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太真肥
 
牡丹丰肌

相关人物
李隆基(唐玄宗)


《杨太真外传》
上在百花院便殿,因览《汉成帝内传》,时妃子后至,以手整上衣领,曰:「看何文书?」上笑曰:「莫问。知则又人。」觅去,乃是「汉成帝获飞燕,身轻欲不胜风。恐其飘翥,帝为造水晶盘,令宫人掌之而歌舞。又制七宝避风台,间以诸香,安于上,恐其四肢不禁」也。上又曰:「尔则任吹多少。」盖妃微有肌也,故上有此语戏妃。
典故
群仙按霓裳
  
霓裳曲

相关人物
李隆基(唐玄宗)


《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
开元六年,上皇与申天师道士鸿都客,八月望日夜,因天师作术,三人同在云上游月中,过一大门在玉光中飞浮,宫殿往来无定,寒气逼人,露濡衣袖皆湿,顷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其守门兵卫甚严,白刃粲然,望之如凝雪。时三人皆止其下不得入,天师引上皇起跃,身如在烟雾中,下视王城崔峨,但闻清香霭郁,下若万里琉璃之田,其间见有仙人道人乘云驾鹤往来若游戏。少焉步向前,觉翠色冷光相射目眩,极寒不可进,下见有素娥十馀人旮皓衣乘白鸾,往来笑舞于广陵大桂树之下,又听乐音嘈杂亦甚清丽。上皇素解音律熟览而意已传。顷天师亟欲归,三人下若旋风,忽悟若醉中梦回尔。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师但笑谢不允,上皇因想素娥风中飞舞袖被编律成音,制霓裳羽衣舞曲,自古洎今清丽无复加于是矣。
《杨太真外传》
二十八年十月,玄宗幸温泉宫,使高力士取杨氏女于寿邸,度为女道士,号太真,住内太真宫。天宝四载七月,册左卫中郎将韦昭训女配寿邸。是月,于凤凰园册太真宫女道士杨氏为贵妃,半后服用。进见之日,奏《霓裳羽衣曲》。
《碧鸡漫志》卷三〈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说者多异。予断之曰:西凉创作,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其他饰以神怪者,皆不足信也。……《津阳门诗》注:「叶法善引明皇入月宫,闻乐归,笛写其半,会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声调?合,遂以月中所闻为散序,敬述所进为其腔,制《霓裳羽衣》。」月官事荒诞,惟西凉进《婆罗门曲》,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最明白无疑。《异人录》云:「开元六年,上皇与申天师中秋夜同游月中,见一大官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兵卫守门,不得入。天师引上皇跃超烟雾中,下视玉城,仙人、道士乘云驾鹤往来其间,素娥十馀人,舞笑于广庭大桂树下,乐音嘈杂清丽。上皇归,编律成音,制《霓裳羽衣曲》。」《逸史》云:「罗公远中秋侍明皇宫中玩月,以拄杖向空掷之,化为银桥,与帝升桥,寒气侵人,遂至月宫。女仙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上问曲名,曰:《霓裳羽衣》。上记其音,归作《霓裳羽衣曲》。」《鹿革事类》云:「八月望夜,叶法善与明皇游月官,聆月中天乐,问曲名,曰:《紫云回》。默记其声,归传之,名曰《霓裳羽衣》。」此三家者,皆志明皇游月宫,其一申天师同游,初不得曲名。其一罗公远同游,得今曲名。其一叶法善同游,得《紫云回》曲名,归易之。虽大同小异,要皆荒诞无可稽据。
《玉溪生诗集笺注》卷二
空记大罗天上事,众仙同日咏〈霓裳〉。清·冯浩笺注:「郑嵎《津阳门诗注》:『叶法善引上入月宫,上若凄冷,不能久留,归于天半,尚闻仙乐;及归,且记忆其半,遂于笛中写之。会西梁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之散序,用敬述所进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曲〉。」又注引《唐逸史》:「罗公远尝与明皇游月宫,见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衣,舞于广庭间,其曲曰〈霓裳羽衣〉,帝默记其音调而还。明日,召乐工作是曲。」
典故
盘中舞

相关人物
刘骜(汉成帝)
 
李隆基(唐玄宗)


