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行思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僧彻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生河东万泉靳氏。夙厌俗尘。既丁二。亲之丧即出家。行兰若法。邑有介村。盖子推之旧地也。其阳介山。岩磴险绝。彻遂依之。以崇道焉。久而人共营构。稍足庇荫。然犹苦于无水。一日微觉隒砌湿润。随掘之清泉涌沸。汲之未尝竭。泰州刺史房仁裕。表请建伽蓝。以旌其德。盖今之槛泉寺是也。徐邸之亲王出镇降。复迎居郡刹以便礼敬。俄还山。治静业。不替性慈弘每群鸟。取食掌上。野兽宿庑下。年七十七。谓其徒曰。吾去矣。尽屏馀属。独留一人侍。且戒。其母触挠以候。气绝久之。若入定。撼之则已逝矣。山树变白三日。及迁尸。而天气清朗。白华六出。飘舞空际。状如冰雪。明洁可爱。士女竞以衣裾承揽。旋消释。无所得度支尚书唐临为勒碑铭。垂之不朽。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僧彻。
姓靳。
河东万泉人。
性戒肃成专思出俗。
慈亲鞠养未始遂之。
既丁荼蓼乃遵前志。
乐行兰若索居蒲坂。
习平等观行实言法。
四俗归向承化连邑。
有孤山者。
一曰介山。
即介子推之故地也。
其山阳介村是也。
遂依而结业。
荫以石岩汲以下隰。
积岁崇道物莫不高之。
各舍财力共营图搆。
地本高险古绝源泉。
念矜劳倦中宵轸结。
晨行岩险见如润湿。
以刃导之应手泉涌。
道俗闻此惊叹归依。
更广其居重增檐宇。
秦州刺史房仁裕。
表陈其事请立伽蓝。
下敕许之。
今之陷泉寺是也。
公私荣庆请彻以为寺主。
俯从物议遂乃从之。
四方慕义相顾依投门庭充𨶮。
及徐王部绛。
寺又属焉。
轩盖来寻请居州邑。
倾心尽礼厚供弥隆。
俄复还山却崇前业。
性在慈仁弘济成务。
所以群鸟食于掌上。
宿雁翔于庑下。
年踰杖国未尝痾瘵。
忽告众曰。
吾将去矣。
食毕收衣结加趺坐。
顾命徒属诫以清言。
并令出户惟留一侍。
告曰。
夫识神托形寄之煖气。
命尽身冷方可触吾。
告已冥目若禅。
久而寻视方知已绝。
春秋七十有七。
初未终之前。
三朝山树通变白色。
横云如带绝望东西道俗奔赴制以心丧礼也。
迁灵山窟还依坐之。
府县官庶子来咸会。
是日风清景亮降以白花。
六出净荣如雪如冰。
衣以承之不久便散。
三载之后犹存初坐。
门人为之易篑。
而衣服一无沾污。
乃就加漆布。
弟子等怀双林右胁之教。
抱两楹负手之歌。
以为相好像设。
开含识之尊严。
法慧声光寔超生之津济。
遂就京邑奉建高碑。
高一丈五尺。
刻像书经兼叙言行。
引还本寺聚众立之。
度支尚书唐临。
昔住万泉赞承俗务。
性行专信素奉归依。
后仕华省常修供养。
顾惟德本便勒铭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4 【介绍】: 唐僧。潞州铜鞮人。俗姓姜。师事神秀。住蓝田化感寺二十余年,未尝出字外。后隶京城慈恩寺。玄宗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途经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赉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卒谥号大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俗姓姜。潞州铜鞮人。出家从神秀禅师。得心法。始居蓝田之广化寺。凡二十年。徒京师慈恩寺。道望日以隆重。开元十一年。驾幸东都。诏扈从。所过官吏士女。具华幡迎导。充塞道路。蒲虢二州尤甚。盖秀公出自黄梅。而化行关洛。虽为帝后王公所敬。礼然其所在。殊未尝提唱宗旨。以开发徒众。故福亦如之。一日升堂演说。若太尉房琯兵部侍郎张均礼部侍郎韦陟。群公咸在。因曰。日吴吾与汝辈诀别矣。既退而张窃语房。某以早岁饵金丹。深忌临丧。今大师如此。某不敢留。遂去。人莫知者。福徐与房曰。吾与张游有年矣。而宿业之来。其不可免如此。苟能小忍。以终吾会。则犹庶几。且就执房手曰勉之。必为中兴名臣。后张果陷贼。而房有翼戴功。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义福。
姓姜氏。
潞州铜鞮人也。
幼慕空门黍累世务。
初止蓝田化感寺处方丈之室。
凡二十馀年未尝出房宇之外。
后隶京师慈恩寺。
道望高峙倾动物心。
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经蒲虢二州。
刺史及官吏士女。
皆赍幡花迎之所在。
途路充塞。
拜礼纷纷瞻望无厌。
以二十年卒。
有制谥号曰大智禅师葬于伊阙之北。
送葬者数万人。
中书侍郎严挺之躬行丧服。
若弟子焉。
又撰碑文。
神秀禅门之杰。
虽有禅行得帝王重之无以加者。
而未尝聚徒开法也。
洎乎普寂始于都城。
传教二十馀载。
人皆仰之。
初福往东洛。
召其徒戒其终期。
兵部侍。
郎张均太尉房琯礼部侍郎韦陟常所信重。
是日皆预造焉。
福乃升堂为门人演说。
且曰。
吾没日昃当为此决别耳。
久之张谓房曰。
