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大通

相关人物:共 20 位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93—1766 【介绍】: 清江苏华亭人,字平山。
诸生。
雍正间被荐,不赴。
好交游,喜刻巾箱小本
纂有《类腋》、《春秋左传杜注辑》、《唐宋八家诗钞》等。
著有《古文斫》、《楚辞节注》、《李义山诗集笺注》、《松桂读书堂集》等。
晚晴簃诗汇·卷七十
姚培谦,字平山,江南华亭人。诸生,雍正中,举人才,不赴。有《松桂读书堂集》。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思慧(一○七一~一一四五),号妙湛,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俗姓俞。
首见法云大通善本禅师,即与染削。
次竟真净,终归礼大通
出住霅川道场法席,继徒径山净慈寺。
诏居京师智海寺,又移补显亲、黄蘖,终住福州雪峰寺。
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大通善本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十五年卒,年七十五。
嘉泰普灯录》卷八,《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今录诗十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1—1156 【介绍】: 宋僧。密州莒县人,俗姓李,居沂州马𡺸山,号马𡺸。初依天宁妙空明和尚得度,尽得玄门宗旨。住沂之净居寺,大弘雪窦之道。哲宗元符间居华亭佘山昭庆禅院,为开山始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法宁因住沂州马𡺸山故号马𡺸山。东密州莒县李氏子也。初依沂州天宁妙空明和尚得度。参侍既久尽得云门宗旨。出世住沂之净居寺。大弘雪窦之道。绍兴间抵华亭青龙。镇察判章滚母高氏梦。天人告曰。古佛来也。翌日师至。迎之止钱氏园乃建精舍。掘地得铁磬断碑佛像之应。于是华亭令柳约奏所建刹赐额曰净居。因省明公于明州雪窦。时郡守莫将请主吉祥。哲宗元符余山有精舍曰灵峰。部符改曰昭庆禅院。右丞朱谔请师为开山第一代。无何迁明州广慧复返昭庆。绍兴二十六年丙子正月八日沐浴端坐说法辞众而寂。世寿七十六。僧腊五十九。塔全身于寺之东隅。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法宁者。
先住沂州马𡺸山净居寺。
人称曰马𡺸禅师。
一日航海抵青龙。
有章衮母夫人高氏。
梦天神告曰古佛至。
翼日如梦候之。
师适至。
奉迎止钱氏园。
其夜地有光。
掘之得碑。
云大唐禅寺福德桥下。
又得金刚佛像。
于是建寺崇事焉。
后右丞朱谔迎。
师主佘山昭庆。
而卒。
塔于方丈东偏。
师嗣雪窦明。
明嗣长芦和。
和嗣法云本
云门裔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法宁,因住沂州马𡺸山,故号马𡺸,姓李氏,莒人也。初依沂州天宁妙空明得度,参侍既久,尽得云门宗旨。出世住沂之净居寺,大宏雪窦之道。初宁于绍兴间,抵华亭青龙镇,察判章滚,其母高氏梦天人告曰:“古佛来也。”翌日宁至,迎之止钱氏园。乃建精舍,掘地得铁磬、断碑、佛像之应,于是华亭令柳约,奏所建刹,赐额曰净居。因省明公于雪窦,时郡守莫将请主吉祥。哲宗元符,佘山有精舍曰“灵峰”,部符改曰“昭庆禅院”,右丞朱谔请宁开山。无何,迁明州广慧,复返昭庆。绍兴二十六年丙子正月八日,沐浴端坐说法辞众而寂。世寿七十六,僧腊五十九,塔全身于寺之东隅。
