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普闻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2 【介绍】: 宋僧。汉州人,号性空。品格高古,吹铁笛以自娱,好赋咏。高宗建炎中徐明反,道经乌镇,肆意杀戮,民多逃亡。妙普直诣其所,索饭为文以自祭,事毕大呼求斩,明骇异,送之出,民多赖以全。绍兴间盘坐一盆,口吹铁笛,顺流至海,自沉死。
全宋诗
妙普庵主(一○七一~一一四二),号性空,汉州(今四川广汉)人。住嘉兴府华亭寺。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死心悟新禅师法嗣。好吹铁笛,称铁笛禅师。高宗建炎初,徐明反,肆意杀戮,妙普直诣贼所,民赖以全。绍兴十二年卒,年七十二。《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今录诗七首。
槜李诗系·卷三十
妙普,字性空,汉州人。久依死心获证,乃抵秀州,追船子遗风,结庵青龙之野。好吹铁笛,称铁笛禅师。建炎初,徐明叛,道经乌镇,肆杀戮民,多逃亡。普独荷策而往,贼见其伟异,疑必诡伏者,问其来。荅曰,吾禅者,欲抵密印寺。贼怒欲斩之。普曰,大丈夫要头便斫去,奚以怒?为愿得一饭。贼奉肉食,普曰,孰当为我文之以祭?贼不荅。普索笔大书,举箸饫餐,复曰,劫数既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如今正好乘时,便请一刀两段。贼骇异,稽首谢过。乌镇之庐舍免焚,皆其惠也。绍兴庚申冬,造大盆穴而塞之。修书寄雪窦持禅师曰,吾将水葬矣。壬戌岁持至,嘲之曰,拙哉,老性空。刚要喂鱼鳖去,不索性去,只管向人说。普曰,待兄来證明耳。令遍集四众,作偈曰,坐脱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烧,一省开圹。撒手便行,不妨快畅。谁是知音,船子和尚。高风难继,百千年一曲,渔歌少人唱。遂至海滨,盘坐盆,中顺潮而下。口吟一诗,以笛掷空而没。后三日,于沙上趺坐如生,迎归。阇维舍利如菽,二鹤徘徊,空中火尽始去。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妙普号性空。
汉川人。
未知姓氏。
久依黄龙死心密受心印。
品格高古气宇宏迈。
因慕船子遗风。
抵秀水结庵于青龙之野。
别无长物唯吹铁笛以自娱。
好吟咏。
尝赋山居诗云。
心法双忘犹隔妄。
色尘不二尚馀尘。
百鸟不来春又过。
不知谁是住庵人。
示众偈曰。
学道犹如守禁城。
昼防六贼夜惺惺。
中军主将能行令。
不动干戈治太平。
宋建炎初贼徐明叛。
道经乌镇肆意杀戮。
民惧逃亡。
普闻叹曰。
众生涂炭。
吾盍救之。
乃荷策而行。
直诣贼所。
贼见伟异疑必奸诡询其来处。
答曰。
禅者。
问何所之。
云往密印寺也。
贼怒欲斩。
普曰。
大丈夫要头便取。
奚以怒为。
吾死必矣。
愿得一饭以为送终。
贼奉肉。
普供佛出生如常仪曰。
孰当为我文以祭。
贼笑不答。
普索纸笔大书曰。
呜呼惟灵劳我以生则大块之过。
役我以寿则阴阳之失。
乏我以贫则五行不正。
困我以命则时日不吉。
吁哉至哉。
赖有出尘之道。
悟我之性与其妙心。
则其妙心孰与为邻。
上同诸佛之真化。
下合凡夫之无明。
纤尘不动本自圆成。
妙矣哉妙矣哉。
日月未足以为明。
乾坤未足以为大。
磊磊落落无挂无碍。
六十馀年和光混俗。
四十二腊逍遥自在。
逢人则喜。
见佛不拜。
笑矣乎笑矣乎。
可惜。
少年郎风流太光彩。
坦然归去付春风。
体似虚空终不坏。
尚飨。
遂举箸饫肉。
贼徒大笑。
食罢曰。
劫数既遭离乱。
我是快活烈汉。
如今正好乘时。
便请一刀两段。
乃大呼斩斩。
贼骇异稽首谢过令卫而出。
于是民之庐舍少长无恙者普之惠也。
僧问。
既见佛为甚不拜。
普掌之曰。
会么。
曰不会。
又掌曰。
家无二主。
绍兴冬自造大盆。
凿穴塞之。
修书寄雪窦持禅师曰。
吾将水葬矣。
壬戌持至。
普尚存。
乃作偈嘲曰。
咄哉老性空刚要喂鱼鳖。
胡不索性去。
秖管向人说。
普笑曰。
迟兄證明耳。
遍告遐迩众集。
普示法要说偈曰。
坐脱立亡不若水葬。
一省柴烧二免开圹。
撒手便行不妨快畅。
是谁知音船子和尚高风难继。
百千年一曲渔歌。
少人唱。
遂趺坐盆中。
口吹铁笛。
顺潮而下。
众皆随至海滨。
普去塞戽其水洄漩。
众拥观水。
涓滴不入。
乃乘流而住。
歌曰。
六十馀年返故乡。
没踪迹处妙难量。
真风遍寄知音者。
铁笛横吹作散场。
人望目断尚笛声呜咽于苍茫之间。
遥见以笛掷空而没。
众号泣竞图像事之。
后三日见于沙上。
趺坐如生。
道俗迎归留五日。
阇维舍利大如菽。
有二鹤徘徊空际。
火尽始去。
塔于青龙庵。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性空。
汉州人。
久依黄龙死心。
密受心印。
品格高古。
气宇宏迈。
因慕船子遗风。
抵秀水。
结庵于青龙之野。
别无长物。
唯吹铁笛。
以自娱。
好吟咏。
尝赋山居诗云。
心法双忘犹隔妄。
色尘不二尚馀尘。
百鸟不来春又过。
不知谁是住庵人。
示众偈曰。
学道犹如守禁城。
昼防六贼夜惺惺。
中军主将能行令。
不动干戈治太平。
宋建炎初。
贼徐明叛。
道经乌镇。
肆意杀戮。
民惧逃亡。
普闻叹曰。
众生涂炭。
吾盍救之。
乃荷策而行。
直诣贼所。
贼见伟异。
疑必奸诡。
询其来处。
答曰禅者。
问何所之。
云往密印寺也。
贼怒欲斩。
普曰。
大丈夫要头便取。
奚以怒为。
吾死必矣。
愿得一饭。
以为送终。
贼奉肉。
普供佛出生如常仪。
曰孰当为我文以祭。
贼笑不答。
普索纸笔大书曰。
呜呼唯灵。
劳我以生。
则大块之过。
役我以寿。
则阴阳之失。
乏我以贫。
则五行不正。
困我以命。
则时日不吉。
吁哉至哉。
赖有出尘之道。
悟我之性。
与其妙心。
则其妙心。
孰与为邻。
上同诸佛之真化。
下合凡夫之无明。
纤尘不动。
本自圆成。
妙矣哉。
妙矣哉。
日月未足以为明。
乾坤未足以为大。
磊磊落落。
无挂无碍。
六十馀年。
和光混俗。
四十二腊。
逍遥自在。
逢人则喜。
见佛不拜。
笑矣乎。
笑矣乎。
可惜少年郎。
风流太光彩。
坦然归去付春风。
体似虚空终不坏。
尚飨。
遂举箸饫肉。
贼徒大笑。
食罢曰。
劫数既遭离乱。
我是快活烈汉。
如今正好乘时。
便请一刀两段。
乃大呼斩斩。
贼骇异。
稽首谢过。
令卫而出。
于是民之庐舍少长无恙。
僧问既见佛。
为甚不拜。
普掌之曰会么。
曰不会。
又掌曰。
家无二。
主绍兴冬。
自造大盆。
凿穴塞之。
修其书。
寄雪窦持禅师曰。
吾将水葬矣。
壬戌持至。
普尚存。
乃作偈嘲曰。
咄哉老性空。
刚要馁鱼鳖。
胡不索性去。
只管向人说。
普笑曰。
迟兄證明耳。
遍告遐迩众集。
普示法要说偈曰。
坐脱立亡。
不若水葬。
一省柴烧。
二免开圹。
撒手便行。
不妨快畅。
是谁知音。
船子和尚。
高风难继百千年。
一曲渔歌少人唱。
遂趺坐盆中。
口吹铁笛。
顺潮而下。
众皆随至海滨。
普去塞。
戽其水洄漩。
众拥观。
水涓滴不入。
乃乘流而住。
歌曰。
六十馀年返故乡。
没踪迹处妙难量。
真风遍寄知音者。
铁笛横吹作散场。
人望目断。
笛声。
呜咽于苍茫之间。
遥见以笛掷空而没。
众号泣。
竞图像事之。
后三日。
见于沙上趺坐如生。
道俗迎归。
留五日。
阇维。
舍利大如菽。
有二鹤徘。
徊空际。
火尽始去。
塔于青龙庵。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妙普者。字性空。汉州人也。公性少缘饰。好面折人。能与公游者。始终皆播令名。公尝以短策荷敝衲。历诸名山。不喜同众挂搭。或宿古庙。或寄閒房。有以耐丛林而谏公。公为诺诺而已。及见死心于黄龙。乃折策坚依之。竟得黄龙之旨。死心独奇公。公慕船子遗风。辞抵秀水。结茅青龙之野。吹铁笛自娱。爱发新声。尝歌曰。心法双忘犹隔妄。色尘不二尚馀尘。百鸟不来春又过。不知谁是住庵人。又曰。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千戈治太平。又曰。十二时中莫住工。穷来穷去到无穷。直须穷彻无穷底。踏倒须弥第一峰。建炎初。徐明唱叛。道经乌镇。恣杀戮。鸡犬绝声。公悯之。乃曳履独往。或以险难止公。公曰。随缘赴感。吾之愿也。贼见公伟异。疑必跪伏者。执问来端。公曰。吾乃禅者。欲抵密印寺。岂有他哉。贼怒欲杀。公笑曰。大丈夫。要头便斫去。何以怒为。愿施一饭。以为送终。贼意稍解。授以肉食。公如常应供。出生毕。乃曰。孰当祭我以文。贼相笑顾不答。公曰。吾自为之。贼复相笑。遗以秃笔。公起大书于空壁曰。呜呼惟灵。劳我以生。则大块之过。役我以寿。则阴阳之失。乏我以贫。则五行不正。困我以命。则时日不吉。吁哉至哉。赖有出尘之道。悟我之性。与其妙心。则其妙心孰与为邻。上同诸佛之真化。下合凡夫之无明。纤尘不动。本自圆成。妙矣哉。妙矣哉。日月未足以为明。乾坤未足以为大。磊磊落落。无𦊱无碍。六十馀年和光混俗。四二十腊逍遥自在。逢人则喜见佛不拜。笑矣乎。笑矣乎。可惜少年郎。风流太光彩。坦然归去付春风。体似虚空终不坏。尚飨。字势飞动。数壁俱尽。遂举箸饫食。贼徒争视大笑。公食罢复高声招曰。来来。劫数既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如今正好乘时。便请一刀两段。又大呼斩斩。贼大骇异。令卫出之。乌镇庐舍独全。公之惠也。道俗闻益皈仰。以名刹致。公不顾。或说公从上付托之重。公辄以铁笛挥之。绍兴庚申。命造大盆。修书寄雪窦持禅师曰。吾将水葬矣。持笑曰。风流老子。灼有商量。壬戌持至。见公尚存。相叙欢甚。占偈嘲曰。咄哉老性空。刚要喂鱼鳖。去不索性去。只管向人说。公笑曰。惟待老兄證明耳。令告四众。众集。公为说法。仍说偈曰。坐脱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烧。二省开圹。撒手便行。不妨快鬯。谁是知音。船子和尚高风难继。百千年一曲。渔歌少人唱。遂盘坐盆中。弄笛。顺潮而下。缁素随至。不可胜计。望欲断目。公取塞戽水。而回众拥观。水无所入。复乘流而往。引声拍掌。长歌曰。船子当年返故乡。没踪迹处妙难量。真风遍寄知音者。铁笛横吹作散场。其笛声呜咽。顷于苍茫间。见以笛掷空而没。后三日。滩头趺坐如生。四至争往迎。归留五日。异香不散。阇维时有二玄鹤。徘徊空中。得舍利。大如菽者莫计。塔于青龙。其尺楮片言。流播人间。珍如珙璧。 赞曰。余考建炎之扰。高蹈物表。不无其人。普公直蹑不测之垒。因机示教。布置节次。毫忽不乱。此其智力愿力。可称两足矣。惟颠末追慕船子。虽钓尽清波金鳞不遇。而公之慈风凛然在也。
新续高僧传·遗身篇第七之一
释妙普,号性空,汉州人。
久依黄龙死心,密受心印。
品格高古,气宇宏迈。
因慕船子遗风,抵秀水,结庵于青龙之野。
别无长物,唯吹铁笛以自娱。
好吟咏,尝赋《山居》诗云:“心法双忘犹隔妄,色尘不二尚馀尘。
百鸟不来春又过,不知谁是住庵人。
”《示众偈》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贱夜惶惶。
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治太平。
”宋建炎初,贼徐明叛,道经乌镇,肆意杀戮,民惧逃亡。
普闻叹曰:“众生涂炭,吾盍救之。
”乃荷策而行,直诣贼所,贼见其伟异,疑必奸诡,询其来处。
答曰:“禅者。
”问:“何所之?