某夙岁饵金丹未尝临丧。
言讫张遂潜去。
福忽谓房曰。
与张公游有年矣。
张公将有非常之咎名节皆亏。
向来若终此法会足以免祸。
惜哉。
乃提房手曰。
必为中兴名臣。
其勉之。
言讫而终。
后张均陷贼庭也受其伪官。
而房翼戴两朝毕立大节。
皆终福之言矣。
释行思
姓刘氏。
庐陵人也。
濡润厥躬贞谅其性。
出尘之后纳戒已还。
破觚求圆斲雕为朴。
厥志天然也。
往韶阳见大鉴禅师。
一言蔽断犹击蒙焉。
既了本心。
地祇迭告还复吉州阐化。
四方禅客繁拥其堂。
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灭于本生地。
敕。
谥大师号。
洪济
塔曰归真。
其塔会昌中例从堙毁后法嗣者重崇树之。
神僧传·卷第七
僧义福者。上党人也。梵行精修相好端洁。搢绅士庶翕然归依。尝从驾往东都。所历郡县人皆倾向。檀施巨万皆委之而去。忽一旦召其学徒。告以将终。兵部侍郎张均。中书侍郎严挺之。刑部侍郎房琯。礼部侍郎韦涉。常所礼谒。是日亦同相造焉。义福乃升座为门徒演法。乃曰。吾殁于是日当以决别耳。久之张谓房曰。某宿岁饵金丹。尔来未尝临丧。言讫张遂潜去。义福谓房曰。某与张公游有年数矣张有非常之咎。名节皆亏。向来若终法会足以免难惜哉。乃携房之手曰。必为中兴名臣。公其勉之。言讫而终。及禄山之乱。张均陷贼庭授伪署。房琯翊赞两朝竟立大节真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2—约696 【介绍】: 唐僧。郑州荥泽人,俗姓孟,梵名娑罗笈多。年十四,于泛水等慈寺出家。后往相州林虑诸寺,寻师访道。曾至安州,从大猷习大乘诸经;至襄州,从善导修净土业;至安州,从秀公习律。武则天垂拱间,南下广州,授徒讲律。永昌元年,与义净等附舶渡海,至室利佛逝国,译经数载。长寿三年归广州,未历三载即病卒。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苾刍贞固律师者。
梵名娑罗笈多(译为贞固)即郑地荥川人也。
俗姓孟。
粤以驱乌之岁。
早蕴慈门。
总角之秋。
栖心慧苑。
年甫十四遂丁荼蓼。
眷流俗之难保。
知法门之可尚。
爰兴正念企步胜场。
遂于泛水等慈寺远法师处。
申侍席之业。
意存教网便诵大经。
经三两岁师遂沦化。
后往相州林虑诸寺寻师访道。
欲致想禅扃。
自念教检未窥难辩真伪。
即往东魏听览唯识。
复往安州大猷禅师处习学方等。
数旬未隔即妙相现前。
复往荆州历诸山寺。
求善知识希觅未闻。
复往襄州遇善导禅师受弥陀胜行。
当尔之时。
交望弃索诃之秽土。
即欲趣安养之芳林。
覆思独善伤大士行。
唯识所变何非净方。
遂往岘山恢觉寺澄禅师处。
创蒙半字之训渐通完器之言。
禅师则沈研律典。
荷世尊五德之重寄。
𨏦轹经论。
当末代四依之住持。
定潋波深。
濯八解而流派。
慧峰岳峻。
耸六度而疏岩。
五尘无杂。
九恼非惊。
外跨四流内澄三定。
法俗钦望推为导首。
特蒙纶旨召入神都。
在魏国东寺。
居多闻之数。
固师年馀二十。
即于禅师足下而进圆具。
才经一载总涉律纲。
覆向安州秀律师处三载。
端心读宣律师文抄。
可谓问绝邬波离。
贯五篇之表里。
受谐毗舍女。
洞七聚之幽关。
律云。
五岁得游方。
未至岁而早契。
十年离依止。
不届年而预合。
其秀律师即蜀郡兴律师之上足。
既进圆具仍居蜀川。
于和尚处学律四载。
后往长安宣律师处。
为依止之客。
投心乳器。
若饮鹅之善识精粗。
竭智水瓶。
等欢喜之妙持先后经十六年不离函丈。
研穷诸部淘鍊数家。
将首律师疏以为宗本。
然后去三阳之八水。
复向黄州报所生地。
次往安州大兴律教。
诸王刺史咸共遵承。
故律云若有律师处与我身不殊。
居十力寺。
年七十馀。
方始寂化。
戒行清素耳目详知。
嗟乎代有其人栋梁佛日。
蝉联靡绝继踵相承。
实谓汉珠荆玉。
虽别川而俱媚。
桂枝兰叶。
纵异节而同芳。
固师既得律典斯通。
更披经论。
又复诵法华维摩向一千遍。
心心常续念念恒持。
三业相驱四仪无废。
覆往襄州在和上处。
重听苏呾罗披寻对法藏。
颇通蕴处薄捡衣珠。
化城是息终期宝渚。
遂乃濯足襄水顾步庐山。
仰上德之清尘。
住东林而散志。
有意欲向师子洲顶礼佛牙观诸圣迹。
以垂拱之岁移锡桂林适化游方。
渐之清远峡谷。
同缘赴感。
后届番禺广府。
法徒请开律典。
时属大唐圣主天下普置三师。
欲令佛日再明法舟长汎。
既而威仪者律也。
固亦众所钦情。
三藏道场讲毗柰耶教。
经乎九夏。
爰竟七篇。
善教法徒汎诱时俗。
于时制旨寺恭阇梨。
每于讲席亲自提奖。
可谓恂恂善诱弘济忘倦。
阇梨则童真出家高行贞节。
年馀七十。
而恒敬五篇。
有福之人可逢上智。
实乃禅池淼漫引法海而通波。
思岭崔嵬耸慧岳而腾峭。
深明幻本巧悟心源。
虽闲诸法体空。
而利物之用盛集构有为之福业。
作无上之津梁。
而屡写藏经常营众食。
实亦众所知识应物感生。
劝悟诸人共敦律教。
固师既法侣言散还向峡山。
冀托松林之下。
用毕幽栖之志。
蒙谦寺主等特见宾迎寺主。
乃道冠生知体含仁恕。
供承四海靡倦三朝。
屈己申他卑辞是务。
固师意欲息想山门。
有怀营构倾廊通直道脱阶正邪基。
曲制山池。
希流八解之清润。
傍开坛界。
冀阐七聚之芳规。
复欲于戒坛后面造一禅龛立方等道场修法华三昧。
功虽未就而情已决然。
布萨轨仪已绍纲目。
又每叹曰。
