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神会

相关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8—799 【介绍】: 唐僧。
涿州巨鹿人,俗姓刘。
幼出家,后于永泰寺纳戒。
至洛阳,谒荷泽神会,得悟玄理。
游方至荆州,挂锡国昌寺,传法于荆楚间。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钜鹿镏氏子也。
蚤岁从乡里永泰寺薙落。
既纳具。
游方至洛。
荷泽会禅师
开悟玄理。
抵江陵偶憩瓶锡于古寺中。
樵者谓曰。
此国昌寺也。
久废矣。
苟有道者居之。
即檀施可致也。
觉因葺漏起仆。
日分卫以接过客。
未几。
遂成法社。
郡牧节使崔尚书。
愿迎入城。
觉谢不起。
贞元十五年终。
寿九十。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行觉。
姓刘氏。
钜鹿人也。
稚岁英敏立不易方。
负志出家亲难沮劝。
早投本部永泰伽蓝受业。
纳戒后于洛都遇会禅师开悟玄理秉心矫迹。
游方见江陵古寺殿宇摧堕阒而无人。
觉卸囊挂锡。
明日见樵夫。
惊怪言。
此是国昌寺。
废已三周。
将知人事相因道从缘会。
学者至矣。
乡人来矣。
郁成一寺。
时节使崔尚书请召入城。
谢而不赴。
檀施继臻。
乃兴盛化。
贞元十五年告终。
年九十二。
荆楚之人营塔焉。
又南岳山释皓玉者赵氏之子上党人也。
出尘于法清寺。
后于荷泽会下大明心印。
入岳中兰若养道。
衡阳太守王展员外倾重。
终时年八十馀。
兴元中入塔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816 【介绍】: 唐僧。
太原文水人,俗姓武。
武则天侄孙。
七岁应童子举。
十三岁从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
玄宗开元间,参荷泽神会,得为执侍,传其法要。
后住庐州浮槎寺,览《大藏经》。
代宗大历五年,入京,参南阳忠国师。
八年,赐号大悲。
后历住汴州、润州。
宪宗元和五年,淮南节度使李鄘召居扬州华林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武氏。
太原文水则天皇帝诸孙也。
父宣洛阳令。
母夏侯氏。
梦神僧寄宝鉴。
表里莹然。
曰善护之。
及生而秀整可爱。
七岁诵习通利。
以童子举入官。
至十三。
擢太子通事舍人。
益进学不怠。
三教典籍。
窥览靡有遗。
然颇厌世故。
嗜空宗。
时洛下方盛荷泽神会之化。
坦往参焉。
遂见推许。
而命之执侍。
父母莫之沮。
天宝初。
谓坦曰。
吾有一句。
自初祖菩提达磨。
传之曹溪。
曹溪以传吾。
汝宜谛受。
毋令断绝。
兹吾将有难必去汝而它之焉。
未几果诏迁弋阳。
坦亦览藏经于庐州之浮查寺。
大历五年获以法眷礼。
见南阳忠国师于京帅。
忠公为奏得玺书。
赐号大悲。
时相国田公神功方帅汴。
坦就以行化。
殊见祗待。
乃循维扬六合而下。
忽闻空中有声曰。
吾与汝开心地。
即睹菩萨像。
如文殊者。
以手按其颈曰。
此其印验也。
视之有指痕四皆赤色。
久不灭。
润之金山。
有云气。
能毒人至死。
盖穴之蛰龙致然。
至是而弭。
亦坦尝旅次其间云。
俄庵江阴之定山。
夜闻赞叹声。
察之二白龟也。
又白蛇数丈。
祈受戒忏悔。
寓吴兴。
造兰若于林山。
或见三丈夫衣金紫。
美其壮丽。
元和五年。
相国李公鄘治广陵。
素严刻少恩。
遇坦绝宽厚。
馆之华林寺。
寺有吴将张辽墓。
尤舞妖祟。
坦居之。
恬无所忤。
十年有二胡人。
自称龟兹国使。
致国命请坦。
然竟不知何从来也。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众以荷泽忌营斋。
坦别众曰。
吾赴远请已。
七月染微疾。
九月八日乃终。
塔葬郡之驯翟坊南冈。
寿一百八。
腊八十四。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灵坦。