释希最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四三
希最(一○一五——一○九○),俗姓施,湖州(今浙江湖州)人。四岁出家,十五受教于钱塘名师慧才。治平中敷讲于秀州青龙镇隆平之塔院,后徙居胜果寺。元祐五年秋坐化,寿七十六。赐号妙悟。见吕益梁《胜果寺妙悟大师碑铭》(《至元嘉禾志》卷二一),《补续高僧传》卷二。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希最。
霅川施氏子。
四岁出家。
十五传教观于广慈。
同门畏爱。
号为义虎。
治平中。
始敷讲于嘉禾隆平。
继徙居胜果。
有空室祟所栖。
师咒土掷之。
得片纸书。
今被法遣。
法力没。
当复来。
数日击物飏火。
变怪百出。
师诃之曰。
不闻恼法师者。
头破作七分乎。
乃为广说轮转因缘。
众僧声咒为其破障。
忽空中轰然。
掷朱书云。
汉朝烈士沈光。
今知悔过谢罪。
且云。
蒙师法力。
当往生它化天矣。
自此遂绝。
师因净觉背宗。
上十谏书。
法智作解谤。
净觉复作雪谤。
时法智在疾。
不复答。
净觉在灵芝。
对众诧曰。
只因难杀四明师。
谁向灵芝敢开口。
师不甘。
乃作评谤。
以极辩之。
其略有云。
近睹雪谤盛制。
所谓救生法二身。
雪增减二谤者也。
然此书一往可观。
再言有失。
解谤虽已焕然。
雪谤犹自冰执。
今据吾祖之格。
以评阇黎之谬解。
净觉见之曰。
四明之说。
其遂行乎。
元祐庚午秋。
坐化。
阇维得舍利数百。
系曰。
慈辩虽教人。
每与禅衲游。
尝问道于大通
寄以书。
发缄睹黑白二圆相。
恍然有悟。
答偈曰。
黑相白相。
担枷过状。
了不了兮。
无风起浪。
若问究竟事如何。
洞庭山在太湖上。
慈辩眼光。
出涯涘矣。
由是。
而知得台宗之真者。
不在言说间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希最,姓施氏,霅川人。四岁出家,覃恩得度。年十五传教观于雷峰广慈,同门畏爱,号为“义虎”。治平中,敷讲于嘉禾隆平。已而徙居圣果,空室有怪,每崇所栖,希咒土掷之,得片纸书云:“今被法来遣,若法力没,当复来此。”数日,击物扬火,变怪百出。希呵之曰:“不闻恼法师者,头破作七分?”乃为广说轮转因缘,众僧声咒,助其破障。忽空中轰然,掷朱书云:“汉朝烈士沈光。”大略陈悔过之词,且云:“蒙师说法之力,当生他化天。”自此绝迹。希因净觉背宗上《十谏书》,法智作《解谤》,净觉复作《雪谤》。时法智在疾,不复答。净觉在灵芝,对众诧曰:“只因难杀四明师,谁向灵芝敢开口?”希闻之,乃作《评谤》以辨。净觉见曰:“四明之说,其遂行乎?”哲宗元祐庚午秋,集众书偈坐化,阇维,舍利数百,赐号“妙悟”。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性专,字守庵。
姓张氏,昆山人。
早岁薙发,遍访知识,谒妙峰受戒,预法华讲席,闻声领悟。
誓行头陀,行十二时中,唯诵《法华》,深入禅定。
尝于空中见西方宝池,成琉璃色,深广无际,以白妙峰。
妙曰:“此观行初成之相,不生取著,是善境界。
”专遂深秘不言。
石城有百尺弥勒像,嘉靖间,经兵燹金蚀,专为新之,又构石殿与像,称感见瑞光,夜明如日。
二十三年秋,延传灯法师讲小本《弥阿经》,有请易《弥勒上生经》者。
专曰:“不然,吾闻弥陀与弥勒,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将使众同悟本性弥陀,即本性弥勒。
先游莲华净土,然后预龙华胜会耳。