前不遭释父。
后未遇慈尊。
末代时中如何起行。
既沈吟于空有之际。
复踯躅于多师之门矣。
净于佛逝江口升舶附书凭信广州。
见求墨纸抄写梵经。
并雇手直。
于时商人风便举帆高张。
遂被载来求住无路。
是知业能装饰非人所图。
遂以永昌元年七月二十日达于广府。
与诸法俗重得相见。
于时在制旨寺处众嗟曰。
本行西国有望流通。
回住海南经本尚阙。
所将三藏五十馀万颂。
并在佛逝终须覆往。
既而年馀五十。
重越沧波。
隙驷不留身城难保。
朝露溘至何所嘱焉。
经典既是要门。
谁能共往收取。
随译随受须得其人。
众佥告曰。
去斯不远有僧贞固。
久探律教早蕴精诚。
傥得其人斯为善伴。
亦既才闻此告髣髴雅合求心。
于是裁封山扃薄陈行李。
固乃启封暂观。
即有同行之念。
譬乎聊城一发下三将之雄心。
雪山小偈牵大隐之深志。
遂乃喜辞幽涧欢去松林。
攘臂石门之前。
褰衣制旨之内。
始倾一盖合襟情于抚尘。
既投五体。
契虚怀于曩日。
虽则平生未面而实冥符宿心。
共在良宵颇论行事。
固乃答曰。
道欲合不介而自亲。
时将至求抑而不可。
谨即共弘三藏助烛千灯者欤。
于是重往峡山。
与谦寺主等言别。
寺主乃照机而作。
曾不留连。
见述所怀咸助随喜。
己阙无念他济是心。
并为资装令无少乏。
及广府法俗悉赠资粮。
即以其年十一月一日附商舶去番禺。
望占波而陵帆。
指佛逝以长驱。
作含生之梯橙。
为欲海之舟舻。
庆有怀于从志。
庶无废于长途。
固师年四十矣。
赞曰。
智者植业。
禀自先因。
童年洁想。
唯福是亲。
情求胜己。
意仗明仁。
非馨香于事利。
固宝爱于贤珍(其一)受持妙典。
贞明固意。
大善敦心。
小瑕兴畏。
有怀脱屣。
无望荣贵。
若住𤚐之毛尾弗亏。
等游蜂之色香靡费(其二)孤辞荥泽。
只步汉阴哲人务本。
律教是寻。
既知网领。
更进幽深。
致远怀于觉树。
遂仗藜于桂林(其三)怡神峡谷。
匠物广川。
既而追旧闻于东夏。
复欲请新教以南遄。
希扬布于未布。
冀流传于未传。
庆斯人之壮志。
能为物而身捐(其四)为我良伴。
其届金洲。
能坚梵行。
善友之由。
船车递济。
手足相求。
傥得契传灯之一望。
亦是不惭生于百秋(其五)既至佛逝宿心是契。
得听未闻之法。
还观不睹之例。
随译随受。
详检通滞。
新见新知。
巧明开制。
博识多智。
每励朝闻之心。
恭俭勤怀。
无忧夕死之计。
恐众多而事挠。
且逐静而兼济。
纵一焰之随风。
庶十登而罔翳(其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8—763 【介绍】: 唐僧。扬州江阳人,俗姓淳于。器度宏博。武则天时就智满禅师,循其奖训。二十二岁受具足戒。寻游二京,遍研三藏。后住扬州大云寺,专宏戒律。玄宗开元中,日本国遣使延之,遂东渡,前五次均未成功,天宝十二载,第六次航行始达日本国,时鉴真已失明。日本天皇授“传灯大法师”,后又造唐招提寺使居之,教法大行,号“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为日本国传戒律之始祖。卒于日本。鉴真精医学、通《本草》,传有《鉴真上人秘方》,其随行弟子思托、如宝、法力等又精于塑造佛像与建造寺塔,故于日本医学、雕塑、建筑等颇有影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淳于氏。
广陵江阳县人也。
总丱之岁。
侍父入大云寺。
见佛像感悟。
求出家。
父奇其志许之。
遂依智满禅师。
听训诲。
长安元年。
诏天下度僧。
因获隶寺为息慈。
大云即今之隆兴寺也。
神龙初。
从道岸律师先受菩萨戒。
景龙初乃复诣长安实际寺。
从荆州恒景律师。
登具足戒。
观光两京。
陶冶三藏。
阅数稔。
言旋淮海。
以戒律利物。
郁为一方宗首。
开元中。
日本国沙门荣睿普照等。
礼真足而请曰。
吾国居大海中。
距华夏。
以风之逆顺。
为近远。
而未易以道路计。
然佛法于天下。
固无彼此之沮。
而师范之来。
或难之。
此三宗之传。
所以犹缺然也。
和尚其能辍此方之化。
为吾国之行。
则善矣。
真因感其意。
而问曰。
昔闻南岳思禅师生彼为王。
兴起大教。
又闻国相长屋。
造千袈裟附舶。
施中国名德。
且绣偈于衣缘曰。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
共结来缘。
以此言之。
则诚善地也。
吾何为自弃。
而不为是行哉。
乃募比丘思托等十四人。
天宝二年六月。
买舟载经律。
由杨子江至越州浦止。
署风山出洋。
遇风涛盛壮。
舟几溺。
俄见空中。
神将介甲而立。
风涛寻定。
所历蛇海鱼海鸟海之异。
而后抵岸达日本。
王躬迎导入城。
安止大寺中。
遽即其寺之卢遮那殿立坛。
以为王受菩萨戒。
次及夫人王子等。
且选本土有德行沙门十人为师。
度沙弥澄脩等四百人。
教以白羯磨法。
国之造寺施田者日至。
号大和尚。
后无疾辞众。
逝于天平宝寺。
七年癸卯岁。
五月五日。
即代宗广德元年也。
寿七十七。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鉴真。
姓淳于氏。
广陵江阳县人也。
总丱俊明器度宏博能典谒矣。
随父入大云寺。
见佛像感动夙心。
因白父求出家。
父奇其志许焉。
登便就智满禅师循其奖训。
属天后长安元年诏于天下度僧。
