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祖教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一作圭。
元人。
善刻碑,皇庆元年同王洪刻崇国寺崇教大师演公碑。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昙。
字觉原。
天台人。
依越之法果寺。
时广智笑隐䜣公。
说法中天竺。
师造焉。
备陈求道之切。
广智斥曰。
从外入者。
决非家珍。
道在自己。
岂向人求耶。
师退。
凝然独坐一室。
久之无所入。
广智一日举百丈野狐话。
师大悟曰。
佛法落我手矣。
广智曰。
尔见何道理。
敢尔大言。
师展双手曰。
不直一文钱。
广智颔之。
丙申。
王师定建业。
师谒上于辕门。
上见师气貌异。
尝叹曰。
此福德僧也。
命主蒋山太平兴国禅寺。
时当俭岁。
师化食以给。
其众无阙乏者。
山下田人。
多欲𨽻军籍。
师惧寺田芜废。
请于上而归之。
山之林木。
为樵所剪伐。
师又陈奏。
上封一剑授师曰。
敢有伐木者斩。
山木赖以全。
踰年丁酉。
改龙翔为天界。
诏师主之。
每设广荐法会。
师必升座。
举宣法要。
车驾亲帅群臣幸临。
恩数优渥。
远迩学徒。
闻风奔赴。
堂筵至无所容。
先是。
僧堂寮库。
有司权以贮戎器。
久而不归。
上见焉。
亟命出之。
洪武元年。
开善世院。
秩视从二品。
特授师演梵善世利国崇教大禅师
住持大天界寺。
统诸山释教事。
降诰命。
俾服紫方袍。
章逢之士。
以释氏为世蠹请灭除之。
上以其章示师。
师曰。
孔子以佛为西方圣人。
以此知真儒不必非释。
非释必非真儒也。
上亦以佛阴翊王度。
却不听。
庚戌夏。
奉使西域。
辛亥秋。
至省合剌国。
布宣天子威德。
其国王喜甚。
馆于佛山寺。
待以师礼。
一日呼左右谓曰。
予不能复命矣。
跏趺端坐。
夜参半问云。
日将出否。
曰未也。
已而复问。
至于四三。
曰日出矣。
恬然而逝。
其日盖丙子云。
踰五日颜貌如生。
王大敬叹。
斲香为棺。
聚香代薪。
筑坛而茶毗之。
师广颡丰颐。
平顶大耳。
面作红玉色。
耳白如珂雪。
目光烂烂射人。
学者见之。
不威而慑。
及即之也。
盎然而春温。
其遇禅徒。
随机而应。
未尝务为奇巧。
闻者自然有所悟入。
虽位隆望重。
恒处之若寒素。
无毫发自矜意。
为人寡言笑。
喜怒任真。
不能以贵贱异其颜色。
然毗翊宗教。
无一息敢忘。
广厦细旃之间。
从容召对。
据经持论。
每罄竭蕴蓄。
松园之复释道私租之免。
皆师之所请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慧昙禅师。
字觉原。
出天台杨氏。
少信佛僧。
及得度于绍兴之法果寺。
具足律仪。
去就秘重。
游泳止观。
华严义坛特称之。
当尔时。
元剌嘛为帝者师。
独尚禅宗。
诸山禅席大振。
昙阴疑焉。
乃展阅禅册。
难入理解。
不觉心惭。
而起曰。
一言有碍。
万劫羁锁。
遂抵武林。
谒笑隐䜣禅师。
发明旨要。
䜣公居中竺。
从游者。
皆一时名贤。
互争识昙。
昙之望遂显。
未发。
开法牛。
首次迁清凉其临众寂静。
虽数千指。
经营内外。
而终岁不闻笑詈之声。
以故风倾都下。
而保宁蒋山二刹。
皆归于昙。
昙常谓众曰。
一句子黑漆黑。
无把柄有准则。
还会么。
碓捣东南。
磨推西北。
又曰。
威音王以前。
弥勒佛以后。
有个现成公案。
未敢与汝说破。
何故。
心不负人。
面无惭色。
于是。
有道之流。
益亲朋。
初高帝。
改金陵龙翔寺。
为天界。
采有德禅宿主之。
画院。
因图诸山禅师顶相。
进于上。
上独喜昙相曰。
太平隆运沙门也。
遂以昙居天界。
上常易服携近臣。
私幸天界。
见昙跏趺丈室。
俨然在定。
上顾良久。
叹美而去。
僧问曰。
驾至。
师何不迎。
昙曰。
驾至乎。
曰。
然。
