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明解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8—762 【介绍】: 唐僧。广陵人,俗姓吴。九岁出家,及冠受具足戒。居馀杭宜丰寺。禅诵之暇,辄赋诗歌。与朱放、张籍、皇甫曾等为尘外友,酬赠甚多。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7—762 诗僧。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9岁出家,13岁削发。从扬州僧法慎学相部律,造乎精微。初住越州会稽山南悬溜寺,常与僧友讨论佛教义谛。后住扬州庆云寺,复住余杭宜丰寺。曾著《法性论》,探究佛理。工诗什,与当时诗人皇甫冉、独孤及、李纾、朱放、张继、张南史、陆羽、严维、皇甫曾、徐嶷等为诗友,常相互唱和,过从颇频。代宗宝应元年(762)十月,卒于杭州龙兴寺,36岁。事迹见《毗陵集》卷九《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宋高僧传》卷一五。其诗以写山林禅居生活及与诸诗友酬寄赠送之作为多,诗风自然淳和,格律清畅,颇为人所称道,高仲武曾将其诗收入《中兴间气集》,刘禹锡称其为江左诗僧“导其源”(《澈上人文集纪》)。有《灵一诗集》1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七》著录,今存,有明朱警刊《唐百家诗》本、清江标刊《唐人五十家小集》影宋书棚本,另有明抄《唐人诗集八种》本,分为上下二卷。《全唐诗》编其诗为1卷,凡42首又2句。除一首与护国互见之诗外,皆为近体诗。
唐诗汇评
灵一(727—762),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九岁出家,十三削发。初师扬州法慎,后居若耶溪云门寺,又徙杭州宜丰寺。与李华、朱放、李纾、张继、皇甫冉、张南史、严维等为尘外之交,讲德论道,朗咏终日,酬和甚多。终于杭州龙兴寺,独孤及为撰塔铭。有《灵一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生广陵吴氏。九岁即薙落。弱冠受具。遂习毗尼有成效。家本货殖。诸昆弟以侈靡相尚。一独纳衣锡杖自若。始从惟扬法𫺤师学相部律。又依禅者隐空乾靖于会稽山南悬溜寺。以讨论第一义谛。或游庆云寺及馀杭之宜丰寺。而足迹不入俗姓之门。天台道土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皆引分愿交。扣襟尚友。其所尤善者。慧凝明幽灵祐昙一义宣。诚同门之三益。住世之四衣矣。然工辞章。乐吟咏。既著法性论。或遇良辰胜境。必掇笔申楮。以遣兴趣。好事者录之。名间气集。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示灭于杭州之龙兴寺。寿三十五。弟子以遗命。行阇维法。树浮图。以表其地。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反。相与悼梁木之坏。虑陵谷之迁。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灵一。
姓吴氏。
广陵人也。
神清气和方寸地虚。
与大和元精合其纯粹。
年肇九岁僻嫌朽宅决入梵园。
堕息慈之伦禀出家之制。
暨乎始冠受其具足。
学习无倦律仪是修。
示见谈笑。
明解脱。
示人文艺以诱世智。
初不计身中有我我中有身。
德全道成缘断形谢。