乃为息慈配住本寺。
后改为龙兴。
殆中宗孝和帝神龙元年。
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
景龙元年诣长安。
至二年三月二十八日于实际寺依荆州恒景律师边得戒。
虽新发意有老成风。
观光两京名师陶诱。
三藏教法数稔该通。
动必研几曾无矜伐。
言旋淮海以戒律化诱。
郁为一方宗首。
冰池印月适足清明。
貌座扬音良多响答。
时日本国有沙门荣睿普照等。
东来募法用补缺然。
于开元年中达于扬州。
爰来请问。
礼真足曰。
我国在海之中。
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
虽有法而无传法人。
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非烛何见乎。
愿师可能辍此方之利乐为海东之导师乎。
真观其所以察其翘勤。
乃问之曰。
昔闻南岳思禅师生彼为国王兴隆佛法。
是乎。
又闻彼国长屋曾造千袈裟来施中华名德。
复于衣缘绣偈云。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以此思之诚是佛法有缘之地也。
默许行焉。
所言长屋者则相国也。
真乃慕比丘思托等一十四人。
买舟自广陵赍经律法离岸。
乃天宝二载六月也。
至越州浦止署风山。
真夜梦甚灵异。
才出洋遇恶风涛。
舟人顾其垂没。
有投弃𣝕香木者。
闻空中声云。
勿弃投。
时见舳舻各有神将介甲操仗焉。
寻时风定俄漂入蛇海。
其蛇长三丈馀。
色若锦文。
后入鱼海。
鱼长尺馀。
飞满空中。
次一洋纯见飞鸟。
集于舟背压之几没洎出鸟海乏水。
俄泊一岛。
池且泓澄人饮甘美。
相次达于日本。
其国王欢喜迎入城大寺安止。
初于卢遮那殿前立坛。
为国王授菩萨戒。
次夫人王子等。
然后教本土有德沙门足满十员。
度沙弥澄修等四百人。
用白四羯磨法也。
又有王子一品亲田。
舍宅造寺号招提。
施水田一百顷。
自是已来长敷律藏受教者多。
彼国号大和尚。
传戒律之始祖也。
以日本天平宝字七年癸卯岁五月五日无疾辞众坐亡。
身不倾坏。
乃唐代宗广德元年矣。
春秋七十七。
至今其身不施苧漆。
国王贵人信士时将宝香涂之。
僧思托著东征传祥述焉。
神僧传·卷第八
释鉴真。姓淳于氏。广陵江阳县人也。总角随父入大云寺。见佛像感动夙心。因白父求出家。父奇其志许焉。后为一方宗首。时日本国有沙门荣睿普照等。东来募法。真许往。遂买舟自广陵赍经律法离岸。至越州浦止署风山。真夜梦甚灵异。才出洋遇恶风涛。舟人顾其垂没。有投弃𣝕(音笺)香木者。闻空中声云。勿投弃。时见舳舻各有神将介甲操仗焉。寻时风定俄漂入蛇海。其蛇长三丈馀。色若锦文。后入鱼海。鱼长尺馀。飞满空中。次一洋纯见飞鸟。集于舟背压之几没。洎出鸟海乏水。俄泊一岛。池且泓澄人饮甘美。相次达于日本。其国王欢喜迎入城大寺安止。号大和尚。以代宗广德元年无疾辞众坐亡。身不倾坏。至今其身不施苧漆。其国国王贵人信士。时将宝香涂之。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淳于。
广陵江阳县人。
总丱俊明。
随父母入大云寺。
见佛像。
白父求出家。
父奇其志许焉。
便就智满禅师。
循其奖训。
属天后长安元年。
诏于天下度僧。
乃为息慈配住本寺。
后改为龙兴。
殆中宗孝和帝。
神龙元年。
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
以戒律化诱。
郁为宗首。
时日本国有沙门荣睿普照等。
东来募法。
于开元年中。
达于杨州。
爰来请问。
礼真足曰。
我国在海之中。
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
虽有法而无传法人。
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
非烛何见乎。
愿师辍此方之利乐。
为海东之导师。
真问之曰。
昔闻南岳思禅师
生彼为国王兴隆佛法。
是乎。
又闻彼国长屋(相国名)曾造千袈裟。
来施中华。
名德。
复于衣缘绣偈云。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
共结来缘。
以此思之。
诚是佛法有缘之地也。
点许行焉。
真乃募比丘思托等十四人。
买舟自广陵。
赍经律法。
离岸。
天宝二年六月。
至越州浦。
止署风山。
才出洋。
遇恶风涛。
舟人顾其垂没。
有投弃[亻笺]香木者。
闻空中声云。
勿投弃。
时见舳舻各有。
神将介甲操仗焉。
寻时风定。
俄漂入蛇海。
其蛇长三丈馀。
色若锦文。
后入鱼。
海鱼长尺馀。
飞满空中。
次一洋。
纯见飞鸟。
集于舟背压之几没。
洎出鸟海乏水。
俄泊一岛。
池且泓澄人饮甘美。
次达日本。
其国王欢喜。
迎入城大寺安止。
初于卢遮那殿前立坛。
为国王授菩萨戒。
次夫人王子等。
然后教本土有德沙门度沙弥澄修等四百人。
用白四羯磨法也。
又有王子一品亲田。
舍宅造寺。
号招提。
施水田一百顷。
自是已来。
长敷律藏。
受教者多。
彼国传戒律之始祖也。
以日本天平宝字七年。
癸卯岁。
五月五日。
无疾辞众坐亡。
乃唐代宗广德元年。