昙屈指曰。
山僧持五戒。
僧罔措其语。
朝旨赐昙。
号曰演梵善逝利国崇教大禅师
上堂曰。
只个现成公案。
众中领解者极多。
错会者不少。
所以金鍮不辨。
玉石不分。
龙河者里。
直要分辨去也。
张上座。
李上座。
一个手臂长。
一个眼睛大。
总似今日达磨一宗。
甚么人担荷。
嘘一声。
下座。
洪武三年。
高帝择有志沙门。
通诚佛国。
昙应诏。
夏六月御饯都门。
从行者二十馀人。
道经高昌素叶诸国。
诸国俱尊礼之。
以象马传送。
达僧伽罗国。
国王并群臣。
迎昙公于佛山精舍。
师事之。
膝行求法。
敬留休息。
昙示微疾。
乃呼左右曰。
吾不复进矣。
又与僧伽王言别。
复书遗表并示诸国法语。
至夜半问曰。
日出否。
对曰。
未。
问至再三。
侍者曰。
日出矣。
乃趺坐。
向西而寂。
时洪武四年九月也。
其国老臣。
以辟支弗塔悬记而白王。
王遂奉昙禅师。
袝葬焉。
明年。
尚书回奏。
高帝览遗表。
而嘉惜曰。
中原有僧。
万国之光。
敕建浮屠于雨花台之左。
瘗其所遗衣履。
表崇德也。
继而奉诏西行。
有宗泐禅师。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二
释慧昙,字觉原。
姓杨氏,天台人也。
母贾氏,梦明月自天而堕,取而吞之,遂有娠。
及生,容貌嶷如,不与群童狎。
每入塔庙,辄对法王瞻礼。
父母察其有方外缘,使依越之法果寺诵经论。
年十六,为大僧,受具戒。
已而学律于明庆杲公,习教于高丽教公。
精进力久,忽自叹曰:“毗尼之严,科文之繁,固吾佛祖方便示人。
若欲截断众流,一超直入,非禅波罗密曷能致之。
”时广智笑隐䜣,方敷扬大法于中天竺。
海内仰之,如景星庆云。
昙往造焉,备陈求道之切。
广智曰:“从外入者,决非家珍。
道在己耳,奚向人求耶。
”昙退凝神,独坐一室,久之未有所入。
广智一日举百丈野狐语,乃大悟,曰:“佛法入我手矣。
只为分明极,翻成所得迟。
”广智曰:“尔何所见,敢大言邪。
”昙展两手以示,广智颔之,乃命侍香。
天历二年己巳,龙翔新建,文宗命广智为开山住持,昙实从之,为掌藏钥。
明年庚午,广智如燕都,见文宗于奎章阁。
同行者皆股栗不能前,昙独神气恬然。
广智叹曰:“真吾家师子儿也。
”及归寺,新铸铜钟成。
广智曰:“非福慧兼美,莫先鸣钟。
”乃命昙首击之。
至顺二年辛未,出主牛头山祖堂寺。
昙畚剔秽荒,为之起废。
使殿阁一新,且改其号为“祖山寺”。
至正三年癸未,迁清凉广惠禅寺。
昙复自撙节,使有馀赀,兴葺颓废。
帝师嘉之,授以“净觉妙辩”之号。
寻迁保宁。
十六年丙申,明兵取建业,昙谒太祖于营门。
见其气貌异常,叹曰:“此福德僧也。
”命主蒋山太平兴国寺。
时当俭岁,香积之供,恃有檀施,众无匮乏。
山下田夫,多隶军籍。
昙惧寺田芜废,请而归之。
山中林木为樵者剪伐,又请而禁之。
踰年丁酉,诏改龙翔为大天界寺,命昙主之。
每设法会,昙必升座,举宣秘要。
车驾亲临,恩数优洽。
远迩学徒,闻风奔赴,堂筵至无所容。
先是僧堂寮库,有司权以贮戎器,久而不归。
复请于朝,太祖乃命相国李韩公出之,且御书“天下第一禅林”,县之寺门。
洪武元年戊申春三月,开善世院,秩视从二品,特授昙“演梵善世利国崇教大禅师”,住持大天界寺,统诸山释教,颁之诰命,赐以紫方袍。
时章逢之士,以释为世蠹,请灭除之。
疏再上,太祖以其章示昙。
昙曰:“孔子以佛为西方圣人,以此知真儒必不非释,非释必非真儒。
”太祖亦以佛教阴翊王度,又善昙言,毁释之议遂寝。
又闻寺僧多行非法,命昙严驭之。
昙但诱以善言,诸部沙门污染习俗者,咸思荡涤,不悖范。
二年己酉冬,得瘖疾,始罢院事。
三年庚戌春三月,疾良已。
夏六月,奉使西域。
四年辛亥秋七月,至省合刺国,宣布威德。
其国王感慕,馆于佛山寺,待以师礼。
九月庚午示疾。
甲戌见王,自陈欲归之意。
王令名僧咸来相慰。
乙亥浴沐更衣,呼左右曰:“余不能复命矣。
”趺坐,夜半问:“日出否?