以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寂灭于杭州龙兴寺。
春秋三十五。
凡满十五安居。
临终顾谓弟子行茶毗法树小浮图焉。
时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县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
相与悼梁木之既坏。
虑陵谷之当迁。
后之人礼应真之塔婆。
昧应真之德行。
故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也。
一家富货殖。
既而削发。
推千金之产。
悉让诸孤昆弟。
所取者惟纳衣锡杖。
自尔叩维扬法慎师学相部律。
造乎微而臻乎极。
友善者慧凝明幽灵祐会稽昙一晋陵义宣同门三益作者七人也。
一咳唾尘境继日经行。
宴坐必择山椒树下。
初舍于会稽山南悬溜寺。
接禅者隐空乾靖讨论第一义谛。
或游庆云寺。
复居馀抗宜丰寺。
寺邻生丹山。
门对佳境囧然独往。
暴风偃山正智不动。
巨浪沃日浮囊不飘。
于是著法性论以究真谛。
此一之了语也。
每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入无间兴含飞动。
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
必能缀之。
无愧古人。
循循善诱门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纳膏雨焉。
一迹不入族姓之门。
与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
讲德味道朗咏终日。
其终篇必博之以文约之以修。
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药焉。
一居寺高隅。
初无井泉。
一旦呀然而涌喷金砂之溜于庭之左右。
挹之弥清𣂏之无竭。
盖精至之感矣。
诗行于世。
有选其尤者入间气集焉。

作品评论

独孤及《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
(灵一)肤清气和,方寸地灵,与自然妙有合其纯粹……骚雅之遗韵,陶、谢之缺文,公能缀之。
《宋僧传•灵一传》
(灵一)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
唐才子传
(灵一)尤工诗,气质淳和,格律清畅……与皇甫昆季、严少府、朱山人、彻上人等为诗友,酬赠甚多。刻意声调,苦心不倦,骋誉丛林。
《唐诗品》
一公诗虽复剪刻,弥精律调,要之泓泛微波,未胜皎然,而净密之致,终当独步。如“月影沉秋水,风声落暮山”,又“水容愁暮急,花影动春迟”,又“孤烟生暮景,远岫带春辉”,皆有雅思可采。林居静僻,游心象外,固宜有尔,然超悟会心,尚在烟花山水之间,未能了入真境。
唐诗镜
(灵一为)越中云门寺律师,持律甚严,以清高为世所推,尤善声诗,与刘长卿、皇甫冉、严维相倡和。
释宝袭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贝州人也。出家为雍州三藏僧休法师之弟子。年十八。即宗智度论声动时杰。开皇十六年。诏补大论众主。仍于通化寺。四时开化。仁寿置塔诏送舍利于嵩州嵩岳寺。久之。又送于邢州沈爱寺。灵瑞见别传。文帝升遐建禅定道场。蒙召供养。武德末。卒于所住。春秋八十矣。弟子昙恭明洪皆善先业。恭于贞观初。充济法上座。后入弘福知普光寺任。洪亦入普光知浴事月再浴僧。且志生内院。
续高僧传·卷第十二 义解篇八
释宝袭。
贝州人。
雍州三藏僧休法师之弟子。
休聪达明解神理超逸。
齐末驰声广于东土。
周平齐日。