”云:“往密印寺也。
”贼怒欲斩之。
普曰:“生死易了,奚以怒为?
吾死必矣,愿得一饭,以为送终。
”贼奉肉羹,普供佛,出生如常仪,曰:“孰当为我文以祭?
”贼笑不答。
普索纸笔大书,曰:“呜呼惟灵!
劳我以生,则大块之过。
役我以寿,则阴阳之失。
乏我以贫,则五行不正。
困我以命,则时日不吉。
吁哉!
至哉!
出尘之道。
悟我之性,与其妙心。
则其妙心,孰与为邻?
上同诸佛之真化,下合凡夫之无明。
纤尘不动,本自圆成。
妙矣哉!
妙矣哉!
日月未足以为明,乾坤未足以为大。
磊磊落落,无挂无碍。
六十馀年,和光混俗。
四十二腊,逍遥自在。
逢人则喜,见佛不拜。
笑矣乎?
笑矣乎?
可惜少年郎,风流太光彩。
坦然归去付春风,体似虚空终不坏。
尚飨!
”遂举箸饫肉,贼徒大笑。
食已,曰:“劫数既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
如今正好弃时,便请一刀两段。
”乃大呼:“斩!
斩!
”贼骇异,稽首谢过,令卫而出。
于是民之庐舍,少长无恙者,普之惠也。
绍兴冬,自造大盆,凿穴塞之,修书寄雪窦持,曰:“吾将水葬矣。
”壬戌,持至,见普自若,乃作偈嘲之曰:“咄哉老性空,刚欲饟鱼鳖,胡不索性去,祇管向人说。
”普笑曰:“迟兄證明耳。
”遍告遐迩,示以法要,乃说偈曰:“坐脱立亡,不如水葬。
一省柴烧,二免开矿。
撒手便行,不妨快畅。
是谁知音,船子和尚。
高风难继百千年,一曲渔歌少人唱。
”遂趺坐盆中,口吹铁笛,顺潮而下。
众皆随至海滨,普始去其塞,其水洄漩。
众拥观,水涓涓侵入,乃乘流而往。
歌曰:“六十馀年返故乡,没踪迹处妙难量。
真风遍寄知音者,铁笛横吹作散场。
”人望目断,尚笛声呜咽于苍茫之间,遥见以笛掷空而没。
众号泣,竞图像事之。
后三日,见于沙上跏趺如生,道俗迎归。
留五日阇维,舍利大如菽。
有二鹤,徘徊空际,火尽始去。
塔于青龙庵。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
禅师名道诠。
生刘氏。
吉州安福人也。
童子便弃家。
师事思禅师。
思为剃落。
受具足戒。
闻长沙慧轮禅师道价。
思一见之。
时马氏窃据荆楚。
与建康接壤。
诠年二十馀。
结友冒险造焉。
会马氏灭。
刘言有其地。
以王逵代刘言领其事。
逵见诠辈。
疑以为江表谍者。
捕缚欲投江中。
诠怡然无怖。
逵异之。
以问轮曰。
此道人视死如见鼻端。
何种人乃能尔。
轮曰彼盖为法忘躯之人。
闻老僧虚名。
故来决择耳。
逵释之加敬。
诠傲然而去。
依延寿十年。
轮殁诠还庐山。
乾德初。
庵于东南牛首峰之下。
开宝五年。
洪帅林仁肇。
请住九峰。
赐大沙门。
僧问。
闻和尚
亲见延寿来。
是否。
诠曰。
山前麦熟也未。
问九峰山中还有佛法也无。
诠曰有。
曰如何是九峰山中佛法。
诠曰石头大底大。
小底小。
问如何是学人自己。
诠曰床窄先卧。
粥稀后坐。
问古人云。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如何。
诠曰明日路口有市。
太平兴国元年。
南康牧张南金。
迁以居归宗。
雍熙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夜。
跏趺辞众而化。
阅世五十有六。
坐三十夏。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禅师。名道诠。生刘氏。吉州安福人也。童子弃家。事思禅师。思为剃落。受具足戒。后闻长沙慧轮禅师。思一见之。时马氏窃据荆楚。与建康接壤。诠年二十馀。结友冒险造焉。会马氏灭。刘言有其地。以王逵代刘言。领其事。逵见诠辈。疑为谍者。捕缚欲投江中。诠怡然无怖。逵异之。以问轮曰。此道人。视死如见鼻端。何种人乃能尔。轮曰。彼盖为法忘躯之人。闻老僧虚名。故来决择耳。逵释之加敬。诠傲然而去。依延寿十年轮殁。诠还庐山。乾德初。庵于东南牛首峰下。开宝五年。洪帅林仁肇。请住九峰。赐大沙门。寻属江南国绝。僧徒例试经业。师之众并习禅观。乃述一偈。闻于州牧曰。比拟忘言合太虚。免教和气有亲疏。谁知道德全无用。今日为僧贵识书。州牧阅之。与僚佐议曰。旃檀林中。必无杂树。惟师一院特免试。太平兴国九年。南康牧张南金。请居归宗。雍熙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夜。辞众而化。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二
禅师名承古。
西州人。
传失其氏。
少为书生。
博学有声。
及壮。
以乡选至礼部。
议论不合。
有司怒裂其冠。
从山水中来。
客潭州丫山。
见敬玄禅师。
断发从之游。
已而又谒南岳雅禅师。
雅洞山之子。
知见甚高。
容以入室。
后游庐山。
经欧峰。
爱宏觉塔院闲寂。
求居之。
清规凛然。
过者肃恭。
时丛林号古塔主。
初说法于芝山。
嗣云门。
景祐初。
范文正公仲淹守饶。
四年十月。
迎以住荐福示众曰。
众生久流转者。
为不明自己。
欲出苦源。
但明取。
自己者。
有空劫时自己。
有今时日用自己。
空劫自己是根蒂。
今时日用自己是枝叶。
又曰。
一夏将末。
空劫已前事。
还得相应也未。
若未得相应。
争奈永劫轮回有何。
什么心情。
学佛法。
广求知解。
风吹入生死海。
若是知解。
诸人过去生中。
总曾学来。
多知多解。
说得慧辩过人。
机锋迅疾。
只是心不息。
与空劫已前事。
不相应。
因兹恶道轮回。
动经尘劫。
不复人身。
如今生出头来。
得个人身。
在袈裟之下。
依前广求知解。
不能息心。
未免六趣轮回。
何不歇心去。
如痴如迷去。
不语五七年去。
已后佛也不奈汝何。
古德云。
一句语之中。
须得具三玄。
故知。
此三玄法门。
是佛知见。
诸佛以此法门。
度脱法界众生。
皆令成佛。
今人却言。
三玄是临济门风。
误矣。
汾州偈曰。
三玄三要事难分。
古注曰。
此句总颂三玄也。
下三句别列三玄也。
得意忘言道易亲。
古注曰。
此玄(或作意)中玄也。
一句明明该万象。
古注曰。
此体中玄。
重阳九日菊花新。
古注曰。
此句中玄也。
僧问。
三玄三要之名。
愿为各各标出。
古曰。
三玄者一体中玄。
二句中玄。
三玄中玄。
此三玄门。
是佛祖正见。
学道人。
但随入得一玄。
已具正见。
入得诸佛阃域。
僧问。
依何圣教参。
详悟得体中玄。
古曰。
如肇法师云。
会万物为自己者。
其唯圣人乎。
又曰。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又曰。
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一切世间因果。
世界微尘。
因心成体。
六祖云。
汝等诸人。
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
外无一法而能建立。
皆是自心。
生万种法。
又云。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如此等。
方是正见。
才缺纤毫。
即成邪见。
便有剩法。
不了唯心。
僧又问。
如何等语句。
及时节因缘。
是体中玄。
古曰。
佛以手指地曰。
此处宜建梵刹。
天帝释将一茎草。
插其处曰。
建梵刹竟。
佛乃微笑。
水潦被马祖一踏踏倒。
起曰万象森罗。
百千妙义。
只向一毫上。
便识得根源。
僧问赵州。
如何是学人自己。
州对曰。
山河大地。
此等所谓合头语。
直明体中玄。
正是泼恶水。
自无出身之路。
所以云门诫曰。
大凡下语如当门剑。
一句之下。
须有出身之路。
若不如是。
死在句下。
又南院云。
诸方只具啐啄同时眼。
不具啐啄同时用。
僧进曰。
有何言句。
明出身之路。
古曰。
如杏山问石室。
曾到五台不。
对曰曾到。
曰见文殊不。
对曰见。
又问文殊。
向汝道什么。
对曰。
道和尚父母。
抛在荒草里。
僧问甘泉。
维摩以手。
掷三千大千世界于他方。
意旨如何。
答曰。
填沟塞壑。
僧曰。
一句道尽时如何。
答曰。
百杂碎。
云门问僧。
甚处来。
曰南岳来。
又问。
让和尚为甚入洞庭湖里。
僧无对。
云门代云。
谢和尚降尊就卑。
此等语。
虽赴来机。
亦自有出身之路。
要且未得脱洒洁净。
更须知有句中玄。
僧曰。
既悟体中玄。
凡有言句。
事理俱备。
何须句中玄。
古曰。
体中玄临机须看。
时节分宾主。
又认法身法性。
能卷舒万象。
纵夺圣凡。
被此解见所缠。
不得脱洒。
所以须明句中玄。
若明得。
谓之透脱一路。
向上关捩。
又谓之本分事。
祗对更不答话。
僧曰。
何等语句是句中玄。
古曰。
如比丘问佛。
说甚法。
佛云。
说定法又问。
明日说甚法。
佛云。
不定法。
曰今日为甚定。
明日为甚不定。
佛曰。
今日定。
明日不定。
僧问思和尚。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曰。
庐陵米作么价。
又僧问赵州。
闻和尚亲见南泉来。
是否。
答曰。
镇州出大萝卜头。
又问云门。
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
答曰。
糊饼。
如何是向上关捩。
曰东山西岭青。
又问洞山。
如何是佛。
答曰麻三斤。
若于此等言句中。
悟入一句。
一切总通。
所以体中玄见解。
一时净尽。
从此已后。
总无佛法知见。
便能与人去钉楔。
脱笼头。
更不依倚一物。
然但脱得知见见解。
犹在于生死。
不得自在。
何以故。
为未悟道故。
于他分上。
所有言句。
谓之不答话。
今世以此为极则。
天下大行。
祖风歇灭。
为有言句在。
若要不涉言句。
须明玄中玄。
僧曰。
何等语句。
时节因缘。
是玄中玄。
古曰。
如外道问佛。
不问有言。
不问无言。
世尊良久。
外道曰。
世尊大慈大悲。
开我迷云令我得入。
又僧问马大师。
离四句。
绝百非。
请师直指西来意。
答曰。
我今日无心情。
但问取智藏。
僧问藏。
藏曰。
我今日头痛。
问取海兄。
又问海。
海曰。
我到遮里却不会。
又临济问黄檗。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三问三被打。
此等因缘。
方便门中。
以为玄极。
唯悟者方知。
若望上祖初宗。
即未可也。
僧曰。
三玄须得一时圆备。
有何过。
古曰。
但得体中玄。
未了句中玄。
此人常有佛法知见。
所出言语。
一一要合三乘。
对答句中。
须依时节。
具理事。
分宾主。
方谓之圆。
不然。
谓之偏枯。
此人以不忘知见。
故道眼未明。
如眼中有金屑。
须更悟句中玄。
乃可也。
若但悟句中玄。
即透得法身。
然返为此知见奴使。
并无实行。
有憎爱人我。
以心外有境。
未明体中玄也。
云门临济下儿孙。
多如此。
凡学道人。
纵悟得一种玄门。
又须明取玄中玄。
方能不坐在脱洒路上。
始得平稳。
脚踏实地。
僧曰。
既云于祖佛言句。
棒喝中学。
何故有尽善不尽善者。
古曰。
一切言句棒喝。
以悟为则。
但学者下劣不悟道。
但得知见。
是学成非悟也。
所以认言句作无事。
作点语。
作纵语。
作夺语。
作照作用。
作同时不同时语。
此皆邪师过谬。
非众生咎。
学者本意。
只欲悟道见性。
为其师不达道。
祇将知见教渠。
故曰我眼本正。
因师故邪。
僧曰。
师论三玄法门。
名既有三。
法门亦有三。