”侍者曰:“未也。
”已而复问,至于三、四,曰:“日出矣。
”恬然而寂,明洪武四年辛亥秋九月丙子也。
踰五日,貌如生,国王大敬叹,聚香代薪,筑坛而焚之。
王率百僚至坛下,命比丘千馀旋绕诵诸陀罗尼咒,至火灭方已,拾灵骨祔葬其国舍利塔中。
七年甲寅秋九月丙寅,天界住持宗泐,始奉遗衣,藏于金陵聚宝山雨华台傍。
昙广颡丰颐,平顶大耳,颜作红玉色,耳如白珂,目光炯炯射人。
学者见之,不威而慑,及即之也,盎然而温。
若有所叩,随机而应,未尝务为奇巧,闻者自然有所悟入。
其毗翊宗教无一息或忘,广厦细旃之间,从容召对,据经持论,每罄其蕴蓄。
松园之复,释氏私租之免,皆昙所请也。
弟子法印净戒辑其行事,乞金华宋濂为之铭,具《文宪集》。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定演。
三河王子氏。
具宿根。
儿时。
人教之佛经。
应声成诵。
为崇国隆安和尚弟子。
研精圆顿教旨。
隆安付以传明之任。
总统清慧。
寂照大师志公。
师兄也。
赞师出世。
授之麈尾。
勖之曰。
正法不可以无传。
人天眷眷。
望有所归。
师唯唯而已。
即入五台。
居上方寺。
探藏海。
尤注意于毗尼。
净水香光。
人不得窥其室。
及隆安顺世。
崇国席虚。
众恳补处。
学徒大集。
日以杂华为讲课。
训释孜孜。
曾无厌斁惮烦意。
世祖。
闻而嘉之。
赐号佛性圆融崇教大师
至元丁亥。
别赐地大都。
乃与门人协力兴建。
化块砾为宝坊。
幻蒿莱为金界。
凡丛林所宜有。
以次成之。
故崇福有南北寺焉。
时昊天宿德雄辩大师。
授师辽道宗刺血金书戒本。
徒万馀。
众咸稽首座下。
秉受持犯之说。
师自莅席以来。
显受皇眷。
所得赐予。
及净檀施奉。
凡至岁六月十九日。
尽出以饭僧诵经设供。
彻底一空。
而后已。
祝曰。
愿国家平安。
众生受福。
某无与焉。
年七十四。
无疾而化。
上闻。
特旨有司赙丧。
旧制。
近郭禁火化。
师即城西净土院茶毗。
或以为言。
上曰演非常人。
近庸何伤。
获舍利百馀颗。
圆洁如珠。
塔于鲁郭之野。
越二年。
仁宗御宇。
其大弟子。
请于朝曰。
先师入涅槃。
遗骨舍利。
既奉以塔。
以先师道行。
承列圣宠遇甚厚。
非著之文字。
无以示永久。
在廷之臣。
孰宜为之铭。
惟陛下择焉。
仁宗命翰林赵孟頫为文。
谓。
师戒行严洁。
如净琉璃。
然其登大坛临广众。
洪音下被。
则如大将誓众。
无不惕然仰受。
非道成德备。
其孰能至于斯乎。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玄坚,字雪庵。
姓王氏,龟城人也。
幼而聪异,日诵千言。
既及成童,即善属文。
因见雄辨所译经论,翻以僰语,声入心通,便于俗学,本所见闻解释法旨,依韵为歌献之。
雄辩一览奇之,叹为神助。
由是延誉遐方,竟以所作争相传诵。
元至元甲申,乃礼雄辩,为之披剃,亲承指授,朝夕殷殷。
讲演《圆觉》诸经,《摩诃衍四绝论》,分析幽微,妙解天成。
复受宗教禅师衣钵,为讲仁大德。
庚子岁,雄辩倦勤,畀以法席,俾之继承。
时梁王为云南王,有高僧节思㭁为王师,乃颁令与法旨,命主玉案山。
癸巳,云南行中书省平章蒙古督鲁弥实,创建大德寺,奏延坚为寺主。
坚至大德,广演教乘,弘宣法音,诸方景企,徒侣日繁。
庚戌,南省大臣奏请大藏,以新荒服,有诏命古杭僧录司管巴领琅甬三藏,传至善阐,分供筇竹、圆通、报恩三寺,俾僧众转览。
乃命坚主教法门,护持经藏,盖秉摄三刹,总揽大纲。
虽及暮年,不辞勤瘁。
延祐己未三月十七日,云隐四合,雨雪䬠霏,乃诏众曰:“人世幻躯,如露电泡影,一切生灭,亦复如是,禅定慧,汝曹免之。
道岂从吾往哉!