隐沦本州。
天元嗣立创开佛法。
休初应诏为菩萨僧。
与遵远等同居陟岵。
开皇七年召入京辇住兴善寺。
袭十八归依诵经为业。
后听经论偏以智度为宗。
布响关东高问时杰。
从休入京训勖为任。
开皇十六年。
敕补为大论众主。
于通法寺四时讲化方远总集。
逮仁寿造塔。
又敕送舍利于嵩州嵩岳寺。
初云雾暗合七日蒙昧。
袭乃擎炉发誓。
愿将限满下舍利时得见日采。
俄而所期既至。
天开光耀日当正午。
既副情望遂即藏翳。
末又送于邢州汎爱寺。
忽于函上见诸佛菩萨等像及以光明。
周满四面不可殚言。
通于二日光始潜没。
而诸相犹存。
及当下时又见卧像一躯赤光踊起。
袭欣其所感图而奉敬。
至文帝升遐起大禅定。
以名称普闻召而供养。
武德末年卒于住寺。
春秋八十矣。
有弟子昙恭明洪皆善大论。
恭少而机辩。
见解有名。
屡讲经论京室称善。
护法匡弼颇存圣言。
贞观初年。
敕徵为济法上座。
纲维僧务传芳季绪。
后召入弘福。
又令知普光寺任。
德为时须。
故轮转无定。
卒于任所。
洪亦以荣望当时绍宗师业。
召入普光。
时复弘法而专营浴供。
月再洗僧。
系踵安公。
归心慈氏云。
释道昂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魏郡人。未详氏族。从灵裕法师出家。于寒陵山寺。习华严地论。时以阐化。而志生安养。一日忽登报应寺之高座。手秉香炉。为四众受菩萨戒。举目见天人合沓。管弦繁会。有声曰。兜率陀天下迎。昂曰。天道轮回。不断生死。本祈心净土。如何此诚不遂耶。言讫天人即灭。乃见香华伎乐从西方来旋还顶上。昂呼大众曰。善自进脩。慎勿相负。香炉忽脱手而坠。竟端坐终于高座之上。春秋六十九矣。时贞观七年八月也。灵龛归葬寒陵之山。初昂畜一犬。聋而黠。每减所食子之。反昂终。犬亦失所在。又尝夜讲。堂宇暗冥。昂舒掌发光明睹毫发。或诘所从来。答曰。此在人恒有尔。何怪至是。将殡视其足文。成普光堂字。噫异矣 又相州沙门灵智者。亦裕公弟子也。于昂寔兄弟蚤年。屡于裕公轮下为都讲有声障邺间。晚遽屏绝章疏。专脩定业。贞观八年。终春秋七十五。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道昂。
未详其氏。
魏郡人。
履信标宗风神清彻。
独怀异操高尚世表。
慧解夙成殆非开悟。
初投于灵裕法师而出家焉。
裕神识刚简气岸云霄。
审量观能授其明训。
昂饮沐清化爱敬亲承。
岁积炎凉斋踪上伍。
常于寒陵山寺。
陶融初教纲领玄宗。
日照高山此焉收属。
讲华严地论。
稽洽博诣才辩天垂。
扣问连环思彻恒理。
而混斯声迹撝谦藏用。
幽赞之功谅拟前杰。
化物馀景志结西方。
常愿生安养。
履接成务故道扇漳河。
咸蒙惠泽。
后自知命极预告有缘。
至八月初当来取别。
时未测其言也。
期月既临。
一无所患。
问斋时至未。
景次昆吾。
即升高座。
身含奇相炉发异香。
援引四众受菩萨戒。
词理切要听者寒心。
于时七众围绕餐承遗味。
昂举目高视。
及见天众缤纷弦管繁会。
中有清音远亮。
告于众曰。
兜率陀天乐音下迎。
昂曰。
天道乃生死根本。
由来非愿。
常祈心净土。
如何此诚不从遂耶。
言讫便睹。
天乐上腾须臾远灭。
便见西方香花伎乐充塞如团云飞涌而来。
旋环顶上举众皆见。
昂曰。
大众好住。
今西方灵相来迎。
事须愿往。
言讫但见香炉坠手。
便于高座端坐而终。
卒于报应寺中。
春秋六十有九。
即贞观七年八月也。
道俗崩恸观者如山。
接捧将殡捡。
足下有普光堂等文字生焉。
自非道会灵章行符邻圣者。
何能现斯嘉应哉。
于斯时也遐迩嗟咏气结成阴。
坐既加趺掌文仰现。
预睹相迹悲庆相临。
还送寒陵之山。
凿窟处之。
经春不朽。
俨然如初。
自昂道素之声被于东夏。
慈润温柔德光攸属。
尝养犬一头两耳患聋。
每将自逐减食而施。
及昂终后便失所在。
又登讲之夜。
