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克勤

相关人物:共 56 位
共 5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惟久(?
~一一二四),宣城(今安徽宣州)人,梅询女。
因从夫守分宁,遂参死心禅师于云岩,灵源禅师以空室道人号之。
徽宗政和间,居金陵,与圜悟禅师、佛眼禅师机语相契,得二师称赏。
后于姑苏西竺院薙发为尼。
宣和六年卒。
事见《罗湖野录》卷一。
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后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清远诗,以《古尊宿语录》卷三○中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同书卷三四中的《颂古》编为第二卷,同书卷三一语录中散见各处者及见于他书者辑为第三卷。
全宋文·卷二九四六
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俗姓李,邛州(治今四川邛崃)人。年十四受具戒,依太平演道得大悟,后历主崇宁万寿、龙门、褒禅等名刹,归隐于蒋山。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著有《圆融礼文》、《普门礼文》等。见李弥逊《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筠溪集》卷二四)。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讳清远。
生李氏。
蜀之临邛人。
出家。
十四具戒。
尝依毗尼师究其说。
因读法华经。
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持以问。
讲师莫能对。
乃曰。
义学名相。
非所以了生死大事。
遂捐旧习。
南游江淮间。
遍历丛席。
闻舒州太平演道者为宗师第一流。
往造其室。
演一见深奇之。
谓可以弘持法忍。
壁立不少假。
冀其深造。
师栖迟七年。
未尝妄发一语。
一日因拨火。
忽有省。
即说偈曰。
深深拨有些子。
平生事只如此。
由是洞彻超诣。
机辩峻捷。
莫敢当锋。
衲子争归之。
师益静默自晦。
不自为得。
隐居四面山大中庵。
属天下新崇宁寺。
方择人以处。
舒守王涣之迎师住持。
未几引去。
会龙门虚席。
遂补焉。
示众曰。
学道之士。
有二种病。
一骑驴觅驴。
二骑却驴了不肯下。
且如骑却驴了更觅驴。
可杀是大病。
龙门向道不要觅。
灵利人。
当下识得。
除却觅底病。
狂心遂息。
既识得驴了。
骑却不肯下。
此一病最难医。
龙门向道不要骑。
你便是驴。
尽大地是个驴。
且作么生骑。
你若骑。
管取病不去。
若不骑。
十方世界廓落地。
此二病一时去。
心下无事。
名为道人。
所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
泉云。
平常心是道。
州从此顿息驰求。
识得祖病佛病。
无不透得。
后来遍到诸方。
莫有出其右者。
盖缘他识病。
又曰。
释迦老子在什么处。
自云。
作么。
复云。
达磨大师在什么处。
自云。
只在且作么生。
说个只在底道理。
也不妨难明。
若于斯明得。
始知正法常住。
禅僧家多分只道那举处便是。
你若身坏命终时。
若病说不得时。
又作么生。
须是證入始得。
不见。
僧问德山。
从上诸圣。
向甚么处去。
山云。
作么作么。
莫是作么便是诸圣么。
你诸人若不将言语会。
便落他声响流布。
纵饶不落声响言句。
便落他无言无说处。
此事实无。
你意解卜度。
若存一丝毫。
便成趣向于己疏也。
直饶你将玄机妙义去。
合他决定合不著。
若总不思量。
亦不可。
须是亲證始得。
明见无疑。
又曰。
有般宗师向人道。
莫作计较道理。
开口便没交涉。
与他不相应。
也去空劫已前认取。
都无言说。
又有一般宗师向人道。
痴汉你这一段因何不会。
先将自心做个窠臼。
然后将心去取證。
唤作钉桩了。
绕桩走便恁么。
流传将去。
便恁么承当去。
敲床竖拂用将去。
唤作将心用心。
一似坐个气毬相似。
有甚安乐处。
又似虾蟆努气相似。
你恁么见解。
面前一似黑雾罩定了也。
师居龙门十有二年。
道风大振。
四方学者皆曰。
吾必师龙门。
由是云集座下。
居无所容。
师应机酬酢。
未尝有勌色。