”书偈而逝,年六十五。
阇维有舍利,五色莹然,与日下彩霞,照映南冈,竖塔筇竹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域人。结侣东游,遇玄奘得度。玄宗开元中住京兆大安国寺。时有韦玎请废释道二教,玄宗将从之,利涉抗言力争,事遂罢。后徙南阳龙兴寺。有《立法幢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本西域天竺人,婆罗门种姓。早年结侣欲游中国,途遇玄奘,遂同来长安。通群经众论,为奘门贤哲,深得中宗及朝中显贵礼遇。玄宗开元中,曾在大安国寺宣讲《华严经》,尝与韦玎内殿辩论,赋诗相讥。晚年谪居汉东,寻移南阳龙兴寺。《续高僧传》卷一七有传。《全唐诗》存诗1首。另《敦煌掇琐》中存其诗偈4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西域人。婆罗门种姓也。蚤年结侣。捋游震旦。会玄奘三藏。方东反。遇诸金梭岭。而获师事焉。遂为奘门高弟。宏放冲达。中宗尤器重之。朝野士贵。莫不愿交。开元中。讲华严于安国寺。四众奔拥。无容膝地。檀施云委。而忮求者颇侧目。 时有大理评事总校韦打。上言。释道二教。蠹政久矣。臣乞与较所学。若果优长。则国家存之。何不可者。诏三教各选百人。集内殿辨论。定其胜负。于是玎先升高座。唱所问难。道士叶静能。沙门思明。皆屈挫。涉次升座。辞指注射。往复数百千转。而端绪条畅。彼常不足。而此常有馀。旁观为之骇汗。涉乃从容问玎曰。子先升座。岂非主耶。然则主人何姓。以儒则姓孔。以道则姓李。以佛则姓释。如是则子其姓孔矣。玎曰。姓韦。涉即于座长哦曰。我之佛法是无为。何故今朝得有韦。无韦始得三数载。不知此复是何韦。待卫百僚。闻之悚然。上因忆韦后事。遽变色曰。玎是庶人族。辄敢轻蔑祖教。淩𨏦释门哉。玎惧下殿。俯伏待罪。叩头言。臣非庶人族属。上怒终不解。诏贬象州。赐涉号明教大师。助钱帛。造明教寺以彰其能。后以小罪。谪居汉东。徙南阳龙兴寺。慧忠国师以山野进见。涉识之曰。汝将来当以道德。为天子模范。勉之。非吾辈敢比也。且遗之衣物。其藻监类此。著立法幢论一卷行世。大历中。西明寺翻经沙门圆照。为作传成十卷。则其美言懿行之富。可知。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利涉者。
本西域人也。
即大梵婆罗门之种姓。
夙龄疆志机警溢伦。
宗党之中推其达法。
欲游震旦结侣东征。
至金梭岭遇玄奘三藏。
行次相逢礼求奘度。
既而群经众论凿窍通幽。
特尔远尘归乎正道。
非奘难其移转矣奘门贤哲辐凑。
涉季孟于光宝之间。
其为人也犹帛高座之放旷。
中宗最加钦重。
朝廷卿相感义与游。
开元中于安国寺讲华严经。
四众赴堂。
迟则无容膝之位矣。
檀施繁炽利动人心。
有颖阳人韦玎。
垂拱中中第。
调选河中府文学。
迁大理评事秘校。
见涉讲筵币帛堆积。
就乞选粮所获未厌。
表请释道二教定其胜负。
言释道蠹政可除玄宗诏三教各选一百人。
都集内殿。
