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周处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299 【介绍】: 西晋时人。
氐族首领。
惠帝元康六年,匈奴郝度元起兵抗晋,关中氐、羌族之民纷纷响应。
万年被推为帝,拥众数十万。
七年,杀建威将军周处
此后又屡破晋军。
九年,被孟观击败遭俘。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周湛霖,近代文学家。
字兰舟,宜兴人。
周征子,与兄周恩澍齐名。
尝游浙江,一时名辈如薛时雨、吕耀斗、吕守清辈,皆与订文字交,迭相唱和。
所著有《周处风土记辑注》一卷,《忠义集补注》二卷,《周孝侯年谱》、《周简惠年谱》各一卷。
皆已梓行。
又《兰舟文集》二卷、《如不及斋诗词》二卷,未梓。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01 【介绍】: 西晋河内温县人,字子徽。
司马懿子。
武帝即位,封梁王。
元康时任征西将军督关中军事。
时督建威将军周处,振威将军卢播等伐齐万年,肜素与有隙,促以孤军进兵。
以无援被害。
后司马伦篡位,任肜阿衡,为之辅佐,寻卒。
谥孝。
全晋文·卷十六
彤字子徽,宣帝第八子。魏时封平乐亭侯,五等建,改封开平子。武帝受禅,封梁王,除北中郎将,督邺城守事。太康中代孔洵监豫州军事,加平东将军,镇许昌。寻代不邳王晃监青徐州军事,进号安东将军。元康初转征西将军,代秦王东都督关中军事,领护西戎校尉,加侍中。进督梁州,徵为卫将军,录尚书事,行太子太保。复为征西大将军,代赵王伦都督凉雍诸军事。屯好峙,徵拜大将军、尚书令、领军将军,录尚书事。永康初进太宰,守尚书令。赵王伦篡位,以为阿衡。伦诛,复为太宰,领司徒,代高密王泰为宗师。薨,谥曰灵王。改谥曰孝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58—313 【介绍】: 西晋义兴阳羡人,字宣佩。
周处子。
初为别驾从事,举秀才。
惠帝太安二年石冰反,与陈敏共破之。
琅邪王司马睿初镇江左,以玘为仓曹属。
后陈敏、钱璯反,率军相继讨平之,三定江南,拜吴兴太守,封乌程县侯,有政声。
悯帝建兴元年,玘宗族强盛,因司马睿多用北人,乃谋杀害诸执政,以南人代之,事泄,忧愤而卒。
谥忠烈。
周札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24 【介绍】: 东晋义兴阳羡人,字宣季。
周处子。
少以豪右自处。
察孝廉,除郎中。
以讨钱璯功,赐爵漳浦亭侯。
都督石头水陆军事。
王敦攻石头,开门应之,致晋军败绩。
迁会稽内史。
一门五侯,并居显位。
时敦控制朝政,深忌周氏宗族强盛,用钱凤谋,诬札侄周嵩谋为不轨,先杀嵩。
札起兵拒战死,周氏遂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29 【介绍】: 南朝梁僧。
义兴阳羡人,俗姓周。
晋周处七世孙。
七岁出家,齐武帝永明中,僧柔讲经于道林寺,法云咨决累日,词旨激扬,众所叹异。
梁武帝天监中敕为光宅寺主。
后奉诏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
普通六年为大僧正。
创立僧制。
撰有《成实论义疏》。
与智藏、僧旻并称梁代三大法师。
全梁文·卷七十四
