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怀渭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永顾,字本源,号性庵,鄞人也。
十岁丧母,能执丧礼如成人,服释,出家从四明都纲竹庵得度,笃意释典,旁通文艺,既而谒南京僧录唯庵实,命和本宗偈有云:“三十世生一念有,五千经旨片言该。
”唯庵尤加器重,为书状侍者,转忏首。
会杭之梵天阙席,唯庵命永顾主之,凡七载,刺血书《妙法华》、《阿弥陀经》。
僧录心田霔延为大报恩寺都讲,阐扬法华奥旨,听者川涌,若陆参政友谅、中书姜孟圭咸执弟子礼。
后询驸马都尉沐公、冢宰黄公、宗伯王公杜公、太常郑公请,主上天竺。
至则启滞觉迷,举废兴坠,为之一新,凡十年。
有都刚之命,表率九邑,勤劬十稔,无少瑕颣。
所著有《讲贯结偈》、《朝野赓歌》、《山居倡和》、《缶音》等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4—1344 【介绍】: 元僧。江州人,徙南昌,俗姓陈,号笑隐。九岁出家。博通经典,旁及儒家道流百氏之说。居杭州之凤山,迁中天竺,又主建康集庆寺。文宗天历初,被召赴阙,特赐三品文阶,授太中大夫。顺帝时受命校正《禅林清规》。有《蒲室集》。
元诗选
大䜣,字笑隐,南昌陈氏子。家世业儒,去而学佛,得法于晦机熙公。卓锡杭之凤山,迁中天竺。文宗自金陵入正大统,命以潜邸之旧,为龙翔集庆寺。召䜣于杭州,授太中大夫,主寺事,设官隶之。所著有《蒲室集》十五卷,虞邵庵序之,谓䜣公以说法之馀事为文,莫之能禦。吸江海于砚席,肆风云于笔端,一坐十年,以应四方来者之求,殆无虚日。铿宏轩昂,感厉奋激,老于文者,不能过也。欧阳圭斋之序蒲庵复公也,亦曰:由唐至宋,大觉琏公、明教嵩公、觉范洪公,以雄词妙论,大弘其道于江海之间。一时老师宿儒,莫不敛衽叹服。皇元开国,若天隐至公、晦机熙公,倡斯文于东南,一洗咸淳之陋。赵孟頫、袁桷诸先辈,委心而纳交焉。晦机之徒,笑隐䜣公尤为雄杰。其文,太史虞集尝序之矣。䜣公既寂,丛林莫不为斯文之慨豫章见心复公以敏悟之资,发为辞章,溯而上之,卓然并驱于嵩琏诸师无愧也。圭斋次论诸禅老之文,最为明悉,而推重䜣公如此。明洪武初,复公与蒲室之徒全室泐公,同以高僧见召。已见于钱牧斋《列朝诗集》,故不具载。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禅师大诉者。
字笑隐。
世籍江州。
为唐尚书陈操之裔。
后徙居南昌。
故为南昌陈氏也。
母萧氏。
孕感异徵。
日者谶曰。
生子当为法中龙文中虎。
及娩。
地为震动。
父殁。
母盛年修净业。
䜣为童时。
见佛相好。
则恋慕如慈亲。
年九岁。
得依水陆院伯父云阇黎为大僧。
遍阅大藏经文。
欲扣明己躬。
愿尽形寿以法为檀。
时一山万禅师开化匡庐之开先寺。
诉竟走依之。
不发。
然诉常于此切万指。
往百丈。
遂彻證于熙禅师拂下。
熙曰。
昔黄龙得旨。
泐潭领徒。
游方及见慈明。
气索汗下。
你道过在甚处。
诉对曰。
千年桃核里。
觅甚旧时仁。
熙以为类己。
大然之。
熙迁杭之净慈。
命䜣分座。
诉以书记自任。