韦玎先陟高座。
挫叶静能及空门思明。
例皆辞屈。
涉次登座解疑释结。
临敌有馀。
与韦往返百数千言。
条绪交乱相次抗之。
棼丝自理正直有归。
涉重问韦曰。
子先登席可非主耶。
未审主人何姓。
玎曰。
姓韦。
涉将韦字为韵揭调长吟。
偈词曰。
我之佛法是无为。
何故今朝得有为。
无韦始得三数载。
不知此复是何韦。
涉之吟作百官悚然。
帝果忆何韦之事。
凛然变色曰。
玎是庶人宗族敢尔轻懱朕玄元祖教
及凌𨏦释门。
玎下殿俯伏待罪。
叩头言。
臣非庶人之属。
涉贵其钳利口以解疏狂。
奏曰。
玎是关外之人。
非玄贞之族类。
敕贬象州百姓。
赐涉钱绢助造明教寺。
加号明教焉。
二教重熙涉之力也。
因著立法幢论一卷。
公卿间有言曰。
涉公是韦掾之膏盲也。
涉曰。
此举也矢在弦上不得不发。
自此京城无不改观。
言谈讲者以涉为最焉。
晚节遭其谴谪汉东。
寻属宽宥移徙南阳龙兴寺。
时惠忠国师知重涉名。
聊款关相谒曰。
纳衣小僧向前某被门徒朝要连坐于此。
适观师当有贵气。
可作高道国德。
勿同吾也。
乃开箧提衣物令忠师曳娄。
由此襄邓之人皆惊涉如此悬记。
忠师道声又光阐焉。
盖涉望重之故也。
上元二年诏忠师入供养。
肃宗时入宫起居。
太上皇乃引忠见上皇曰。
此人何如利涉。
则知涉才业优长帝王器重。
复多著述。
大历中西明寺翻经沙门圆照撰涉传成一十卷。
足知言行之多也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本智,字慧光。
姓李氏,曲静人也。
先世居金陵,后徙滇南。
生而倜傥,夐然自远,隐有出尘之志。
曲城之阳有朗目山,智父白斋出家居此。
智年十二住 依之,遂薙发为驱乌。
后行脚遇黄道月舍人,与语相得,为更其号曰“朗目”。
白斋以《华严》为业,智多所熏发,即从事焉。
年十九,受具。
白斋将寂,智请益,乃瞿然曰:“是恶知不旦暮为人婿也。
”因发愤,决志操方,北游中原,遍𠪾名山,足迹半天下。
南北法门,若伏牛之大方、印宗,南岳之无尽,庐山之大安,蓟门之遍融、月心,皆一时教禅师匠,咸及其门,经炉冶钳锤。
故若宗若教,得其指归,但于参究己躬,恐未悟彻,乃立禅一十二年,始得心光透露,由是机辩自在。
发迹北游,过六安,刘公为新中峰华严兰若居之,未几去。
白下给谏宇淳钟公颇研内典,然多才傲物,素少沙门,无撄其锋者。
一日至天界问主者,曰:“善世法门,可有禅者否?
”主者推智出见,便尔请问:“天界寺还在心内、心外?
”智曰:“寺且置,借问尔以何者当作心?
”给谏默然。
智曰:“莫道天界,即三千诸佛,只在山僧拂子头上。
”钟良久作礼,退然心服,始知法门有人。
陶公允宜官比部时,即与莫逆,及左迁庐州别驾,署篆六安,创“镜心精舍”以待,未暇及也。
皖之东九十里曰“浮山”,昔远师与欧阳公说法处,有华严道场古刹,为一阐提所破废。
吴太史观我,每慨之,欲兴而未能也。
智自淝水,飘然一锡而来,吴太史一见,与语相印契,再拜而启曰:“浮度固为九带宗乘,近为古亭演化地。
华严道场,即重竖刹竿也。
今为有力者负之以趋,其如兹山何!