而语句各各不同。
如何又言。
一句之中。
须具三玄三要。
古曰。
空空法界。
本自无为。
随缘应现。
无所不为。
所以虚空世界。
万象森罗。
四时阴阳。
否泰八节。
草木荣枯。
人天七趣。
圣贤诸佛。
五教三乘。
外道典籍。
世出世间。
皆从此出。
故云。
无不从此法界流。
究竟还归此法界。
经云。
一切诸佛。
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皆从此经出。
楞严曰。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维摩曰。
或为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或时作地水。
或时作火风。
李长者云。
于法界海之智水。
示作鱼龙。
处涅槃之大宅。
现阴阳而化物。
真觉云。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三祖云。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故曰。
万法本无。
揽真成立。
真性无量。
理不可分。
故知。
无边法界之理。
全体遍在。
一法一尘之中。
华严曰。
法性遍在一切处。
一切众生及国土。
三世悉在无有馀。
亦无形相而可得。
到此境者。
一法一尘。
一色一声。
皆具周遍含容四义。
理性无边。
事相无边。
参而不杂。
混而不一。
何疑一语之中不具三玄三要耶。
僧又进曰。
古人何故须要。
一语之中。
具三玄三要。
其意安在哉。
古曰。
盖缘三世诸佛。
所有言句教法。
出自体中玄。
三世祖师。
所有言句并教法。
出自句中玄。
十方三世佛之与祖。
所有心法。
出自玄中玄。
故祖道门中。
没量大人。
容易领解。
且如亲见云门尊宿。
具大声价。
如德山密。
洞山初。
智门宽。
巴陵鉴。
只悟得言教。
要且未悟道见性。
何以知之。
如僧问巴陵。
提婆宗。
答曰银碗里盛雪。
问吹毛剑。
答曰珊瑚枝枝撑著月。
问佛教祖意是同别。
答曰。
鸡寒上树。
鸭寒下水。
云我此三转语。
足报云门恩了也。
更不为作忌斋。
大众。
云门道。
此事若在言句。
一大藏教。
岂无言句。
岂可以三转语。
便报师恩乎。
古临终写偈。
辞众曰。
天地本同根。
鸟飞空无迹。
雪伴老僧行。
须弥撼金锡。
乙酉冬至四。
灵光一点赤。
珍重会中人。
般若波罗蜜。
赞曰。
古说法有三失。
其一判三玄三要。
为玄沙所立三句。
其二罪巴陵三语。
不识活句。
其三分两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
何谓三玄三要。
为玄沙所立三句耶。
曰。
所言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者。
临济所立之宗也。
在百丈黄檗。
但名大机大用。
在岩头雪峰。
但名陷虎却物。
譬如火聚。
触之为烧。
背之非火。
古谓非是临济门风。
则必有据。
而言有据。
何不明书。
以绝学者之疑。
不然则是臆说。
肆为臆说。
则非天下之达道也。
见立三玄。
则分以为体中。
为句中。
为玄中。
至言三要则独不分辩乎。
方讥呵学者。
溺于知见。
不能悟道。
及释一句之中。
具三要。
则反引金刚首楞严维摩等义。
證成曰。
性理无边。
事相无边。
参而不杂。
混而不一。
何疑一语之中。
不具三玄三要。
夫叙理叙事。
岂非知见乎。
且教乘既具此意。
则安用复立宗门。
古以气盖人。
则毁教乘为知见。
自宗不通。
则又引知见。
以为證。
此一失也。
何谓罪巴陵三语。
不识活句耶。
曰巴陵真得云门之旨。
夫语中有语。
名为死句。
语中无语。
名为活句。
使问提婆宗。
答曰外道是。
问吹毛剑。
答曰利刃是。
问祖教同异。
答曰不同。
则鉴作死语。
堕言句中。
今观所答三语。
谓之语则无理。
谓之非语。
则皆赴来机活句也。
古非毁之过矣。
二失也。
何谓分二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耶。
曰世尊偈曰。
陀那微细识。
习气如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以第八识。
言其为真也耶。
则虑迷无自性。
言其非真也耶。
则虑迷为断灭。
故曰我常不开演。
立言之难也。
为阿难指示。
即妄即真之旨。
但曰二种错乱修习。
一者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二者识精圆明。
能生诸缘。
缘所遗者。
然犹不欲间隔其辞。
虑于一法中。
生二解故。
古创建两种自己。
疑误后学三失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荐福承古。西州人。不知谁氏子。少为书生。博学有声。及壮。以乡选至礼部。议论不合。有司怒裂其冠。从山水中来。客潭州了山。见敬玄禅师断发。从之游。已谒南岳雅公。雅洞山子。知见甚高。容以入室。后游庐山。经欧峰。爱宏觉塔院闲寂。求居之。清规凛然。过者肃恭。时丛林号古塔主。初说法于芝山。嗣云门。景祐初。范文正公仲淹守饶。迎住荐福。示众曰。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益无功德。近来出家人。贪著福慧。与道全乖。若为福慧。须至明心。若要达道。无汝用心处。所以常劝诸人。莫学佛法。但自休心。利根者。画时解脱。钝根者。或三五年。远不过十年。若不悟去。老僧与汝。堕拔舌地狱。 系曰。师去云门近百年。览语而悟。遂嗣之不疑。时云门子孙方盛。无敢异词者。盖所得真耳。不知传灯何以不录师耶。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不知何许人。欲造丈六金像。闻湘川铜溪伍子胥庙。多铜器。而庙神威灵。莫敢犯。亮造焉。两大镬皆容百斛。有蛇长丈馀。遮护之。亮祝数十言。俄隐不见。有神出曰。愿施以营福。亮从刺史张劭。借人力船具。运所获。惟馀一唾壶在。或曰此神之尤爱者。像成置于彭城寺。文帝为造金薄圆光。太始中。明帝移置湘宫寺。今尚存焉。
神僧传·卷第三
释僧亮。未详何许人。以戒行著名。欲造丈六金像。闻湘州伍子胥庙多有铜器。亮告刺史张劭借健人一百大船十只。劭曰。庙既灵验犯者必死。且有蛮人守护。讵可得耶。亮曰。若果福德则与檀越共。如其有咎躬自当之。劭即给人船。三日至庙。庙前有两镬容百馀斛。中有巨蛇。长十馀丈。出遮行路。亮乃执锡咒之。蛇即隐去。俄见一人秉笏出云。闻师道业非凡营福事重。今特相随喜。于是令人辇取庙铜。既多十取一。而舫已满。及归遇风水甚利。群蛮相报追不及矣。还都铸像既成。唯焰光未备。文帝为造金薄圆光。安置彭城寺。至太始中明帝移像湘宫寺焉。
高僧传·卷第十三 兴福
释僧亮。
未知何人。
少以戒行著名。
欲造丈六金像。
用铜不少。
非细乞能办。
闻湘州界铜溪伍子胥庙多有铜器。
而庙甚威严无人敢近。
亮闻而造焉。
告刺史张邵借健人百头大船十艘。
邵曰。
庙既灵验犯者必毙。
且有蛮人守护。
讵可得耶。
亮曰。
若果福德与檀越共。
如其有咎躬自当之。
邵即给人船。
三日三夜行至庙所。
亮与手力一时俱进。
未至庙屋二十许步。
有两铜镬容百馀斛。
中有巨蛇长十馀丈出遮行路。
亮乃正仪执锡。
咒愿数十言。
蛇忽然而隐。
俄见一人秉竹笏而出。
闻法师道业非凡营福事重。
今特相随喜。
于是令人辇取。
庙铜既多十不取一。
而舫已满。
唯神床头有一唾壶。
中有一蝘蜓长二尺许。
乍出乍入。
议者咸云。
神最爱此物。
亮遂不取。
于是而去。
遇风水甚利。
比群蛮相报追逐不复能及。
还都铸像既成。
唯焰光未备。
宋文帝为造金薄圆光安置彭城寺。
至宋太始中。
明帝移像湘宫寺。
今犹在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少以戒行著名。
欲造丈六金像。
用铜不少。
非细乞能办。
闻湘州界铜溪。
伍子胥庙。
多有铜器。
而庙甚威严。
无人敢近。
亮闻而造焉。
告刺史张劭。
借健人百头。
大船十艘。
劭曰庙既灵验。
犯者必毙。
且有蛮人守护。
讵可得耶。
亮曰若果福德。
与檀越共。
如其有咎。
躬自当之。
劭即给人船。
三日三夕。
行至庙所。
亮与手力。
一时俱进。
去庙屋二十许步。
有两铜镬。
容百馀斛。
中有巨蛇。
长十馀丈。
出遮行路。
亮乃正仪执锡。
咒愿数十言。
蛇忽然而隐。
俄见一人。
秉竹笏而出云。
闻法师道业非凡。
营福事重。
今特相随喜。
于是令人辇取。
庙铜既多。
十未取一。
而舫已满。
惟神床头有一唾壶。
中有一蝘蜓。
长二尺许。
乍出乍入。
亮不取而去。
遇风利。
群蛮追不能及。
还都铸像既成。
惟燄光未备。
宋文帝为造金薄圆光。
安置彭城寺。
至宋太始中。
明帝移像湘宫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芝,太原(今属山西)人,俗姓王。为汾阳昭禅师法嗣,南岳下十世,住端州大愚山。仁宗嘉祐初卒(《嘉泰普灯录》卷二,《宗统编年》作景祐元年卒)。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二、《禅林僧宝传》卷一六、《补续高僧传》卷七。今录诗五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六
禅师名守芝。
太原王氏子也。
少弃家。
依(或作于)潞州承天寺。
试法华经得度。
为大僧。
讲金刚般若经。
名满三河。
学者追崇之。
时昭禅师出世汾水。
芝疑之往观焉。
投诚入室。
特受印可。
南游住高安大愚。
升座揭香合子曰。
明头来明头合。
暗头来暗头合。
若道得。
天下横行。
道不得。
且合却。
僧问。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真实事请师举。
芝曰。
两叚不同。
向下文长。
又问。
满身是眼。
口在什么处。
芝曰。
三跳。
进曰。
不会。
芝曰。
章底词秋罢。
歌韵向春生。
大众僧俗中。
皆有奇人。
且如本朝杨大年。
偈曰。
八角磨盘空里走。
金毛师子变作狗。
拟欲藏身北斗中。
应须合掌南辰后。
要会么。
一偈播诸方。
塞断衲僧口。
又曰。
鲁祖见僧来。
便面壁。
南泉曰。
我寻常向师僧道。
未具胞胎已前会取。
尚不得一个半个。
大愚即不然。
未具胞胎前会得。
打折你腰。
密谏李公守南昌。
请住西山翠岩。
开堂祝圣曰。
睿算增延。
法轮常转。
且道法轮如何转。
会么。
须弥顶上笑翻身。
却来堂中叠足坐。
阿呵呵。
是什么。
饭箩里坐却受饿。
和泥合水。
且与么过。
上士闻之熙熙。
下士闻之肯可。
思量却成口过。
要会么。
一六三四二。
直言曲七一。
桃李火中开。
黄昏后日出。
芝讥呵学者。
寡闻得少为足。
曰。
汾阳有十智同真法门。
锻佛祖钳锤。
今时禅者。
姿质不妙。
莫有成器者。
僧问。
如何是十智同真。
芝曰。
先师言。
夫说法者。
须具十智同真。
若不具十智同真。
邪正不辨。
缁素不分。
不能与人为眼目。
决断是非。
如鸟飞空而折翼。
如箭射的而断弦。
弦断故射的不中。
翼折故空不可飞。
弦壮翼牢。
空的俱彻。
作么生是十智同真。
如今一切点出。
一同一质。
二同大事。
三总同参。
四同真智(或云志)。
五同遍普。
六同具足。