法云俗姓周,义兴阳羡人,住庄严寺。天监中为光禅寺大僧正,终大通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义兴阳羡周氏。晋平西将军处之七世孙。母吴。方娩见云气满室。因以名之。七岁师事僧成玄趣宝亮。出家。住庄严寺。年十三受业于太昌寺僧宗庄严寺僧达而宝亮。每自以为不及。齐永明中。僧柔。东归开讲于道林寺。云处小床于前。咨决累日。由是显名。尤与同寺僧旻游。采摭经论。覆述文义。摩有间隙。每行路思义。辄过所造。观长乐寺法调盛会。出而叹曰。震旦天子之都。人物如此。可谓法座空矣。年三十。建武四年。夏初于妙音寺开法华维摩二经。东莞徐孝嗣。每见云公俊发。自顾缺然。居母忧。毁瘠过礼。僧旻。以为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贤者企及。况佛训有存则报答生恩。以奉颜仪。没则启发菩提。以导神识。苟循私爱。返累至亲。堕于恶道。惟智者。能以方便力。治制之。则善趣生矣。云乃割哀情。进饮食。永元初。赴毗陵之请。道俗倾向。京城毕集。及梁高天监二年。诏诸名德。各撰成实义疏。云合经论。撰四十科。为四十二卷。七年制注大品。朝贵请云讲演。从之。又为光宅寺主。创立僧制。后世遵行。皇太子请十僧。入玄圃。讲道谈文。凡经雨夏。云居上首。中书即顺阳范轸。著神灭论诏云答之。以宣示臣下。文多不载。天监末。复建一寺于秣陵县。同下里。以报施主之恩。诚得爽垲之趣。即禅冈之西山也。又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且以身外嚫施之物。舍入华林园光华殿。设千僧大会。而云亦遘疾矣。普通六年。诏为大僧正。帝幸同泰寺开大涅槃。设千僧会。广集诸寺知事。及学行名僧羯磨。诏许乘舆上殿。凭几听讲。由是疾笃。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享年六十有三。诏葬定林寺侧。云尤研精法华。尝于一寺讲散。忽天华状如雪飞而下。神僧宝志。呼云为大林法师。每来云所。辄留信宿。或言请法师狮子吼。即为部析。志便弹指赞曰。善哉微妙微妙。仪同陈郡袁昂家。有供养僧。学云法华。日夜发愿必欲似之。梦僧告曰。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解此经可率敌邪。又夷陵县渔人。于网中。得泥洹四相品经一卷。末题云。宋元徽二年。王宝胜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师。时云年昉十岁。名未远布。寺无光宅而此云者。竟不可测。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法云。姓周氏。宜兴阳羡人。晋平西将军处之七世也。母吴氏。初产在草。见云气满室。因以名之。七岁出家。更名法云。从师住庄严寺。为僧成玄趣宝亮弟子。而俊朗英秀卓绝时世。年十三始就受业。大昌僧宗庄严僧达。甚相称赞。宝亮每曰。我之神明殊不及也。方将必当栋梁大法矣。齐永明中。僧柔东归。于道林寺发讲。云咨决累日。词旨激扬。众所叹异。年小坐远声闻难叙。命置小床处之于前共尽往复。由是显名。与同寺僧旻。等年腊齐名誉。历采众师且经且论四时游听寒暑不辍。或讲前讲末初夜后夜覆述文义。间隙游习于路思义。辄不自觉行过所造。其勤励专至类皆如此。曾观长乐寺法调讲论。出而顾曰。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动静威仪勿易为也。前后法师或有词无义。或有义无词。或俱有词义而过无威仪。今日法坐俱已阙矣。皆由习学不优未应讲也。及年登三十。建武四年夏。