古亭为滇南人,师岂其后身适来,胡不理前愿耶?
”智闻而愕然曰:“予少时每对古亭肉身,瞻恋无已,抑闻开法浮度,不知即此山也。
”因思华严乃出家本始,皆若宿契,遂欣然许之。
于是祷于护法神,遂戛然而去,太史犹未知所向也。
智至淮阴沁水,刘中丞东星建节于淮,夙慕方外友,邂逅于龙兴寺,睹其机警,喜惬素心,乃馆之公舍。
暇与语,间 (问,閒)及浮度因缘,刘公忻然曰:“此弹指之力耳。
”即檄下郡邑,令一行阐提慑伏,尽归侵地。
百五十年之废坠,一言而兴之,岂非愿力耶。
寺既复,乃北入京师,会神庙为慈圣皇太后敕颁印施大藏尊经,智乃奉玺书,持大藏归浮山。
始戊戌,讫壬寅,五年之间,而浮山华严寺,巍然如从地涌出,宝光瑞色,照耀人寰,非有夙因,孰能致此。
丛林就绪,即付其徒。
闻刘公薨,感其谊好,走沁水吊焉。
沈王为佛法金汤,闻智入国,欲致一见。
乃语使者曰:“久向贤王深心,外护法门,若以世法相见,则不敢辱王之明德。
”使者覆,王曰:“愿闻法要。
”诘朝,王坐中殿,延之入,智长揖问王曰:“喜哉,世主!
富有国土,贵无等伦,作何胜因,感斯妙果?
”王曰:“从三宝修来。
”智曰:“若然,因何见僧不礼,生大我慢。
”王悚然下座,请入存心殿,爇香成礼,请问法要。
因言《华严梵行品》云:“身语意业,佛法僧宝,俱非梵行,毕竟何者是梵行?
”智曰:“一切俱非处,正是清净梵行。
”王闻之喜,遂执弟子礼。
所供种种,独受一紫伽黎,及水晶念珠,留镇浮度山门。
王亦竟为华严檀越。
乙巳冬,慈圣圣母周三百六十甲子,建法会于都南之广慈,懿旨请讲《楞严》,未及二轴,忽告众曰:“生死去来,皆目眚所见耳,吾行矣。
”华藏庄严,吾所图也,今归矣。
踞座端然而逝,时万历乙巳十二月二十四日也。
讣闻,圣母悼恤,赐金造塔,返灵骨于浮度妙高峰之南麓,从其志也。
吴太史观我为之铭,有云:“古座归路为来路,远录宗乘入教来。
”皆实录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66—1456 【介绍】: 明僧。太原人,俗姓吴,字独芳。幼孤,事母孝,母没后出家,戒行卓越。永乐中诏选注大明三藏法数,校大藏经典,既成,辞还归山卒。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洪莲。
字独芳。
山西太原吴氏子。
赋性严敏。
孩提时已若成人。
出家饶益寺。
二十具戒。
见休云。
蒙印可。
授以信衣。
入天龙洞结足。
刺十指血书。
写五大部经。
又于名仙洞。
立曼怛啰座。
设𦦨口食。
赈济幽类者三年。
晋王闻之。
延致问道。
奉衣馔。
请住鸿祐寺。
自是声德遐播。
永乐中。
奉旨。
笺注大明三藏法数。
较勘藏经。
又命入香殿。
与进法主。
问答楞严大旨。
又命于海印寺。
较写三藏。
前后从事。
皆得圣心。
继承仁宣二庙恩眷。
除僧录司右讲经。
正统七年。
转左讲经。
以年老。
上谢事之请。
遂免师朝参。
职事如故。
至景泰七年七月四日。
端坐书偈而逝。
上闻悲悼。
命礼官致祭。
赠净梵翊教禅师
寿九十一。
僧腊七十一。
茶毗得舍利百颗。
敕归西山万佛寺。
造塔安厝。
师资貌魁特。
襟度豁如。
议论磊落。
一出于正。
解行兼全。
以身任道。
故得列圣。
礼遇殷至。
景泰四年。
日本僧入贡。
其僧。
本国大禅伯也。
少所与可。
独服膺于师。
偕来者。
各有所问。
言人人殊。
师应答如流。
皆得所请。
叹未曾有而退。
其辩才服人。
又如此。
聊述应迹粗槩。
以备传。
其潜德密行。
与證悟所及。
可想见于语言之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