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萧瑀

相关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释圆光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朴氏。
辰韩新罗人。
家世业儒。
年二十五。
杭溟渤北造金陵以究其学。
有陈之世。
号称文章极盛。
故得时从缙绅先生之流。
考正经史。
会庄严旻公弟子讲。
一听染神。
回视孔教若秕糠。
然。
乃奏乞入道诏许之。
落发禀具之后。
游历横肆。
研成实涅槃惟谨。
晚脩定业于吴之虎丘山。
禅侣云臻。
遂有终焉之志。
或居山下请一出弘演。
辞不可勉。
为开导四众。
惬心自尔。
名誉益振海陬。
领表。
负橐相逐隋氏奄有天下兵入扬都。
光被虏将加刑戮。
主将遥见火及塔寺。
就视之则光缚置塔下初无火也。
异而释其缚。
开皇九年。
来京师。
因举唱摄论众盈座席。
俄而其国之王金氏频上表。
愿于归本国。
诏慰劳遣之。
既至老幼。
欣快如佛下生。
衣服药食并其后宫至营。
不使佐助。
欲以专福也。
入内得乘舆侍以弟子。
贞观四年。
疾经七日端坐。
终于所住皇隆寺。
寿九十有九。
丧给羽仪以王礼。
葬于郊外。
弟子圆安嗣其徽猷。
遍揽之馀。
复戾止京寺。
特进萧瑀
奏请住其所。
造蓝田之津梁寺。
其述光平生尤详云。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圆光。
俗姓朴。
本住三韩。
卞韩马韩辰韩。
光即辰韩新罗人也。
家世海东祖习绵远。
而神器恢廓爱染篇章。
挍猎玄儒讨雠子史。
文华腾翥于韩服。
博赡犹愧于中原。
遂割略亲朋发愤溟渤。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有陈之世号称文国。
故得咨考先疑询猷了义。
初听庄严旻公弟子讲。
素沾世典谓理穷神。
及闻释宗反同腐芥。
虚寻名教实惧生涯。
乃上启陈主请归道法。
有敕许焉。
既爰初落采即禀具戒。
游历讲肆具尽嘉谋。
领牒微言不谢光景。
故得成实涅槃蕴括心府。
三藏数论偏所披寻。
末又投吴之虎丘山。
念定相沿无忘觉观。
息心之众云结林泉。
并以综涉四含功流八定明善易拟筒直难亏。
深副夙心遂有终焉之虑。
于即顿绝人事盘游圣踪。
摄想青霄缅谢终古。
时有信士宅居山下。
请光出讲固辞不许。
苦事邀延。
遂从其志。
创通成论末讲般若。
皆思解俊彻嘉问飞移。
兼糅以绚采织综词义。
听者欣欣会其心府。
从此因循旧章开化成任。
每法轮一动。
辄倾注江湖。
虽是异域通传。
而沐道顿除嫌郤。
故名望横流播于岭表。
披榛负橐而至者相接如鳞。
会隋后御宇威加南国。
历穷其数军入杨都。
遂被乱兵将加刑戮。
有大主将望见寺塔火烧。
走赴救之了无火状。
但见光在塔前被缚将杀。
既怪其异即解而放之。
斯临危达感如此也。
光学通吴越。
便欲观化周秦。
开皇九年来游帝宇。
值佛法初会摄论肇兴。
奉佩文言振绩徽绪。
又驰慧解宣誉京皋。
绩业既成道东须继。
本国远闻上启频请。
有敕厚加劳问放归桑梓。
光往还累纪老幼相欣。
新罗王金氏。
面申虔敬仰若圣人。
光性在虚闲。
情多汎爱。
言常含笑愠结不形。
而笺表启书往还国命。
并出自胸襟。
一隅倾奉皆委以治方。
询之道化。
事异锦衣请同观国。
乘机敷训垂范于今。
年齿既高乘舆入内。
衣服药食并王手自营不许佐助。
用希专福。
其感敬为此类也。
将终之前。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
兼济民斯为说。
徵祥被于海曲。
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觉不悆。
经于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中。
春秋九十有九。
即唐贞观四年也。
当终之时。
寺东北虚中音乐满空异香充院。
道俗悲庆知其灵感。
遂葬于郊外。
国给羽仪。
葬具同于王礼。
后有俗人儿胎死者。
彼土谚云。
当于有福人墓埋之。
种胤不绝。
乃私瘗于坟侧。
当日震此胎尸掷于茔外由此不怀。
敬者率崇仰焉。
有弟子圆安。
神志机颖性希历览。
慕仰幽求遂北趣九都。
东观不耐又西燕魏。
后展帝京备通方俗。
寻诸经论跨轹大纲。
洞清纤旨晚归心学。
高轨光尘。
初住京寺。
以道素有闻。
特进萧瑀
奏请住于蓝田所造津梁寺。
四事供给无替六时矣。
安尝叙光云。
本国王染患。
医治不损。
请光入宫。
别省安置。
夜别二时为说深法。
受戒忏悔。
王大信奉。
一时初夜王见光首。
金色晃然有象日轮随身而至。
王后宫女同共睹之。
由是重发胜心。
克留疾所。
不久遂差。
光于卞韩马韩之间。
盛通正法。
每岁再讲匠成后学。
䞋施之资并充营寺。
馀惟衣𭽽而已。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