春秋七十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1 【介绍】: 唐僧。端州高要人,俗姓陈,号石头和尚。在曹溪薙染,得法于青原。衡山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穆宗长庆中敕谥无际大师。有《参同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90 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人。
年十余岁至韶州曹溪,参六祖慧能,受度为沙弥。
后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于罗浮受戒,复往吉州青原山,嗣慧能高足行思
天宝初,结庵于衡山南寺东巨石上,世称石头和尚。
代宗广德二年(764),应门人之请,下山住端梁。
代宗、德宗间,与在江西传法之马祖道一并称为南宗二大士,从学者甚众。
卒谥无际大师。
祖堂集》卷四、《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宋高僧传》卷九有传。
《全唐诗外编》存诗1首。
又《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歌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补入。
全粤诗·卷一一
释希迁(七○○ — 七九○),俗姓陈。
端州高要人。
初诣曹溪,得度未具戒。
属六祖圆寂,秉遗命谒青原,为青原行思禅师法嗣。
唐玄宗天宝初,被荐往湖南衡山南寺。
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
著《参同契》,为世所称。
唐德宗贞元六年卒,年九十一。
唐德宗赐谥无际大师。
南唐释静释筠撰高丽海印寺(一二四五年)刊《祖堂集》卷四、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〇、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有传。
诗歌偈语五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陈氏。
端州高要人。
在孕母即厌恶荤血。
及生岐嶷。
异群童。
既冠重然诺。
色气和易。
性刚悍。
为人所畏伏。
乡俗多淫祀。
顺时率椎牛酾酒。
歌舞丛祠中。
以祈福。
而迁往往毁丛祠。
夺牛纵之。
父兄不能禁。
然亦未尝有灾祸。
近远由是稍信。
寻趋曹溪。
礼大鉴。
鉴器之。
因曰。
苟欲为我弟子者。
必能肖我可也。
迁笑曰诺。
自尔上下罗浮三峡间。
开元十六年。
受具戒于罗浮而归。
夜梦己与大鉴乘钜龟。
游池水中。
觉而自喜。
曰。
龟灵智。
池性海。
兹吾与师。
乘灵智以游性海久矣。
梦之其殆将以施化乎。
未几庐陵清凉山思禅师补处曹溪。
迁复往承之。
当是时。
思公之门。
学者莫之计。
思公指迁语人曰。
众角虽多。
一麟足矣。
天宝初。
造衡山南寺。
寺东有石如台。
绝出物表。
迁就结庵。
以居其上。
世因号石头和尚。
岳中宿德固瓒让三师。
曹溪之徒也。
犹曰。
石头真师子吼。
师子儿闻能无勇猛。
由是门人日进。
问如何是解脱。
答谁缚汝。
问如何是净土。
答谁垢汝。
机敏而当。
皆此类。
广德二年。
门人请下居梁端。
时天下佛法。
江西主大寂。
湖南主石头云。
贞元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顺化。
寿九十一。
腊六十三。
门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
共建塔于东岭。
塔成之三十年。
当长庆中。
国子博士刘轲。
素明玄理。
元尚祖风。
偶会道铣盛述先师之道。
轲追迎前烈。
为文其碑。
谥无际。
塔号见相。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希迁。
姓陈氏。
端州高安人也。
母方怀孕不喜荤血。
及生岐嶷。
虽在孩提不烦保母。
既冠然诺自许未尝以气色忤人。
其乡洞䝤民畏鬼神多淫祀。
率以牛酒祚作圣望。
迁辄往毁丛祠夺牛而归。
岁盈数十。
乡老不能禁其理焉。
闻大鉴禅师南来学心相踵。
迁乃直往大鉴。
衎然持其手且戏之曰苟。
为我弟子当肖迁。
[这-言+(占@口)]尔而笑曰。
诺既而灵机一发廓若初霁。
自是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
开元十六年罗浮受具戒。
是年归就山。
梦与大鉴同乘一龟泳于深池。
觉而占曰。
龟是灵智也。
池是性海也。
吾与师乘灵智游性海久矣。
又何梦邪。
后闻庐陵清凉山思禅师为曹溪补处。
又摄衣从之。
当时思公之门学者麇至。
及迁之来乃曰。
角虽多一麟足矣。
天宝初始造衡山南寺。
寺之东有石状如台。
乃结庵其上杼载绝岳。
众仰之号曰石头和尚焉。
初岳中有固瓒让三禅师。
皆曹溪门下。
佥谓其徒曰。
彼石头真师子吼。
必能使汝眼清凉。
由是门人归慕焉。
或问解脱。
曰谁能缚汝。
问净土。
