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玿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德止(一一○○~一一五五),号青谷,俗姓徐,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徙居吴县。
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照禅师法嗣。
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赐号真际,敕住江州圆通寺(《五灯会元》卷一四)。
后居庐山叠石庵
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卒,年五十六。
嘉泰普灯录》卷九有传。
有《清谷诗集》,已佚(《舆地纪胜》卷二五)。
今录诗三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德止禅师者。世居历阳金紫。徐闳中之季子也。法绍宝峰阐提照禅师。照为简州人。妙龄游方。谒芙蓉楷公于大洪。有得而去。及楷公辞大观之诏。而婴难。照自三吴急趋从之。于途中大悟。楷公遂以投子之谶而系照。是照与丹霞淳辈为伯仲。淳之视师。犹子也。是师与真歇了宏智觉。又雁行焉。师生十岁。不肯知书。多私夜坐。喜公昼寝。其父戏目师。为懵然子。然师双瞳绀碧。神光射人。出语间合圣诰。其父又钟爱之。异于诸子。尝称于门客曰。吾懵然不懵也。师弱冠梦异僧授偈四句。已而有以南安岩主像遗之者。其傍所载。即向梦所授之偈也。自是持念不忘。一切世典过眼即罢之。年二十。随父任漕西洛。每闭阁凝坐。或连朝不许进食。人俱怪其所为。一夜拟吹灯就寝。忽大悟。连吐数偈。其一曰。不因言句不因人。不因物色不因声。夜半吹灯方就枕。忽然者里已天明。于是啸歌自若。人益怪之。其父欲授师世职。师固让于从兄。乃告父曰。某方将脱世纲。不著三界。岂复刺头于名利场中。遂力求出家。其父知师志决。不可以章绶绾也。乃旌师祝发。具苾刍戒。游方数载。名振京师。政和间。机投阐提照公于楚南。宣和三年辛丑。徽宗皇帝以真际师号赐之。壬寅。适江州圆通席虚。朝旨以照补之。照辞圆通。而居泐潭。师遂应诏。代主圆通。圆通当匡庐之名刹。诸山耆德尚未足师名。领院日。俱往观之。升座拈提。众耳皆耸。其语曰。山僧二十年前。两目皆盲。了无所睹。唯是闻人说道。青天之上。有大日轮。照三千大千世界。无有不遍之处。筹策万端。终不能见。二十年后。眼光惭开。又值天色连阴。浓云乱涌。四方观察。上下推穷。见云行时。便于行处作计较。见云住时。便于住处立窠臼。正如是间。忽遇著个多知汉问道。莫是要见日轮么。何不向高山顶上去。山僧却徵宅道那里。是高山顶上。他道。红尘不到处。是诸仁者好个端的消息。还会么。长连床上佛陀耶。又曰。昨夜黄面瞿昙。将三千大千世界来。一口吞尽。如人饮汤水。踪迹不留。应时消散。当尔时。诸大菩萨声闻罗汉。及与一切众生。尽皆不觉不知。唯有文殊普贤瞥然觑见。虽然得见。渺渺茫茫。恰似向大洋海里。头出头没。诸人且道。是甚么消息。若也简点得破。许你顶门。具一只眼。师住圆通。今古法门。所积之废。无不备举。而整顿之。然以身度人。使人易行。矫清卖高之条。师弗取也。选职任事。以德不以才。尝叹曰。宁缺人而废事。过在一时。若能事而败化。则遣臭万世矣。以故衲子游泳于圆通。如鱼相忘于江湖。南宋绍兴五年乙卯示寂。阇维烟𦦨所及。悉有设利。诸方称师身后佛事。与宝峰照公。皆乘大愿而来者也。照公先于建炎二年示寂。其阇维亦得设利无数。舌齿不坏。师之设利。塔于司空山。分窆叠石原。照公设利。则塔泐潭之西峰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时赐紫僧。
吴让帝天祚二年(936)曾随奉化节度使徐知證游庐山东林寺,并共作联句诗。
事迹及诗均见《吉石庵丛书》本《庐山记》卷四,《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李玄 朝代:五代吴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时道士。
吴让帝天祚二年(936)随奉化节度使徐知證游庐山东林寺,并作联句诗。
事迹及诗皆见《吉石庵丛书》本《庐山记》卷四。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