盖䜣博学广知。
加之辩才转变无方。
尝题曹操读碑图。
其略曰。
碑阴八字非隐语。
德祖有智如滑稽。
岂是阿瞒不解此。
感愧上马归路迷。
一时名辈称之。
又访中峰本禅师于天目山。
坐语。
夜半风雨大作。
崖石欲裂。
左右皆辟易。
诉不少动。
中峰曰。
诉公慧定之力。
俱足他日必大可观。
至大四年。
出住湖之乌回。
次住杭城报国。
又住中竺报国。
中竺俱经火之馀。
诉至任缘鼓舞。
大厦俱成。
僧徒相从者垂千辈。
首以竹篦子付之觉原昙。
而妙喜门风又一振矣。
天历元年。
朝旨改金陵潜邸。
为大龙翔集庆寺。
以诉为开山第一代。
明年诏入奎章阁。
设高座。
阐扬大法。
出貂裘金衲赐之。
䜣终不以示人。
然自奉俭薄。
衾衣常十数载不易也。
频躬烧香。
浴以给众。
身外之役。
不以劳人。
至于名教节义。
则感励奋激。
不知有己。
明宗嘉其风范。
亲书广智庵额赐。
诉退居处。
至顺二年。
疏谢。
归林下。
不报。
又辞。
文宗敕台臣慰䜣。
安居龙翔终老。
兼命较订百丈清规。
为缁门定式。
盖百丈建立以来。
年代数百。
法久成毙。
诸方丛席各杜绳规。
俾律仪大典易式无闻。
䜣以百丈旧文。
订列条章若干门。
互换主宾。
令法久住。
书成。
进上。
敕诸丛林。
遵而一之。
于是天下缁流。
礼乐铿锵。
进止有节。
大智之风。
俨然在矣。
嗣后朝赐益隆。
梵侣益众。
其禅席之盛。
自秀法云以来。
未之有也。
会中龙象。
则有愚庵智及季潭宗泐清远怀渭辈。
激扬旨要。
尝问僧。
青州布衫重七斤。
古人道了也毕竟一归何处。
僧曰。
东廊头西廊下。
曰。
甚么处见赵州。
僧拟对。
䜣曰。
棒上不成龙。
又问。
竖拂拈椎。
古佛榜样。
擎杈舞剑。
列祖条章。
衲僧下一句。
作么生道。
僧珍重便行。
䜣曰。
不消一劄。
又问。
释迦弥勒文殊普贤从你脚下过去也。
僧顾左右。
䜣喝之。
又问。
无位真人落在甚处。
僧便作礼。
䜣曰。
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至正四年五月朔日。
退居广智庵。
复与御史脱欢公话。
别凡熟知。
悉致辞。
柬命弟子。
以两朝所赐资帛。
营万佛阁。
俾群生得所瞻仰。
从容书偈。
顺寂焉。
阅世六十一。
坐夏四十六。
学士虞集为蒲室叙。
叙状䜣生平甚详。
盖䜣之母。
精修净业。
感地生白连。
䜣移居报国。
时其母西往。
䜣常愧慕陈尊宿编蒲。
以故志所居处。
皆曰蒲室。
四会语录。
外文集若干卷。
名蒲室集云。
赞曰。
语云。
天地无全功。
圣人无全能。
若仰山父子之为人。
庶其全矣。
熙公至殁。
犹教诫弟子。
整其家法。
䜣公于殁前一日。
召宗泐辈。
孜孜以妙喜门庭为属。
较二公之心。
而往返阎浮百千次。
尚未足其愿也。