《杨太真外传》
上在百花院便殿,因览《汉成帝内传》,时妃子后至,以手整上衣领,曰:「看何文书?」上笑曰:「莫问。知则又人。」觅去,乃是「汉成帝获飞燕,身轻欲不胜风。恐其飘翥,帝为造水晶盘,令宫人掌之而歌舞。又制七宝避风台,间以诸香,安于上,恐其四肢不禁」也。上又曰:「尔则任吹多少。」盖妃微有肌也,故上有此语戏妃。
《杨太真外传》卷上
上在百花院便殿,因览《汉成帝内传》,时妃子后至,以手整上衣领,曰:「看何文书?」上笑曰:「莫问。则知又殢人,」觅去,乃是「汉成帝获飞燕,身轻欲不胜风。恐其飘翥,帝造水晶盘,令宫人掌之而歌舞。又制七宝避风台,间以诸香,安于上,恐其四肢不禁」也。
典故 
玉笛声沉

相关人物
李隆基(唐玄宗)


《大唐新语》卷九〈谀佞〉~44~
太平公主沈断有谋,则天爱其类已。诛二张,灭韦氏,咸赖其力焉。睿宗朝,军国大事皆令宰相就宅咨决,然后以闻。睿宗与群臣呼公主为太平,玄宗为三郎。凡所奏请,必问曰:「与三郎商量未?」其见重如此。
《开天传信记》

例句

三郎紫笛弄烟月,怨如别鹤呼羁雌。 郑嵎 津阳门诗

典故
相关人物
李隆基(唐玄宗)


《明皇杂录》卷上〈玉龙子〉~7~
唐天后尝召诸皇孙坐于殿上,观其嬉戏,取竺西国所贡玉环钏杯盘列于前后,纵令争取,以观其志。莫不奔竞,厚有所获,独玄宗端坐,略不为动。后大奇之,抚其背曰:「此儿当为太平天子。」遂命取玉龙子以赐。玉龙子,太宗于晋阳宫得之,文德皇后常置之衣箱中,及大帝载诞之三日后,以朱络衣褓并玉龙子赐焉。其后常藏之内府,虽其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及玄宗即位,每京师僣雨,必虔诚祈祷,将有霖注,逼而视之,若奋鳞鬣。开元中,三辅大旱,玄宗复祈祷,而涉旬无雨,帝密投南内之龙池,俄而云物暴起,风雨随作。及幸西蜀,车驾次渭水,将渡,驻跸于水滨,左右侍御或有临流濯弄者,于沙中得之。上闻惊喜,视之泫然流泣曰:「此吾昔时所宝玉龙子也。」自此每夜中光彩辉烛一室。上既还京,为小黄门攘窃以遗李辅国,李辅国常置于匮中。辅国将败,夜闻匮中有声,开视之,已亡其所。
典故  
相关人物
李隆基(唐玄宗)
 
杨玉环


《旧唐书》卷五十一〈后妃列传上·玄宗杨贵妃〉~278~
玄宗杨贵妃,高祖令本,金州刺史。父玄琰,蜀州司户。妃早孤,养于叔父河南府士曹玄家。开元初,武惠妃特承宠遇,故王皇后废黜。二十四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后庭数千,无可意者。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既进见,玄宗大悦。不期岁,礼遇如惠妃。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曰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天宝初,进册贵妃。妃父玄琰,累赠太尉、齐国公;母封凉国夫人;叔玄圭,光禄卿。再从兄铦,鸿胪卿;锜,侍御史,尚武惠妃女太华公主,以母爱,礼遇过于诸公主,赐甲第,连于宫禁。韩、虢、秦三夫人与铦、锜等五家,每有请托,府县承迎,峻如诏敕,四方赂遗,其门如市。
《杨太真外传》
二十八年十月,玄宗幸温泉宫,使高力士取杨氏女于寿邸,度为女道士,号太真,住内太真宫。天宝四载七月,册左卫中郎将韦昭训女配寿邸。是月,于凤凰园册太真宫女道士杨氏为贵妃,半后服用。进见之日,奏《霓裳羽衣曲》。
典故
一家姊妹入昭阳
 
太真姊妹

相关人物
李隆基(唐玄宗)