姓武氏。
太原文水人也。
则天太后侄孙。
父讳宣。
洛阳县令。
母夏侯氏。
初妊坦也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
且曰。
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
及诞亲无所苦。
年甫七岁诵习毕通应童子举。
十三从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
如是悦学不休。
三教之书弥增洞达。
然而恒嗟朽宅誓入空门。
已备大乘之资粮。
终到涅槃之境域。
于时洛都盛化荷泽寺神会禅师也。
方遮普寂之光渐没秀师之道。
坦往参焉。
施善诱顿见其心。
默而许之。
容其执侍。
父母不能回其意飞飏莫系始末研磨得破疑滞。
天宝初载召坦曰。
吾有一句是祖祖相传至曹溪。
曹溪付吾。
汝谛受之。
吾当有留难。
遂辞游方焉。
未几果敕移会于弋阳。
坦遂向庐州浮槎寺览大藏经。
后闻忠国师自南阳诏入。
于大历五年礼觐之。
八年欲出关。
忠奏曰。
此人是贫道同门。
神会弟子敕赐号曰大悲。
兼赍墨敕。
行化至梁园。
时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
适维扬六合方叹大法凌夷。
忽闻空中声云。
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
与汝印验。
令举项以掌按之寻。
观有四指赤痕。
其印迹恒现。
又止润州江中金山。
今泽心也。
其山北面有一龙穴。
常吐毒气如云。
有近者多病或毙。
坦居之毒云灭迹。
又于江阴定山结庵。
俄闻有赞叹之声。
视之则白龟二。
坦为受归戒。
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
亦为受戒忏悔。
如是却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
有三丈夫衣金紫。
趋步徐正称叹。
道场唯善。
村落之民多弃罟网。
元和五年相国李公鄘之理广陵也。
以峻法操下刚决少恩。
一见坦郑重加礼。
召居华林寺。
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
寺僧多为鬼物惑乱。
坦居愀然无眹矣。
又扬州人多患山妖木怪之所荧惑。
坦皆遏禦焉。
人争归信。
至十年忽见二胡人。
称自龟兹国来彼无至教。
远请和尚敷演。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于荷泽忌斋告众。
吾赴远请。
七月示疾。
九月将灭。
斯预告也。
至季秋八日果寂尔而终。
迁塔于扬州西驯翟坊之南冈。
越州掾郑詹建塔。
报龄一百八岁。
僧腊八十四焉。
坦即曹溪之孙。
荷泽之子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灵坦。
姓武氏。
太原文水人也。
则天太后侄孙。
父宣洛阳令。
母夏侯氏初妊坦也。
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
且曰。
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
及长参神会禅师
大历八年行化至梁园。
时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
适维扬六合方叹大法凌夷。
忽闻空中声云。
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
曰与汝印验。
令举顶以手按之。
寻观有四指赤痕。
其印迹恒见。
又止润州金山。
其山北面有一龙穴。
常吐毒气如云。
有近者多病或毙。
坦居之毒云灭迹。
又于江阴定山结庵。
俄闻有赞叹之声。
视之则白龟二。
坦为受归戒。
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
亦为受戒忏悔。