七同得失。
八同生杀。
九同音吼。
十同得入。
先师又曰。
与什么人同得入。
与谁同音吼。
作么生是同生杀。
什么物同得失。
阿那个同具足。
是什么同遍普。
何人同真志(或作智)。
孰能总同参。
那个同大事。
何物同一质。
有点得出底么。
点得出者。
不吝慈悲。
点不出者。
未有参学眼在。
切须辩取。
要识是非。
面目见在。
芝曰。
先师曰。
要识是非。
面目见在。
也大省力。
后生晚学。
刺头向言句里。
贪着义味。
如驴舐尿处。
棒打不回。
盖为不广求知识。
遍历门风。
多是得一言半句。
便点头咽唾。
道已了办。
上座大有未稳当处在。
先师有十五家宗风歌。
号曰广智。
其词曰。
大道不说有高低。
真空那肯涉离微。
大海吞流同增减。
妙峰高耸总擎持。
万派千溪皆渤澥。
七金五岳尽须弥。
玉毫金色传灯后。
二三四七普闻知。
信衣息。
广开机。
诸方老宿任施为。
识心是本从头说。
迷心逐物却生疑。
芝曰。
此叙宗旨也。
或直指。
或巧施。
解道前纲出后机。
旨趣分明明似镜。
盲无慧目不能窥。
明眼士。
见精微。
不言胜负坠愚痴。
物物会同流智水。
门风逐便示宗枝。
即心佛。
非心佛。
历世明明无别物。
即此真心是我心。
犹是机权出。
芝曰。
此叙马祖宗派也。
或五位。
或三路。
施设随根巧回互。
不触当今是本宗。
展手通玄无佛祖。
芝曰。
此叙洞上宗派也。
或君臣。
或父子。
量器方圆无彼此。
士庶公侯一道平。
愚智贤豪明渐次。
芝曰。
此叙石霜宗派也。
有时敲。
有时唱。
随根问答谈谛当。
应接何曾失礼仪。
浅解之流却生谤。
或双明。
或单说。
只要当锋利禅悦。
开权不为斗聪明。
舒光只要辩贤哲。
有圆相。
有默论。
千里持来目视瞬。
万般巧妙一圆空。
烁迦罗眼通的信。
芝曰。
此叙沩仰宗派也。
或全提。
或全用。
万象森罗实不共。
青山不碍白云飞。
隐隐当台透金凤。
芝曰。
此叙石头药山宗派也。
象骨镜。
地藏月。
玄沙崇寿照无阙。
因公致问指归源。
旨趣来人明皎洁。
芝曰。
此叙雪峰地藏宗派也。
或称提。
或拈掇。
本色衲僧长击发。
句里明人事最精。
好手还同楔出楔。
或抬荐。
或垂手。
切要心空易开口。
不识先人出大悲。
管烛之徒照街走。
芝曰。
此叙云门宗派也。
德山棒。
临济喝。
独出乾坤解横抺。
从头谁管乱区分。
多口阿师不能说。
临机纵。
临机夺。
迅速机锋如电掣。
乾坤只在掌中持。
竹木精灵脑劈裂。
或宾主。
或料拣。
大展禅宗辩正眼。
三玄三要用当机。
四句百非一齐铲。
劝同袍。
莫强会。
少俊依前或窒碍。
不知宗脉莫漫汗。
永劫长沈生死海。
难逢难遇又难闻。
猛烈身心快通泰。
芝曰。
此叙德山临济宗派也。
慈明有善侍者。
号称明眼悦。
芝之风。
自石霜至大愚入室。
芝趯出履一只。
善退身而立。
芝俯取履。
善辄踏倒。
芝起面壁。
以手点津。
连画其壁三。
善瞠立其后。
芝旋转以履打。
至法堂。
善曰。
与么为人。
瞎却一城人眼在。
又有僧。
称讲金刚经。
问曰。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如何。
时有狗卧绳床前。
芝趯之。
狗起去。
问僧解么。
僧曰不解。
芝曰。
若解即成法相。
作偈曰。
沙里无油事可哀。
翠岩嚼饭喂婴孩。
一朝好恶知端的。
始觉从前满面灰。
嘉祐之初示寂。
塔于西山。
赞曰。
大愚翠岩皆余故园。
少时往来两山之间。
有老衲大父友也。
言芝无恙时事曰。
众未尝登三十辈。
屋老常以木拄将倾处。
过者疑将压焉。
芝提笠日走。
城郭村落。
寺如传舍。
粥饭亦有不继时。
追绎其高韵。
作偈曰。
庐山殿阁如生成。
食堂处处禅床折。
我此三门如冷灰。
尽日长廊卷风叶。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禅师。名守芝。太原王氏子。少弃家。于潞州承天寺试法华得度。为大僧。讲金刚般若。名满三河。时汾阳禅望大振。窃疑之往观焉。同参者。慈明琅琊等数人。服诚阳室。遂受印可。南游住高安。大愚上堂。尝举汾阳十智同真话曰。先师云要识是非面目现在也。大省力后生。晚学刺头。向言句里。贪著义味。如驴舐尿处。棒打不回。盖为不广求知识。遍历门风。多是得一言半句。便点头咽唾。道已了办上座。大有未稳当处在。上堂大众集定乃曰。现成公案也。是打揲不办便下座。慈明。有善侍者。号称明眼。闻师之风。自石霜至大愚入室。师趯出履一只。善退身而立。师俯取履。善辄踏倒。师起面壁。以手点津。连画其壁三。善瞠立其后。师旋转以履打。至法堂。善曰。与么为人瞎却一城人眼在。会中有僧。日诵金刚经一百遍。师令侍者唤至。问曰。闻汝日诵金刚经一百遍。是否。曰不敢。师曰。汝曾究经意否。汝但日诵一遍。参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饮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诵至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处。遂以白师。师遽指床前狗子云。狗子聻。僧无语。师便打出。作偈曰。砂里无油事可哀。翠岩嚼饭喂婴孩。一朝好恶知端的。始觉从前满面灰。称者谓。师作偈绝精峭。此盖其一斑云。嘉祐初示寂。塔于西山。云峰悦公。师之真子。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9—1163 【介绍】: 宋僧。俗姓奚,宣城人,字昙晦。张商英与之相契,名其庵曰妙喜。尝参圆悟禅师克勤,圆悟将所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使掌记室。以雄辩著名,声震京师。后住径山。因议及朝政遭祸,于高宗绍兴十一年毁衣牒屏居衡阳,移居梅阳,后遇赦放还。孝宗赐号大慧禅师。卒谥普觉,塔名宝光。有《正法眼藏》。
全宋诗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并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为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复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谥普觉。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著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众等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为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为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为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为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二七
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字昙晦,号妙喜,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年十六出家,始从曹洞诸老宿游,后谒泐潭文准。政和中,往汴京天宁寺参克勤圜悟禅师。言下大悟,遂嗣其法,以雄辩名,贤士大夫争与之游。靖康之变,渡江而南,圜悟方主云居席,命宗杲居第一座,为众授道。复避乱辗转入闽,筑庵长乐洋屿。张浚在蜀,与其师圜悟有旧,及浚造朝,遂以临安径山延之。绍兴十一年,秦桧以其为张九成党,勒返初服,屏居衡州十年,又徙梅州数年。二十五年,特恩放还,明年复僧服,寻赐号大慧。后以朝命住育王,又二年移径山。隆兴元年卒,年七十五,谥普觉,塔名宝光。宗杲提倡看话禅,极负盛名,弟子九十馀人,临济一宗至此大盛。所著有《临济正宗记》、《正法眼藏》(存)等,门人蕴闻又辑其法语书疏偈颂铭赞为《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见《大慧普觉禅师年谱》,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参吕澄《宋代佛教》。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宗杲。号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产宣州奚氏。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无云齐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师词锋之锐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师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师踟蹰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尔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釐务侍者。日同仕夫不时入室。一日悟与客饭次。师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悟笑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师曰。如狗舐热油铛。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师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师曰。和尚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师当下释然大悟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师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师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十一月诏住阿育王二十八年。降旨令师再住径山。大弘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嘱后事。有僧了贤请偈。师乃大书曰。生也秖么死也秖么。有偈无偈是甚么热。委然而逝。世寿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谥曰普觉。塔名宝光。
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禅师讳宗杲。
宣州宁国奚氏子。
幼警敏有英气。
年十三。
始入乡校。
一日与同窗戏譃。