呜呼大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大䜣,字笑隐,姓陈氏,九江人也。初谒开先一山了万。万尝经神祠,见纸灰随风旋起,脱然忘所證,以白东叟,叟诘之无滞,遂主开先。䜣叩之,未深契也。乃遣参净慈晦机熙,熙器重之,问:“黄龙得旨泐潭,领徒游方,及见慈明,气索汗下,过在何处?”䜣抗声云:“千年桃核里,觅甚旧时仁。”一日,又举百丈野狐语,诘之曰:“且道不落因果便堕野狐身,不昧因果便脱野狐身,利害甚处?”䜣拟答,机喝之,生平疑滞,涣然冰释。䜣博学多通,于《涅槃》、《法华》、《大品般若》,靡不穷究,故三谛圆融,观法入妙,尤擅词翰。黄溍虞集品其文,奇彩烂然,铿鋐磊落,名重一时。元文宗、顺帝时,屡承恩顾,命坐咨问,授三品文阶,赐赉甚厚,尽用以建閤。元至正四年五月,诣御史大夫脱欢为别,复留书与交游之善者,二十四日书偈趺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7—1391 【介绍】: 明僧。浙江临海人,俗姓周,字季潭,名所居室为全室。洪武中诏致有学行高僧,首应诏至,奏对称旨。诏笺释《心经》、《金刚经》、《楞伽》,曾奉使西域。深究胡惟庸案时,曾遭株连,太祖命免死。后在江浦石佛寺圆寂。有《全室集》。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宗泐。台之临海人。字季潭。别号全室。八岁从诉笑隐学佛。十四薙落。二十受具。洪武四年。住径山。太祖高皇帝。徵江南有道浮屠。师应召称旨。命住天界。上。丕建广荐法会。于蒋山太平兴国寺。宿斋室。却荤肉不御者一月。服皮弁搢玉圭。上殿面大雄氏。行拜献礼者三。诏集幽爽引入殿。致三佛之礼。命师升座说法。上临幸。赐膳无虚日。每和其诗。称为泐翁。十年冬。诏师笺释心经金刚楞伽三经。制赞佛乐章。丁巳。奉使西域还朝。授右街善世。因命育发。将授以儒职。师姑奉命。至发长。上召而官之。师再辞求免。愿终释门。上嘉叹从之。赐免官说以旌其志。相城道衍。负奇志。摇膝高吟。傍若无人。师每正色责之曰。此岂释子语耶。学士宋公濂。尝赞师像曰。笑隐之子。晦机之孙。具大福德。足以荷担佛法。證大智慧。足以摄伏魔军。悟四喝二玄于弹指。合千经万论于一门。向上关。如涂毒鼓。挝之必死。杀活机。类金刚剑。触之则奔。屡镇名山。教孚遐迩。诏升京刹。名溢朝绅。夙受记于灵山之会。今简知于万乘之尊。云汉昭回。天章锡和于全帙。宠恩优渥。玉音召对于紫宸。屹中流之砥柱。转大地之法轮。信为十方禅林之领袖。而与古德。同道同伦者耶。后追治胡惟庸党及师。著做散僧。执役建寺。徐察其非辜取还。复领右善世。居无何。以老赐归槎峰。渡江示寂于江浦之石佛寺。师博通古今。凡经书过目辄成诵。善为词章。有全室集。行于世。国初高僧师。与复见心齐名。见心疏放。师谨密。故其得祸为尤轻。噫。亦幸耳。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宗泐禅师。
姓周氏。
台之临海人。
号季潭。
别称全室。
为笑隐䜣公之望子。
历坐名坊。
而赴明高帝之诏。
兼领天界住持。
化周大宇。
机契宸衷。
应旨涉流沙。
度葱岭遍游西天。
通诚佛域。
往返十有四万馀程。
皓首还朝。
天子嘉其高行。
自唐贞观以来。
未之有也。
泐生族甚微。
父母俱早卒。
寄食贫里。
贫里不能善之。
甫八岁。
宿根不昧。
趋本郡天宁寺。
求佛为师。
时笑隐䜣公。
说法其间。
泐跪拜于䜣公膝下。
公爱而异之。
试以心经。
脱口成诵。
公大喜曰。
昏途慧炬也。
得度数载。
藏文世典。
咸贯通焉。
䜣公屡易名刹。
泐皆从侍。
公尝问曰。
国师三唤侍者。
侍者三应。