释圆光。俗姓薜氏。或云朴。新罗王京人。年十三落发为僧(续高僧传云入唐刹削)神器恢廓。惠解超伦。校涉玄儒。爱染篇章。逸想高迈。厌居情闹。三十归隐三岐山影不出洞。有一比丘。来止近地。作兰若修道。师夜坐诵念。有神呼曰。善哉凡修行者虽众。无出法师右者。今彼比丘径修咒术。但恼汝净念碍我行路。而无所得。每当经历。几发恶心。请师诱令移去。若不□住从。当有患矣。明旦师往告彼僧曰。可移居逃害。不然将有不利。对曰。至行魔之所妨。何忧妖鬼言乎。是夕其神来讯。彼答。师恐其怒也。谬曰未委耳。何敢不听。神曰吾己俱知其情。且可默住而见之。至夜声动如雷。黎明往视之。有山颓于兰若压焉。神来證曰。吾生几千年。威变最壮。此何足怪。因谕曰。今师虽有自利。而阙利他。何不入中朝得法波及后徒。师曰。学道于中华固所愿也。海陆迥阻。不能自达。于是神祥诱西游之事。乃以真平王十二年春三月。遂入陈游历讲肆。领牒微言。传禀成实。涅槃。三藏数论。便投吴之虎丘。摄想青霄。因信士请。遂讲成实。企仰请益。相接如鳞。会隋兵入杨都。主将望见塔火。将救之。秖见师被缚在塔前。若无告状。异而释之。开皇间摄论肇兴。奉佩文言。宣誉京皋。绩业既精。道东须继。本朝上启。有敕放还。真平二十二年庚申。随朝聘使奈麻诸父大舍横川还国。俄见海中异人出拜请曰。愿师为我创寺常讲真诠。令弟子得胜报也。师颔之。师往来累稔。老幼相忻。王亦面申虔敬。仰若能仁。遂到三岐山旧居。午夜彼神来问往返如何。谢曰。赖尔恩护凡百适愿。神曰。吾固不离扶拥。且师与海龙结创寺约。其龙今亦偕来。师问之曰。何处为可。神曰。于彼云门小当有群鹊啄地。即其处也。诘朝师与神龙偕归。果见其地。即崛地有石塔存焉。便创伽蓝。额曰云门而住之。神又不舍冥卫。一日神报曰。吾大期不久。愿受菩萨戒。为长往之资。师乃授讫。因结世世相度之誓。又谓曰神之形可得见乎。曰。师可迟明望东方。有大臂贯云接天。神曰。师见予臂乎。虽有此神。未免无常。当于某日死于某地。请来诀别。师趁期往见。一秃黑狸吱吱而毙。即其神也。西海龙女常随听讲。适有大旱。师曰汝幸雨境内。对曰。上帝不许。我若谩雨。必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师曰。吾力能免矣。俄而南山朝隮。崇朝而雨。时天雷震即欲罚之。龙告急。师匿龙于讲床下讲经。天使来告曰。予受上帝命师为逋逃者。主萃不得成命奈何。师指庭中梨木曰。彼变为此树。汝当击之。遂震梨而去。龙乃出谢礼。以其木代已受罚。引手抚之。其树即苏。真平王三十年。王患句高丽屡侵封疆。欲请隋兵以征敌国。命师修乞师表。师曰。求自存而灭他。非沙门之行也。然贫道在大王之土地。费大王之衣食。敢不唯命是从。乃述以闻。师性虚闲。情多汎爱。言常含笑。愠结不形。为笺表启书。并出自胸襟。举国倾奉。委以治方。乘机敷化。垂范后代。三十五年皇龙寺设百座会。邀集福田讲经。师为上首。常侨居加悉寺讲演真诠。沙梁部。贵山。帚顶。诣门抠衣告曰。俗士颛蒙无所知识。愿赐一言。为终身之诫。师曰有菩萨戒。其别有十。若等为人臣子。恐不能行。今有世俗五戒。一曰事君以忠。二曰奉亲以孝。三曰交友以信。四曰临战不退。五曰杀生有择。若等行之无忽。贵山曰。他则既受命矣。但不晓杀生有择。师曰。春夏月及六斋日不杀。是择时也。不杀使畜。谓牛马鸡犬。不杀细物。谓肉不足一脔。是择物也。过此虽□所□。但不求多杀。此可谓世俗之善戒。贵山等守而勿堕。后国王染患。医治不□。请师说法。入宫安置。或讲或说。王诚心信奉。初夜见师首领。金色如日轮。宫人共睹。王疾立效。法腊既高。乘舆入内。衣服药石。并是王手自营用希专福。衬施之资舍充营寺。惟馀衣钵以此盛宣正法。诱掖道俗。将终之际。王亲执慰。嘱累遗法兼济斯民。为说徵详。建福五十八年。不豫经七日。遗诫清切。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东北虚中音乐盈空。异香充院。合国悲庆。葬具羽仪同于王礼。春秋九十九。即贞观四年也。后有儿胎死者。闻谚传埋于有德人墓侧。子孙不绝。乃私瘗之。即日震。胎尸掷于茔外。三岐山浮屠至今存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朴。本住三韩。秦韩辰韩马韩。光即辰韩新罗人也。家世海东。而神器恢廓。校猎玄儒。讨雠子史。年二十五。乘舶造于金陵。及闻释宗。乃上启陈主。请归道法。有敕许焉。既爰落䰂。即禀具戒。游历讲肆。得成实涅槃。蕴括心府。三藏数论。遍所披寻。末又投吴之虎丘山。息心之众。云结林泉。并综涉四含。功流八定。深副夙心。遂有终焉之虑。于即顿绝人事。槃游圣踪。时有信士。宅居山下。请光出讲。创通成论。未讲般若。皆思解俊彻。听者欣欣会其心府。名望横流。播于岭表。披榛负橐而至者。相接如鳞。会隋后御宸。威加南国。遂被乱兵。将加刑戮。有大主将。望见寺塔火烧。走赴救之。了无火状。但见光在塔前。被缚将杀。既怪其异。即解而放之。光学通吴越。使欲观化周秦。开皇九年。来游帝宇。值佛法初会。摄论肇兴。奉佩大言。振续徽绪。本国远闻。上启频请。有敕厚加劳问。放归桑梓。光往还累纪。老幼相欣。新罗王金氏。面申虔敬。仰若圣人。光年齿既高。乘舆入内。衣服药食。并王后自营。不许佐助。用希专福。将终之前。王亲执慰。嘱累遗法。兼济民斯。为说徵祥。被于海曲。以彼建福五十八年。少觉不愈。经于七日。遗诫清切。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中。春秋九十有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9—627 【介绍】: 隋唐时僧。吴郡海盐人,俗姓于。年十二出家,事开善寺慧熙法师。隋仁寿中造禅定寺,遂为知事上座。后住京师大庄严寺。为唐初举十大德之一。所讲《三论》,皆有文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于氏。