初于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序正条源群分名类。学徒海凑四众盈堂。佥谓理因言尽纸卷空存。及至为宾。构击纵横比类纷鲠。机辩若疾风。应变如行雨。当其锋者罕不心务。宾主咨嗟朋僚胥悦。时人呼为作幻法师矣。讲经之妙独步当时。齐中书周颙。琅琊王融。彭城刘绘。东莞徐孝嗣等。一代名贵。并投莫逆之交。孝嗣每日。见云公俊发自顾缺然。而性灵诚孝劳于色养。及居母忧毁瘠过礼。累日不食殆不胜丧。僧旻谓曰。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贤者企及。且毁不灭性尚出儒宗。况佛有至言。欲报生恩。近则时奉颜仪使物生悦。远则启发菩提以道神识。又云。恩爱重贼不可宽放。宽放此者及所亲爱堕于恶道。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则惠兼存没入诸善趣矣。宜思远理使有成津。何可恣情同于细近耶。云乃割裂哀情微进饮粥。永元元年。曾受毗陵郡请。道俗倾家异端必集。弘振风猷道被京城。鼓舞知归巾褐识反。及梁氏高临甚相钦礼。天监二年。敕使长召出入诸殿。影响弘通之端。囋扬利益之渐。皇高亟延义集。未曾不敕令云先入后下诏令。时诸名德各撰成实义疏。云乃经论合撰。有四十科为四十二卷。俄寻究了。又敕于寺三遍敷讲。广请义学充诸堂宇。敕给传诏。车牛吏力皆备足焉。至七年制注大品。朝贵请云讲之。辞疾不赴。帝云。弟子既当今日之位。法师是后来名德。流通无寄。不可不自力为讲也。因从之。寻又下诏礼为家僧。资给优厚。敕为光宅寺主。创立僧制雅为后则。皇太子留情内外。选请十僧入于玄圃。经于两夏不止讲经。而亦悬谈文外。云居上首偏加供施。自从王侯逮于荣贵莫不钦敬。至于吉凶庆吊不避寒暑。时人颇谓之游侠。而动必弘法。不以此言关怀。中书郎顺阳范轸。著神灭论。群僚未详其理。先以奏闻。有敕令云答之。以宣示臣下。云乃遍与朝士书论之。文采虽异而理义伦通。又与少傅沈约书曰。主上令答神灭论。今遣相呈。夫神妙寂寥。可知而不可说。义经丘而未晓。理涉旦而犹昏。至人凝照。有本袭道。赴机垂审。臣下旨训周密。孝享之祀既彰。桀怀曾史之慕。三世之言复阐。纣缀波崙之情。预非草木。谁不歔欷。同挹风猷。共加弘赞也。约答曰。神本不灭深所伏膺。神灭之谈良用骇惕。近约法师。殿内亦蒙敕答一本。欢受顶戴寻览忘疲。岂徒伏斯外道可以永离众魔。孔释兼弘于是乎在。实不刊之弘旨。百代之舟航。弟子亦即彼论微厝疑覈。比展具以呈也。云以天监末年。欲报施主之恩。于秣陵县同下里中造寺一所。敕以法师建造。可仍以法师为名。即禅岗之西山也。郊郭内地实为爽垲。结宇孤岩北面城市。怀涧隐岭。穷人野之致。终日论谈曾无休废。天监将末。扶南国献经三部。敕云译之。详决梁梵。皆理明意显。状若亲承。帝抄诸方等经。撰受菩萨法。构等觉道场。请草堂寺慧约法师以为智者。躬受大戒以自庄严。自兹厥后。王侯朝士法俗倾都。或有年腊过于智者。皆望风奄附启受戒法。云曰。戒终是一先已同禀。今重受者诚非所异。有若趣时。于是固执。帝累劝奖每加说喻。答曰。当先发愿。若得相应然后从受。云欲发起。中表菩提之心。舍己身外嚫施之物。通启于华林园光华殿设千僧大会。分此诸物为五种功德。上帝随喜警梵从时。锵金候旭百和𭾍氲。众妓繁会观者倾城莫不称叹。普通六年敕为大僧正。于同泰寺设千僧会。广集诸寺知事。及学行名僧。羯磨拜授置位羽仪。众皆见所未闻。得未曾有。尔后虽遘疾时序。而讲说无废。及于扶接登座。弊剧乃止。至御幸同泰开大涅槃。敕许乘舆上殿凭几听讲。及遭父忧由是疾笃至于大渐。以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卒于住房。春秋六十有三。二宫悲惜为之流恸。敕给东园秘器。