”嘉靖二十五年仲冬,示寂前数日,衣褶中生灵芝一本,大于拳,色红白。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妙堪(一一七七~一二四八),号笑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俗姓毛。得法于天童无用禅师。历住妙胜、金文、光笑、报恩、雪峰、灵隐、净慈诸名刹。理宗淳祐八年卒,年七十二。事见《释氏稽古略》卷四、《佛祖纲目》卷九。今录偈二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妙堪。号笑翁。慈溪毛氏子。广颡平顶。骨气清豪。从野庵道钦受学。以广记多闻称。后一力参究。依息庵观于金山。又走灵隐。见松源。皆不契。时无用居天童。径造其室。用问曰。行脚僧游山僧。曰。行脚僧。用曰。如何是行脚事。提坐具便摵。用曰。此僧敢来这里持虎须。俾参堂。一日用举狗子无佛性话。才儗开口。用以竹篦劈口打。应声呈偈曰。大涂毒鼓。轰天震地。转脑回头。横尸万里。用颔之。俾侍香。寻命分座出世。凡十坐道场。皆海内名刹。三被诏旨。并诸名公卿推挽。不得已而后就也。虽荷禅宗重寄。而不以其道自封。其于佛浅深之说。无不融了。世出世法。无不兼弘。常曰。于心有取舍。识情未尽见。法有彼此。智眼未明。天台旧无律宗。居报恩也。与大卿齐公议。合十寺为大刹。筑戒坛。命负毗尼学者。倡开遮持犯之法。风励新学。台始行南山宗也。居灵隐。山门逼近屠沽。堪撒其庐。揭关飞来峰外。以限喧寂。曰。不可使旃陀罗气薰秽三宝也。荆湖总臣。以国乏用。奏僧道得以出赀。买紫衣师号。俾领住持。闻之叹曰。苟如是。则千金之子。皆可主法。我道危矣。因抗疏。且致书秉钧轴者。其议遂寝。诏徙天童。力辞。东归翠岩。筑室。奉先世香火。育王虚席。有旨起师。再辞。不许。乃奉诏。表章大觉。祖述妙喜。秩然有序。未几。复下天童之命。大参赵公。请主净慈。皆固辞谢之。俄示疾。书遗表。作寺丞张公书通守。永嘉曹公来问疾。从容叙世契移顷。书偈曰。业镜高悬。七十二年。一搥击碎。大道坦然。置笔泊然而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禅师出四明毛氏。
名妙堪。
号笑翁。
十岁授以世典。
过目成诵。
不悦也。
乃从野庵钦。
潜心释训。
竟为大僧。
受无用全禅师之嘱。
住后以持纲不屈。
声达朝廷。
朝廷屡以名山居堪。
堪去就自若淡如也。
一时争慕之。
堪初参松源于灵隐不契。
偶禅者读全无用自赞曰。
匙挑不上个村夫。
文墨胸中一点无。
曾把虚空揣出骨。
恶声赢得满江湖。
堪悚然欲见全。
未及发。
会全公访灵隐。
堪心幸之。
松源引座。
全乃曰。
适来松源和尚。
举竹篦话。
令天童纳败缺。
诸人要知么。
听取一颂。
黑漆竹篦握起。
迅雷不及掩耳。
德山临济茫然。
懵底如何插嘴。
堪于此信入。
即随至天童。
告香入室。
全公以赵州无字徵堪。
堪拟对。
全骤击之。
堪大悟曰。
大涂毒鼓。
轰天震地。
转脑回头。
横尸万里。
全公可之。
堪后出世妙胜。
迁金文。
又广孝。
始终不务姑息。
诚感徵应。
绍兴乙亥。
祷雨。
有司欲援徽宗事例。
以道居僧之左。
而尊其符水之术。
堪力言不可。
遂退归雪窦。
天竟不雨。
童叟谣曰。
以右为左。
天曰不可。
四月五月。
池潭起火。
闻于朝。
复旧序。
雨乃大通
卫藩遂以台山报恩请堪。
堪以台山旧无律宗。
乃议十寺为坛。
弘施毗尼。
于是四众云合。
化行南国。
乃至屠父行慈。
狗盗弭节。
奉诏住虎丘。
未几升灵隐。
卫王特建大慈寺。
请堪为开山首祖。
既而退隐上柏。
台郡陈使君。
邀居瑞岩。
居无何。
又迁江心寺。
乃淳熙壬寅年也。
当是时。
孝宗留神内典。
常制圆觉楞严经注。
普赐文臣。
又尝召对诸禅宗。
如佛照光者。
出入禁廷。
以内观堂。
为禅师邸。
甚盛典也。
俄有奏。
令僧道买紫衣师号。
为大刹住持。