且道。
是平实商量。
是格外提持。
泐遽对曰。
何得剜肉作疮。
曰。
将谓你奇特。
泐便喝。
公拈棒。
泐拂袖趋去。
䜣公告寂。
乃召怀渭曰。
吾据者床。
四十馀年。
尚遗望也。
然不尽之案。
惟你与宗泐。
任之耳泐既还台。
寓云峰。
隐紫箨。
领天宁。
俱以诚悫。
淳厚之风。
化本生之郡。
郡人倾信。
如葵日也。
又侨隐双径。
渭禅师
居越之宝相寺。
遣使迎泐。
泐笑却之。
使再至。
仅得遗简。
踪迹杳然。
元末。
武林名贤。
强泐出居中天竺。
虽当烽燧四警之际。
而施为壮阔。
交接从容。
无少长贵贱。
皆得而瞻礼之。
不减䜣公说法时也。
盖以中竺经燬。
昔繇䜣公而新。
故泐之光阐前绩。
湖江称美焉。
明初。
诏主天界。
高帝以慧昙西往之迹未终。
欲修之难其人。
泐应旨。
于洪武丁巳西行。
壬戌还朝。
复居天界。
常入大内。
开襟论道。
泐留京既久。
朝臣党立。
间有嫉之者。
泐遂退居凤阳之槎槎峰。
丙寅。
帝思泐见。
诏归天界。
于是。
来往禁廷不容己。
廷士建议。
以泐于内圣外王之略。
无不毕备。
请以中顺大夫禄。
而旌泐。
泐引去。
至江浦石佛寺示疾。
乃唤侍者曰。
者个聻。
侍者茫然。
泐厉声曰。
苦。
竟入灭。
年七十有四。
坐夏六十六。
龛归天界。
火浴得设利。
光润明灿者三十颙。
建塔于䜣公之后。
泐之宿愿弘深。
辨才无碍。
际遇乎佛心天子。
常于慈明殿设榻。
召问心经枢要。
泐穷理显性。
彻果该因。
深浅开遮。
无机不被。
天子默以神会。
乃敕笺语流行。
爰有御制序文。
冠于经首。
其诃曰。
二仪久判。
万物备周。
子民者君。
育民者法。
其法也。
三纲五常。
以示天下。
亦以五刑。
辅弼之。
有等凶顽不循教者。
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
终不自省。
是凶顽者。
非特中国之有。
尽天下莫不亦然。
俄西域生佛。
号曰释迦。
其为佛也。
行深愿重。
始终不二。
于是。
出世间。
脱苦趣。
其为教也。
仁慈忍辱。
务明心以立命。
执此道而为之。
意在人皆如此。
利济群生。
今时之人。
罔知佛之所以。
每云法空虚而不实。
何以导君子引小人。
以朕言之则不然。
佛之教。
实而不虚。
正欲去愚迷之虚。
立本性之实。
特挺身苦行。
外其教而异其名。
脱苦有情。
昔佛在时。
侍从听法者。
皆聪明之士。
演说者。
三纲五常之性理也。
既闻之后人各获福。
自佛入灭。
其法流入中国。
间有聪明者。
动演人天小果。
犹能化凶顽为善。
何况聪明者。
知大乘。
而识宗旨者乎。
如心经。
每言空。
不言实。
所言之空。
乃相空耳。
除空之外。
所存者本性也。
所谓空相有六。
谓。
口空说相。
眼空色相。
耳空听相。
鼻空嗅相。
舌空味相。
身空乐相。
其六空之相。
又非真相之空。
乃妄想之相。
谓之空相。
是空相。
愚及世人。
祸及古今。
往往愈坠弥深。
不知其几斯空相。
前代帝王被所惑。
而几丧天下者。
周之穆王。
汉之武帝。
唐之玄宗。
萧梁武帝。
元魏主焘。
李后主。
宋徽宗。
此数帝。
废国忘政。
惟萧梁武帝。
宋之徽宗。
以及杀身。
皆繇妄想飞升。
及入佛天之地。
其佛天之地。
未尝渺茫。
此等快乐。