吴郡海盐人。
晋太常宝之后。
祖朴梁散骑常侍。
父元显梁中书舍人。
并硕学英材。
世济其美。
因年十二。
事开善寺慧熙法师出家。
年十五。
听建初寺琼法师成实。
曾未具戒。
其名誉已被远近。
然心慕禅悦。
乃诣钟山慧晓智瓘请授观法。
又造长干辨法师禀三论。
久之辨遁世远引。
悉以其徒三百馀人委之开导。
且三十载。
陈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忽如坐亡。
但其肢体柔温如故。
经七日而后苏。
其徒请问所以。
徐曰。
试看箱内有何物。
侍者随言看之。
得帛两束。
曰此衬遗耳。
因谓始使者引部从丝竹相迎曰。
王请法师。
继而见有衮冕者肃入曰。
阎罗王也。
即堂上坐夏讲大品般若。
每见地狱众相五苦次第。
意已经三月矣。
乃复仅尔耶。
噫非妄想颠倒何如。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尤归敬。
隋仁寿三年。
诏补禅定寺知事上座。
频开三论。
并制疏文。
入国朝。
举十六德纲记僧务。
因居其一焉。
京寺故崇菩萨戒。
后进具戒者。
其羯磨法无不依。
左仆射萧瑀刑部尚书沈叔安并钦仰奉承。
于兹二纪。
贞观元年二月十三日。
卒于大庄严寺。
寿八十有九。
先是戒弟子法仁。
使如法住无令一生空过。
至后夜分整容正坐。
众闻异香满室而已。
及道俗送至城南。
又闻天乐音。
遂塔而树铭焉。
其文则兰陵萧钧所作也。
仁亦勤学有名。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慧因。
俗姓于氏。
吴郡海盐人也。
晋太常宝之后胤。
祖朴梁散骑常侍。
父元显梁中书舍人。
并硕学英才世济其美。
因禀灵温𥙿清鉴俭通。
徽音深靡缁素钦属。
十二出家。
事开善寺慧熙法师。
志学之年。
听建初琼法师成实。
曾未具戒便齐入室。
慧声广被道众相推。
而欣味静心未指章句。
乃诣钟山慧晓智瓘二禅师。
请授调心观法。
定水既清道思逾肃。
师袭宏略曲尽幽微。
而悟言神解独酌标致。
又造长干辩法师。
禀学三论。
穷实相之微言。
弘满字之幽旨。
写水一器。
青更逾蓝。
辩后归静山林。
便以学徒相委。
受业弟子五百馀人。
踵武传灯将三十载。
陈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忽感幽使。
云王请法师。
部从相諠丝竹交响。
当即气同舍寿。
体如平日。
时经七夕若起深定。
学徒请问乃云。
试看箱内见有何物。
寻检有绢两束。
因曰。
此为䞋遗耳。
重问其故。
曰妄想颠倒知何不为。
吾被阎罗王召。
夏坐讲大品般若。
于冥道中谓经三月。
又见地狱众相五苦次第。
非夫慈该幽显行极感通。
岂能赴彼冥祈神游异域。
陈仆射徐陵。
高才通学。
尚书毛喜。
探幽洞微。
时号知仁。
咸归导首。
隋仁寿三年起禅定寺。
搜扬宇内远招名德。
因是法门龙象乃应斯会。
既德隆物议大众宗归。
遂奉为知事上座。
训肃禅学柔顺诱附。
清穆僧伦事等威权。
同思启旦。
又寺初胜集四海一期。
名德相亚通济斯美。
因又寔兼之矣。
频讲三论并制文疏。
要约标控学者高奉。
大唐弘运重兴佛日。
举十大德当其一焉。
以身御法不令而行。
让以得之屈己成务。
故京寺宿望心敬遵承。
咸崇菩萨戒师。
后进具戒者。
无不依而羯磨。
左仆射萧瑀
器局贞亮玄风凝远。
刑部尚书沈叔安。
温彝弘雅达信通神。
并崇仰钦承于兹二纪。
因定慧两明空有兼照。
弘法四代常显一乘。
而莫竞物情喜怒无色。
故游其道者莫测其位。
以贞观元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大庄严寺。
春秋八十有九。
未终初夜告弟子法仁曰。
各如法住。
善修三业无令一生空过。
当顺佛语勿变服扬哀。
随吾丧后事不可矣。
乃整容如常。
潜思入定于后夜分正坐而终。
咸闻异香满室。
遂迁坐于南山至相寺。
于时攀辕扶毂。
道俗千馀送至城南。
又闻天乐鸣空。
弟子等为建支提塼塔。
勒铭封树。
兰陵萧钧掣文。
仁是乡人少所供奉。
清净身心修行念定。
卑弱著性有名门学。
神僧传·卷第七
僧慧因。善三论及法华金刚经。常为讲说。至德中黄昏时见一人入门云。王请法师。因遂僵仆。惟心顶煖七日却苏。云初随使者至一城。极甚宏丽。入见王从数百人。下殿至阁门。拜曰。弟子不幸主世名禄兼治罪。甚用为苦。闻上人善讲金刚经。幸为敷析。于是就坐讲毕。王施绢三百匹。遂令送归。次见一讲堂。有百馀僧。相与谈论。初极礼法少时各争竞。于手指上各生铁爪。共相拿掴血肉涂地。牛头巨卒以火燎之。尽成灰粉。须臾又复本身。因惊惧却苏蹶然而起。绢已在匮与前数同。遂得此施作功德。自此更不讲说。惟持经而已。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于。吴郡海盐人。晋太常宝之后胤。祖朴。梁散骑常侍。父元显。梁中书舍人。并硕学英才。因禀灵温裕。十二出家。听琼法师授成实。曾未具戒。便齐入室。乃诣钟山慧晓智璀二禅师。请授调心观法。定水既清。道思逾肃。又造长干辨法师。禀学三论。穷寔相微言。辨后归静山林。便以学徒相委。受业弟子五百馀人。踵武传灯。将三十载。陈太建八年。安居之始。忽感幽使云。王请法师。部从相諠。丝竹交响。