示曲折数篇。
学者聚而编之。
名曰心要。
其略曰。
不应于无际中立分限。
若立分限。
是无际空乃自随。
所以解空者无空想。
若人以言语名状心。
终不得心。
不以言语名状心。
亦不得心。
言语本是心名状之故。
不得也。
无言语本是心不名状之故不得也。
种种会当。
皆不与自心契。
上祖曰。
默契而已为若此。
又曰。
道若为达。
但无妄念耳。
若人知是妄念。
作意止之者。
见有妄念故也。
见有妄念作意观照。
令是正理亦见。
有妄念也。
知妄元是道。
乃无妄焉。
故达道乃无所得也。
又曰。
證者绝能所也。
非别有玄理。
在寻常日用处。
如见色时是證时。
闻声时是證时。
饮水食粥时是證时。
一一绝能所。
此非久习不假薰炼。
盖见成之事。
世人不识。
名曰流浪。
故云唯證乃知难可测。
又曰。
学道者明知有是事。
何故不得旨而长疑。
盖信未极。
疑未深也。
唯深与极。
若信与疑。
真是事也。
不解如此返照。
遂迷乱。
不知由绪。
困踬中途。
能自返省。
更无第二人也。
既曰此事。
又岂更知耶。
知是妄虑。
此事则不失也。
又曰。
道不止说与示而后显。
盖体自常露。
说示者方便道用耳。
省悟者亦暂时岐路也。
或因说而證。
或因示而入。
或自觉触以知归。
终无异事。
别得至心源而止也。
又曰。
人言悟了方修此。
属对治门。
虽禅门亦许以正知见治之。
若论当人。
即不须若是也。
又曰。
人不识问。
遂依来问而答。
不知乃自问耳。
欲答谁邪。
人不识答。
遂依言起见。
不知乃自答耳。
何有旨趣邪。
故曰。
总是你好看好看。
又曰。
从上来有二种方便。
有真实方便。
所谓说无有间。
有善巧方便。
所谓妙应群机。
若从真实方便。
得入不假思量。
性自神解。
求无有退。
妙用河沙也。
若从善巧方便得入。
得坐披衣。
向后自看始得。
未可将为究竟。
此二种方便。
皆一法也。
不可须臾有失。
学者思之。
又曰。
悟心见性。
当如雪峰玄沙。
履实践真。
当如南泉赵州。
今时学者。
但以古人方便为禅道。
不知与古人同参也。
十二时中。
学道无顷刻弃舍。
此人纵未得入。
念念已是修行也。
寻常说修行。
不过三业六根清净禅门。
更不必如是。
何故禅定之门。
念念与智波罗蜜平等。
一切处自无过患也。
久久心地通明之日。
从前并得满足。
名一行三昧。
今时人全无定力。
复不开智眼。
所以机缘语句。
只成诤论。
生灭心行。
夫禅学不是小小。
未用超佛越祖得了要超。
亦不难也。
政和末。
道行闻于朝。
有旨移和州褒禅山。
岁馀以疾辞。
圜悟禅师住蒋山。
与师友爱素善。
因往依之。
尝著三自省察。
丛林共高仰之。
复以近世问话者。
不知伸问致疑咨请之意。
后生相承。
多用祝赞语。
或奉在座官员。
或庄严修设檀信。
俱无衲子气味。
师深恶之。
诫曰。
夫问话者。
激扬玄极。
不在多进语。
三两转足矣。
贵得生人信。
不致流荡取笑俗子。
又曰。
诸方老宿临终必留偈辞世。
世可辞耶。
且将安之。
宣和二年冬至前一日。
饭食讫。
整衣趺坐。
合掌怡然而逝。
春秋五十四。
坐四十夏。
门人奉灵骨舍利。
葬龙门之灵光塔。
师风仪秀异。
操守严正。
性淡泊寡言。
笑动有规则。
学者瞻形仪而服膺。
其为教。
疏通广大。
剀切禅病中衲子之心。
至入室提纲。
则绝蹊径。
离文字。
亦不滞乎空荒漫诞之说。
其徒非大有契證。
不妄许可。
平居以道自任。
不从事于务。
尝曰。
长老端居丈室。
传道而已。
与士大夫游。
不为利屈。
道合则忻然造之。
不尔虽过门。
或不得见。
君子以是高之。
枢密邓公洵武。
奏锡命服佛眼之号。
左司陈公瓘见师法语。
叹曰。
诸佛心宗。
众生性海。
远公涵泳深矣。
与灵源禅师少友善。
其趣尚施设略相似焉。
有三会广语偈颂数万言。
行于世。
赞曰。
圜悟佛眼同出东山之门。
为临济十世孙。
圜悟固已名盖天下。
佛眼则精深醇粹。
克荷正传。
殆与圜悟连衡而并驱。
学者疑其旋设异乎圜悟
或谓龙门尝与灵源处。
而渐习使然。
呜呼是何言之陋哉。
盖尝三复龙门之录。
观其指示心法。
辩如百丈黄檗。
作为偈句。
词如汾阳雪窦。
悟门超极。
不愧雪峰玄妙。
履践明验。
端如南泉赵州。
真一代之大宗师也。
彼以颊舌为禅而欺世每生者。
乌足与识龙门灵源相契者哉。
要其所以不为圜悟者。
譬如韩柳文章。
世之悦韩者固多。
然子厚非深识博雅之士。
则不能窥其缊奥。
此所以万世之下不凝并驱而为韩柳也。
由是而观。
二公之后。
抑可见矣。