以砚投之。
误中先生帽。
偿金而去。
乃曰。
读世书。
曷若究出世法乎。
即诣东山慧云院出家。
先是元丰戊午。
院塑释迦像。
有异人丁生者。
语寺僧曰。
立像一纪。
当生一导师。
大兴宗教。
若像有难。
是人方来。
像毁。
则是人亦有难。
崇宁甲申。
有盗穴像腹。
取其所藏。
师以是岁适至。
事慧齐为师。
明年落发受具。
繇是智辩自将。
淩跨流辈。
阅古云门录。
恍若旧习。
闻老宿绍珵久依天衣怀公。
亟往上谒。
与闻雪窦奥旨。
趋宝峰湛堂准禅师。
见师风神爽迈。
特加器重。
使之执侍。
指以入道捷径。
师横机无所让。
准呵之曰。
汝未曾悟。
病在意识颂解。
则为所知障。
时李彭商老参道于准。
师适有语曰。
道须神悟。
妙在心空。
体之不假于聪明。
得之顿超于闻见。
李叹赏曰。
何必读四库书。
然后为学哉。
因结为方外交。
准将入灭。
师问。
孰可依从。
准以圜悟勤公语之。
已而重趼荆渚。
谒无尽居士张公。
请铭准塔。
公道望倾天下。
师登其门。
承颜接辞。
绰有馀裕。
公称誉之。
为名庵。
曰妙喜。
字以昙晦。
归宝峰。
讫其事。
复见无尽。
从容问曰。
居士谓我禅何如。
公曰。
子禅逸格矣。
师曰。
宗杲实未自肯在。
公曰。
行见川勤可也。
于是佩服其言。
放浪襄汉。
会大阳微禅师。
密授曹洞宗旨。
寻游东都。
宣和六年。
圜悟禅师被旨。
都下天宁。
师自庆曰。
天赐我得见此老。
不孤湛堂张公指南之意。
遂迨天宁。
及聆其升堂法要。
迥异平日所闻。
即倾心依附。
阅四旬。
圜悟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门云。
东山水上行。
若有人问天宁。
只向道。
薰风自南来。
殿阁生微凉。
于言下。
豁然顿悟。
圜悟大喜。
迁师择木堂。
以古今差别因缘。
密加研练。
一日圜悟饭。
超然居士赵公。
师预坐。
忽忘举箸。
圜悟顾师而语超然曰。
是子参得黄杨木禅也。
师既为所激。
乘问扣曰。
闻和尚尝问五祖话。
不知记其答否。
圜悟曰。
向问有句无句。
如藤倚树。
作么生。
五祖云。
描也描不成。
𦘕也𦘕不就。
又问。
树倒藤枯时如何。
五祖云。
相随来也。
师廓然脱去。
知见玄妙。
圜悟深可之。
使掌记室。
著临济正宗记𢌿焉。
分座令接衲。
繇是以。
竹篦。
应机施设。
电闪星飞。
不容拟议。
丛林活然归重。
右丞吕公舜徒奏锡佛日之号。
虏人犯顺。
欲名僧十数比去。
师为所挟。
会天竺密三藏日与论义。
密尤敬服。
寻得自便。
趋吴门虎丘。
圜悟迁云居。
欲往省觐。
道金陵。
待制韩公子苍。
与语喜之。
以书闻枢密徐公师川曰。
顷见妙喜。
辩慧出流辈。
又能道诸公之事业。
衮衮不勌。
实僧中杞梓也。
抵云居。
为众第一座。
讥诃佛祖。
辩博无碍。
圜悟亦让其雄。
会世扰攘。
入云居之西。
结庵于古云门寺基。
因以为名。
阅二年。
避地湖湘。
转仰山。
邂逅竹庵圭禅师。
相与还云门。
著颂古百馀篇。
久之游七闽。
居海上洋屿。
师闵诸方学者。
困于默照。
作辨邪正说。
以救其弊。
泉南给事江公。
创庵小溪。
延请师居。
缁素笃于道者毕集。
未半年。
发明大事者数十人。
鼎需思岳弥光道谦遵璞悟本等皆在焉。
一日参政李公汉老。
举庭柏话。
有省。
师可之。
及公疾革。
作偈寄弥光。
有深将法力荷云门之句。
师平居绝无应世意。
圜悟在蜀闻之。
嘱丞相张公德远曰。
果首座不出。
无可支临济法道者。
公寻还朝。
适径山虚席。
必欲致师。
师幡然起赴。
开法于临安府。
治唱圜悟之道。
说法竟。
侍郎冯公济川问曰。
师尝言。
不作这虫豸。
今日为什么败阙。
师曰。
尽大地是个。
杲上座你作么生见。
公无语。
及居径山。
四方佳衲子靡然坌集。
至一千七百。
师无他约束。
容其自律。
发明己见。
率常有之。
上堂。
僧问。
逼塞虚空时如何。
师便喝。
进云。
文殊普贤来也。
师云。
逼塞虚空。
甚么处与径山相见。
僧亦喝。
师云。
文殊普贤为甚在。
你脚跟下过。
僧拟议。
师便打。
问。
高揖释迦。
不拜弥勒时如何。
答曰。
梦里惺惺。
进云。
将谓和尚忘却。
师云。
你记得。
试道看。
进云。
虽道不得。
要且不失。
师云。
元来不会。
进云。
从上来事。
分付阿谁。
答曰。
分付瞎汉。
进云。
临济一宗。
全凭其力。
师云。
且喜不干你事。
问。
与万法为侣者。
是什么人。
答。
是天上天下奈何不得底人。
进云。
为什么在径山座下。
答曰。
家无小使不成君子。
问。
一夏百念日已满。
出门或有人问。
如何是径山道底。
且作么生答他。
师云。
径山曾说甚么来。
进云。
争奈唤作竹篦则触。
不唤作竹篦则背。
师云。
你作么生会。
僧便喝云。
三十年后大有人笑在。
师云。
何必三十年后。
只今大有人笑你。
乃示众曰。
寻常向诸人道。
唤作竹篦则触。
不唤作竹篦则背。
不得向举起处承当。
不得向意根下卜度。
不得下语。
不得良久。
或有人问。
毕竟如何即向他道也无。
毕竟也无如何正当。
恁么时四楞塌地掇在诸人面前。
眼辨手亲底一逴逴得去。
便能罗笼三界。
提拔四生。
其或未然。
自是你诸人根性迟钝。
且莫错怪径山好。
师居数年。
法席日盛。
宗风大振。
号临济中兴焉。
张侍郎子韶从师之游。
洒然脱去玄解。
遂尊以师礼。
时慧云院忘丁生之谶。
毁释迦故像而新之。
实绍兴辛酉夏五月也。
师于是月。
坐与张厚善。
著逢掖编。
置衡州。
廖通直李绎为结茅圃中。
师既拘文。
不与众俱。
率令散处。
花药开福伊山。
时容其受道。
门庭益峻。
乃裒先德机缘。
间与拈提。
离为三帙。
目曰正法眼藏。
前参政李公太发时居铎津。
翰林汪公彦章税驾零陵。
数通书问道。
当轴者滋不悦。
移师梅州。
其地荒僻瘴疠。
药物不具。
学徒百馀。
赢粮从之。
阅六稔。
毙者过半。
师以道处之怡然。
由是居民向化。
至绘师像。
饮食必祀焉者有之。
乙亥冬。
蒙恩北还。
明年春。
复僧伽黎。
寻领朝命。
住明州育王山。
逾年有旨。
改住径山。
天下宿衲。
复集如初。
时上潜藩。
师名。
遣内都监。
诣山问佛法大意。
师升堂有偈云。
豁开顶门眼。
照彻大千界。
既为法中王。
于法得自在。
仍作颂献曰。
大根大器大力量。
荷担大事不寻常。
一毛头上通消息。
遍界明明不覆藏。
上嘉美久之。
建邸立复遣内知客。
入山供养五百应真。
请师说法。
亲书妙喜庵大字。
并制赞宠寄曰。
生灭不灭。
常住不住。
圆觉空明。
随物现处。
师升堂有偈曰。
十方法界至人口。
法界所有即其舌。
只凭此口与舌头。
祝吾君寿无间歇。
亿万斯年注福源。
如海滉漾汞不竭。
师子窟内。
产狻猊鸑鷟定出丹山穴。
为瑞为祥遍九垓。
草木昆虫皆欢悦。
稽首不可思议事。
瑜如众星拱明月。
故今宣扬妙伽陀。
第一义中真实说。
师春秋高。
求解寺。
任辛巳春。
得旨退居院之明月堂。
然宏法为人。
老而不勌。
上即位。
特赐号大慧禅师。
隆兴建元。
自恣前一夕。
有星殒于院之西。
流光赫然。
有声如雷。
师示微疾。
八月九日。
学徒问候。
师勉以宏道。
徐遣之曰。
吾翌日始行。
至五鼓亲书遗奏。
侍僧固请留颂。
为写四句。
掷笔就寝。
湛然而逝。
寿七十有五。
塔全身于堂之后。
寻诏所居为妙喜庵。
谥曰普觉。
塔曰宝光。
师荷佛祖正续。
全体作用。
扫除知见。
无法与人。
虽古宗师。
无以加之。
殆其纵无碍辩。
融通宗教。
则奄有圜悟之风。
是以高峻门庭。
容摄多众。
若海涵地负。
绰绰有馀。
至于棒喝讥诃戏笑怒骂。
无非全提向上接人。
第学者难于凑泊耳。
其阔略宏度脱去绳捡。
所至学徒趋事。
虽崭崭露头角。
号称诸方领袖者。
师目使赜令。
如侍执然。
所为偈赞颂古。
绝妙古今。
与贤士大夫往复论道书。
并上堂普说法语。
凡五帙。
行于世。
赞曰。
近世吕公居仁尝谓。
赵州说禅。
如项羽用兵。
直行径前。
无复辙迹。
所当者破。
所摧者服。
非如他人铢称寸度。
较量轻重。
然后以为得也。
予观大慧说禅。
抑居仁称赵州者。
是矣。
凡中夏有祖以来。
彻法源。
具总持。
比肩列祖。
世不乏人。
至于悟门广大肆乐说无碍辩才。
浩乎沛然。
如大慧禅师。
得非间世者欤。
盛矣哉。
其应机作略。
能奢能俭。
能崄能易。
能纵能夺。
机机尽善。
扄扄皆新。
此所以风流天下。
名动九重。
号称中兴临济。
不是过也。
迨其去世。
未几道价愈光。
法嗣日盛。
天下学禅者。
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产宣州奚氏。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齐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师词锋之锐。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师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师踟蹰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山东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你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𨤲务侍者。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师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师曰。和尚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师当下释然大悟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师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师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诏住阿育王。寻降旨令师住径山。大弘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嘱后事。有僧了贤请偈。师乃大书曰。生也祇么。死也祇么。有偈无偈是甚么。委然而逝。世寿七十五。坐五十八夏。谥普觉。塔名宝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宗杲者。字昙晦。别号妙喜。大鉴十五世圆悟勤公之嗣也。妙喜出宣州宁国奚氏。年十三。就乡校。不旬而弃之。亲奇其志。乃许衣缁成大僧。遍探诸家语录。于云门睦州。尤笃意焉。竟有五家浅深门庭之疑。遂请益于广教珵公。珵示其节目。妙喜辄领意。珵私叹曰。杲乃再来人也。妙喜又弃之。遂至真如哲座下。入庆藏主贤蓬头之室。因之过黄龙谒晦堂。跨东林参昭觉。俱雅珍爱。妙喜又弃之。往见心印询。询与语连三日。大奇之。欲留不可。因指见湛堂准公于宝峰。机辨纵横。准漠然不诺。妙喜始伏膺事之。及准疾革。妙喜惶启曰。某向后当见何人。准曰。有个勤巴子。当能了子事。准殁。乃茧足千里。请塔铭于张公无尽。无尽时为禅室领袖。契之嘱妙喜必。见川勤老也。会东京天宁席虚。诏起蒋山勤禅师为住持。妙喜心庆曰。此天赐我也。其禅若不异诸方。妄相许可我。则造无禅论去也。