当即气舍。时经七夕。若起深定。学徒请问。乃云试看箱内。见有何物。寻检有绢两束。因曰。此为䞋遗耳。重问其故。曰吾被阎罗王召夏坐。讲大品般若于寔道中。谓经三月。又见地狱众相。五苦次第。悲夫慈该幽显。行极感通。岂能赴彼冥圻。神游异域。隋仁寿三年。起禅定寺。搜扬寓内。远招名德。遂奉因为知事上座。频讲三论。并制文疏。要约标控。学者高举。大唐弘运。重兴佛日。举十大德。当其一焉。因定慧两明。空有兼照。弘法四代。常显一乘。而莫竞物情。喜怒无色。故游其道者。莫测其位。以贞观元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大庄严寺。春秋八十有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论法师之神足也。论见别传。行所居无常处。山谷市廛。时复见之。而青溪则常所游历也。一日道由覆船因造绝顶。爱其流泉茂木。顾谓其徒曰。十年之后。当有大福慧人。营此为伽蓝。及智者成先告果符其记。又尝于当阳执竹弓射城。已而山贼攻城而围之。然每预言国之休咎。宣帝恶之。遣使召至都。行拒不旨前。曰吾当偿命于此地而已。无所复往也。会后使至。命就其地斩之。临终乃说偈。述业报不可逃避之意。皆词理切至。多莫具载。刑馀无血。旋亦失其尸云。唐仆射瑀曰。先人以缵承。故致杀圣人。其罪重矣。屡造四望山因禅师所。追为宣帝忏悔。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法行者。
不知何人。
即论法师之神足也。
论本住玉泉。
炀帝隆重见于别传。
行性素不伦言多卓异。
或居山谷。
时入市廛。
每往清溪。
路由覆船顶。
见泉流茂木乃顾曰。
十年之后。
当有大福慧人营搆伽蓝。
及智者来仪。
果成先告。
又尝往当阳城。
执竹弓射之。
后有山贼围城。
如所前相。
然每出异言。
云梁休咎。
宣帝恶之。
令追将戮。
随使至焉。
抗不前曰。
吾偿命于此地。
寻有使至。
随致命。
尽遂斩之。
而无有血。
临终说众要偈。
辞理切附不可具载。
皆述业报不可逃避。
及戮讫。
逡巡间尸灵遂失。
仆射萧瑀
行至四望山。
因禅师所为宣帝忏曰。
先人杀圣人罪者。
礼悔之馀。
愿为及也。
传曰。
以为。
后梁缵历。
势不超挺。
孤守一城。
傍被禦卫。
有何荣荷。
随妄造愆。
故斩圣人。
望延厚祚。
所谓前望失于后途。
不久追入流离关壤。
无辜之责诚不可欺。
僧玄琬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3—637 【介绍】: 唐僧。弘农华阴人。俗姓杨。初从洪遵学四分,后从昙迁禅师学一切经。太宗贞观初敕召为皇太子及诸王等受菩萨戒。普光寺造就,琬居之。曾以减杀等四条戒太子,太宗闻其说,特为下诏断屠。及卒,道俗哀悼。有《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安养苍生论》等。
全唐文·卷九百四
玄琬俗姓杨氏。宏农华阴人。事昙延法师为师。贞观初敕住普光寺。十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出弘农华阴杨氏。
其先有徙雍之新丰者。
子孙繁衍。
因别谱谍焉。
琬年志学薙落。
为昙延法师弟子延公一代名匠。
婉既登具。
依洪遵律师。
习四分三载。
即敷演。
侪类推敬。
又听昙迁法师摄论兼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
皆研覈无馀蕴。
然以延公在日。
愿。
造释迦丈六金像。
继志述事。
罔敢或愆。
乃于仁寿二年。
袖敛众施。
就所住京辇寺。
设模以铸。
于时空色澄湛。
杲日流辉。
天华如云母。
飘洒四至。
终坠像前。
观者以为异。
及脱模。
光相殊特。
视关辅间。
无与比。
且造经四藏。
备极庄严。
其缮写之际。
必精加考證。
使无所遗谬。
每岁以二月八日。
灌沐圣躯。
开讲设斋。
众兼悲敬。
惟受戒以清净为本。
运当像末。
恐致亏犯。
故于春首。
礼二十五佛。
持千转神咒。
庶几毁禁之流。
澄源洁已。
登檀纳法。
明白无疑。
贞观初诏为皇太子诸王。
授菩萨戒。
既而东宫创普光寺。
召居之。
且诏授皇后妃主。
并六宫等戒。
问遗填委。
而随以施予。
及营建功德无蓄积。
未几皇后于苑内德业寺。
书经一藏。
于延兴寺。
构藏并书经。
皆诏琬监护。
于是卷帙自周朝所残毁者。
悉从校正。
而法宝之全伊琬之力也。
九年正月。
上书东宫。
陈四条。
以行慈戒杀。
顺气奉斋。
为之目。
而覼缕数百言极切至。
东宫优答之。
语多不录。
是岁诏禁杀。
起三月尽五月。
以琬再请。
乃特听尽此岁。
十年冬有疾。
上书东宫。
委以大法。
寻奉遗表。
上国王赏罚三宝法。
安养苍生论。
三德论。
各一卷。
十二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所居房。
寿七十五。
讣闻东宫哀恸。
𮚐赠如礼。
诏恻悼加赐物。
特进萧瑀太府萧璟宗正李伯药詹事杜正伦等。
并以躬尝北面执心丧。
香华幢盖。
送者数万人。
弟子五百馀人。
遵命阇维于终南山寺。
建塔葬烬骨。
奉灵像。
太子洗马兰陵萧钧制铭宗正卿李伯药制碑文。
琬无恙日。
从受具戒者。
三千馀人。
受归戒者二千馀万人。
右仆射杜如晦临终发誓愿历劫为师。
大将军薛万彻母及昆季。