释昙荣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生缘定州九门之张氏。年十九为书生。即刻意玄理。方灵裕法师讲华严经。偶住听之。有所省。遂事裕而薙发焉。既受具。备游律横教苑中。更周祸不替常业。隋初遁居上党潞黎诸山。年登四十。定德远闻。学者翕从。感歆至泽。隋季之乱。兵饥荐臻。荣乃春夏则行方等般舟。秋冬则专事坐禅。诸念诵者。别院处之。故其地有四焉。又立忏悔法于韩州之延圣寺。刺史风同仁。遗舍利三粒。荣率道俗迎者三千人。同各置水钵香炉于前曰。舍利之德变现无方。业累苟销请之可得。自夜至明获四百馀子。时有司欲禁绝之而灾祟现惧而止。武德九年。行道于潞城交障村忽堂舍崩坏。龛像舍利挺出无损。贞观七年。信士常疑保。请荣于州治法住寺。行方等忏法。七月十四日。本寺沙门僧定于道场内见五色光明。彻于上下。中现七佛相好非常。语定云。我是毗婆尸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以汝罪销故。来为證。然非本师不与授记如是六佛皆同此辞。最后一佛云。我是汝本师释迦牟尼也。为汝罪销故。来授记。昙荣于此贤劫之中名普宁佛。汝亦次当作佛名普明也。及卧疾而泣弟子圆宗问。和尚宁有不如意事耶。答曰吾兹死矣。恨更不待为七众洗濯罪累耳。十三年十月十二日终。寿八十五。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昙荣。
俗姓张氏。
定州九门人。
源南邓而分派。
因封而居高阳焉。
年十九时为书生。
刻意玄理。
寄心无地。
因灵裕法师讲华严经。
试往听之。
便悟宏范略其诠致。
乃投裕焉裕神厉气清。
观荣勤摄遂即度之。
及受具后专业律宗经馀六载。
崇履禁科涤畅开结。
乃更循讲肆备闻异部。
偏行大业故以地持为学先。
属周废二教。
韬形俗壤。
虽外同其尘。
而内服道味。
及隋再弘佛教。
不务公名。
随缘通化曾无执著。
年登四十务道西游。
行至上党潞城黎城诸山。
依岩结宇即永潜遁既懿德是充缁素归仰。
便开拓柴障广树禅坊。
四远闻风一期翕至。
荣形解雄邃称病设方。
诸有餐饮咸歆至泽。
礼供日隆投告填委。
以隋末凌乱人百从军。
预践兵饥希全戒德。
荣欲澄汰先染要假明猷。
事在护持躬当法主。
每年春夏立方等般舟。
秋冬各兴坐禅念诵。
僧尼别院故处有四焉。
致使五众烟随百供鳞集。
日增庆泰欢跃成諠。
自晋魏韩赵周郑等邦。
释种更新其戒者。
荣寔其功矣。
尝往韩州乡县延圣寺。
立忏悔法。
刺史风同仁。
素奉释门家传供养。
送舍利三粒遗行道众。
荣年垂八十。
亲率道俗三千人。
步出野迎路。
由二十馀里。
傧从之盛誉满当时。
既达寺中。
乃告众曰。
舍利之德挺变无方。
若累业有销请祈可遂。
乃人人前别置水钵。
加以香炉通夜苦求。
至明钵内总获舍利四百馀粒。
声名达于乡邑。
县令惧其聚众有坠条章。
怖停其事。
当夕怪兽鸣其厅宇。
官民竟夜不安。
明旦陈悔方从荣法。
斯德被圣凡。
皆此之例。
武德九年夏。
于潞城交漳村立法行道。
所住堂舍忽自崩坏。
龛像舍利宛然挺出。
布在庭中一无所损。
又贞观七年。
清信士常凝保等。
请荣于州治法住寺。
行方等悔法。
至七月十四日。
有本寺沙门僧定者。
戒行精固。
于道场内见大光明。
五色间起从上而下。
中有七佛相好非常。
语僧定云。
我是毗婆尸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
以汝罪销故来为證。
然非本师不与授记。
如是六佛皆同此词。
最后一佛云。
我是汝本师释迦牟尼也。
为汝罪销故来授记。
昙荣是汝灭罪良缘。
于贤劫中名普宁佛。
汝身器清净。
后当作佛。
名为普明。
若斯之应现感灵祥。
信难图矣。
后卧疾于床。
眼中流泪。
弟子圆宗。
曰和上生来念慧必无。
不意何事悲泣。
答曰。
吾死将逼。
恨更不得为诸七众洗濯罪累耳。
宗曰。
何必至此。
答曰。
吾纵不死。
亦是无用。
自佛法再兴已来。
未省一度。
不听说戒。
今既病困说欲斯必死矣。
以贞观十三年十二月终于法住寺。
春秋八十有五。
旋殡于野外。
后门徒出其遗骨葬于寺南。
建塔表之。
自荣履历重难而崇尚释风。
形器瑰伟过于八尺。
词吐温赡风格遒远。
年登不惑断粒练形。
常饵守中用省烦累。
而奉教结净希见斯人。
日到僧厨问其监膳。
必有事染亲看翻秽。
并使食具清净方始还房。
自觌名德罕闻斯类。
又于寺内诸房多结净地。
用拟四药温煮之所故预沾门序散在诸方。
咸承风素免诸宿触。
又每岁忏法必具两仪。
二篇已下依律清之。
先使持衣说净终形立誓然后羯磨随治成人。
初聚正罪雅依大乘。
仍令心用理事无著有空身口威仪归承律捡。
故自从训勖奉法无亏。
皆终诸命报。
余因访道艺行达潞城。
奉谒清仪具知明略。