遂入勤公之室。闻公拈提。期年不敢犯其机。一日公举东山水上行公案。以示众。妙喜跃然。急呈所得于公。公曰。未未。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令居择木寮。为不釐务。侍者日同士大夫入室。公每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妙喜拟对。公辄禁之。乃至握箸忘食。公笑曰。者汉却参黄杨木禅也。妙喜益茫然无措。乃坚请公在五祖时问答。公良久曰。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先师但向我道。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句归何处。先师则云。相随来也。妙喜豁然大彻。连呼曰。我会也。于是随声酬对势如涌泉。公拊掌称善。举以首众。宿衲皆下之。士绅争相从游。丞相吕公舜徒尤悦之。奏赐紫衣。号佛日禅师。是时已有诏。移勤公住云居。赐号圆悟。圆悟又以妙喜。首云居之众。其秉拂小参。万指轩腾。昭觉元禅师出问曰。眉间挂剑时如何。妙喜曰。血溅梵天。圆悟于座下。以手约曰。问得极好。答得更奇。于是海众争颂老东山之再见也。圆悟还蜀。妙喜始庵居古云门。迁湖南。转江右。入八闽。又结庵洋屿。僧昙懿者。久依圆悟。自谓不疑。绍兴初。出住祥云。法席颇盛。妙喜知其所见未实。致书令来。懿故不起。妙喜鸣鼓痛斥。榜告四众。懿乃破夏来洋屿。妙喜鞫其所證。大笑曰。汝恁么见解。敢嗣我圆悟老人耶。懿傀汗浃背。即退院求侍于妙喜。入室次。妙喜曰。我要个不会禅的做国师。懿对曰。我做得国师去也。妙喜喝出。复召曰。阇黎香严悟处。不在击竹边。俱胝得处。不在指头上。懿失声横趋而去。妙喜笑曰。懿阇黎此回堪住院子也。又僧弥光。字晦庵。流誉诸方。趋风来见。妙喜命坐而商略。光一一具对。妙喜曰。虽有落处。只是不著所在。今诸方浩浩说禅者。见解秖如此。何益也。其杨岐正传三四人而已。语讫呵呵大笑。光愠而起去。妙喜即挝鼓入室。光颦额而至。妙喜曰。吃粥了也。洗钵盂了也。去却药忌。道将一句来。光遽对曰。裂破。妙喜震威喝曰。汝又说禅也。光乃得旨。遂以书招其友鼎需曰。洋屿庵主手段。与诸方别。需乾笑而已。需字懒庵。乃闽人。幼登进士。绝婚为比丘。一锡湖湘。遍参名宿。以为法无异味。归隐羌峰绝顶。久不下山。佛心才禅师已挽出。首众于大乘。需尝以即心即佛问学者。毅然无可意。光强速其至。会入室鼓鸣。需随喜焉。妙喜以拂指曰。即心即佛作么生。速道。需从傍下语。妙喜诟之曰。汝见解如此。敢妄为人师耶。即普说。讦其生平珍重得力处。排为邪解。需涕泪交颐。不敢仰视。乃归心决择。一日垂问。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时如何。需拟对。妙喜连击之。需释然厉声曰。和尚已多了也。曰。今日方知。吾不汝欺。妙喜之精猛开发。约多类此。时及门者五十三辈。期未半得法者十三人。丞相张公浚在蜀时。圆悟为言。杲真得吾宗之髓。张公还朝。遂以杲补径山。径山之席。常随二千馀辈。方来无地以容。乃搆千僧阁安之。侍郎张子韶。状元汪圣锡。少卿冯济用。悉预其列。当是时。秦桧居权。司谏詹大方阿之曰。鼓唱浮言。谤讪朝政。张九成为之首。径山僧宗杲和之。乃坐编置。九成毁衣焚牒。窜妙喜于衡阳。起遣日而恻声载道。识者曰。日月无私成其明。圣贤无择成其大。岂杲公之化应南。故天假之以示现于衡阳者耶。且法门正气。表烛千秋。又以群愿所系。公必寿还。何忧哉。凡十载徙梅杨。虽瘴疠之乡。而妙喜竖拂不倦。缁素腾腾。仍光风霁日也。又五载。有旨赐还复僧衣。四方虚席迎之。皆不就。最后有旨。强起主育王。筑涂田数百顷。以继众食。赐其庄。名般若。又二年。改移径山。径山益盛。虽龙象互相蹴踏。而上堂每赞犹子应庵。深得先人机用。于是天下益称其公。妙喜腊高。屡求退居明月堂。告谢方来。莫可禁止。先是孝宗居藩时。遣内监。至径山。见妙喜。献以偈。孝宗大悦。及在建邸。复遣近侍。请上堂。亲书妙喜庵额。并赞真制赐之。及即位。又锡法号大慧禅师。洎召对。妙喜已示疾。一夕忽大星陨地。流光四散。鸟兽皆鸣。遂乃告寂于明月堂。亲封遗疏。侍僧请留偈。妙喜厉声曰。无偈便死不得也。乃大书曰。生也只恁么。死也只恁么。有偈与无偈。是甚么热大。掷笔长往。时隆兴改元八月十日也。世寿七十五。坐夏五十八。上览遗语悽然。制词奠曰。生灭不灭。常住不住。圆觉空明。随物现见。诏以明月堂。为妙喜庵。全身瘗于庵后。谥曰普觉。塔曰普光。入其全录八十卷于大藏焉。 赞曰。端祖云。悟了须是遇人始得。余虚度林间数十载。每耳目所有诸道者。莫不据高广座。自称曹溪正脉少室真传。但惜未遇大慧老人耳。若遇。自当别有壶天。而端祖之言岂谬哉。呜呼马逢伯乐。薪遇中郎。吾宗之大幸也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宗杲,字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宣州奚氏子,或云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齐公受经论,五载涵泳,乃从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其锋锐,乃燃臂香,授厥心印。杲殊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杲躇踌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之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杲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你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釐务侍者,日同仕夫,不时入室。一日,悟与客饭次,杲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悟笑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杲曰:“如徇舐热油铛。”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杲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杲复曰:“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杲当下释然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杲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杲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么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光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杲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二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十一月,诏住阿育王。二十八年,令再住径山,大宏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瞩后事。有僧了贤请偈,杲乃大书曰:“生也秪么,死也秪么,有偈无偈是甚么𤍠?”委然而逝,世寿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谥曰“普觉”,塔名“宝光”。
释德普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德普。
绵州蒲氏子。
少尚气节。
博观有卓识。
见富乐山静禅。
师合爪作礼曰。
此吾师也。
静与语奇之。
携归山中。
阴察之。
其作止类老头陀。
静曰。
此子赋性豪纵。
不受控御。
而能折节。
杵臼炊爨间。
以事众为务。
是为希有。
年十八得度受具。
秀出讲席。
解唯识起信论。
两川无敢难诘者。
号义虎。
罪圭峰疏义多臆识。
擿其失处。
诫学者不可信。
老师皆数之。
曰。
圭峰清凉国师所印可。
汝敢雌黄。
蚍蜉撼树之论。
汝今是矣。
普叹曰。
学者以名位惑久矣。
清凉圭峰非有四目八臂也。
奈何甘自退屈乎。
佛法其微矣。
此其兆也。
时惟胜禅师还自江西。
吕大防微仲。
由龙图阁直学士。
出镇成都。
执弟子礼。
日夕造谒(或室)。
普衣禅者衣。
窃听其议终日。
一不能晓。
归卧看屋梁。
曰。
胜昔尝业讲有声。
吕公世所谓贤者。
相与詶酢。
敬信如此。
而吾乃不信。
可乎。
然所疑未解。
坐寡闻也。
乃出蜀。
至荆州金銮。
夜与一衲。
偶忘其名。
衲见了山情庵主。
普闻其饱参。
问之曰。
经论何负禅宗。
而长老多讥呵之耶。
衲曰。
以其是识情义理。
思想边量。
非能发圣得道。
脱有得道发圣者。
皆藉之以为缘耳。
傥不因自悟。
唯经论是仗。
则能读能知。
能见解者。
皆證圣成道去矣。
宁尚与仆辈。
俯仰耶。
唯以死语是所知障。
故祖师西来也(一本云。
故明祖师西来之意也)。
如经言。
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汝信之乎。
对曰。
世尊之语。
岂敢不信。
衲曰。
既信矣。
则尚何区区远来乎。
对曰。
禅宗有别传法。
故来耳。
衲笑曰。
是则未信。
非能信也。
普曰。
其病安在。
衲曰。
积翠南禅师出世久。
子见之。
不宜后。
见则当使汝疾有廖矣。
普即日遂行。
以熙宁元年至黄龙。
问。
阿难问迦叶。
世尊付金襕外。
传何法。
迦叶呼阿难。
阿难应诺。
迦叶曰。
倒却门前刹竿著。
意旨如何。
南公曰。
上人出蜀。
曾到玉泉否。
曰曾到。
又问曾挂搭否。
曰。
一夕便发。
南公曰。
智者道场。
关将军打供。
与结缘几时。
何妨。
普默然良久。
理前问。
南公俛首。
普趋出大惊曰。
两川义虎。
不消此老一唾。
八年秋。
游螺川。
待制刘公沆。
请住慧云禅院七年。
迁住禾山十有二年。
元祐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谓左右曰。
诸方尊宿死。
丛林必祭。
吾以为徒虚设。
吾若死。
汝曹当先祭。
乃令从今办祭。
众以其老。
又好戏语。
复曰。
和尚几时迁化。
曰。
汝辈祭绝即行。
于是帏寝堂。
坐普其中。
置祭读文。
跪揖上食。
普饮餐自如。
自门弟子。
下及庄力。
日次为之。
至明年元日祭绝。
曰。
明日雪晴乃行。
至时晴忽雪。
雪止普安坐。
焚香而化。
阅世六十有七。
坐四十九夏。
全身塔于寺之左。
赞曰。
初云庵自九峰至庐山。
诸方禅者毕集门下。
杂还多英俊。
而云庵尝敛眉曰。
法道乃今而后。
未可知也。
有问其意。
曰。
先师在黄檗。
众不满百。
而明眼辈几半。
今虽三倍当时。
然才一两人耳。
余时年少。
心非其论。
观元普两禅师。
皆南公晚子也。