世常有之。
为人性。
贪而不觉。
而又取其乐。
人世有之者何。
且佛天之地如为。
国君及王侯者。
若不作非为善。
能保守此境。
非佛天者何。
如不能保守。
而伪为用妄想之心。
即入空虚之境。
故有如是斯空相。
富者被缠。
则淫欲并生丧富矣。
贫者被缠。
则诸恶并作殒身矣。
其将贤未贤之人被缠。
则非仁人君子也。
其僧道被缠。
则不能立本性而见宗旨者也。
所以本经题云心经者。
正欲去心之邪念。
以归正道。
岂教之妄耶。
朕特述此。
使聪明者。
观二仪之覆载。
日月之循环。
虚实之孰取。
保命者何如。
若取有道保有方。
岂不佛法之良哉。
色空之妙乎。
高帝自登极来。
潜心性理。
与诸禅宿盘桓。
无虚岁月也。
然于昙泐二公。
尤追惜之。
盖嘉其壮志西行。
大光圣化云。
赞曰。
昙泐二禅师。
望重龙河。
道钦有国者。
可谓一时能事矣。
况其利物多方。
言言合辙。
法法随根。
又以道馀名振他邦。
亦空谷而分声也。
昔大觉氏记。
像法有从地涌出无数菩萨。
顺逆行道。
护持法藏。
人天莫测。
今观二师之踪迹。
无乃是其数乎。
释智顺 朝代:明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智顺。
字逆川。
永嘉陈氏子。
其母奉佛甚谨。
梦一僧佩圆光。
如满月形。
溯江流而上。
谓吾当为尔子。
寤而有娠。
既生。
美质夙成。
自少不喜畜发。
随长随剪。
父母了其宿因。
听出家。
受具戒于天宁院。
诵法华经。
与按句以讲。
深得经旨。
既而曰。
学尚多闻。
焉了生死。
遂更衣入禅。
走闽之天宝山。
参铁关枢公。
欲依公而住。
公叱曰。
丈夫于世。
不于大丛林。
与人相颉颃。
局此蠡壳中耶。
拂袖而入。
师下旦过寮。
潸然而泣。
公闻之欢曰。
吾知其为法器。
姑相试耳。
乃延入僧堂中。
师壁立万仞。
无所回挠。
虽昼夜明暗。
亦不能辩。
踰月。
因如厕旋睹中园瓠瓜。
触发妙机。
四体轻清。
知新浴出室。
一一毛孔。
皆出光明。
目前大地。
倏尔平沉。
喜幸之极。
亟上方丈求證。
适公入府城。
师不往见。
水滨林下。
放旷自如。
已而历抵诸师。
皆不合。
又谒千岩长禅师。
见其所应酬者。
皆涉理路。
飘然东归。
然指作发愿文。
必欲见道。
乃已复自念。
非公不足依。
荐走闽中见焉。
值公出游。
遥见师喜曰。
吾子今来也。
勉师弃前解务寔参。
厉精五月而大悟。
公始与印可。
令掌藏室。
寻命分座说法。
及公去世。
师嗣主院事。
师握祖佛心印。
既已升座说法度人。
而往往出馀力。
庄严塔庙。
使人为远罪迁善之归。
浙福二地。
师所兴建大道场。
凡十馀处。
其馀葺宗补旧。
盖不可枚举。
师有才。
为一事则挥金如土。
竟不知其所从来。
其为温城净光塔也。
方参政初尝戍其地。
欲赋民钱葺之。
命师莅其事。
师曰。
民力凋弊。
火𦦨炎炎。
而复加薪。
吾安忍为之。
必欲见用。
官中勿扰吾事。
若无所闻之可也。
方诺之。
师乃定计城中之户。
馀二万户。
捐米月一升。
月获米二百石。
陶甓抡材。
若神运鬼输。
纷然四集。
镇心之木。
以尺计者。
其长一百五十。
最难致之。
师谈笑趣办。
七成既粗完。
其下仍筑塔殿。
宏敞壮丽。
九斗之势益雄。
一旦飓风作其上。