故不敢坠其芳绪云。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俗缘张氏。定州九门人。年十九时为书生。刻意玄理。因灵裕法师。讲华严经。试往听之。便彻悟。乃投裕为师。裕观荣勤摄。遂即度之。及受具后。专业律宗。以地持为学。先属周废二教。韬形俗壤。强外同其尘。而内服道味。及隋初再教。随缘通化。曾无执著。年登四十。务道西游。行至上党。潞城黎城诸山。依岩结宇。即求潜遁。既懿德是充。缁素归仰。荣形解雄邃。称病设方。诸有餐饮。咸韵至泽。礼供日隆。投造填委。以隋末陵乱。希全戒德。极力护持。躬当法主。每年春夏。立方等般舟。秋冬各兴坐禅念诵。僧尼别院。致使五众烟随。百供鳞集。自晋魏韩赵周郑等邦。释种更新其戒。常往韩州乡邑县延圣寺。立忏悔法。刺史风同仁。素奉释门。家传供养。送舍利三粒。遗行道众。荣年垂八十。亲率道俗三千人。步野迎路。由二十馀里。傧从之盛。誉满当时。既达寺中。乃告众曰。舍利之德。挺变无方。若累业有销。请所可遂。乃人人前。别置水钵。加以香炉。通夜苦求。至期钵内。总获舍利。四百馀粒。声名达于乡邑。县令惧其聚众。有坠条章。捺停其事。当夕怪兽。鸣其厅宇。官民竟夜不安。明旦陈悔。方从荣法。武德九年夏。于潞城交障村。立法行道。所住堂舍。忽自崩坏。龛像舍利。宛然挺出。布在庭中。一无所损。又贞观七年。清信士常疑保等。请荣于州治法住寺。行方等悔法。至七月十四日。有本寺沙门僧定者。戒行精固。于道场内。见大光明。五色间起。从上而下。中有七佛。相好非常。语僧定云。我是毗婆尸如来。真等正觉。以汝罪销。故来为證。然非本师。不与授记。如是六佛。皆同此词。最后一佛云。我是汝本师释迦牟尼也。为汝罪销。故来授记。昙荣是汝灭罪良缘。于贤劫中名普宁佛。汝身器清净。后当作佛。名为普明。若斯之应。现感灵祥。后卧疾于床。眼中流泪。弟子圆宗曰。和尚生来念慧。必无不意。何事悲泣。答曰。吾死日将逼。恨更不得为诸大众洗濯罪累耳。以贞观十三年十二月。终于法住寺。春秋八十有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28 【介绍】: 宋僧。筠州人,俗姓喻,一说姓彭,号觉范,后改名德洪。入清凉寺为僧。以医识张商英,又往来郭天信之门。徽宗政和元年,因张、郭得罪而受累,配朱崖。后释归。喜游公卿间,戒律不严。工诗,善画梅竹。有《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林间录》、《僧宝传》、《临济宗旨》等。
全宋诗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于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于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梅竹(《图绘宝鉴》),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德洪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简称武林本),《宋诗钞补》(简称钞补)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三○一五
惠洪(一○七一——一一二八),又作慧洪,字觉范,易名德洪,号寂音尊者,又自署老俨、甘露灭,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氏。年十四,父母并殁,从云庵克文等学出世法。十九岁试经东京,得度,假惠洪籍为大僧,能通《唯实论》。服勤四年,南归庐山依克文,又随克文迁洪州石门。崇宁中,与陈瓘、张商英、黄庭坚等游,主临川北禅院,迁金陵清凉寺。大观三年秋,以僧控冒籍讪谤,入制狱一年。张商英、郭天信为奏得免,并许改名德洪,赐师号。政和元年十月,张、郭被黜,坐交通二人,诏夺僧籍配海南。三年五月被赦还。次年复被拘于并州狱,久之乃得释还乡,野服往来九峰、洞山间四年。后又为狂道士诬为张怀素党人,坐系南昌狱百馀日,会赦得免,居湘中。靖康中,许还僧籍复旧名。建炎二年五月卒,年五十八。惠洪博学强识,工诗画,有名于世。著述甚丰,今存《法华经合论》、《楞严经合论》、《临济宗旨》、《智證传》、《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天厨禁脔》等。事迹见本集卷二四《寂音自叙》,《五灯会元》卷一七,《僧宝正续传》卷二等。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德洪。