而其行已卓绝。
且如此。
则云庵之言。
如百衲帔。
天寒岁晚。
乃见效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8 【介绍】: 即石霜。唐僧。庐陵新淦人,俗姓陈。年十三出家,二十三往嵩山受具戒,就东洛学律。避世混俗于长沙,至石霜山,人莫能识。后与禅侣入深山无人之境,结茅宴坐。游学者寻见之,号哭扣击,交请不出。如是二十年间,堂中老宿,亦长坐不卧,屹若椔杌,时人谓之石霜枯木众。
禅林僧宝传·卷第五
禅师名庆诸。
庐陵新淦陈氏子也。
生而神俊。
标致闲暇。
年十三。
独游南昌。
爱西山。
往游览忘返。
沙门绍銮与语奇之。
谓人曰。
此儿自奋如此。
他日未易量也。
容纳之。
诸事之。
十年如一日。
乃剃发。
诣嵩岳受具。
时洛下毗尼之学盛。
诸睨视讲席。
良久而去。
有劝之者。
诸不答。
闻湘中有南宗法道。
往造大沩。
时祐禅师。
席下万指。
诸愿籍名役作。
勤劳杵臼间甚久。
祐见之簸处曰。
檀信物不可抛撒。
曰不敢。
祐俯拾得一粒曰。
此非抛撒者耶。
诸拟对之。
祐曰。
勿轻此一粒。
百千粒从此粒生。
曰即如是。
此粒从何生乎。
祐为大笑。
明日升座曰。
大众米里有虫。
然诸疑终不决。
至道吾智禅师所依止。
问曰。
和尚百年后。
有人问极则事。
如何向伊道。
智唤沙弥。
沙弥至。
智曰添净瓶水著。
却问诸曰。
汝适何所问。
诸理前语。
智即起去。
诸于是悟其旨。
时方为二夏僧。
去隐于浏阳之陶家坊。
人无知者。
有僧自洞山来。
诸问。
价公比有何言句。
曰洞山曰。
初秋夏末。
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
然对之者。
多不契。
诸曰。
何不道。
出门便是草。
洞山旋闻其语。
惊曰。
浏阳乃有古佛耶。
自是僧多往依之。
乃住成法席。
号霜华山。
山去道吾密迩。
智公将化。
以诸为正传。
弃其众从诸。
诸迎居正寝。
智行必掖。
坐必侍。
智殁时。
众已辐凑如云。
谓众曰。
一代时教。
整理时人手脚。
凡有其由。
皆落在今时。
直至法身非身。
名为极致。
而我辈沙门。
全无肯路。
若分即差。
不分即坐著泥水。
但由心意。
妄说见闻。
僧问。
如何是西来意。
曰空中一片石。
僧礼拜。
曰会么。
曰不会。
诸曰。
赖汝不会。
汝若会打破汝头。
诸坐室中。
僧窗外问。
咫尺之间。
为什么不见师颜。
诸曰。
我道遍界不曾藏。
僧至雪峰。
举似存禅师而曰。
石霜意旨如何。
存公曰。
什么处不是石霜。
后传此语至诸。
诸笑曰。
老汉有什么死急。
诸不出霜华二十年。
学者刻意。
师慕至堂中。
有不卧。
屹然枯株者。
天下谓之枯木众。
唐僖宗闻其名。
遣使赍赐紫伽梨。
诸不受。
光启四年戊申二月二十日己亥。
安坐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
坐五十有九夏。
葬全身于寺之西北隅。
谥普会。
塔曰无相。
有得法上首两人。
龙湖闻禅师
九峰乾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生庐陵新涂玉笥乡之陈氏。祖考皆有隐德。诸年十三。礼绍銮禅师于豫章西山剃落。年二十三。往嵩山受具戒。习毗尼。既而抵大沩山。作米头。以究心学。一日诸在寮内筛米次。沩山云。施主物莫抛撒。诸云。不抛撒。沩于地上拾得一粒。举起云。又道不抛撒。诸云。一粒子不多。沩云。须知千粒万粒。从者一粒生。诸云。千粒万粒。从者一粒生。未审者一粒。从什么处生。沩山笑归方丈。至晚上堂云。大众米里有虫。 后参道吾问云。如何是触目菩提。吾唤沙弥。沙弥应诺。吾云添净瓶水著。吾却问诸。汝适来问什么。诸欲举前问。吾便起去。诸有省。 后出世石霜。上堂云。法身非身。此是教家极则。祖师门下。全无肯路。但由心意。妄说见闻。尽落今时窠臼。汝等诸人还委悉么。僧问如何是西来意。诸云。空中一片石。僧礼拜。诸云会么。僧云不会。诸云。赖汝不会。汝若会。即打破汝头。道吾以诸见处深类己。乃躬至石霜就养。会洞山示寂。四方学者无所归宿。而卒于诸是赖。如是二十年。堂中老宿长坐不卧。屹若椔杌。天下谓之石霜枯木众。 光启四年戊申岁二月乙亥。示疾终。享龄八十二。受腊五十九。越三月十五日。葬于寺之西北隅。谥普会。塔号法相。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庆诸。俗姓陈。庐陵新淦玉笥乡人也。乃祖厥考咸不为吏。清言放荡焉。诸始十三礼绍銮禅翁为师。于洪井西山剃䰂。二十三往嵩山受具戒便就东洛学毗柰耶。既知听制。终谓渐宗。回抵南岳入大沩山。次届云岩遇道吾。垂问知意方为二夏之僧。得石霜山便议终焉之志。道吾躬至石霜山日勤执侍往还问答。语在别录。诸貌古气真世无能识。时洞山新灭。俄为远方禅侣围绕。因入深山无人之境。结茅宴坐。时众追寻。倏有见者皆号哭交请出为吾曹。诸将安往。由是晨夕被游学者扣击。可无希声以应之乎。如是二十年间。堂中老宿长坐不卧。屹若椔杌。天下谓之石霜枯木众是也。南方谓之丛林者。翻禅那为功德丛林也。为四方清则者无出其右。以光启四年戊申岁二月己亥示疾终于山院。享龄八十二。僧腊五十九。越三月十五日葬于寺西北隅二百许步。门弟子等结坟塔作螺髻形。夏四月一日广化寺释子处讷。追慕往德恐遗美声。命南岳玄泰纂录言行。诸方弟子分行其道焉。敕谥普会大师。塔曰法相。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四
禅师洪諲者。
襄水人也。
传失其氏(或云生于扈氏)。
隐于衡岳之三生藏。
有湘阴男子。
邦称右族。
来游福严。
即諲室。
见諲气貌闲靖。
一钵挂壁。
莫能亲疏之。
倾爱之忘去。
谓曰。
师宁甘长客于人。
亦欲住山乎。
我家神鼎之下。
邻寺吾世植福之地。
久无住持者。
可俱往。
諲笑曰诺。
乃以己马驮諲还。
諲至。
设鱼鼓粥饭。
如诸方。
一年而成丛席。
十年而有众三十辈。
僧契嵩少时游焉。
諲坐堂上。
受其展。
指庭下两小瓮。
咤曰。
汝来乃其时寺。
今年始有酱食矣。
明日将粥。
一力挟筐。
取物投僧钵中。
嵩睨上下。
有即咀嚼者。
有置之自若者。
嵩袖之下堂出。
以观皆碎饼饵。
问诸耆老。
曰此寺自来不煮粥。
脱有檀越请应供。
諲次第拨僧赴之。
祝令𢹂乾残者。
归纳库下。
碎焙之。
均而分俵。
以当面也。
堂头言。
汝来适丁其时。
良然。
嵩大惊。
有木床一。
夜则諲坐其上。
三十辈者环之。
听其诲语。
諲曰。
洞山颂曰。
贪瞋痴。
太无知。
果赖今朝捉得伊。
行即打。
坐即槌。
分付心王子细推。
无量劫来不解脱。
问汝三人知不知。
古人与么道。
神鼎即不然。
贪瞋痴。
实无知。
十二时中任从伊。
行即往。
坐即随。
分付心王无可为。
无量劫来元解脱。
何须更问知不知。
又尝曰。
无量劫来赁屋住。
至今不识主人公。
借问诸人还识主人公也未。
良久云。
若有人问神鼎。
向伊道作么作么。
又云。
不得作主人公话会参。
智度寺沙门本延。
谒諲夜语。
还谓郡将曰。
諲公所谓。
本色老宿。
惜陆沈山中。
郡以礼请开法。
諲辞免不得已曰。
山僧年十八游方。
亦无正意参禅。
只欲往东京。
听一两本经论。
以答平生。
何期行到汝州。
忽值风发吹上首山。
见个老和尚。
劈头槌一槌。
当时浃背汗流。
礼却三拜。
如今思量。
悔不当初。
束缚送去首山后。
却归乡井。
古寺闲房。
任运过时。
岂不快哉。
虽然如是。
官不容针。
私通车马。
今日有一炷香。
也要对众烧却。
供养此老。
只是汝州土宜。
乃升座问答罢。
又曰。
斋会已具。
僧俗已集。
问答已毕。
佛法成办。
只将此善。
上祝 今上皇帝圣寿无疆。
便下座。
道俗欢呼。
以为未始见也。
于是諲声名普闻
僧问。
鸟窠侍者。
欲往诸方。
学习佛法去。
鸟窠但吹布毛。
便悟去。
如何。
諲曰。
此事即知。
此人久积净业。
旷劫修行。
方能了解。
乃拈布毛举似。
复吹之曰。
会么。
不得辜负老僧。
良久曰。
我在首山。
与汾阳师兄。
曾如此说。
汾阳作偈曰。
侍者初心慕胜缘。
辞师拟去学参禅。
鸟窠知是根机熟。
吹毛当下得心安。
看他吐露。
终是作家。
又曾同作拄杖子偈。
昭曰。
一条拄杖刺蝎。
劲直螺纹爆节。
寻常肩上横担。
大地乾坤挑斡。
𭣟开懵钝顽痴。
打破伶俐尖黠。
如今卓在面前。
诸方作么拈掇。
我即不与么道。
僧曰。
闻和尚偈。
偈曰。
得处不在高峰。
亦非浅溪深壑。
如今幸得扶持。
老病是为依托。
僧问。
有问首山。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曰。
我不将小意对阇梨。
諲曰。
若有问神鼎。
但向道。
此一问岂是小意。
会么。
首山大似担水河头卖。
神鼎只解就窝里打。
良久曰。
相见不扬眉。
君东我亦西。
有时示众曰。
雨下阶头湿。
晴乾又没泥。
姨姨娘姊妹。
嫂嫂阿哥妻。
若与么会得。
犹是长连床上粥饭僧。
作么生道得一句。
作个出格道人。
有么。
良久云。
适来有一人。
为蛇𦘕足。
踣跳上梵天。
𡎺著帝释鼻孔。
帝释恶发。
雨似盆倾。
诸人还觉袈裟湿么。
有僧自汾州来(传是举道者)。
諲倚拄杖曰。
一朵峰峦上。
独树不成林时如何。
僧曰。
水分江树浅。
远涧碧泉深。
又问。
作么生是回互之机。
僧曰。
盲人无眼。
又问曰。
我在众时。
不会汾阳一偈。
上座久在法席。
必然明了。
僧曰。
请和尚举看。
諲曰。
鹅王飞鸟去。
马头岭上住。
天高盖不得。
大家总上路作么。
僧举起坐具曰。
万年松在祝融峰。
諲曰。
不要上座答话。
试说看。
僧曰。
忽忆少年曾览照。
十分光彩脸边红。
即拂衣去。
諲曰。
弄巧成拙。
僧请益首山答佛话。
諲作偈曰。
新妇骑驴阿家牵。
谁后复谁先。
张三与李四。
拱手贺尧年。
从上诸圣。
总皆然。
起坐忪𢥃没两般。
有问又须向伊道。
新妇骑驴阿家牵。
乃又曰。
虽然如此。
犹未尽首山大意。
进曰。
如何尽首山大意。
諲曰。
天长地久。
日月齐明。
又作偈曰。
长安甚乐到人稀(千圣同源)。
到者方知不是归(方可较些子)。
直道迥超凡圣外(有人不肯在)。
犹是曹溪第二机(青霄有路)。
郴州道俗。
即山迎请。
住王莽山。
不赴。
僧问。
佛不违众生之愿。
为甚有请不赴。
諲曰。
莫错怪老僧好。
有偈曰。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若人解了如斯意。
大地众生无不彻。
諲德腊俱高。
丛林尊仰之。
如古赵州。
同曰神鼎。
闲书壁作偈曰。
寿报七十六。
千足与万足。
若问西来意。
彼此莫相触。
何付嘱。
报你张三李四叔。
山又青水又绿。
殁时年八十馀。
諲少年时。
与耆宿数人。
游湘中。
一僧举论宗乘。
颇博敏。
会野饭山店供办。
而僧论说不已。
諲曰。
上人言三界惟心万法惟识。
惟识惟心。
眼声耳色。
何人之语。
僧曰。
法眼大师偈也。
諲曰。
其义如何。
对曰。
惟心故根境不相到。
惟识故声色摐然。
諲曰。
舌味是根境否。
对曰是。
諲以箸挟菜置口中。
含胡而言。
曰何谓相入耶。
坐者相顾大惊。
莫能加答。
諲曰。
路涂之乐。
终未到家。
见解入微。
不名见道。
参须实参。
悟须实悟。
阎罗大王。
不怕多语。
赞曰。
不欲争虚气于形迹之间。
唯务收实效于言意之表者。
憃叟论也。
予观神鼎。
殆庶几。
无愧此言。
得道时未壮。
隐于南岳二十年。
乃领住持事。
又二十年。
方开堂说法。
然皆缘起于他。
寔非己意。
譬如夜月行空。