一成挟之。
以入海涛。
众咸伤之。
师曰。
塔终不可以就乎。
持心益固。
遣其徒如闽。
铸露盘轮相。
及𦦨珠之类。
未几。
一一就绪。
金碧鲜明。
犹天降而地涌。
辨章燕只不花镇闽。
欲阅大藏尊经于家。
或以几席什器难具为辞。
师令浮屠一百七十人为什。
分办于各刹。
表以题号。
一时毕集。
仍画为图。
使按图序次列之。
给役于饮馔间者。
亦更番而进。
每以钟鼓为节。
后先不紊。
辨章悦曰。
使吾师总戎。
则无败北之患矣。
时东海有警。
元帅达忠介公。
帅师镇台。
遣使聘师入行府。
师以达公方有事干戈。
绝之弗见。
达公慕咏弗置。
篆逆川二字遗之。
师因饭囚。
戒其勿萌遁逃心。
即重见日月。
不久而赦书至。
周吴二囚。
以师为神。
其后山寇窃发。
所经之处焚毁。
欲尽归原报恩二刹。
以师故独存。
朝廷为降院额。
赐师号佛性圆辩。
及金襕法衣。
师曾不以为悦。
悉散其衣盂所畜。
退居一室。
掘地为炉。
折竹为箸。
意淡如也。
后与钟山之选。
大驾临幸。
慰问备至。
竣事还钱塘。
清远渭公
方主净慈。
举师以为代。
净慈当兵后。
凋落殊甚。
师召匠计佣。
竭其筐箧。
欲大有设施。
而诸僧负官逋者。
系累满庭。
师为之出涕。
悉代偿之。
会中朝徵有道浮屠。
以备顾问。
众咸推师。
师至南京。
仅四阅月。
沐浴书偈而逝。
阇维于聚宝山。
获舍利无算。
师有五会语。
及善财五十三参偈。
皆传于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逆川禅师。名智顺。又字澄垢。东瓯瑞安陈氏子也顺母有懿德。谨于事佛。梦僧项有圆光。逆汪洋之流。而招曰。烦为母我。莫辞劳也。寤即有娠。顺生七岁。神悟特异。永嘉实际院即空禅师。牧为沙弥。诲以大法。顺信受顶戴。刻无惰容。耆老多器之。顺为大僧。辞空行脚。见诸大有道者。入闽抵天宝。参铁关法枢禅师。枢。署此庵元七世之传。寻常好问禅者。老僧舌头在么。而禅者多被抑。不敢犯其锋。顺得参堂踰月。因如厕睹园中匏瓜有省。入室呈所得。枢公曰。乍入门耳。何足重哉。曰。堂奥更有何法。乞师揭示。公大笑而罢之。于是。顺括磨究竟。盥漱悉忘。夜深常入枢公之室。参请古德因缘。或至晨钟鸣。乃趋出。枢心嘉之。一夕徐问曰。曾闻和尚遍见湖江诸大老。未知于何机下。得彻本源也。枢公曰。我当时往华藏。受业于竺西和尚。便知有此事。但胸中似有一物放不下。受具后。参中峰及庵诸老。诸老未常不以本色示我。我只不能领会。乃走石门。见我元翁先师。先师亦无长语。惟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作么生会。其时前后际断。一日斋后下床。忽踏著实地。急走方丈。先师遥见而笑曰。作么。我进曰。南泉被我捉败了也。先师曰。南泉即今在甚么处。我便喝。先师曰。离却者一喝。南泉聻。我拂袖而出。自后执侍巾瓶。一十五载。我事且置。你向何处见南泉。顺词色俱丧。愧无所容。又一夕闻参钟拟离榻。豁然大悟。趋告枢公曰。南泉败缺今已见矣。枢曰。心佛物俱不是。是个甚么。对曰。地上砖铺。屋上瓦覆。曰。即今南泉在何处。对曰。鹞子过新罗。曰。错。顺亦曰。错。明日。枢命挝鼓勘验。顺扼腕上下。顾视曰。和尚眼在甚么处。枢助喜曰。也要大家知。至正六年庚辰秋。