字觉范。
筠州新昌喻氏子。
年十四。
父母并月而殁去。
依三峰靓禅师为童子。
十九试经。
东都假天王寺旧籍惠洪名为大僧。
依宣秘律师受唯识论臻其奥。
博观子史。
有异才。
以诗鸣京华。
搢绅间。
久之南归。
依归宗真净禅师。
研究心法。
随迁泐潭。
凡七年。
得真净之道。
辞之东吴。
历沅湘。
一日阅汾阳语。
重有发药。
于是𮌎次洗然。
辨博无碍。
崇宁中。
显谟朱世英请出世临川之北禅。
先是寺有古𦘕应真十六轴。
久亡其一。
师至以诗嘲之。
未淹辰而应真见梦所匿之家。
丐归寺中。
因得之。
世以谓尊者犹畏其嘲而归焉。
越明年以事退游金陵。
漕使吴正仲请居清凉。
未阅月为狂僧诬。
以度牒冒名。
旁连讪谤事。
入制狱。
锻鍊久之。
坐冒名。
著逢掖。
走京师。
见丞相张无尽。
特奏得度。
改今名。
太尉郭天民奏锡椹服。
号宝觉圆明。
自称寂音尊者。
未几坐交张郭厚善。
张罢政事。
时左司陈莹中撰尊尧录将进御。
当轴者嫉之。
谓师颇助其笔削。
政和元年十月。
褫僧伽黎配海外。
三年春。
遇赦。
归于江西。
是冬复證狱于并州。
明年得还。
往来九峰洞山。
野服萧散。
以文章自娱。
将自西安入衡湘。
依法属以老。
复为狂道士。
执以为张怀素党。
下南昌狱。
治百馀日。
非是会赦免。
归湘西之南台。
仍治所居。
榜曰明白庵。
自为之铭。
其叙曰。
予世缘深重。
夙习羁縻。
好论古今治乱是非成败。
交游多讥诃之。
独陈莹中曰。
于道初不相妨。
譬如山川之有烟云。
草木之有华滋。
所谓秀媚精进。
予心知其戏。
然为之不已。
大观元年春。
结茅于临川。
名曰明白。
欲痛自治。
也莹中闻之。
以偈见寄曰。
庵中不著毗耶座。
亦许灵山闻法人。
便谓世间憎爱尽。
攒眉出社有谁嗔。
于有堤岸辄决。
又复衮衮多言。
然竟坐此得罪。
出九死而仅生。
恨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
乃收召魂魄。
料理初心。
而为之铭曰。
雷霆发声。
万国春晓。
闻者不言。
心得意了。
木落霜清。
水归汰在。
忽然震惊。
闻者骇怪。
合妙日用。
如春雷霆。
背觉合尘。
如冬震惊。
万机休罢。
随缘放旷。
尚无了知。
安有倒想。
永惟此恩。
研味其旨。
一庵收身。
以时卧起。
语默不昧。
丝毫弗差。
蒙杂而著。
随孚于嘉。
于是覃思经论著义疏。
发挥圣贤之秘奥。
及解易。
作僧宝传成。
抚而叹曰。
冒障海极。
并门间关。
万死而不毙。
天其或者迟以卒此乎。
世有贤者。
当知我矣。
将负之入京。
抵襄阳会难。
渊圣登极。
大逐宣和用事者。
诏赠丞相商英司徒。
赐师重削发。
还旧师名。
未几国步多艰。
退游庐阜。
建炎二年夏五月。
示寂于同安。
阅世五十有八。
门人建塔于凤栖山。
师之才章。
盖天禀然。
幼览书籍。
一过目。
毕世不忘。
落笔万言。
了无停思。
其造端用意。
大抵规模东坡。
而借润山谷。
至于出入禅教。
议论精博。
其才实高。
圜悟禅师以为笔端具大辩才。
不可及也。
与士大夫游。
议论衮衮。
虽稠人广座。
至必奋席。
初在湘西。
见山谷。
与语终日。
不容去。
因有诗赠之。
略曰。
不肯低头拾卿相。
又能落笔生云烟。
其后山谷过宜春。
见其竹尊者诗。
咨赏。
以为妙入作者之域。
颇恨东坡不及见之。
著林间录二卷。
僧宝传三十卷。
高僧传十二卷。
智證传十卷。
志林十卷。
冷斋夜话十卷。
天厨禁脔一卷。
石门文字禅三十卷。
语录偈颂一编。
法华合论七卷。
楞严尊顶义十卷。
圆觉皆證义二卷。
金刚法源论一卷。
起信论解义二卷。
并行于世。
赞曰。
丞相张无尽称觉范。
盖天下之英物。
圣宋之异人。
然古之高僧。
以才学名世。
殆与觉范并驱者多矣。
必以清标懿范相资而后美也。
觉范少归释氏。
长而博极群书。
观其发挥经论。
光辅丛林。
孜孜焉。
手不停缀。
而言满天下。
及陷于难。
著逢掖出。
九死而仅生。
垂二十年。
重削发。
无一辞叛佛而改图。
此其为贤者也。
然工呵古人。
而拙于用己。
不能全身远害。
峻戒节以自高。
数陷无辜之罪。
抑其恃才。
暴耀太过。
而自取之邪。
尝自谓。
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者。
不独为洪实录。
亦以见其自欺焉。
惜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四