曰谁能垢汝。
其答对简速皆此类也。
广德二年门人请下于梁端。
自江西主大寂。
湖南主石头。
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
贞元六年庚午岁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
春秋九十一。
僧腊六十三。
门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
相与建塔于东岭。
塔成三十载。
国子博士刘轲。
素明玄理钦尚祖风。
与道铣相遇盛述先师之道。
轲追仰前烈为碑纪德。
长庆中也。
敕谥无际大师。
塔曰见相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6—1246 【介绍】: 宋僧。解州解县人,俗姓蔡,号万松老人。出家于邢州净土寺。嗣雪岩,构万松寺以居,潜志自修。通孔老百家之学,三阅藏教,恒业《华严经》。有《祖灯录》、《鸣道集》、《辨宗说》等。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行秀。号万松。河内人。族蔡氏。自幼不凡。超然有出世志。屡白父母求出家。父母初难之。然知终不可以世相夺。因携送邢州净土寺。礼赟允公为师落䰂焉。具戒后。决力参究。即担囊抵燕。栖憩潭柘。过庆寿。叩胜默老人。老人曰。学此道。如锻金。滓秽不尽。精真不显。观君眉宇间大有物在。此物非一番寒彻。不能放下。子后自见。不在老僧多言也。师益厉精猛。至寝食俱忘。后至磁州。参云岩满公。遂于言下大悟。曰得恁么近。始知胜默为人处婆心切落草深也。依雪岩二年。尽其底蕴。付僧伽黎。勉以流通大法。自是两河三晋之人。皆饮师名。法门隐然。倚以为重。明昌中。章宗请入内庭说法。亲奉锦绮大衣。腋而升座。自后妃以下。皆从师受法。罗拜位下。各施珍爱。建普度会。数日之内。祥瑞叠见。道猷远闻。承安改元。特诏住仰山栖隐寺。寺先为世宗所建。奉玄冥顗公为开山。顗公。故金国大禅老。给田度僧。虽极一时之盛。然未大弘法音。师登座一宣。万指倾听。以洞上孤冷不振之宗。一旦得师而起之。扶颓继绝。功不在青华严下也。次迁宝集万寿。又移席报恩。连住钜刹。道化不少衰。晚年退居从容庵。幽林多暇。评唱宏智百颂。又著请益录。踵碧岩之后尘。开宝镜之重垢。甚有补于宗门。学者至今传习。师天资敏利。于百家之学。无不淹通。三阅大藏。首尾熟贯。虽座主老于翻检者。不敢以汗漫欺。李屏山居士。著论弘宗。人称。使摩诘枣柏再出无以加。然以日叩函丈。受师启发者居多。则师于法门树立宏矣。后无疾而终。年八十一。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行秀,字万松,姓蔡氏,河内解人也。
父真,才气俊爽,好善多能,雅信因果。
皇统初,宦游洛水,喜永年风物之盛,因而家焉。
秀年十五,即求出家,父母不能夺其志,礼邢州净赟,业五大部,试于有司,在选者二百人。
与老僧靖恩皆为众所属望,恩自以为不如,不能出其右。
秀闻而让之,试之日,独献律赋而归。
考官孙椿年读其文,乃大叹服,请冠其发而妻之以子。
秀拒之曰:“与其挂名吏曹,曷若取牃祠部。
”明年受具足戒,遂游燕,历潭柘、庆寿诸刹,晚归西刘村寺。
西刘村者,今广济寺也。
秀初出家时,参万寿胜默光禅师,半载无所入。
复于元沙未彻语有疑,行脚至磁州大明,请益雪岩满禅师,力参二十七日,于满言豁然大悟,满以衣偈付之。
旋还中都,居万寿。
金章宗景其道行,请入内廷,敷座说法,宫嫔罗拜。
建普度会,香花阒咽,万众云屯。
复奉诏命住大都仰山,更移锡报恩、洪济
元太祖庚寅,乃奉敕主万寿。
已而退居从容庵,幽室独处,冥然入定,心相俱清。
生平励行苦志,勤修弗倦,数典名蓝,发扬洞旨,宗风茀茀,动人神髓。
至是疲于津粱,盖将终焉。
至元元年丙午后四月四日示疾,七日,书偈别众,悠然坦化。
世寿八十有一,僧腊六十,建塔于西刘村寺前。
今乾石桥北砖塔是也。
释严峻 朝代:盛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潍州之樊氏子。
父硖州刺史昭王府司马。
峻材赡而学富。
年十九。
应进士举。
以丁父艰。
投南阳佛寺出家。
俄从遇真禅师于荆州玉泉兰若。
学观法。
入城憩大云寺。
众以其素究毗尼。
力请临坛。
模范季世。
黾俛承命。
后顿悟心要于观净禅师。
大历初。
将往青原。
證所见于思禅师
未达庐陵。
会真卿颜鲁公。
一言而契。
二年春。
宜春太守。
俾僧正以疏请。
四年洪州刺史李花。
迎止大明寺。
是年三月。
沐浴更衣。
望空合掌而逝。
寿五十九。
既迁塔。