任运而去至。
于甘枯淡。
以遂夙志。
依林樾以终天年。
可以追媲其师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洪諲者。生扈氏。襄水人。自受首山印记。隐衡岳三生藏。有湘阴男子来游。即师室见师。气貌闲静。一钵挂壁。莫能亲疏。爱之忘去。谓曰。师宁甘长客于人。亦欲住山乎。家神鼎下邻寺。乃吾世植福之地。久无住持者。可俱往。师笑曰。喏。乃以己马驮师还。十年始成丛席。一朽床为说法座。甘枯淡。无伦比。僧契嵩。少时游焉。师坐堂上受其展。指庭下两小瓮。诧曰汝来。乃其时。寺始有酱食矣。明日将粥。一力挟筐。取物投僧钵中。嵩睨上下。有即呾嚼者。有置之自若者。嵩袖之下堂。出以观。皆碎饼饵。问诸耆老。曰。此寺自来不煮粥。脱有檀越请应供。諲次第拨僧赴之。祝令𢹂乾残者。归纳库下。碎焙之。均而分俵。以当面也。堂头言汝来。适丁其时。良然。嵩大惊止此。已见諲老平生尔。他具灯录。 系曰。颂古自汾阳始。观其颂布毛公案。曰。侍者初心慕胜缘。辞师拟去学参禅。鸟窠知是根机熟。吹毛当下获心安。与胡僧金锡光偈。看他吐露。终是作家。真寔宗师一拈一举。皆从性中流出。殊不以攒华叠锦为贵也。
释智顺 朝代:明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智顺。字逆川。永嘉陈氏子。其母奉佛甚谨。梦一僧佩圆光。如满月形。溯江流而上。谓吾当为尔子。寤而有娠。既生。美质夙成。自少不喜畜发。随长随剪。父母了其宿因。听出家。受具戒于天宁院。诵法华经。与按句以讲。深得经旨。既而曰。学尚多闻。焉了生死。遂更衣入禅。走闽之天宝山。参铁关枢公。欲依公而住。公叱曰。丈夫于世。不于大丛林。与人相颉颃。局此蠡壳中耶。拂袖而入。师下旦过寮。潸然而泣。公闻之欢曰。吾知其为法器。姑相试耳。乃延入僧堂中。师壁立万仞。无所回挠。虽昼夜明暗。亦不能辩。踰月。因如厕旋睹中园瓠瓜。触发妙机。四体轻清。知新浴出室。一一毛孔。皆出光明。目前大地。倏尔平沉。喜幸之极。亟上方丈求證。适公入府城。师不往见。水滨林下。放旷自如。已而历抵诸师。皆不合。又谒千岩长禅师。见其所应酬者。皆涉理路。飘然东归。然指作发愿文。必欲见道。乃已复自念。非公不足依。荐走闽中见焉。值公出游。遥见师喜曰。吾子今来也。勉师弃前解务寔参。厉精五月而大悟。公始与印可。令掌藏室。寻命分座说法。及公去世。师嗣主院事。师握祖佛心印。既已升座说法度人。而往往出馀力。庄严塔庙。使人为远罪迁善之归。浙福二地。师所兴建大道场。凡十馀处。其馀葺宗补旧。盖不可枚举。师有才。为一事则挥金如土。竟不知其所从来。其为温城净光塔也。方参政初尝戍其地。欲赋民钱葺之。命师莅其事。师曰。民力凋弊。火𦦨炎炎。而复加薪。吾安忍为之。必欲见用。官中勿扰吾事。若无所闻之可也。方诺之。师乃定计城中之户。馀二万户。捐米月一升。月获米二百石。陶甓抡材。若神运鬼输。纷然四集。镇心之木。以尺计者。其长一百五十。最难致之。师谈笑趣办。七成既粗完。其下仍筑塔殿。宏敞壮丽。九斗之势益雄。一旦飓风作其上。一成挟之。以入海涛。众咸伤之。师曰。塔终不可以就乎。持心益固。遣其徒如闽。铸露盘轮相。及𦦨珠之类。未几。一一就绪。金碧鲜明。犹天降而地涌。辨章燕只不花镇闽。欲阅大藏尊经于家。或以几席什器难具为辞。师令浮屠一百七十人为什。分办于各刹。表以题号。一时毕集。仍画为图。使按图序次列之。给役于饮馔间者。亦更番而进。每以钟鼓为节。后先不紊。辨章悦曰。使吾师总戎。则无败北之患矣。时东海有警。元帅达忠介公。帅师镇台。遣使聘师入行府。师以达公方有事干戈。绝之弗见。达公慕咏弗置。篆逆川二字遗之。师因饭囚。戒其勿萌遁逃心。即重见日月。不久而赦书至。周吴二囚。以师为神。其后山寇窃发。所经之处焚毁。欲尽归原报恩二刹。以师故独存。朝廷为降院额。赐师号佛性圆辩。及金襕法衣。师曾不以为悦。悉散其衣盂所畜。退居一室。掘地为炉。折竹为箸。意淡如也。后与钟山之选。大驾临幸。慰问备至。竣事还钱塘。清远渭公。方主净慈。举师以为代。净慈当兵后。凋落殊甚。师召匠计佣。竭其筐箧。欲大有设施。而诸僧负官逋者。系累满庭。师为之出涕。悉代偿之。会中朝徵有道浮屠。以备顾问。众咸推师。师至南京。仅四阅月。沐浴书偈而逝。阇维于聚宝山。获舍利无算。师有五会语。及善财五十三参偈。皆传于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逆川禅师。
名智顺。
又字澄垢。
东瓯瑞安陈氏子也顺母有懿德。
谨于事佛。
梦僧项有圆光。
逆汪洋之流。
而招曰。
烦为母我。
莫辞劳也。
寤即有娠。
顺生七岁。
神悟特异。
永嘉实际院即空禅师。
牧为沙弥。
诲以大法。
顺信受顶戴。
刻无惰容。
耆老多器之。
顺为大僧。
辞空行脚。
见诸大有道者。
入闽抵天宝。
参铁关法枢禅师。
枢。
署此庵元七世之传。
寻常好问禅者。
老僧舌头在么。
而禅者多被抑。
不敢犯其锋。
顺得参堂踰月。
因如厕睹园中匏瓜有省。
入室呈所得。
枢公曰。
乍入门耳。
何足重哉。
曰。
堂奥更有何法。
乞师揭示。
公大笑而罢之。
于是。
顺括磨究竟。
盥漱悉忘。
夜深常入枢公之室。
参请古德因缘。
或至晨钟鸣。
乃趋出。
枢心嘉之。
一夕徐问曰。
闻和尚遍见湖江诸大老。
未知于何机下。
得彻本源也。
枢公曰。
我当时往华藏。
受业于竺西和尚。
便知有此事。
但胸中似有一物放不下。
受具后。
参中峰及庵诸老。
诸老未常不以本色示我。
我只不能领会。
乃走石门。
见我元翁先师。
先师亦无长语。
惟道。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作么生会。
其时前后际断。
一日斋后下床。
忽踏著实地。
急走方丈。
先师遥见而笑曰。
作么。
我进曰。
南泉被我捉败了也。
先师曰。
南泉即今在甚么处。
我便喝。
先师曰。
离却者一喝。
南泉聻。
我拂袖而出。
自后执侍巾瓶。
一十五载。
我事且置。
你向何处见南泉。
顺词色俱丧。
愧无所容。
又一夕参钟拟离榻。
豁然大悟。
趋告枢公曰。
南泉败缺今已见矣。
枢曰。
心佛物俱不是。
是个甚么。
对曰。
地上砖铺。
屋上瓦覆。
曰。
即今南泉在何处。
对曰。
鹞子过新罗。
曰。
错。
顺亦曰。
错。
明日。
枢命挝鼓勘验。
顺扼腕上下。
顾视曰。
和尚眼在甚么处。
枢助喜曰。
也要大家知。
至正六年庚辰秋。
枢公迁化。
顺继天宝之席。
于是。
此庵之宗大振。
自顺溯此庵元。
其世有八。
元得焦山体。
体三传天竺有。
有传天池元翁信。
信之嗣二人。
曰。
大慈成。
曰。
铁关枢。
顺既受枢公正印。
号令人天。
海内改观焉。
从天宝迁报恩。
又移居归原。
而机用纵夺。
益慎于居天宝时也。
当是时。
南北衲子骈集。
朝廷知顺。
乃赐衣。
加号佛性圆辨禅师。
顺即退居东瓯之罗山。
穴地为炉。
折竹为箸。
不设卧榻。
不贮宿舂。
或以矫世讥之。
顺弗顾也。
平章燕只不花。
镇闽。
坚起顺住闽之东禅寺。
又移雪峰。
顺之法政。
善巧圆融。
座下不规而肃。
听顺说法。
各有领解。
雪峰数百年来。
称顺为中兴矣。
明洪武初。
诏顺升座于钟山。
上临听法。
悦如旧识。
顺每对上。
称僧而不臣。
或忘而称我。
上以真率美之。
已而还南。
南国以净慈留顺。
居无何。
有司复以朝旨。
强顺抵京。
经四月。
书偈而逝。
时洪武十三年夏也。
阇维。
所获舍利。
迸若明珠。
其六坐名蓝之语录。
盛著于世。
但颇有异迹。
人以为神。
且又尊之为肉佛。
愚不敢赘。
惧亵也。
赞曰。
顺公望隆两朝。
其胸吞须弥。
而舌倾沧海。
在他人则天葩几满绳床耳。
公却素履萧然。
不忝嗣祖乞士。
诚有坦然与世共。
信者区区。
以生平异迹。
而颂铢两。
其然。
岂其然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智顺,字逆川,姓陈氏,瑞安人也。父道羡,母娄氏。生子辄殇,屡哭失明。其情不胜哀,乃塑智者大师像事之。一夕梦僧,顶有圆光,逆江流而上,谓之曰:“吾当为汝子。”寤而有娠。顺既生,美质夙成。年五岁从季父学,季父引生徒渡溪,抵萃野,顺欲相随,季父麾之还。俄而溪暴涨,季父生徒皆溺。然自少不喜蓄发,翛然有麈外趣。七岁依仲父慧光于崇兴精舍,稍长,受具戒于天宁禅院。习《法华经》,三月通其文。出游永嘉无相院,觉源璿喜其俊朗,引为己徒。会横云岳大宏三观十乘之旨于水心法明寺,往而受其说,众推为上首。居亡何,走雁山双峰,未契所言。更走千佛,毒海清举为纲维,轨范肃然。毒海入寂,感世无常,叹曰: “义学虽益多闻,难禦生死,即禦生死,舍自性将奚明哉。”遂更衣入禅,走闽之天宝山参铁关枢,授以心要,遵而行之,似有阶渐。一日因触瓠瓜之机,地倏平沈,毛孔发光,举以求證。枢曰:“此第入门耳,最上一乘则邈在万里之外也,汝可悉弃前解,专于参提上致力,庶乎自入阃奥矣。”由是精求,将踰半载,忽焉有省,如虚空玲珑,不可凑泊。厉声告枢,曰:“南泉败阙,今已见矣。”枢复举“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语相诘难,顺迎机契合,遂鸣钟集众,再行勘验宗门元旨,应答如响。寻请分座说法,嗣主院事。寺制未备,多所规画,择地构亭,以增胜槩。众方赖之,忽尔弃去。过杉关,抵百丈,上迦叶峰,渡江入淮,礼诸祖塔,经建业回浙中,超然如野鹤孤云,无所留碍。及反永嘉,会王槐卿造报恩院于瑞安大龙山,首延顺主之。参徒寖盛,至八百指,为建僧堂居之。石室岩主江心,仰其高风,以首座招之,翩然而往。未几,又以何山精舍,栋宇湫隘,不足以容,众拓之为大伽蓝,殿堂院庑之制,灿然毕具,像塑壁绘,次第告完。而平阳吴德大创归源寺,亦请开山。至则为造钟鼓法器,授职分班,动合规则。时东海有警,元帅达忠介公,帅师镇台,遣使邀顺入行府,顺辞不见,达慕咏弗置,篆“逆川”二字遗之。尝因饭囚,戒其“勿萌遁逃心,当重见日月”。不久而赦书至,周吴二囚以为神。其后山寇窃发,二囚实为渠魁,所经之地,焚毁略尽,而报恩归源以顺故独存。朝廷闻之,为降寺额,赐以“佛性圆辩禅师”之号,及金襕法衣。顺曾不为意,悉散其衣盂所蓄。退居一室,掘地为炉,折竹为箸,怡然自适。温城净光塔雄镇一方,年久将坏,修葺粗完,忽飓风大作,其上一乘挟之入海。顺精诚宏愿,誓成此塔,遣其徒如闽,铸露盘轮相及燄珠之类,终遂所志。九斗七成,鬼输神运,涌峙海隅。辨章燕只不花出镇闽彊,道过东瓯,夜观塔镫荧煌,知顺所造,命驾造访,与谈《般若经》,心相悦怿,呼舟同载入闽。宣政分院请居东禅废刹。不一载,殿宇庑库,森如煜如,梵容穆冲,随相变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补刊“开元藏经”,仍印施之。先是,净业、庆城、东报国、舶塔、宝月、松峰诸寺,兵燹之馀,鞠为荒榛。福建行中书省将籍其产于官,顺言于辨章,得仍其旧,已而思还温方,参政具船迎之。千佛院灾,无有起其废者,顺为剔除荒莽,一弹指顷,高阁立成。俄而东瓯内附,潜居林泉,若将终焉。有明初造,尊尚佛乘,召江南高行僧十人,于钟山建无遮法会。顺与其列,升座演讲,听者数千人。事已还钱塘,复振钖往净慈,以兵燹凋残,欲大有设施,会中朝徵有道浮屠,以备顾问,聚咸推顺。顺至南京仅四阅月,超然善逝,洪武六年八月二十日也。阇维得舍利无算,其徒文显兴富持灵骨归,建塔藏焉。著有《五会语》若干卷,《善财五十三参偈》一卷。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