凡百丧事皆从王府。下敕令葬定林寺侧。太子中庶琅琊王筠。为作铭志。弟子周长胤等。有犹子之慕。创造二碑立于墓所。湘东王萧绎各为制文。初云年在息慈雅尚经术。于妙法华研精累思。品酌理义始末照览。乃往幽岩独讲斯典。竖石为人松叶为拂。自唱自导兼通难解。所以垂名梁代诚绩有闻。而文疏稠叠前后繁映。致依讲诵有阻恒功。尝于一寺讲散此经。忽感天华状如飞雪。满空而下延于堂内。升空不坠讫讲方去。有保志神僧。道超方外。罕有得其情者。与云互相敬爱。呼为大林法师。每来云所辄停住信宿。尝言。欲解师子吼。请法师为说。即为剖析。志便弹指赞曰。善哉微妙微妙矣。仪同陈郡袁昂云。有常供养僧学云法华。日夜发愿望得慧解等之。忽梦有异僧曰。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讲此经。那可卒敌也。每于讲次有送钱物乞诵经者。多获徵应。及得善梦如别记述。夷陵县渔人。于网中得经一卷。是泥洹四法品。末题云。宋元徽二年。王宝胜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师。以事勘校。时云年始十岁。名未远布寺无光宅。而此品正则。初云弘法次断鱼肉。验今意行颇用相符。其有机神变化。人莫敢竞其类者。云得此告弥深弘演云尔。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诗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雾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月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风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
无闷草堂诗存·书籍简介
本书(一册一八二面一○九、二○○字)分五卷、附「诗馀」一卷,林朝崧撰。朝崧一名俊堂,字痴仙,自号无闷道人;台湾(今台中)人。年二十一,值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割台之变。后遂避乱桐城,转徙申江;遍历名山大川。既返故山雾隐,肆力于诗。当光绪二十八年时,倡设栎社,更集诸同好互为唱酬,以宣泄抑郁无聊之气;尝以「无闷」署其堂,又以堂名题其诗集,意在斯乎!作者于民国四年捐馆;越十七年,诸社友为之选辑「诗存」付梓。计卷一自乙未至庚子、卷二自辛丑至乙巳、卷三自丙午至庚戌,卷四自庚戌至王子、卷五自甲寅至乙卯,「诗馀」则未标年分。
无闷草堂诗存·傅序
光绪辛卯(十七年),锡祺获识林君痴仙于童子试场。时君年十七,早有能诗名。以君夙慧,继以力学,其于词林中出一头地,早为当时能诗诸先辈所深期许。   沧桑变后,避乱桐城,转徙申江,遍历名山大川,益以助长其雄壮澎湃之诗思。既返故山雾隐,遂益肆力于诗。壬寅(二十八年)春,以无聊之极,思倡设栎社,集诸同好互为唱酬,旁且诱掖奖劝,不遗馀力。我台诗学如斯其盛,即归功于君之提倡,殆非过言。自是之后,所感愈多,所为诗因之而夥。年四十一,而无闷草堂诗集积稿已若干卷。   捐馆以来,十有七年于兹矣。我社创立首功者之謦欬,无从复接;所可接者,祗此数卷之遗音。乃时至今日,未为之传,为社友者,何以自慰?为后死者,又何以能辞其责?客年春,君之从弟林君献堂敦嘱锡祺陪同社陈君怀澄、陈君联玉同事选辑,克期梓行。忆君在日,一诗之出,人争传诵,今则诗犹是也,似无须强为去取。然于适兴之作或击钵之吟,则亦有以毋录为议者,因以勉从割爱。选辑既定,谨以数语,弁其卷端。至其诗词之工雅与其寄托之遥深,读者自知,不必赘也。   栎社创立三十年辛未首春,傅锡祺鹤亭序。
