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大兴国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幽州人。童子出家。游诸讲肆。后依远公于邺下。究十地论。会周氏废教。南归。有陈逮隋一统函夏。即北还洛汭。听远公涅槃始终三载。俾之覆述。远为印可。而慕义之徒四集。仍居净影寺。仁寿初。诏住邓州之大兴国寺。且以龙潜之地。图筑塔焉。然患无美石。方取寺内恶石砻琢之。既成函忽变玛瑙。复有文作八分体曰正国得。儒悉表闻。晚年闭户修业。欲候之者。非于食次不可见。俄卒于寺。
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
释宝儒。
幽州人也。
童子出家。
游博诸讲居无常准惟道是务。
后至邺下依止远公。
十地微言颇知纲领。
值周丧法宝。
南归在陈。
达命清通亟振名誉。
自隋氏戡定文轨大同。
便归洛汭。
还师于远。
听大涅槃首尾三载。
通镜其旨。
即蒙覆述。
远自处坐印可其言。
慕义相从还居净影。
慧心更举。
遐讨前英立破之间。
深鉴弥密。
仁寿建塔邓州。
乃敕令往寺。
大兴国也。
帝昔龙潜所基。
既至求石访无美者。
乃取寺内璞石镌斲为函。
石本粗恶。
磨饰将了。
乃变成马碯。
细腻异伦。
复有隶字三枚。
云正国得也。
形设正直巧类神工。
名笔之人未可加点。
又见种种林木麟凤等像。
儒与官人图以表奏。
返寺之后闭门修业。
时因食次方见其面。
不久卒于本寺。
李老僧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2 【介绍】: 金人。
熙宗末为省令史,与近侍局直长大兴国有亲。
海陵将举事,使结兴国取符钥。
希海陵意,构韩王亨罪而杀之。
大定初因叛被诛。
僧智勤 朝代:隋至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6—659 【介绍】: 隋至唐初僧。俗姓朱。隋文帝仁寿中,于邓州大兴国寺出家。隋末丧乱,独守寺宇,得以无损。唐初归邓州,隐于北山十余年,有异迹,合州礼事之。复出住大兴国寺,声闻吴蜀间。高宗永徽初,三载守房不出,读《一切经》两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世族邓之朱氏。隋仁寿间。内出舍利。诏天下名郡各置大兴善寺。以安葬焉。仍度僧以领香火。勤年小因以其恩获薙染。隶兹寺。然诚敏自将志之所在皆致瑞应。初以母疾祷观音。忽其家园树生佛像枝叶上。母遂康泰无他。隋季大业之乱。凡寺院残破靡孑遗。独其寺经像完具。盖勤能以死捍禦也。一日贼大至。勤俗服避匿。贼见欲杀之。闻空中声曰。可脱去俗服。即脱去。贼惊喜遽礼拜乞福。且迎归其营。共养。久之入蜀听皓法师讲。时众至三千。法师则一委勤调护终其席无乖异。后阐维摩三论。乡里各二十馀过。徙隐北山。昼夜行道。困则倚立而已。未尝睡眠。偶行岩岭间。睹栋宇靓深。若大寺。勤辄入瞻仰。如是往来再三。俄不复见。又苦绝粮。当其地之经行处。旋觉坟起。夕垦之且如故。稍出赤色大粒谷。深掘获谷二十馀石。山居十馀年。所感召类此。既而郡以佛法陵替。合道俗逼请。出山住大兴国寺。且俾检校本郡僧尼。诸王刺史就禀归戒。永徽初。杜门阅藏。每见神人旁立若听状。初中后。夜闻弹指謦欬声。显庆四年。省符以慈恩寺。起勤不屈。其年五月命弟子。悉治其寺之颓陀者。十五日径树尽枯落。十六日蚤作。畴昔听经神人前拜。勤止之曰。莫拜。侍者但闻其语。殊莫知其有人也。于是剃发著衣执香炉。趺坐绳床上。使弟子诵大品经讫往生品。唱灭。停数日颜色不少变。香气馥然充一寺。春秋七十四。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释智勤。