堪骇叹曰。
审是。
则商贾皆可主法耶。
吾道危矣。
即诣阙抗疏。
切直数千言。
议寝。
绍熙癸丑年。
佛照再赴寿皇诏。
而育王席虚。
以堪补之。
堪历主名坊。
机不虚发。
深怜根有利钝。
而法无小大。
尝以颂示诸学流曰。
车牛脑后痛加鞭。
弃却黄金抱碌砖。
逐恶随邪至今日。
即非心佛错流传。
又曰。
觉城东际老婆婆。
白发𣯶𣯶意气多。
与佛同生嫌见佛。
恶人无柰恶人何。
又曰。
柳毅传书只自知。
得便宜是落便宜。
亲生爱子都抛却。
痛惜深怜乞养儿。
犹以柬致石鼓夷曰。
先师法道。
惟我与公。
我既日就衰颓。
无足道者。
公今应迹灵隐。
利生接物。
去就当如秋叶春云。
任缘聚散。
凡与公卿贵人相见。
务翻其窠窟。
绝其偷心。
若稍有院子。
一念挂在胸次。
模棱苟合。
便成流俗阿师。
虽为万指住持。
何足贵也。
词甚激切。
庆元庚申春。
书遗表上达。
并作短语。
挽张寺丞主后事。
乃趺坐白众曰。
业镜高悬。
七十二年。
一锤粉碎。
大道坦然。
再与曹通守诀别。
敛目而逝。
其僧腊六十也。
后嗣无文灿。
灿付愚叟鉴。
鉴闽人。
有实德。
元世祖诏住攴提。
赐号通悟明印。
明印去妙喜。
其世有五。
赞曰。
硕果不食。
厥功伟也。
当南迁后。
司衡多建中之馀。
至今方外。
以市名职。
吾道微矣。
公乃毅然拨乱。
而反之正。
功孰大焉。
谓之硕果非耶。
殊不知浩然纲领之节。
又原于妙喜云。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妙堪,字笑翁。姓毛氏,四明人也。广颡平顶,骨清气寒。从野庵道钦受释学,依息庵观于金山,参松源岳于灵隐,皆无所契。时无用居天童,径造其室。用问之曰: “行脚耶?游山耶?”曰:“行脚耳。”乃使参堂室中,常示狗子无佛性语。一日拟议间,用以竹篦劈之,堪应声呈偈曰:“大荼毒鼓,轰天震地。转脑回头,横尸万里。”无用颔之,即命侍香。已而报恩约公,礼之分座。太守程公请主妙胜,迁金文,移光孝。寻以卫王堂牒,除台之报恩。天台旧无律宗。堪与大卿齐公议,合十寺为大刹,筑坛场,命负毗尼学者。倡开遮持犯之法,风励新学。闽帅王公请居雪峰。未几,诏住灵隐,嫌偪近屠沽,撤其庐,揭关飞来峰外避之。卫王以大慈完美,力请开山,允之。及王薨,乃庵居上柏。台州使君陈公以瑞严邀堪。无何,江心牒至,监丞使公,强之乃起净慈,诏下,固辞不获。大参余公书来言:不可重违君命。明年,荆湖总臣奏令天下僧众入訾,请紫衣封号者许之。堪独忧焉,慨然谓所知曰:“朝廷果如是,则千金之子,皆得主法,吾道殆矣。”乃奏疏论之,其事遂寝。终宋之世,法之不坏,堪之力也。诏徙天童,辞而东归。翠岩育王虚席,有旨起堪,再辞不允。天童书至,大参赵公请主净慈,谢之以疾。俄书遗表,草启与张公,请主后事。通守永嘉曹公来问疾,犹从容叙世次。顷之,书偈曰:“业镜高悬,七十二年。一槌击碎,大道坦然。”掷笔而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临安钱塘人,字宗之,一字彦木,号芸居,又号陈道人,或称陈解元。
约孝宗淳熙年间至理宗淳祐末年在世。
开书肆于临安睦亲坊,其所刊称“临安陈道人家开雕”。
乃所谓行都坊本,又谓书棚本。
世所传宋善本,多其所刻。
能诗。
理宗宝庆、绍定间,与士夫抗颜列席,名满朝野。
江湖诗人皆与之善。
宝庆初刊行《江湖集》,以所收诗忤权相史弥远被流放,《江湖集》被毁板,诏禁作诗。
弥远卒,禁解,续刻《江湖集》前集、后集、续集及《中兴江湖集》等,南宋“江湖诗派”以此得名。
有《芸居乙稿》。
全宋诗