《旧唐书》卷五十一〈后妃列传上·玄宗杨贵妃〉~278~
玄宗杨贵妃,高祖令本,金州刺史。父玄琰,蜀州司户。妃早孤,养于叔父河南府士曹玄。开元初,武惠妃特承宠遇,故王皇后废黜。二十四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后庭数千,无可意者。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既进见,玄宗大悦。不期岁,礼遇如惠妃。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曰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天宝初,进册贵妃。妃父玄琰,累赠太尉、齐国公;母封凉国夫人;叔玄圭,光禄卿。再从兄铦,鸿胪卿;锜,侍御史,尚武惠妃女太华公主,以母爱,礼遇过于诸公主,赐甲第,连于宫禁。韩、虢、秦三夫人与铦、锜等五家,每有请托,府县承迎,峻如诏敕,四方赂遗,其门如市。
典故
汤饼客

相关人物
李隆基(唐玄宗)


《新唐书》卷七十六〈后妃列传上·玄宗王皇后〉~3490~
玄宗皇后王氏,同州下邽人。……始,后以爱弛,不自安。承间泣曰:「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帝悯然动容。阿忠,后呼其父仁皎云。

例句

引箸举汤饼,祝词天麒麟。 刘禹锡 送张盥赴举诗

典故
五家车马如水
 
五花结队

相关人物
李隆基(唐玄宗)
 
杨国忠
 
杨玉环(杨贵妃)


《旧唐书》卷五十一〈后妃列传上·玄宗杨贵妃〉~279~
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著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瑟瑟珠翠,璨芳馥于路。
《杨太真外传》
上每年冬十月,幸华清宫,常经冬还宫阙,去即与妃同辇。华清宫有端正楼,即贵妃梳洗之所;有莲花汤,即贵妃澡沐之室。国忠赐第在宫东门之南,虢国相对。韩国、秦国,甍栋相接。天子幸其第,必过五家,赏赐燕乐。扈从之时,每家为一队,队著一色衣。五家合队相映,口百花之焕发。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灿于路歧可掬。曾有人俯身一窥其车,香气数日不绝。驼马千馀头匹。以剑南旌节器仗前驱。出有饯饮,还有软脚。远近饷遗珍玩狗马,阉侍歌儿,相望于道。
典故
相关人物
李隆基(唐玄宗)


《明皇杂录》补遗〈唐玄宗舞马〉~4~
玄宗尝命?舞马四蹄各为左右,分为部目,为某家宠、某家骄。时塞外亦有善马来贡者,上俾之?习,无不曲尽其妙。因命衣以文绣,络以金银,饰其鬃鬣,间杂珠玉。其曲谓之《倾杯乐》者数十回,奋首鼓尾,纵横应节。……或命壮士举一榻,马舞于榻上。……每千秋节,命舞于勤政楼下。其后上既幸蜀,舞马亦散在人间。禄山常观其舞而心爱之,自是因以数匹置于范阳。其后转为田承嗣所得,不知之也,杂之战马,置之外栈。忽一日,军中享士,乐作,马舞不能已。
典故
仙李
 
仙李盘根

相关人物
李隆基(唐玄宗)


《杜诗详注》卷二
《神仙传》:「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老子内传》:「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其母见日精下落如流星,飞入口中,因有娠。七十二岁,于陈涡水李树下,剖左掖而生。」《述异记》:「中山有缥李大如拳者,呼为仙李。」又云:「濑乡老子祠有红缥李,一李二色。」唐太宗(李世民)《老子庙》诗:「盘根古树底。」

例句

仙李盘根大,猗兰奕叶光。 杜甫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典故
仙人仙仗

相关人物
李隆基(唐玄宗)


《太平广记》卷二十二〈神仙二十二·罗公远〉~47~
开元中,中秋望夜,时玄宗于宫中玩月。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色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
典故
香囊遗恨

相关人物
李隆基(唐玄宗)


《杨太真外传》卷下
上皇密令中官潜移之于他所。妃之初●,以锦褥裹之,及移葬,肌肤已消释矣。胸前犹有锦香囊在焉。中官葬毕以献,上皇置之怀袖,又令画工写妃形于别殿,朝夕视之而歔欷焉。
典故
杨妃捧砚

相关人物
李白
 
李隆基(唐玄宗)
 
杨玉环(杨贵妃)


《摭遗》
李白失意游华山,过县,宰方开门决事,白乘醉跨驴过门,宰怒,不知太白也。引至庭下曰:「汝何人?辄敢无礼!」白乞供状,状无姓名,曰:「曾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授砚,力士抹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阳县里,不得我骑驴?」宰惊起,揖曰:「不知翰林至此。」太白跨蹇而去。
典故
夜霖铃