钦崇轨范。
蔬素终身。
普光道岳法师识洞幽微。
禀承约饬。
武德初天下丧乱。
客僧莫可乞丐。
琬悉估鬻假贷。
以共给存济。
尤喜推奖材德。
智首律师身处林泉。
而名蜚辇毂。
卒使毗尼之学。
盛于有唐。
则亦有所从来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释玄琬。
俗姓杨。
弘农华州人也。
远祖因徙今居雍州之新丰焉。
青襟悟道履操冲明。
志在学年方游法苑。
事沙门昙延法师。
延震岭宏标遗教法主。
隋文钦重立寺处之。
具见别传。
而琬位居入室恭恪据怀及进具后。
便随洪遵律师伏膺四分。
冠冤遮性镕汰持犯。
涉律三载便事敷演。
使于后进乐推前英叹美。
乃旋踵本师。
涅槃真体。
捃掇新异。
妙写幽微。
又欲钦佩唯识包举理性。
于昙迁禅师禀学摄论。
并寻阅众锋。
穷其心计。
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
并资承茂实。
研覈新闻。
环循弥讨。
其际搜会。
擢其玄理。
然顾福智相导有若轮驰。
慧业略剖于终。
标树创开于始。
永惟延师存日。
愿造丈六释迦。
经略未圆奄便物故。
誓志营复克遂先摸。
于仁寿二年。
提洽有缘便事炉锤。
寺乃京皋冲要。
峙望归心。
故使至感冥通控引咸遂。
当时空色清朗杲日流辉。
上天雨花状如云母。
满空飘洒终坠像前。
僚庶嘉其罕逢。
法属庆斯荣瑞及开摸之后雅相逾圆。
即为关辅栋梁。
金像之大有未过也。
今在本寺。
每于静夜清朝。
飞流八音之响。
而不测其来至。
又造经四藏备尽庄严。
诸有缮写皆资本据。
又以二月八日大圣诞沐之晨。
追惟旧绪敬崇浴具。
每年此旦建讲设斋。
通召四众供含悲敬。
办罗七物普及僧俦。
又常慨运岠象末有亏归禁。
至于授受遮难滋彰乃蓥饰道场寻诸忏法。
每春于受戒之首。
依二十五佛及千转神咒。
洁斋行道。
使彼毁禁之流澄源返净。
登坛纳法明白无疑。
并传嗣于今住持不绝。
从此而求。
可谓护法菩萨也。
而重法尊行。
晨夕相仍。
若值上德异人。
必揖对欣振咨承馀令。
虽闻同昔习。
而翘仰如新。
斯后已谦光。
罕有踪矣。
逮贞观初年。
以琬戒素成治朝野具瞻。
有敕召为皇太子及诸王等受菩萨戒。
故储宫以下师礼崇焉。
有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供事丰华广沾会响。
又别敕延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
受戒椒掖问德禁中。
授纳法财日逾填委。
而钦若自守不顾有馀。
䞋施所资悉营功德。
寻有别敕。
于苑内德业寺。
为皇后写现在藏经。
当即下令。
于延兴寺更造藏经。
并委其监护。
琬以二宫所寄惟谷其诚。
祇奉不难义须弘选。
自周季灭法隋朝再兴。
传度法本但存卷秩。
至于寻检文理。
取会多乖。
乃结义学沙门雠勘正则。
其有词旨不通者并咨而取决。
故得法宝无滥于疑伪。
迷悟有分于本末。
纲领贞明自琬始也。
昔育王再集于周时。
今琬定宗于唐世。
彼此诚异。
厥致齐焉。
然其匠训于世。
三藏含之。
偏以苦节自修德。
以律仪驰誉。
言为世范缁素收归。
华夷诸国僧尼从受具戒者三千馀人。
王公僚佐爰及皂隶。
从受归戒者二十馀万。
左仆射萧瑀兄弟。
人伦藻镜久厌时烦。
每咨法华会三之旨。
龙树明中之教。
沈吟移景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临终委命。
召为历劫师资。
大将军薜万彻毗季。
并及母氏。
并钦崇戒约蔬素形终。
普光道岳法师。
解洞幽关辩开慧府。
敬奉戒香行菩萨道。
而汲引亡疲弘务终日。
因之革励修习者计非恒准。
故京辅士庶继踵烟随。
礼供相寻日盈厨库。
时有巫觋者云。
每至授戒说法。
异类鬼神。
诸方屯聚。
如承受相。
自非至功冥被孰能致乎。
琬以戒劝之至。
物我同钦。
义等风行。
事符草偃乃致书皇太子曰。
元正告始景福惟新。
伏惟殿下。
膺时纳祐罄无不宜但琬夙萦沈痾不获奉庆。
蒙降逮问无任荷戢。
感顾恩隆罔知攸厝。
今略经中要务即可详行者四条。
留意寻检永绥宝祚。
初劝行慈。
引涅槃梵行之文。
令起含养之心存兼济之救也。
二减杀者。
引儒礼无故不杀牛羊者。
皆重其生去其滥逸也。
又言。
王者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
见其生不忍其死。
闻其声不食其肉。
此即上帝悼损害之失。
树止杀之渐也。
故佛经有恕己之喻。
诫之杀打诸事也。
琬闻。
东宫常膳日多烹宰。
审如所承。
诚有大损。
殿下以一身之料遍拟群僚。
及至断命所由。
莫不皆推殿下。
所以长怀夕惕。
望崇慈恕。
自今以往请少杀生。
东宫内外咸减肉料。
则历长命久仁育斯隆。
三顺气者。
如经不杀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阳之时万物尽生。
宜育群品用答冥造。
如其有杀是不顺气。
殿下位处少阳福居春月。
行慈以和正气。
施惠以保天龄。
请年别春季断肉停杀。
悯彼含育顺此阳和。
四奉斋者。
如经年三月六能洁六根便资五福。
伏愿遵行受持斋戒。
何者今享此重位咸资往因。
复能进德崇善用成其美。
则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玄琬道德疏微曲蒙顾眄。