枢公迁化。顺继天宝之席。于是。此庵之宗大振。自顺溯此庵元。其世有八。元得焦山体。体三传天竺有。有传天池元翁信。信之嗣二人。曰。大慈成。曰。铁关枢。顺既受枢公正印。号令人天。海内改观焉。从天宝迁报恩。又移居归原。而机用纵夺。益慎于居天宝时也。当是时。南北衲子骈集。朝廷知顺。乃赐衣。加号佛性圆辨禅师。顺即退居东瓯之罗山。穴地为炉。折竹为箸。不设卧榻。不贮宿舂。或以矫世讥之。顺弗顾也。平章燕只不花。镇闽。坚起顺住闽之东禅寺。又移雪峰。顺之法政。善巧圆融。座下不规而肃。听顺说法。各有领解。雪峰数百年来。称顺为中兴矣。明洪武初。诏顺升座于钟山。上临听法。悦如旧识。顺每对上。称僧而不臣。或忘而称我。上以真率美之。已而还南。南国以净慈留顺。居无何。有司复以朝旨。强顺抵京。经四月。书偈而逝。时洪武十三年夏也。阇维。所获舍利。迸若明珠。其六坐名蓝之语录。盛著于世。但颇有异迹。人以为神。且又尊之为肉佛。愚不敢赘。惧亵也。 赞曰。顺公望隆两朝。其胸吞须弥。而舌倾沧海。在他人则天葩几满绳床耳。公却素履萧然。不忝嗣祖乞士。诚有坦然与世共。信者区区。以生平异迹。而颂铢两。其然。岂其然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智顺,字逆川,姓陈氏,瑞安人也。父道羡,母娄氏。生子辄殇,屡哭失明。其情不胜哀,乃塑智者大师像事之。一夕梦僧,顶有圆光,逆江流而上,谓之曰:“吾当为汝子。”寤而有娠。顺既生,美质夙成。年五岁从季父学,季父引生徒渡溪,抵萃野,顺欲相随,季父麾之还。俄而溪暴涨,季父生徒皆溺。然自少不喜蓄发,翛然有麈外趣。七岁依仲父慧光于崇兴精舍,稍长,受具戒于天宁禅院。习《法华经》,三月通其文。出游永嘉无相院,觉源璿喜其俊朗,引为己徒。会横云岳大宏三观十乘之旨于水心法明寺,往而受其说,众推为上首。居亡何,走雁山双峰,未契所言。更走千佛,毒海清举为纲维,轨范肃然。毒海入寂,感世无常,叹曰: “义学虽益多闻,难禦生死,即禦生死,舍自性将奚明哉。”遂更衣入禅,走闽之天宝山参铁关枢,授以心要,遵而行之,似有阶渐。一日因触瓠瓜之机,地倏平沈,毛孔发光,举以求證。枢曰:“此第入门耳,最上一乘则邈在万里之外也,汝可悉弃前解,专于参提上致力,庶乎自入阃奥矣。”由是精求,将踰半载,忽焉有省,如虚空玲珑,不可凑泊。厉声告枢,曰:“南泉败阙,今已见矣。”枢复举“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语相诘难,顺迎机契合,遂鸣钟集众,再行勘验宗门元旨,应答如响。寻请分座说法,嗣主院事。寺制未备,多所规画,择地构亭,以增胜槩。众方赖之,忽尔弃去。过杉关,抵百丈,上迦叶峰,渡江入淮,礼诸祖塔,经建业回浙中,超然如野鹤孤云,无所留碍。及反永嘉,会王槐卿造报恩院于瑞安大龙山,首延顺主之。参徒寖盛,至八百指,为建僧堂居之。石室岩主江心,仰其高风,以首座招之,翩然而往。未几,又以何山精舍,栋宇湫隘,不足以容,众拓之为大伽蓝,殿堂院庑之制,灿然毕具,像塑壁绘,次第告完。而平阳吴德大创归源寺,亦请开山。至则为造钟鼓法器,授职分班,动合规则。时东海有警,元帅达忠介公,帅师镇台,遣使邀顺入行府,顺辞不见,达慕咏弗置,篆“逆川”二字遗之。