懋功勖禅师者,得法于南岳山田寺松涛照,传曹洞三十二世,康熙壬戌主江西袁州南泉慈化寺,示众举圆悟勤云参到无参始彻头,当言:“参到无参未彻头,以向上更有事在。
”戊辰移住曹山禅寺,庚午还潭州,主席华林,其退院别众云:“慈化六载,曹山两秋,几度欲归今始得,烟波江上意悠悠。
”盖勖本湘人也。
辛未至山田省松,后以院让操雪,著有语录。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黄鹏举,字无党,福清(今属福建)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事见《淳熙三山志》卷二九、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四。
全宋文·卷三八○四
无党,圆悟禅师克勤同门友,宣和前后在世。
见《碧岩集》卷末。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名惠方。
道号超宗。
临江龚氏子。
出家禅居寺。
年十九试经得度。
具戒。
遍参知识。
晚入黄龙。
见死心禅师。
机缘有契。
遂留执待。
阅十有四年。
于时死心高视诸方。
以壁立险绝为方便。
学者莫可近傍。
鲜有投其机者。
独于广众中。
称师堪任正续。
以最后大事𢌿托之。
师膺记莂。
隐迹丛林。
而声价益高。
宣和中。
出世螺川之隆庆。
迁禾山。
宗风大震。
僧问。
如何是一印印空。
答曰。
想你摸索不著。
问。
如何是一印印水。
师曰。
湛湛地。
问。
如何是一印印泥。
师云。
前后相应。
问。
如何是死中活。
答曰。
照中有用。
问。
如何是活中死。
答曰。
用中有照。
问。
如何是死中恒死。
答曰。
照用临时。
问如何是活中恒活。
师曰。
平出。
死心和尚忌日。
僧问。
死心每举只履西归意旨如何。
师云。
还见么。
进曰。
即此见闻非见闻。
未审作么生见。
师曰。
若非见闻。
犹滞迹在。
问。
报德慇勤。
未审死心还赴也无。
师云。
言中有响。
僧云。
若然者。
顶门拶出金刚眼。
照破凌霄千万峰。
师云。
你且道只履西归作么生。
进云。
叶落归根。
来时无口。
师云。
只得一橛。
乃曰。
死心先师。
每好举只履西归话。
问衲子。
且巴陵和尚。
于得法师忌日。
以三转语为报。
禾山今日因行不妨掉臂。
只以明只履西归话。
用报先师之德。
况此话古今难明。
诸方或谓之隐显。
或谓不可两个。
或谓唯此一事实。
若也如是。
殊未识祖师意旨。
诸人要见么。
浊中清清中浊。
勿谓麒麟生只角。
西行东。
向路不差。
大用头头如啐啄。
莫莫玄要。
灵机休卜度。
枢密徐公师川尝致三问。
师各以偈答之。
问曰。
洞山云。
拟将心意学玄宗。
大似西行却向东。
十二时中动转施为。
莫非是拟底心。
到此作么生别辨。
答曰。
拟将心意学玄宗。
妙用纵横触处涌。
捩转个中关棙子。
休论南北与西东。
问。
维摩经云。
佛以一音演说法。
或有怖畏。
或断疑者。
答曰。
或有怖畏或断疑。
双明一句绝针锥。
于斯切莫生忻厌。
觌面还须眼似眉间。
维摩经云。
众生病故我病。
即今他人病时。
为什么自己却不病。
答曰。
众生病故维摩病。
妙见全提越我人。
既了病源无个事。
何如出现宰官身。
龙图蒋公宣卿。
亦从之问道。
师居禾山十年。
迁豫章云岩。
建炎三年三月己酉示寂。
寿五十有七。
臈三十八。
火馀齿舌不烬。
舍利五色。
塔于寺之南天台。
师皃清悴。
而悟门超彻。
践履高妙。
圜悟禅师称其纵谈。
雷震波骇。
辨才出没。
电闪星飞。
而性理渊源。
极为奥妙。
真全才也。
世以为礭论云。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二五九
绍隆,理宗、度宗时闽僧,与石溪、偃溪、枯崖圆悟友善。历住喝石崖、锦溪报慈、延平含清诸寺,迁居光孝,后住鼓山。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绍隆和州含山人也。
年九岁辞亲投佛慧院。
六年得度受具足戒。
精研律部。
五夏而后游方。
首访长芦信和尚得其大略而已。
一日见有僧传圆悟勤禅师语至。
隆读之叹曰。
想口生液。
虽未得浇肠沃胃。
要且使人庆快。
第恨未聆謦咳耳。
遂至宝峰依湛堂。
次见黄龙死心。
然后参圆悟。
一日入室。
圆悟问曰。
见见之时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悟忽举拳曰。
还见么。
隆曰见。
悟曰。
头上安头。
隆闻脱然契證。
悟曰。
见个甚么。
隆对曰。