相关人物
李隆基(唐玄宗)
 
杨玉环(杨贵妃)


《杨太真外传》卷下
上发马嵬……又至斜谷口,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國語辭典》:霓裳羽衣曲  拼音:ní cháng yǔ yī qǔ
乐曲名。唐代的宫廷乐舞曲。原为西域乐舞,初名〈婆罗门曲〉。玄宗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献上,又经玄宗改编增饰并配上歌词和舞蹈,于天宝十三年改用此名。其乐舞皆描写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的形象。安史之乱后,此曲散佚,后南唐李后主得残谱,补缀成曲。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也称为〈霓裳〉、〈霓裳曲〉、〈霓裳羽衣〉。
《漢語大詞典》:三郎
(1).古代三种郎官的合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无得立者。” 司马贞 索隐:“三郎,谓中郎、外郎、散郎。” 张守节 正义引汉书·百官表:“有议郎、中郎、散郎,又有左右三将,谓郎中,车郎、户郎。”
(2). 唐 玄宗 小字。因其排行第三,故称。 唐 郑嵎 《津阳门》诗:“ 三郎 紫笛弄烟月,怨如别鹤呼羈雌。”原注:“内中皆以上为 三郎 。” 宋 马永卿 懒真子卷一:“ 三郎 谓 明皇 也。 明皇 兄弟六人,一人早亡,胡 明皇 为太子时,号五王宅。 寧王 、 薛王 , 明皇 兄也, 申王 、 岐王 , 明皇 弟也,故谓 三郎 。” 明 屠隆 《彩毫记·为国荐贤》:“一自 三郎 度曲后,许多天乐在人间。” 郁达夫 《毁家诗纪》:“省识 三郎 肠断意, 马嵬 风雨葬花魁。”
(3).泛称排行第三者。南齐书·陈显达传:“当世快牛称 陈世子 青、 王三郎 乌、 吕文显 折角、 江瞿曇 白鼻。”
《國語辭典》:太平天子  拼音:tài píng tiān zǐ
指能使国家富强安定的皇帝。《宋史。卷三。太祖本纪三》:「太宗龙行虎步,生时有异,他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警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老汉见天下分崩,要保佑太平天子早出,扫荡烟尘,救民于涂炭。」
《國語辭典》:太真  拼音:tài zhēn
1.天地未分时,混沌的元气。晋。程本《子华子。卷上。阳城胥渠问》:「夫混茫之中,是名太初,实生三气,上气曰始,中气曰元,下气曰玄,玄资于元,元资于始,始资于初,太真剖割,通三而为一,离之而为两,各有专精,是名阴阳。」
2.道家对金的称呼。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八。金石部。金》:「弘景曰:『仙方名金为太真。』」
3.仙人名。西王母的小女。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九八。太真夫人赠马明生诗二首。序》:「太真夫人者,王母之小女也,年可十六七,名婉罗,字勃遂。」
4.唐杨贵妃为女官时的称号。《旧唐书。卷五一。后妃传上。玄宗杨贵妃传》:「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道我眉黛青颦,莲脸生春,恰便似倾国倾城的太真。」
《漢語大詞典》:杨妃(楊妃)
见“ 杨贵妃 ”。
《國語辭典》:杨贵妃(楊貴妃)  拼音:yáng guì fēi
唐代玄宗的宠妃。参见「杨玉环」条。
《漢語大詞典》:真妃
即 杨贵妃 。因 杨 曾为女道士,号 太真 ,故称。 宋 王沂孙 《水龙吟·牡丹》词:“自 真妃 舞罢, 謫仙 赋后,繁华梦,如流水。”
《漢語大詞典》:舞马(舞馬)
令马按节拍舞蹈。亦指马之能舞者。 南朝 宋 孝武帝 大明 间, 河南 献舞马, 谢庄 有《舞马赋》《舞马歌》。见《宋书·谢庄传》。 唐 杜甫 《斗鸡》诗:“鬬鸡初赐锦,舞马既登牀。” 宋 范成大 《时叙火后意不释然作诗解之》:“ 潘郎 晓衾梦蘧蘧,舞马竟与融风俱。” 明 唐顺之 《铜雀砚铭》:“昔维瓦,藏歌女,贮舞马;今维砚,侑图史,承铅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