陈起,字宗之,号陈道人,亦号芸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开书肆于钱塘睦亲坊,与江湖诗人善,编刊有《江湖集》。理宗宝庆初,史弥远当政,视集中诗有谤讪,因起大狱,劈《江湖集》版,起亦流配,且诏禁士大夫作诗。史死后方得赦,重操旧业。今存《芸居乙稿》一卷。事见《梅涧诗话》、《瀛奎律髓》卷二○、四二。 陈起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集》本为底本。校以《两宋名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二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慈辩(一○三五~一一○九),处州松阳(今属浙江)人,俗姓毛(《释氏疑年录》卷七引《释门正统》六)。
住临安上天竺,称从谏慈辩讲师。
乃青原下十三世,法云本禅师法嗣。
徽宗大观三年卒,年七十五(同上书)。
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六。
释从谏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八○八
从谏(一○三五——一一○九),俗姓毛,处州松阳(今浙江遂昌)人。
十九试法华得度,尝谒辩才、大通
熙宁中讲于明庆,元丰中居寿圣、南屏,元祐中至上竺,赐号慈辩。
大观二年归寿圣,三年卒,年七十五。
见《补续高僧传》卷二,《释氏疑年录》卷七。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从谏。生处之松阳毛氏。幼见佛经。辄能自诵。父曰。再来人也。十九试法华得度。谒辩才。夙夜听习。复依南屏于金山。问辩如流。南屏叹曰。吾道。由子而行矣。熙宁中。讲于明庆。徒众日蕃。乃迁净住。元丰初。处人建寿圣迎居之。越三年。辩才主南屏。自以年老。致师首众。遂举以自代。元祐五年。上竺虚席。嘱郡守。蒲宗孟曰。灵感胜迹。非从谏不可。郡用其说。复为奏赐慈辩之号。大观二年。辞归寿圣。门学车溪普明等十人。诣师省候。师曰。诸子远至。后会无期。老僧不如乘兴便行。遂升座说法。书偈而逝。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梵臻)弟子从谏者,松阳毛氏子,幼见佛经,辄能自诵,父曰再来人也。年十九试《法华经》得度,即谒上竺辨才,夙夜听习。复往依南屏于金山,问辨如流,南屏叹曰:“吾道繇子而行也。”熙宁中,讲于明庆,徒众日蕃,乃迁净住。元丰初,处人建寿圣迎居之,越三年主南屏,臻以年老,屈谏首众,未几,举以自代。元祐五年,上竺虚席,辨才属郡守蒲宗孟曰:“灵感胜迹,非从谏不能当。”郡用其说,复为奏,赐“慈辨”之号。义天僧统,自高丽来求法,郡以谏应命,乃求铝拂传衣,即诣智者塔誓之曰:“已传慈辨法师教观,还国流通,乞赐冥护。”既归,乃建刹立像,尊为始祖。大观二年,辞归寿圣,学子普明等十人诣室省候,谏曰:“诸子远至,后会无期,老僧不如乘兴便行。”遂沐浴更衣,升座说法,书偈安坐而逝。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二二九
智谦,号圆澄大师,绍兴间为明州(治今浙江宁波)宝云寺住持。见所撰《摹刻宝云通公法师真赞书后》。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禅师湛然者。
讳圆澄。
别号散木。
出会稽夏氏。
母。
梦梵僧入室而娠。
娠十四月而生。
师生。
大目昂鼻。
哆唇露齿。
直肠信口。
不肯从事于学。
亲殁窭甚。
充邮卒以传符。
踰期亡去。
径投隐峰。
峰示念佛谁是令。
师究竟三昼夜辄有省。
时年二十矣。
入天荒山。
礼妙峰斩发。
择最苦行行之。
间闻傅大士法身偈。
一切经义。
便能记持。
寻乞满分戒于云栖宏公。
徵以毗尼节。
要师悉达其指。
返越。