弟子圆约立碑。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严峻。姓樊氏。潍州人也。父任硖州长史昭王府司马。峻性地夷然学习明利。年及十九应进士举。倏罹荼蓼思报劬劳。投南阳佛寺后抵荆州玉泉山兰若。遇真禅师示其禅观。入城泊大云寺。峻秉持戒印用之不祁凭附浮囊渡之。攸往众请临坛。复举律之宗主。僶俛承命。忽逢观净禅师顿明心法。大历元年思往清凉山。未达庐陵。见颜鲁公。一言相契胶漆如也。二年春宜春太守俾僧正驰疏请召。四年春洪州刺史李华员外延入大明寺住止。三月中俄命沐浴换衣。举望空虚合掌而逝春秋五十九。迁塔弟子圆约等于寺前大泉池立碑存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越之诸暨冉氏子也。其出家行道之自。史不详载。始居均之武当山。开元中。邓州刺史前中书侍郎王琚。太常少卿赵颐贞。见忠于白崖山党子谷。问答之顷。深有證入。于是归以闻于上。即遣中使孙朝进。奉诏迎至。待以师礼。初居千福寺西禅院。及代宗临御。迁光宅寺。十有六年。随机说法。时有西天大耳三藏。自谓得它心通。上令忠与相见。三藏礼拜。立忠之右。忠问曰。汝得它心通。且道老僧即今心在什么处。藏云在西川看竞渡。忠再问。藏云。在天津桥看弄猢狲。三问藏罔措。忠咄云。者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一日唤侍者。侍者应诺。如是三唤。皆诺。忠云将谓吾孤负汝。却是汝孤负吾。南泉到参。忠问什么处来。答云江西。忠云还将得马师真来否。答云。只者是。忠云。背后底。泉无语。忠示众云。禅宗学者。应遵一乘佛语。了义契自心源。不了义者。互不相许。如狮子身虫。夫为人师者。若涉名利。别开异端。则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伤其手。香象所负。非驴所堪。肃宗问师。得何法。忠云。檀越见空中一片云么。帝云见。忠云。钉钉著。悬挂著。又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忠起立云。会么。云不会。忠云。与老僧过净瓶来。又问。如何是无诤三昧。忠云。檀越蹋毗卢顶上行。云此意如何。忠云莫认自己清净法身。鱼军容问师。于十二时中如何进脩。忠摩童子顶云。惺惺直须惺惺。历历直须历历。已后莫受人谩。忠与子璘供奉论义。既升座。供奉云。请师立义。忠云立义竟。奉云。是什么义。忠云。果然难破。便下座。耽源问。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作么生。忠云幸自可怜生。须要个护身符子作么。忠化缘将毕。辞代宗。代宗云。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忠云。请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云就师借取塔样。忠良久云。会么。云不会。忠云。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大历十年十二月九日。右胁卧而寂。塔灵龛于党子谷。谥大證。代宗后诏应真。举无缝塔话问之。真良久云会么。云不会。真述偈云。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湘潭者指耽源之地言也。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慧忠。
俗姓冉氏。
越州诸暨人也。
孰辨甲子。
或谓期颐之年。
肌肤冰雪神宇峻爽。
少而好学法受双峰。
默默全真心承一印。
行无住相历试名山。
五岭罗浮四明天目。
白崖倚帝紫阁摩穹。
或松下安居于九旬。
或𭖳空息虑于三昧。
既悬明月之戒。
亦净琉璃之心。
已度禅定之门。
不起无生之见。
嶷若苏庐八风莫能动。
清如净鉴万象何所隐。
可止也我则武当千峰狎于麋鹿。
可行也我则虎溪一径。
分卫人间。
薄游吴楚。
以至于顺阳川焉。
卜居党子之林泉。
四十馀祀。
深入法王之圣定。
八万广门道声洋乎力量充矣。
开元年中刺史前中书侍郎开国公王琚司马太常少卿赵颐贞。
信潭以清闻风而悦。
税驾扣寂杳然虚空。
礼足散金银之华。
不异弥伽长者。
执手见微尘之佛。
等毗目仙人。
上奏玄宗徵居香刹。
则龙兴寺也。
由是罢相节使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顺风从而问道。
忠博达诂训广穷经律。
降魔制外孰之与京不可以威畏。
不可以利动。
暾日而食对月澄心。
清风飞霜。
劲节凌竹。
辞检理诣折彼慢幢。
论顿也不留朕迹。
语渐也返常合道。
得之于心。
伊兰作栴檀之树。
失之于指。
甘露乃蒺藜之园。
妙不可传花多果少。
世有执砾水中。
若获琉璃之宝。
掬泡瓶内。
谓得摩尼之珠。
忠所以诃之止之不能已矣。
故有超毗卢之说。
令其不著佛求越法身之谈。
俾夫无染正性。
岂毗卢之可越。
而法身之可超哉是以虚空之心合虚空之理纤妄若云翳。
宗通如日月朝郎结驷而至安。
禅不动受其顶谒俨如也。
盖所谓昔人不迎七步以福于万乘之君。
岂止百寮而已哉。
肃宗皇帝载定区夏闻其德高。
以上元二年正月十六日。
敕内给事孙朝进驿骑迎请。
其手诏曰。
皇帝信问。
朕闻调御上乘以安中土。
利他大士共济群生。
师以法鉴高悬一音演说。
藏开秘密境入圆明。
大悲不惓于津梁。
至善必明于兼济。
尊雄付嘱实在朕躬。
思与道安宣扬妙用。
广滋福润以及大千。
传罔象之玄珠。
拔沈迷之毒箭。
良缘斯在勿以为劳。
杖锡而来京师非远。
斋心已久副朕虚怀。
春寒师得平安好。
遣书指不多及。
忠常以道无不在华野莫殊。
遂高步入宫引登正殿。
霜杖初下日照龙衣。
天香以焚风飘羽盖。
时忠骧首接武神仪肃若。
天子钦之待以师礼。
奏理人治国之要。
畅唐尧虞舜之风。
帝闻竦然膝之前席。
九龙洒莲华之水。