尝因饭囚,戒其“勿萌遁逃心,当重见日月”。不久而赦书至,周吴二囚以为神。其后山寇窃发,二囚实为渠魁,所经之地,焚毁略尽,而报恩归源以顺故独存。朝廷闻之,为降寺额,赐以“佛性圆辩禅师”之号,及金襕法衣。顺曾不为意,悉散其衣盂所蓄。退居一室,掘地为炉,折竹为箸,怡然自适。温城净光塔雄镇一方,年久将坏,修葺粗完,忽飓风大作,其上一乘挟之入海。顺精诚宏愿,誓成此塔,遣其徒如闽,铸露盘轮相及燄珠之类,终遂所志。九斗七成,鬼输神运,涌峙海隅。辨章燕只不花出镇闽彊,道过东瓯,夜观塔镫荧煌,知顺所造,命驾造访,与谈《般若经》,心相悦怿,呼舟同载入闽。宣政分院请居东禅废刹。不一载,殿宇庑库,森如煜如,梵容穆冲,随相变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补刊“开元藏经”,仍印施之。先是,净业、庆城、东报国、舶塔、宝月、松峰诸寺,兵燹之馀,鞠为荒榛。福建行中书省将籍其产于官,顺言于辨章,得仍其旧,已而思还温方,参政具船迎之。千佛院灾,无有起其废者,顺为剔除荒莽,一弹指顷,高阁立成。俄而东瓯内附,潜居林泉,若将终焉。有明初造,尊尚佛乘,召江南高行僧十人,于钟山建无遮法会。顺与其列,升座演讲,听者数千人。事已还钱塘,复振钖往净慈,以兵燹凋残,欲大有设施,会中朝徵有道浮屠,以备顾问,聚咸推顺。顺至南京仅四阅月,超然善逝,洪武六年八月二十日也。阇维得舍利无算,其徒文显兴富持灵骨归,建塔藏焉。著有《五会语》若干卷,《善财五十三参偈》一卷。
释寺泐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宗泐,字季潭,别题所居曰全室。
生有殊质,幼而聪异,授读塾师,便见称许,期以远到。
乃性厌俗荣,独契玄妙,偶涉文苑,别有悟心。
年当成立,矢厥志愿,竟从剃染。
受具足后,得诣净慈笑隐大䜣,博咨经典,精求义蕴,律论梵藏,备尽厥旨。
尝居南屏松月居,与竹庵渭同庵简鼎庵需,互相参究,时有启迪,奥理深疑,一致推寻,莫不说怿以解,故所为文词,禅机渊味,发人幽省。
当代儒宿,若虞文靖集,张潞国翥,黄晋卿溍皆一时巨子,见泐所作,皆倾心叹赏,引誉士林,群相推重。
会元季丧乱,天下汹汹,栖迟山谷,息影潜声,历有年所,而静性弥坚,道行益励。
有明戡定,佛学更兴。
洪武初元,应召入都,居龙翔集庆,讲演经义,详注论说,又新制赞颂乐章,宣鬯闳旨,深契圣衷。
时见临幸,日有赐膳,尝和其诗,称为泐翁,恩眷扰隆,莫与比数。
又以泐文学畅懋,禅理洞悉,命往西域搜求遗经。
遂辞丹阙,不惮烦疲,冒渡流沙,竟达天竺。
泐机才敏悟,声入心通,少时便习梵音,能晓呗谊,翻译文殊等经而还,今所传者即此本也。
晚岁禅悦,时发吟兴,尝见其《怀以仁讲师入观图》诗云:“旭日千万峰,白云三四朵。
一芺山容开,独自松下坐。
瀑流天下来,花飞面前堕。
此时中观成,无物亦无我。
”又《游雪窦》云:“扪萝登绝顶,清兴渺无穷。
两目云霞外,一身霄汉中。
珠帘飞瀑雪,翠浪卷清风。
欲结茅庵住,尘缘惜未空。
”道味诗思,意与俱清,言未空者,真未空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