无闷草堂诗存·林序
曷言乎诗?情郁而不能无宣,意感而不能无作是已。曷言乎诗人?思必深,视必锐,立辞必诚是已。劳人思妇之所为,有不期工而自工者,虽诗人蔑以加也。至若言人人所欲言而又不能言,见人人所习见而又若无所见,则诗人之过人远矣。   从兄痴仙先生幼即耽诗,为诸生,不日课举子业而课诗。沧桑之后,诗酒两嗜,无日不饮,无饮不醉,而亦不醉无诗。所著无闷草堂诗集,含思宛转,托兴绵渺,务为雅俗共赏之音。   回忆三十年前,兄尝以击钵吟号召,遂令此风靡于全岛。有疑难之者,兄慨然曰:『吾故知雕虫小技,去诗尚远,特藉是为读书识字之楔子耳』。嗟乎!兄非独擅为击钵吟已也;且今之无闷草堂集中,亦体兄之意,不录击钵吟。然而吾必述是寥寥数语者,以为非此则不足以知其人而读其诗也。   兄下世十七年,挚友鹤亭、槐庭、豁轩、太岳日以遗集付梓为念。顾以南强善病,一再因循。去年秋褉,复有以为言者,鹤、槐二公力用选校自任,君子成人之美意良可感。而吾痴仙之苦心,亦将乘吾土文艺复兴之机共见于当世;所关至大,吾又恶可无言?   一九三一,从弟献堂序于雾峰。
无闷草堂诗存·林序
吾岛自斯庵以来而有诗;吾邑诗人,至丘丈仙根而大著。
岛系中绝,诸老播迁,当莺喑燕哑之交,有作唳鹤哀猿之逸响者,则叔父痴仙先生是已。
尝试论之:先生之诗,当其转徙桐城、歇浦间,胜赏既多,时有『小谢清新、太白俊发』之语。
及其归隐故林,虽豪气未除,而机心已茁,则颇杂以『玉溪恢诡、昌谷诘曲』之风。
三十以外,忧患饱尝,乃折而学陶、学杜、学韩、学白,正如周处自游侠少年、射虎斩蛟,一变至道耳。
  初,吾辈常见先生于妓筵欢饮中,身不离席,口不绝谈。
次韵和丘仙老所寄「秋感」八律,惊叹无已。
迨及中岁,则又见其一字未安,苦吟移晷。
及今思之,非先生之才有时屈,盖先生之益以善用其才,独奈何其不永年也!
  修,先生之犹子也,私淑久而情谊深。
少先生五岁,今兹五十有二,距先生之卒十七年矣。
岁月蹉跎,于无闷草堂遗文,曾不能有涓滴之助。
往岁盍簪之会,从叔灌园始议剞劂,同社赞之;鹤亭、槐庭、豁轩三君子,又力任选校之勤。
坐观厥成,此实修所深感而重愧者焉。
  抑修尤有不能已于言者,以为斯集之出,上不必思齐于古人,下不必求知于后世;乃所愿则并世才人,有能谅其抱不得已之苦衷而又于无可如何之境遇者,时取一卷置诸醇酒妇人之侧,荐以铜琶铁板之声,则痴仙之为人,固可旦夕遇之也。
天乎痛哉!
  辛未(民国二十年)六月,兄子资修谨序。
无闷草堂诗存·题词
鲤鱼城中春骀荡,微吟侧帽独来往;刺桐花下马蹄骄,少年意气干云上。撞破家居不足悲,早知误国是纤儿;工愁燕子惊新垒,忍死鹪鹩恋故枝。萍花吹梦沈消息,贱子关河走觅食;分作天涯海角人,怨鹤凄猿苦相忆。感时笔砚尽教焚,谈瀛客至动讯君;诗史世争推子美,罪言人解说司勋。旧梦刹尘都了了,底事景榕头弗掉?野史亭荒话赤乌,遗民集在歌朱鸟。无泪可挥惟说诗,不堪著手属枯棋;分明叱雪惊霜地,惆怅残山腃水时。漫道仙人在岛上,楼台眼底皆无恙;我来天外访安期,落花已把金棺葬。笋束遗编付阿咸,臣家痴叔本非凡;勋名一任销铜柱,箸述居然出铁函。白头嗟我垂垂老,金拣沙披时见宝;开卷纷纷堕笔花,登堂落落思文藻。隐雾人归山亦空,峰头望月天濛濛;每依南斗频瞻北,不信西流偏向东。江山悠悠草鸡死,藤牌未必无男子;剑南家祭莫伤心,他日谷音留信史。义熙甲子悲悁悁,人生不幸以诗传;下君浊酒五千卷,迟我扁舟三十年。   民国二十年辛未三月,泉州苏大山荪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