掩关宝林兰若。
因忆乾峰举一不得举二话。
大通玄旨。
有颂曰。
举一举二别端倪。
个里元无是与非。
雪曲调高人会少。
独许韶阳和得齐。
二老何曾动舌。
诸方浪自攒眉。
拟议鹞过新罗。
刻舟求剑元迷。
再谒云栖。
呈见于宏公。
会入室。
宏举海底泥牛衔月。
赴语未竟。
师推出一僧曰。
大众證明。
宏深器之。
于是。
激扬法席倾一众焉。
万历辛卯。
适大觉念公南游。
师趋谒之。
念曰。
止风涂向青山近。
越王城傍沧海遥时如何。
曰。
月穿潭底破。
波斯不展眉。
念又问。
洞上宗旨。
师曰。
五位君臣切要知。
个中何必待思惟。
石女贯弄无针线。
木偶能提化外机。
井底红尘腾蔼。
蔼山头白浪滚飞飞。
诞生本是无功用。
不觉天然得帝畿。
念欣然。
书偈印之。
未几。
出住云门。
次迁径山。
历禾之东塔乃至显圣天华。
前后垂二十载。
法席为之大震。
其上堂曰。
老侬不识元字脚。
强出人前要说法。
错认曾参作鲁参。
合堂大众皆笑杀。
这一笑中有妙。
若还悟得其中意。
点破当天者一窍。
大众如何是这一窍。
良久云。
动容扬古路。
不堕悄然机。
小参云。
烟雨盗将山色去。
溪风送得水声来。
本来法法皆如此。
莫教心识强安排。
众中若作境会。
许你具一只眼。
若作佛法会。
打碎你头。
何故我王库内无如是刀。
又提纲云。
唤二作一。
指七为八。
手秉太阿。
圣凡尽杀却。
忆东村王大姐倒。
戴西村李公袜。
无论贫富贵贱。
见者闻者。
皆笑杀。
且道。
山僧今日解何宗。
噫嘻嘘阿喇喇。
师之提唱。
率多如此。
僧问。
如何是圆相。
师曰。
大烧饼。
如何是暗机。
师曰。
凌霄峰。
如何是义海。
师曰。
半山亭。
如何是意證。
师曰。
哑子咒人。
如何是默论。
师曰。
温伯见孔子。
如何是回互。
师曰。
孝子讳爷名。
诸方珍之。
为师法续洞室机类。
云门临济。
其伯仲也。
又师初在京。
会达观禅师。
于嘉熙寺。
月川座主太史陶石篑黄慎轩。
同玩月次。
慎轩卧问。
马祖玩月因缘。
师曰。
汝卧我坐。
不得为公说耳。
轩亟起谢。
月川笑曰。
内翰错过了也。
观云。
我下语。
不及此公一筹。
又过武林。
闻谷慧闻等。
属望一方。
会诸绅遣使耑迎。
及启。
慧闻札曰。
今日大家。
欲与和尚作家相见。
若来已堕情识。
不来犹缺慈悲。
师扯破札。
正色曰。
者些客作汉。
敢于老僧纳败缺也。
至即升堂正立。
慧闻进曰。
和尚莫要班门弄斧。
师把住曰。
速道速道。
慧面赤无语。
师把开曰。
死汉。
闻谷。
遂率众作礼。
苏巡漕问曰。
鸳鸯绣出从君看。
不把金针度与人。
如何是金针。
师曰。
我在京都走一遭。
不曾遇著一个人。
苏拟议。
师曰。
古佛过去久矣。
无念有禅师。
居黄檗。
独持风节。
呵骂诸方。
特访之。
师曰。
古人道。
如红炉上飞片雪柏似。
且道。
古人还具透关眼也未。
有曰我不见有甚么古人。
师急指曰。
背后聻。
念休去。
师之勘辨。
约此类。
又尝叹末流谬惑大乘。
遂著说若干篇曰。
宗门或问。
慨古录楞严臆说。
涅槃会疏。
法华意语。
金刚三昧经注。
思益梵天经解谛。
理迈伦。
一时所宗焉。
天启丙寅季冬。
书显圣遗嘱。
即至天华。
辞众。
复夜话至丑。
乃右胁长往。
阅世六十六。
坐三十八腊。
得法者九人。
编随机录八卷。
流通于世。
赞曰。
余初过会稽。
师谢世未久。
观其遗风谡谡然。
尚在山中。
耆德。
序师之妙韵。
为法苦心求人之概。
私心窃向往之。
续读师集。
至题无趣录云。
夫祖道不可绝继。
风穴于法堂。
痛哭克家之子难逢。
仰山自记再来。
莫不以诸佛慧命为怀。
以度生为急务者也。
嗟乎。
师之心。
至矣尽矣。
以度生为务矣。
然非夙承愿力者。
欲窃符以存国。
余亦深知其不可也。
共 2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