿,但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世中」。杜牧之诗云:「零叶翻红万树霜,玉连开蕊暖泉香。行云不下朝元阁,一曲淋铃泪数行。」张祜诗云:「雨淋铃夜却归秦,犹是张徽一曲新。长说上皇和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张徽即张野狐也。或谓祜诗言上皇出蜀时曲,与《明皇杂录》、《杨妃外传》不同。祜意明皇入蜀时作此曲,至两淋铃夜却又归秦,犹是张野狐向来新曲,非异说也。元微之〈琵琶歌〉云:「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因玆弹作雨淋铃,风雨萧条鬼神泣。」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典故
张徽一曲

相关人物
张徽
 
李隆基(唐玄宗)


《明皇杂录》补遗〈雨霖铃曲〉~46~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子弟善吹觱篥者,张野狐为第一,此人从至蜀,上因以其曲授野狐。洎至德中,车驾复幸华清宫,从官嫔御多非旧人。上于望京楼下命野狐奏雨霖铃曲,未半,上四顾凄凉,不觉流涕,左右感动,与之歔欷,其曲今传于法部。
《漢語大詞典》:雨霖铃(雨霖鈴)
亦作“ 雨淋铃 ”。
(1). 唐 教坊曲名。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补遗》:“ 明皇 既幸 蜀 ,西南行初入 斜谷 ,属霖雨涉旬,於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 贵妃 ,採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唐 元稹 《琵琶歌》:“因兹弹作《雨霖铃》,风雨萧条鬼神泣。” 明 梁辰鱼 《红线女》第一折:“《雨霖铃》空响人何处,只落得渺渺独愁予。”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词:“信得羽衣传鈿合,悔教罗袜葬倾城,人间空唱《雨淋铃》。”参阅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五。
(2).词牌名。由 唐 教坊曲演化而成。双调,一百零三字,仄韵。 宋 柳永 始作。 柳永 一生失意潦倒,生活漂泊无定。在他离开 汴京 时作此词,以抒发惜别之情。词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句,脍炙人口。后用以指代失意潦倒。 清 陈维嵩 《赠歌者陈郎》诗:“怜尔少年非失意,逢人也唱《雨霖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