如是却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
有三丈夫衣金紫。
趋步徐正称叹道场。
元和五年居华林寺。
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
寺僧多为鬼物惑乱。
坦居之愀然无眹矣。
又扬州人多为山妖木怪之所荧惑。
坦皆遏禦焉。
至十年忽见二胡人。
自称龟兹(音丘慈)国来。
彼无至教。
远请和尚敷演。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告众将赴远请。
至季秋八日卒。
寿一百八。
僧腊八十四。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武。
太原文水人。
则天太后侄孙。
父讳宣。
洛阳县令。
母夏侯氏初妊坦。
梦神僧授与宝鉴。
表里莹然。
且曰。
吾以此寄汝。
善保护之。
及诞。
亲无所苦。
年甫七岁。
诵习毕通。
应童子举。
恒嗟朽宅。
誓入空门。
于时荷泽寺神会禅师
洛都盛化。
坦往参焉。
施善诱。
顿见其心。
天宝初载。
召坦曰。
吾有一句。
是祖祖相传至曹溪。
曹溪付吾。
汝谛受之。
吾当有留难。
遂辞游方焉。
未几果敕移会于戈阳。
坦遂向卢州浮槎寺。
览大藏经。
后闻忠国师。
自南阳诏入。
于大历五年礼觐之。
八年欲出关。
忠奏曰。
此人是贫道同门。
神会弟子。
敕赐号曰大悲。
兼赍墨敕。
行化至梁国。
时相国田公。
神功供养。
逦迤适维杨六合。
方叹大法凌替。
忽闻空中声云。
开心地。
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
与汝印验。
令举顶以掌按之。
寻观有四指赤痕。
其印迹恒现。
又止润州江中金山。
今泽心也。
其山北面。
有一龙穴。
常吐毒气如云。
有近者多病或毙。
坦居之。
毒云灭迹。
又于江阴定山结庵。
俄闻有赞叹之声。
视之则白龟二。
坦为受归戒。
又见二大白蛇。
身长数丈。
亦为受戒忏悔。
后往吴兴林山。
造一兰若。
有三丈夫。
衣金紫。
趋步徐正。
称叹道场唯善。
村落之民。
多弃罟网。
元和五年。
相国李公鄘。
召居华林寺。
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基。
寺僧多为鬼物惑乱。
坦居。
湫然无朕矣。
又杨州人。
多患山妖水怪之所荧惑。
坦皆遏禦焉。
人争归信。
至十年。
忽见二僧人。
称自龟兹国来。
彼无至教。
远请和尚敷演。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于荷泽忌斋告众。
吾赴远请。
至季秋八日。
果寂而终。
迁塔于杨州西驯翟坊之南冈。
越州掾郑詹建塔。
报龄一百八岁。
释光宝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北京周氏子。
幼失怙恃。
遂从空寂之学。
凡禅林靡下参扣。
初见神会禅师于荷泽。
泽问云。
汝何名。
答云光宝。
泽云汝名光宝。
名以定体。
宝即己有。
光非外来。
纵汝意用。
而无少乏。
长夜蒙照。
而无间歇。
汝还信否。
答云信则信矣。
未审光之与宝。
同耶异耶。
泽云光即宝。
宝即光。
何有同异之名乎。
答云。
眼耳缘声色时。
为复抗行。
为有回互。
泽云抗互且置。
汝指何法。
为声色之体乎。
答云。
如师所说。
即无有声色可得。
泽云汝若了声色体空。
亦信眼耳诸根。
及与凡圣。
平等如幻。
抗行回互。
其理昭然。
始茅茨隐于沂水之蒙山。
而鄫费被其化。
慎邑大夫。
为辟静室于兖州。
时尚书王公僚帅兖。
每迎入府治供养。
奏署静室额宝真。
瓶锡交拥。
元和二年示寂。
享年九十二。
释智满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康。
洛阳人。
为童儿。
见其家营佛会。
意乐之。
即投颍川龙兴寺落䰂受具。
适闻洛阳神会禅师法席之盛。
即往趋之。
获心要。
南游到黄山。
值人之采黄连者。
满问曰。
此地名何。
当属何郡。
曰。
黄连山也。
属宣城。
然多虎。