谨率闻见敢尘听览。
登即答曰。
辱师所示妙法四科。
循览周环用深铭佩。
法师旱祛尘累游神物表。
阐鹫岭之微言。
探龙宫之秘藏。
洞开灵府凝照玄门。
固以高步弥天邻几初地。
遂能留情博施开导蒙心。
理实义周词华致远。
包括今古网罗内外。
训诱之至审谕之方。
纵圣达立言师傅弘道。
亦未足髣髴要津拟仪高论。
但行慈减杀顺气奉斋。
斯乃仁人之心。
以成大慈之行。
谨当缄诸心府奉以周旋。
永籍胜因用期冥祐。
馀文不载。
其言令之行化及此类。
九年下诏断杀。
起于三月尽于五月。
琬以仁育兼济。
乃上启更延。
帝又特听尽于岁暮。
贞观十年杪冬。
遘疾知归后世。
又致启东宫累以大法。
又上遗封表于帝曰。
玄琬闻。
真容晦迹像教凌迟。
无不假缁素以住持设内外而为护。
遂得法云再润慧日重辉。
光叶万乘绍隆千载。
窃寻住持之理义有多门。
弘护之方教乃非一。
若不依佛取舍。
仍恐赏罚乖宗。
如其准教验时。
是则简敬当理。
伏以僧尼等不依戒律致犯刑章。
闻彻阙庭尘劳听览。
琬等僧徒无任惭惧。
但恐馀年昏朽疾苦相仍。
弱命不存洪恩未答。
遂于经中。
撰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及安养苍生论并三德论各一卷。
伏愿圣躬亲降披览。
陛下广开上书之路。
冀纳刍荛之言。
谨献秘要之经。
请详金口之教。
但琬忝当传法。
庶无匿教之𮘧。
扶劣署封。
以酬终后之事。
不胜恋仰。
谨奉经以闻。
又遗诫门人在于道检。
言极详切读者垂泪。
又云。
馀荫施诸众生。
馀骸依古焚弃。
制服丧临一无预怀。
遂以腊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房。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皇储哀恸。
天子下诏曰。
玄琬律师戒行贞固学业清通。
方寄弘宣正法利益群品。
不幸没世。
情深恻悼。
赐物如别。
斋𡒨所须事由天府。
春宫懿戚卿相重臣。
并舍金贝。
荣嘉赗赠营助追福。
暨于百日。
特进萧瑀
太府萧璟。
宗正李百药。
詹事杜正伦等。
并亲奉戒约躬尽哀礼。
后旋𡒨山寺。
幢盖相映香花乱空。
从者如云众盈数万。
前傧达于终南。
后尘犹继于城阙。
四十里间皂素充道。
皆云。
我师斯亡。
戒业谁保。
故为时宗如此也。
弟子等五百馀人奉遵遗旨。
尔时云高风静水净油香。
七众弥山一心悲结。
乃命下火依法阇维。
薪尽灰飞廓然归本。
仍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用津灵识仪像存焉。
东宫洗马兰陵萧钧制铭。
宗正卿李伯药制碑立于塔所时为冠绝。
初琬自始及终意存弘济。
生善福智无不缀心。
武德之初。
时经剥丧粒食勇贵。
客僧无托。
乃自竭馀力。
行化魁豪。
随得货贿并充供给。
日到寺厨亲问丰约。
故主客同庆焉。
又像季浇漓多轻戒律。
乃以身轨物引诸法属。
亲执经文依时附听。
乃经十遍远嗣先尘。
智首律师德光荣问于帝京者。
寔资成赞能扇芳风。
自见令达。
罕能推挹如此人矣。
故使唐运搜举岁拔贤良。
多是律宗。
实由琬之笃课也。
而容范端肃声气朗峻。
预瞻敬者莫不懔然。
故图象厥相。
犹令人畏者。
弟子僧伽。
俗姓元氏。
清悟寡嗜欲。
常随琬导物。
而立志贞正。
机谏变适不犯颜色。
以味静为宗。
又不希人世。
依闲业道。
是所谋焉。
临终清𠻳歛容。
明诲而卒。
岂非师资谦德能世其尘。
而恨其早卒清规未远。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杨。
弘农华阴人也。
居雍州之新丰。
青衿悟道。
履操冲明。
在志学年。
方游法苑。
事沙门昙延法师。
振领宏标。
隋文钦重。
立寺处之。
琬位居入室。
恭恪据怀。
及进具后。
便随洪遵律师。
服膺四分。
涉津三载。
便事敷演。
乃旋踵本师涅槃真体。
捃掇新异。
妙写幽微。
又欲钦佩惟识。
包举理性。
于昙迁禅师。
禀学摄论。
并寻阅众锋。
穷其心计。
法华大集。
楞伽胜鬘。
地论中百等。
并资承茂实。
研窍新闻。
延师存日。
愿造丈六释迦。
经略未圆。
奄便物故。
誓志营复。
尅遂先模。
于仁寿二年。
提洽有缘。
便事炉锤。
当时空色清朗。
杲日流辉。
上天雨华。
状如云母。
满空飘洒。
终坠像前。
及开模之后。
雅相逾圆。
每于静夜清朝。
飞流八音之响。
又造经四藏。
备尽庄严。
诸有缮写。
皆资本据。
又以二月八日。
大圣诞沐之晨。
开讲设斋。
逮贞观初年。
以琬戒素成治。
朝野具瞻。
有召敕为皇太子及诸王等。
受菩萨戒。
故储宫以下。
师礼崇焉。
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又别敕。
延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
受戒。
椒掖问德禁中。
授纳法财。
日逾填委。
而钦若自守。
不顾有馀。
䞋施所资。
悉营功德。
寻敕于苑内德业寺。
为皇后写见在藏经。
并委监护。
昔育王再集于周时。
今琬定宗于唐世。
厥致齐焉。
然其苦节自修。
言为世范。
僧尼从受具戒者。
三千馀人。
王公僚佐。
爰及皂隶。
从法归戒者。
二十馀万。
左仆射萧瑀兄弟。
人伦藻镜。
久厌时烦。
每咨法华会三之旨。
龙树明中之教。
沉吟移景。