竹密不妨流水过。
悟首肯之俾掌藏钥。
有僧问于圆悟曰。
隆藏主其柔易若此。
乌能为哉。
悟笑曰。
瞌睡虎耳。
后因圆悟退老回蜀。
隆乃住邑之城西开圣。
宋建炎结庐于桐峰之下。
郡守李光延居彰教。
次迁虎丘。
道大显著。
因追绎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
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
于义安乎。
遂图像奉安题赞其上。
达磨赞曰。
阖国人难挽。
西携只履归。
只应熊耳月。
千古冷光辉。
百丈赞曰。
迅雷吼破澄潭月。
当下曾经三日聋。
去却膏盲必死疾。
丛林从此有家风。
开山明教大师赞曰。
春至百花触处开。
幽香旖旎袭人来。
临风无限深深意。
声色堆中绝点埃。
盖白云以。
百丈海禅师创建禅规之功宜配享达磨。
可谓知本矣。
隆能遵行而为赞。
又且发明其道。
亦为知礼者欤。
绍兴丙辰示微恙加趺而逝。
塔全身于寺之西南隅。
系曰。
北宋三佛并唱演公之道。
佛果得其髓也。
而入佛果之室坐无畏床师子吼者又不下十馀人。
独后法嗣之绳绳直至我  明嘉隆犹有臭气。
触人巴鼻者妙喜与瞌睡虎之裔耳。
他则三四传便乃寂然无声。
然此二老可谓源远流长者也。
当时称二甘露门。
不亦宜乎。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绍隆。和州含山人。九岁谢父母去家。依县之佛慧院。又六岁削发受具。又五岁而束包曳杖。飘然有四方之志。首谒长芦净炤禅师。参叩之间。景响有得。因阅圆悟语录。抚卷叹曰。想酢生液。虽未能浇腹沃胃。要且使人庆快。第恨未亲聆謦欬耳。至宝峰谒湛堂。叩死心于黄龙。死心机锋横出。诸方吞𦦨。非上上根。莫能当。而于师独器重称赏。众皆侧目。将趋夹山见圆悟。道龙牙。遇泐潭乾公之法子密公。相与甚厚。每研推古今。至投合处。抵掌轩渠。或若佯狂。议者。谓今之沩仰寒拾也。及见圆悟。圆悟移道林。师从焉。一日入室。圆悟引教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举拳曰。还见么。曰。见。圆悟曰。头上安头。师于此有省。圆悟叱曰。见个甚么。曰。竹密不妨流水过。圆悟肯之。自是与圆悟。形影上下。又二十年。斧搜凿索。尽得其秘。或。疑师道貌甚愞。问圆悟曰。隆藏主。柔易若此。何能为哉。圆悟曰。瞌睡虎耳。后归邑住城西开圣。建炎之扰盗。起淮上。乃南渡结庐铜峰之下。适彰教虚席。郡守李尚书光。延师居之。四年而迁虎丘。时圆悟以乱离归蜀。曩之辐凑川奔。一时后进。望山而趋。师每登座。从实吐露。一味平等。随根所应。皆惬其欲。故圆悟之道。复大振于东南。居三年感微疾。白众曰当以第一座宗达承院事。大书伽陀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所以佛法无有剩语。珍重。掷笔坐逝。绍兴六年丙辰五月也。住世六十。坐四十五夏。塔全身于山之阳。 曹洞氏之老秀公镇虎丘。明年始以官命。并西庵墟之徙其栋瓦椽梠。完寺坏屋。于是虎丘隆禅师之塔。破而复新。藩级崇宏。奥阈冥深。户容庭貌。炜焕赫奕。观瞻耸悦。如教复振。论者多秀公之义。颂声不期而作焉。惟禅师之道。于临济氏。为正胤的受。当教统之季。群宗遗支。微绝不嗣。独禅师众胄。曼衍天下。百年之间。以道德表兹山居。禅师之居者。父子弟昆。后先之踵相接也。然皆熟视其祖。凛然欲压。于颓檐仆壁之下。莫肯引手持一瓦一木。救其风雨寒暑。而秀公异氏也。独知尊教基。饬祠宇。致孝乎非己之祖。岂惟善善之公。足以灭党私。而矫薄俗。彼为人后。而遗其先者。视公之为宜何如也。 明河曰。师见圆悟。后以二亲垂白。居褒禅山。侍养者数年。住虎丘。追忆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于义安乎。遂图像奉安之。此二事。一载山志。一出传灯。见师隆本之厚。因读天隐修塔文。深感于中。何后嗣之不然也。故附其文于传末。示戒将来。且知秀公有作用人。恨无从考始末。可惜。
释守仁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禅师名守仁。
号[亻幻]堂。
洛阳人也。
少持重。
宽夷好学。
初依东京奉先沙门。
宣和间。
试经于庆基殿得度。
往来三藏译经所。
谛穷经论。
每游刃胶结之队。
恢有馀地。
故互称曰。
酥酪仁焉。
于宗门语句。
则曰。
按黑豆法也。
何足为奇。
然疑周金刚蜀之杰士。
胡得䖃苴之甚耶。
当是时。
佛果勤公居天宁。
天宁参头则有宗杲端裕昙玩等。