俗姓朱。
隋仁寿因舍利州别置大兴国寺度。
少小以匡护为心。
每处众发言。
无不允睦。
精诚勇猛事皆冥祐。
初母患委顿。
为念观音。
宅中树叶之上皆现化佛。
合家并见。
母疾遂除。
又属隋末荒乱诸贼竞起。
勤独守此寺。
贼不敢凌。
故得寺宇经像一无所损。
诸寺湮灭不可目见。
又一时权著俗衣。
以避兵刃。
被贼围绕而欲杀之。
忽闻空中声告。
师可去俗衣。
遂除外服。
贼见顶礼请将供养。
经于数月后投于蜀。
听皓法师讲。
众至三千。
法师皆委令检校。
遂得安怗。
内外无事。
一人力也。
又至唐初还归邓州。
讲维摩三论十馀遍。
后隐于北山。
倚立十馀年。
所居三所即今见存。
恒闻谷中钟声。
后寻岩岭。
忽见一寺宛丽奇常。
入中礼拜。
似有人住。
如是数度。
后更寻觅莫知所在。
又居山内粮食将尽。
其行道之处土自发起。
遂除弃之。
明日复尔。
如是再三。
遂有谷现。
因即深掘得粟二十馀硕。
其粟粒大色赤稍异凡谷。
时邓州佛法陵迟。
合州道俗就山礼请。
愿出住持。
遂感梦而出。
其梦不详子细。
后时负像出山。
中途忽闇莫知其路。
不得前进。
俄有异火两炬。
照路极明。
因得见道。
送至村中火方回灭。
村人并见无不惊异。
因出住大兴国
前后诸王刺史。
并就寺顶礼。
请受归戒。
恒以僧尼之事委令检校。
佛法光显。
吴蜀远闻。
又至永徽年初。
以见时事繁杂。
守房不出。
向淹三载。
读一切经两遍。
每读经时恒见有神来听。
初中后夜常闻弹指謦欬之声。
至显庆四年。
省符召入慈恩。
不就。
至其年五月欲终之前。
所有功德不周之处。
晓夜经构使毕。
人问何故如此匆速。
答曰。
无常之法何可保耶。
至十五日。
寺中树木枝叶萎枯自然分析。
禽鸟悲鸣遍于寺内。
僧各惊问莫知所由。
至十六日旦。
忽见昔听经神来。
礼拜而语云。
莫礼傍人无有见者。
于是剃发披衣在绳床内。
手执香炉跏趺而坐。
告诸弟子。
汝可取大品经读诵。
至往生品讫。
遂合掌坐而卒。
停经数日颜色如旧。
恒有异香闻于寺内。
合州道俗悲恸难胜。
州县官人并送至野。
春秋七十四矣。
神僧传·卷第六
释智勤。俗姓朱氏。隋仁寿因舍利州别置大兴国寺。勤少小以匡护为心。每处众发言无不允睦。精诚勇猛事皆冥祐。初母患委顿为念观音。宅中树叶之上皆现化佛。合家并见。母疾遂除。又属隋末荒乱诸贼竞起。勤独守此寺贼不敢凌。故得寺宇经像一无所损。诸寺湮灭不可目见。又一时权著俗衣以避兵刃。被贼围绕而欲杀之。忽闻空中声告。师可去俗衣。遂除外服。贼见顶礼。请将供养。经于数月。后投于蜀听皓法师讲。众至三千。法师皆委令检校。遂得安帖内外无事一人力也。又至唐初还归邓州。讲维摩三论十馀遍。后隐于北山倚立十馀年。所居三所即今见存。恒闻谷中钟声。后寻岩岭忽见一寺。宛丽奇常。入中礼拜。似有人住。如是数度。后更寻觅莫知所在。又居山内粮食将尽。其行道之处土自发起。遂除弃之明日复尔。如是再三。遂有谷现。因即深掘得粟二十馀硕。其粟粒大色赤稍异凡谷。时邓州佛法陵迟。合州道俗就山礼请。愿出住持。遂感梦而出。其梦不详子细。后时负像出山。中途忽闇莫知其路不得前进。俄有异火两炬照路极明。因得见道送至村中。火方回灭村人并见无不惊异。永徽年初以见时事繁杂守房不出。向淹三载读一切经两遍。每读经时恒见有神来听。初中后夜尝闻弹指謦欬之声。至显庆四年五月。欲终之前所有功德不周之处。晓夜经构使毕。人问何故如此忽速。答曰。无常之法何可保耶。至十五日。寺中树木枝叶萎枯自然分析。禽鸟悲鸣遍于寺内。僧各惊问莫知所由。至十六日旦忽见昔听经神来礼拜。语云莫礼。傍人无有见者。于是剃发披衣在绳床内。手执香炉跏趺而坐。告诸弟子。汝可取大品经读诵。至往生品讫。遂合掌坐而卒。停经数日颜色如旧。恒有异香闻于寺内。春秋七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