愿师镇重以禳厌之。
满乃焚香祷于佛。
虎灾由是弭息。
遂于灵阳泉上结茅而居。
卒成大丛席。
俄寂。
春秋九十一。
永贞元年塔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7—808 【介绍】: 唐僧。
并州太原人,俗姓周。
幼出家,入禅林,广求名师。
荷泽神会而明法。
后于沂州蒙山结庵居之。
兖州节度使王僚请入州行化,居宝真院。
从学者颇众。
曾注《肇论》二卷。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光瑶。
姓周氏。
北京人也。
幼钟荼蓼都不胜情。
誓志出家。
舍讲肆入禅林。
凡向宗师悉从求益。
末遭会禅师
金[镙-糸+拱]抉瞙明视十方。
后到沂水蒙山结草成庵。
怡然宴坐。
郐费之人翕然从化。
时慎邑大夫知重首创禅宫。
次兖州节使王僚尚书躬请入州行化。
奏著额号宝真。
学侣憧憧多沾大利。
元和二年示灭。
享年九十二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2—793 【介绍】: 唐僧。
河南洛阳人,俗姓高。
年二十八,投师习学,住洛阳同德寺。
精律典,复归信禅宗,从荷泽神会付授心印。
后志历四方,周游天下名山。
德宗时,将精简僧尼,无名上表直谏,事遂止。
贞元六年,往游五台山。
卒于佛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高氏。
其先渤海人。
祖有宦游洛阳者。
因家焉。
年二十八。
隶同德寺出家。
始研律部。
既而以禅宗之盛。
获记莂于荷泽会公
先是每谓人曰。
吾法必待无名者。
然后付之。
及是而果信。
乃周历遍揽。
以极其造诣。
而名之志得矣。
贞元初。
朝士鲜于叔明。
令狐峘。
劝上。
料简天下僧尼。
以利百姓。
名闻之遽上疏谏。
事遂寝。
流叔明峘海南。
六年杖锡五台。
九年十二月十二日。
方赴中食于佛光寺。
食先毕。
凝然趺坐。
不动。
撼之则已化去矣。
春秋七十二。
腊四十三。
十一年阇维。
敛舍利升许。
泽潞节度使李抱真。
建塔以葬。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无名。姓高氏。渤海人也。祖宦今西京。乃为洛阳人矣。冲孺之龄举措卓异。口不哜辛血性不狎諠哗。邈矣出尘。故难留滞。年二十八若瘦雁之出笼。投师习学依随隶同德寺。及精律藏解一字以无疑闻有禅宗思千里而请决举领整裘开扃见路。辞飞笔健思若涌泉。因随师游方访祖师之遗迹。得会师付授心印会先语诸徒曰。吾之付法无有名字。因号无名也。自此志历四方周游五岳。罗浮庐阜双峰𡷗公铝岭牛头剡溪若耶天台四明罔不询问。风格高远神操朗澈。博识者睹貌便伏。僻见者发言必摧时德宗方纳鲜于叔明令狐峘料简僧尼事。时名有表直谏并停。寻时鲜于叔明令狐峘等流南海百姓。至贞元六年往游五台居无定所。九年十二月十二日于佛光寺。先食讫俨然坐化。春秋七十二。腊四十三。十一年阇维获舍利一升。泽潞节度使李抱真。建塔于佛光寺。贞元六年庚午岁也。或云名著疏解弥陀经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韩氏。
慈州人。
少商贾逐什一利。
忽自悔。
依汴京相国寺洪思法师出家。
登具后。
访道嵩少。
神会禅师于洛下。
疑情顿释。
受印可。
后遁太行山马头峰下。
褚墩戍将王文信。
唱众构宇。
以说法匡徒。
刺史李亚卿。
邀入城不起。
元和六年示寂。
报龄八十九。
三月迁舆于塔。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又唐太行山释法如。
俗姓韩。
慈州人也。
少为商贾心从平准。
至今东京相国寺发心。
依洪思法师出家。
隶业偕通。
遂往嵩少间游于洛邑。
神会祖师授其心诀。
后登太行山。
见马头峰下可以栖神。
结茅而止。
有褚塾戍将王文信。
率众建精庐焉。
刺史李亚卿中丞命入城。
不赴示寂。
报龄八十九。
元和六年三月迁塔云。
共 17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