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临终委命。
召为历劫师资。
大将军薛万彻昆季。
并及母氏。
并钦崇戒约。
蔬素形终。
琬致书皇太子。
请少杀生。
东宫内外。
咸减肉料。
则历长命久。
仁育斯隆。
三顺气者如经不杀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阳之时。
万物尽生。
宜育群品。
用答冥造。
如经年三月。
六斋能洁六根。
便资五福。
伏愿遵行。
受持斋戒。
登即下诏断杀。
起于三月。
尽于五月。
琬以仁育兼济。
乃上启更延。
帝又特听。
尽于岁暮。
贞观十年杪冬遘疾。
又致启东宫。
累以大法。
又上遗封表。
又遗诫门人。
在于道检。
言极详切。
读者垂泪。
遂以腊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
皇储哀恸。
天子下诏。
情深恻悼。
赐物斋殡。
须由天府。
特进萧瑀太府。
萧璟宗正。
李伯药。
詹事杜正伦等。
并亲奉戒约。
躬尽哀礼。
后旋殡山寺。
幢盖相映。
香华蔽空。
从者如云。
众盈数万。
前傧远达于终南后尘犹继于城阙。
四十里间。
皂素充道。
弟子等五百馀人。
奉遵遗旨。
依法阇维。
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19 【介绍】: 唐徐州彭城人,世居京兆武功,字肇仁。
隋末为晋阳令,与李世民友善,共筹划起兵。
高祖即位,授民部尚书。
因官位不及裴寂,有怨言。
家中召巫者为厌胜之法,被人诬告谋反,高祖命裴寂、萧瑀问状。
李世民、萧瑀皆为之辩白,不听,竟从寂言枉杀之,籍没其家。
刘林甫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9 【介绍】: 唐魏州观城人。
高祖武德初为内史舍人,与萧瑀等撰定律令。
擢中书侍郎,封乐平县男。
太宗贞观初迁吏部侍郎。
时天下初定,州府以赤牒授官,至是令悉集吏部,林甫随才铨录,咸以为宜。
释法喜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襄阳李氏子也。
七岁出家。
依颢禅师。
住禅定寺。
奉侍积久。
恭恪自持。
而颢专脩定业。
将终之前一夕。
所居房壁无故而崩。
颢曰。
依报已乖。
吾其去矣。
遂端坐而瞑。
喜时尚为沙弥。
因入荆州青溪寺服劳清众。
夜则然薪诵经。
虽兼诸部而所宗。
惟法华每于食顷辄暗尽一卷。
馀则常在三昧。
稍涉昏散则复温习。
仁寿间。
诏仍隶禅定寺监护佛牙舍利。
久之誓转法华经一千部。
以追严先师颢公灵爽。
晨霄系心满八百部。
而益以加厉。
寺僧有见白牛驾宝车入喜房者。
随踪迹之无有也。
且勤于周赡疾苦。
处身屎尿中不问。
武德四年。
右仆射萧瑀建津梁寺于蓝田迎居之施者填委。
晚营骊山南阜以老焉。
贞观六年。
染微恙。
十月十二日。
告弟子曰。
无常已至。
慎勿嚣扰。
时时唱云。
三界虚妄。
但是一心。
俄林北有音乐车马声。
喜闻而咄曰。
久舍果报。
如何更生乐处耶。
乃入定须臾声止。
香气充室。
夜五鼓矣。
端坐而卒。
寿六十一。
初喜于贞观之元。
其所在处。
每致火焰之瑞。
又尝游山预定葬地。
及是凿龛以藏。
明日且行。
而夜大雪。
所积馀尺许。
而所被仅二里。
行至中道其神凭弟子语曰。
吾欲施尸众生。
如何埋我而违本愿乎。
故但露置龛中不成葬而颜色久不变坏。
宋公㻦睹而嗟异焉。
后偶举衲衣。
视之则皆枯骸。
所全者独头顶尔。
是非其本愿然欤。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习禅四
释法喜。
俗姓李。
襄阳人也。
七岁出家。
颢禅师为其保傅。
颢道素温赡有闻同侣。
后住禅定。
将终前夕。
所居房壁自然外崩。
颢曰。
依报已乖。
吾将即世。
于是端坐闭目。
如有所缘。
奄然而卒。
初不觉也。
自喜恭恪奉侍积经载纪。
而颢专修定业略于言诲。
便以观量知人。
审喜机度。
事逾先习不肃而成。
钻仰景行惟德是辅。
荆州青溪山寺四十馀僧喜为沙弥。
亲所供奉。
昼则炊煮薪蒸。
夜便诵习经典。
山居无炬。
燃柴取明。
每夕自课诵通一纸。
如是累时。
所缘通利。
虽学诸经部类。
而偏以法华为宗。
常假食息中间兼诵一卷。
馀则专以禅业系念在前。
才有惛心便又温故。
仁寿年内。
文帝敕召追入京师住禅定寺。
供礼隆异。
俭行为先。
接抚同伦。
谦虚成德。
爰有佛牙舍利。
帝里所珍。
檠以宝台处之上室。
瑰宝溢目非德不知。
大众以喜行解潜通幽微屡降。
便以道场相委任其监护。
喜遂纲维供养日夕承仰。
又以颢师去世。
意欲冥被灵爽。
愿诵千遍法华。
因即不处旧房。
但用巡绕寺塔。
行坐二仪誓穷本愿。
数满八百精厉晨宵。
系心不散觉转休健。
同寺僧者见有白牛驾以宝车入喜房内。
追而观之了无踪绪。
方知幽通之感有遂教门。
而卑弱自守营卫在初。
诸有疾苦无论客旧。
皆周给瞻问亲为将疗。
至于屎尿脓吐皆就而𠲿之。
然则患疾之苦。
世所同轻。
而喜都无污贱。
情倍欣怿。
以为常业也。
致有远近道俗带疾相投。
皆悦慰其心终其报类。
或有外来问疾。
并为病者陈苦。
有问其故。
喜云。
病人缠恼来问致增故耳。
武德四年。
右仆射萧瑀
于蓝田造寺名津梁。
夙奉徽风嘉其弘度。
召而居之。
时属运开犹承饥荐。