择木寮则有枢密徐俯侍郎李弥达辈。
禅风大盛。
仁益疑。
乃摄衣探之。
值挂牌入室。
仁默自计曰。
若有所长则得。
倘违吾教乘。
自当别有议论在。
佛果知仁在侧。
乃召仁。
问曰。
依经解义。
三世佛冤。
离经一字。
即同魔说。
你还凑泊得么。
仁拟引对。
佛果以铁如意迅击之。
因坠一齿。
仁以手抹血。
大悟。
因太息曰。
一人发真归源。
十方世界悉同消殒。
以为一时表法之诠。
安知实有此等境界。
至于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不是其人。
大难承当。
繇是师资契合。
住后每瞋。
学者滞于奇妙言句。
独以毒棒。
出没江湖。
著其声。
尝易服过武林。
访圆觉讲主。
值其升堂。
勾引经文。
反覆浩浩。
仁从傍失笑。
讲主下座。
请仁曰。
上座高隐何处。
仁曰。
长行粥饭僧。
安有定处。
曰。
适来上座致笑。
非我说与经有违乎。
仁曰。
违虽未违。
合则未合。
曰。
上座能明此义否。
仁曰。
明则不明。
背却不背。
讲主即请仁升座剖判。
仁即蹑履而登。
举经中道。
居一切时。
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
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
于无了知。
不辨真实。
以手空指曰。
会么。
庭前栽莴苣。
莴苣生火箸。
火箸生莲花。
莲花结木瓜。
木瓜才劈破。
撒出白油麻。
参。
讲主彻见圆觉宗旨。
不从人得。
即散席南行。
仁为人。
不务名。
不苛察。
轮蹄辏集。
罕见其面。
衲子至。
不时进谒。
然机要险绝。
旦过堂无宿客。
淳熙甲午。
召入内廷。
上问曰。
朕尝披法典。
襄州庞蕴奇士也。
问马祖。
不与万法为侣。
是甚么人。
祖云。
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
即向汝道。
蕴于言下领会。
尔师圆悟颂云。
一口吸尽西江。
栗棘𡎺杀老庞。
当阳若也吞得。
管取海内无双。
禅师可中更出手眼。
剖朕夙衷。
仁对曰。
秤锤搦出油。
閒言长语休。
腰缠十万贯。
骑鹤上杨州。
上大悦。
癸亥丹书复至。
仁集众说法毕。
即法座而逝。
赞曰。
宝觉云。
一尘飞而翳天。
一芥堕而覆地。
安乐处切忌许多骨董。
直须死却无量劫偷心乃可耳。
盖仁公以经论鸣世。
偷心正炽。
及遇本色作家。
一击而绝骨董。
即家珍也。
忌云乎哉。
但其前后垂机。
所谓浪子怜乡客。
杯翁爱醉人者。
非也。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释超弘,字如幻。
姓刘氏,惠安人也。
父佑官潮州府学教授,家世儒素。
生而聪迈,髫齿能文,手不伫虑。
十九为诸生,屡试冠其曹,受知赏于黄相国石斋,才学重于时。
年二十七,婴剧疾。
知四大匪坚,生死事大。
偶读《维摩诘经》,益信有宗门向上诣,遂有绝尘之思。
喜从方外游,值雪峰亘,往还黄檗,道出惠安,邂逅瞻拜,便蒙激发,于是矢志皈㐆,尚羁俗缘,荏苒岁月,世情愈澹。
明季丧乱,清兵入关,天下改革,颁令薙发。
弘乃慨然辞父母,舍妻子,就平山寺从彻际脱白。
然戎马满郊,所在糜沸,久之,途径稍通,乃卷裓趋漳,依亘师于南山寺,止于侍寮,痛下钳锤,多有省悟。
亘所居泉之招庆、延福,会城之芙蓉、雪峰,弘皆执侍左右,殷勤十载。
拈颂机答,无爽玄旨。
一日,亘问:“檐前雨声点,点滴向何处?
”众所酬对,俱未契。
弘曰:“否则,落在师鼻孔里。
”亘首肯之。
丁酉岁,随之庆城,竟授以衣拂。
戊戌春,归温陵,不常厥居,盘桓山水间,笠杖萧然久之。
出主灵应,寺无香储,恒苦不给,因自持钵,以资饘粥。
乙己,霞舒苏家诸檀樾,延居杨梅山雪峰院,亦真觉禅师旧刹也。
与衲子数辈,刀耕火种,暇则为说大义,道望蔚然。
距雪峰二里许,有慧泉古基。
壬子,苏君尔源创建精蓝,迎弘居之,从此逍遥两寺。
与名流达者,诗偈书疏往来,酬答十有四载。
戊午春,年已七十四矣。
知期将至,谓其徒曰:“晓露春霜,光阴无几,可预建一卵塔,身后毋为尔”累。
”即启土督役,复自撰铭。
中夏工就,每言中示意,不久于世。
至十月初,始有疾,众进药食,则郤之曰:“世缘已尽,食无益也。
”客至则执留之曰:“相见无多日,吾当与子诀。
”笑言不衰,二十日沐浴更衣,吉祥而逝。
寿七十四,夏三十二,著述甚富,今所传者,《瘦松集》八卷,及《语录》二卷。
共 5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