万乘饮醍醐之味。
从是肩舁上殿坐而论道。
不拘彝典也。
寻令骠骑朱光辉宣旨住千福寺。
相国崔涣从而问津。
理契于心谈之朝野。
识真之士往往造焉。
洎夫宝应临御。
以孝理国匪移前眷。
划开万里之天。
若见三江之月。
又敕内侍袁守宏迎近阙下光宅寺安置。
香饭云来紫衣天降。
虽使臣拥禅门而不进御府列玉帛而盈庭。
了之如泡观之若梦。
澹然闲任自乐天倪。
亦可罗浮不归方名宴坐双峰长往始契无生者哉。
成圣元胎于是乎在。
固所以万行齐发。
千门不累于心矣则兜率之鼓无形乃声。
修罗之琴不抚而韵。
香传天主花雨空王。
见之于忠矣。
常以思大师有言。
若欲得道衡岳武当。
因奏武当山请置太一延昌寺。
白崖山党子谷置香严长寿寺。
各请藏经一本度僧护持二圣御影镇彼武当。
王言惟允有司承式。
猴一雁塔虽未饰于中峰。
茅栋柴扉便以名于梵宇。
睿札题额鸾回鹊飞。
山川光煌黑白抃跃。
想金殿之可期。
睹瑶台之非远。
至大历八年又奏度天下名山僧。
中取明经律禅法者。
添满三七人。
道门因之羽服缁裳罔不庆怿。
数盈万计用福九重也。
忠往在南阳陷于贼境。
固请回避皆不允之。
临白刃而辞色无挠。
据青云而安坐不屈。
魁帅观其禅德淡若风韵高逸。
投剑罗拜请师事焉。
于时避寇遇寇者众矣。
无何群盗又至。
乃曰。
未可以踵前也遂杖锡发趾沿江而去。
有敩其先踪坚住不避者。
尽被诛戮。
则知云物气象有如先觉。
存而不论道何深也。
金籍曰。
般若无知而无不知。
斯之谓欤。
内德既充外应弥广。
自藏珍宝人莫之窥。
于戏论龙奋迅而鞠多不知。
忉利雨华而明彻莫识。
前贤厌世正眼随灭。
不亦悲夫。
忽疾将亟。
国医罔效。
自知去辰。
众问后事。
乃曰。
佛有明教依而行之则无累矣。
吾何言哉。
粤十年十二月九日子时右胁累足泊然长往。
所司闻奏皇情悯焉。
中使临吊赙赠甚厚。
敕谥号曰大證禅师。
有诏归葬于党子之香严寺。
循其本也。
威仪手力所在支给具饰终之礼哀恸梵场也。
敕常修功德使检校殿中监兴唐寺沙门大济。
早接道论豁如披云虽非门人哀逾法嗣。
凡有敷奏圣皆允焉。
在家弟子开府孙知古并弟内常侍朝进居士景超昆季等。
僧弟子千福寺志诚光宅寺智德香严寺主道密等。
凡数万人。
痛石室之末筹。
悲云峰之耸塔晨钟徒击于高殿。
夕梵空奏于前山哲人云亡畴将仿仰。
译经沙门飞锡为碑纪德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唐肃宗问慧忠禅师。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乃起立曰。会么。曰不会。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帝又问曰。如何是无诤三昧。师曰。檀越蹋毗卢顶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师曰。莫认自己清净法身。帝又问。师都不视之。曰朕是大唐天子。师何以殊不顾视。师曰。还见虚空么。帝曰见。师曰。他还眨目视陛下否。后涅槃时至。乃辞代宗。代宗曰。师灭度后。将何所记。师曰。造取一无缝塔。帝曰。就师取塔样。师曰。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乞诏问之。师迁化后。帝诏问应真。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应真后住耽源山。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韩氏。
慈州人。
少商贾逐什一利。
忽自悔。
依汴京相国寺洪思法师出家。
登具后。
访道嵩少。
见神会禅师于洛下。
疑情顿释。
受印可。
后遁太行山马头峰下。
褚墩戍将王文信。
唱众构宇。
以说法匡徒。
刺史李亚卿。
邀入城不起。
元和六年示寂。
报龄八十九。
三月迁舆于塔。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又唐太行山释法如。
俗姓韩。
慈州人也。
少为商贾心从平准。
至今东京相国寺发心。
依洪思法师出家。
隶业偕通。
遂往嵩少间游于洛邑。
遇神会祖师授其心诀。
后登太行山。
见马头峰下可以栖神。
结茅而止。
有褚塾戍将王文信。
率众建精庐焉。
刺史李亚卿中丞命入城。
不赴示寂。
报龄八十九。
元和六年三月迁塔云。
释普亮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四
释普亮,未知何许人。
识怀温敏,风仪遒远。
弱冠剃染,慧解兼人,博涉内外,独契真如,而道贵利他,更思弘济,振锡荆楚,卜居妙峰山,创建兰若。
其山在远安城外五十里许,地隔尘嚣,林壑深秀,乃刳辟荒坏,剪除榛秽,道流引渠,寥廓泓漾。
俯视澄清,镜空心澈,诚安禅之福地,初启之灵源也。
天顺丁丑,奉礼部劄付敕赐额曰福河。
亮亦深蒙褒许,自是厥后,神宇栉比,堂殿相望,弥漫山阿,萦回河岸。
一时士大夫归向,玄素蒸蒸,宏护之雄,莫之与京。
隆庆初,有弘参、深润者,重振家声,高大楼观,覆以琉璃。
法席所宣,直阐向上,开悟来学,亦临济之秀,法教光显,实寄其人。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