四方慕义相次山门。
便减撤衣资用充继乏。
禀归行务众所宗焉。
凡有迟疑每为销释。
并会通旨理畅显神心。
而为行沈密卒难备纪。
传者尝同游处。
故略而述之。
后乃屏退自资。
超居众伍。
骊山南阜乡号卢陵。
即九纪之故墟也。
北负露台之岭。
南对赫胥之陵。
交涧深林。
仙贤是集。
即卜而宅之。
乃有终焉之志。
笃励子弟诱导山民。
福始罪终十盈八九。
贞观初年。
夜涉其半。
见有焰火数炬从南而来正趣山舍。
僧俗惊散。
虑是贼徒以事告喜。
喜曰。
此应无苦。
但自修业。
及至寻顾不知所由。
其居处降灵皆此类也。
六年春创染微疾。
自知非久。
强加医疗终无进服。
至十月十二日乃告门人。
无常至矣。
勿事嚣扰。
当默然静虑。
津吾去识。
勿使异人辄入房也。
时时唱告。
三界虚妄但是一心。
大众忽闻林北有音乐车振之声。
因以告之。
喜曰。
世间果报久已舍之。
如何更生乐处。
终是缠累。
乃又入定。
须臾声止。
香至充满。
达五更初端坐而卒。
春秋六十有一。
形色鲜洁如常在定。
初平素之日历巡山崄。
行见一处幽隐可为栖骸之所。
命弟子示之。
及其终后寺僧属其仪貌端峙。
不忍行之。
凿山为窟将欲藏瘗。
尔夕暴雪忽零有馀一尺。
周回二里蔽于山路。
遂开行送。
中道降神于弟子曰。
吾欲露尸山野给施众生。
如何埋藏违吾本志。
雪平荒径可且停行。
众不从之乃安窟内。
经久俨然都无摧腐。
宗国公亲往观之。
神色如在。
叹善而归。
尔后怪无损坏。
遂举其纳衣。
方见为物所啖。
头项已下枯骨鲜明。
详斯以论。
寔本愿之所致耳。
且喜学年据道。
事仰名师。
青溪禅众天下称最。
而亲见奉养。
故得景行成明日光声采加以敬慎戒约。
闻即依行。
计业分功步影而食。
时少觉差必虚斋而过。
晦望忏洗清心布萨安恤贫病固是常宜。
衣弊食粗诚其恒志。
轻清拯济见美东郊矣。
释知苑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五
幽州沙门知苑。
精练有学识。
隋大业中发心造石字一切经藏以备法灭。
既而于幽州西山凿岩为石室。
即磨四壁而以写经。
又取方石别更磨写。
藏诸室内每一室满。
即以石塞门镕铁锢之。
时隋炀帝幸涿郡。
内史侍郎萧瑀皇后弟也。
性笃信佛法以其事白后。
后施绢千匹。
施绢五百匹。
朝野闻之争共舍施。
故苑得以成功。
苑常以役匠既多道俗奔凑。
欲于岩前造木佛堂并食堂寐室。
而念木瓦难办。
恐繁经费未能起作。
忽一夜暴雨雷电震山。
明旦既晴。
乃见山下有大木松柏数千万。
为水所漂积于道次。
道俗惊骇不知来处。
于是远近叹服。
苑乃使匠择取其木。
馀皆分与邑里。
邑里喜愧而助造堂宇。
顷之毕成如其志焉。
苑所造石经已满七室。
以贞观十三年卒。
弟子犹继其功焉。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僧顺。
贝州人。
习学涅槃。
文疏精覈。
志勤策立。
堪胜艰苦。
常乐弘法于囹圄中。
无缘拘絷假诉良善。
文书既效方便雪他。
投身桎梏情志欣泰。
监狱者悯斯厄苦将欲解免。
方取经疏铺舒详读。
旁为囚隶说法劝化。
事本无踪还蒙放释。
出狱之日犹恨太早。
有问其故。
答曰。
吾闻诸圣地狱化生。
虽不逮彼且事微辙。
开皇隆法。
杖步入关。
采访经术住玄法寺。
及后造塔。
敕召送舍利于宋州。
初到宋城。
市中古井由来咸苦。
水色又赤。
无敢尝者。
及舍利至。
色忽变白味如甜蜜。
至造塔所。
初放赤光又放白光通照寺内。
七日辰时天雨白花。
如雪不落纷纷满空。
及下塔时。
白鹤九头飞翔塔上。
下函既了。
方乃北逝。
顺后还京游寻行业。
唐运初兴巡栖山世。
年既迟暮欲事终心。
行至霸川骊山南足。
遇见古寺。
龛窟崩坏形像纵横。
即住修理。
先有主护。
乃具表请武皇特听。
遂得安复。
今之津梁寺是也。
仆射萧瑀
为大檀越。
福事所资咸从宋国。
僧众济济有伦理焉。
顺后卒于住寺。
春秋八十馀矣。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读诵篇第八
释慧铨。
姓萧氏。
今特进宋公瑀之兄子也。
父仕隋为梁公。
祖即梁明帝矣。
性度恢简志用冲粹。
姑即隋炀之后也。
自幼及长恒在宫阙。
慕乐超世无因自达年既冠成。
帝乃尚以秦孝王女为妻。
非其愿也。
事不获已。
时行伉俪。
及妻终后方遂夙心。
以郑氏东都预兹剃落。
及武德初岁。
方还京辇住庄严寺。
广听众部。
而以摄论为心。
颇怀篇什尤能草隶。
随笔所被用为模楷。
故经题寺额。
咸推仰之。
兄钧任东宫中舍。
文才之举朝廷攸属。
每岁春秋相携岩岫。
触兴题篇连句同韵。
时以为难兄弟也。
又弟智證。
出家同住。
即宋公之兄太府卿之子也。
略荣位之好欣怀道业。
勤勤自课无择昏晓。
證与兄铨相次而卒。
以家世信奉偏弘法华。
同族尊卑咸所成诵。
故萧氏法华。
皂素称富。
特进撰疏。
总集十有馀家。
采掇菁华揉以胸臆。
勒成卷数常自敷弘。
时召京辇名僧。
指摘瑕累。
或集亲属僧尼。
数将二十。
给惠以时四事无怠。
故封禄所及惟存通济。
太府情好读诵为先。
故生至终诵盈万遍雇人抄写总有千部。
每日朝参必使傧者执经在前。
至于公事微隙。
便就转读朝伍仰属以为绝伦。
自释化东传。
流味弥远。
承受读诵世罕伊人。
萧氏一门。
可为天下模楷矣。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