时属阴暗素无灯烛。
昂举掌高示。
便发异光朗照堂宇。
大众睹瑞怪所从来。
昂曰。
此光手中恒有耳。
何可怪耶。
其栖业隆深幽明感应。
诚不可度也。
故是道胜高世之人矣。
时相州有灵智沙门。
亦裕公弟子也机务亮敏著名当世。
常为裕之都讲。
辩唱明衷允惬望情。
加以明解经论。
每升元席。
文义弘远妙思霜霏难问锐指擅步漳邺。
故使四海望尘俱敦声教。
后便忽觉智涯难极法行须依徒设舟航终须舣棹。
即屏绝章疏更修定业。
步晷守心怀虚成务。
乞食头陀用清灵爽。
垂行物范光德生焉。
贞观八年终于邺下。
春秋七十有五。
后诸学行俭约。
附其尘者众焉。
僧慧頵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4—637 【介绍】: 隋唐时僧。建业人,俗姓张。张正见子。幼习儒业,长为道士,通符箓真文及算数禁劾等法。后转依佛法,陈宣帝太建中于同泰寺剃度为僧。陈亡,居江都华林寺。隋文帝开皇末,被召入京,得遍览诸经,归宗大乘。唐高祖武德中,住崇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俗姓张。
清河人也。
晋渡江居建邺。
世业儒。
蚤岁进艺庠塾。
父正见。
以文章檀名陈代。
自有集。
頵志必离谢尘累。
二亲以其不可夺。
而姑听其为道士。
未即薙落。
陈大业中。
因得以北校法华经。
入选恩获度。
住同泰寺。
二亲闻而喜之。
闾里眷属皆贺。
盖其初不知也。
陈亡。
止江都华林寺。
解法师
究成实论。
隋开皇末。
炀帝居晋邸。
就京师。
构日严寺。
盛𮞅海内硕德弘演。
頵与其间。
且得纵观异部。
博采新闻。
乃归宗龙树。
研中百般若惟识等论。
沙门智首道岳时相往来。
而律师玄琬。
尤加钦挹。
贞观十一年夏。
风疾屡作。
谓门人曰。
吾形势不久矣。
宜加敦勉。
无贻后悔。
又曰。
脱识神昏昧。
非时索食。
汝辈不可妄从。
以成末后之罪。
及瞑果索粥。
或告以斋时既过。
即嘿然而逝。
其年七月二十六日也。
春秋七十有四。
始凿穴于高阳原西。
以葬。
后徙南山丰德寺之东岩。
且勒铭于石龛云。
然其文无作者之名。
则澄照所作可知矣。
且其自叙以为。
予学年奉侍。
岁盈二纪。
专事持犯。
及游历四方。
以广闻见。
寔亦禀承于和尚尔。
续高僧传·卷第十四 义解篇十
释慧頵。
俗姓张氏。
清河人也。
有晋永嘉。
避地居于建业焉。
天性通简风神详正。
洽闻博达砥砺后贤。
昔在志学早经庠塾。
业贯儒宗艺能多具。
父正见有陈文国英彦所高。
自有别集。
嘉其欣奉释门。
悟其神宇将欲继世其业。
故有所志请。
并抑夺之和上识真日积情陈切至。
若不出家誓当去世。
乃恐其毕命。
且隶李宗。
既处静观权持巾褐。
遂授三五秘要符箓真文并算数式易禁劾等法。
神慧开明指掌通晓。
又旁询庄老三洞三清杨子太玄葛生内诀。
莫不镜识根源究寻支派。
末乃思其真际崇尚自然。
驻采练形。
终期羽化。
讨寻至理。
若响难追。
即密诵法华意归佛种。
未经时序文言并竟。
会陈帝度僧。
便预比挍。
太建年中便蒙敕度。
令住同泰。
剃落之后亲亲乃知。
既是官许即便称庆。
由附缁侣禀听众经。
后至前达日增荣唱。
隋降陈国北度江都。
又止华林栖遑问法。
解法师
成论名匠。
因从累载听谈玄义。
稽洽先闻更弘神略。
以道行成著缁素攸归。
开皇末年被召京寺。
于时晋王开信盛延大德同至日严。
并海内杞梓递互相师。
每日讲乘五轮方驾。
遂得通观异部遍览众传雠讨旧闻考定新轨。
陶津玄奥慧悟弥新。
深鉴诃黎漏文小道。
乃归宗龙树弘扬大乘。
故得中百般若唯识等论。
皆饮沐神化披阅文言讲导相仍用为己任。
时闲屏退成虑研思。
所诵法华通持犹昔并讲文义以为来习。
贞悫守正不妄参迎。
沙门智首道岳等。
并学穷稽古架业重霄。
饮德钦风留连信宿。
详议法律删定宪章。
欢笑而旋寻复造展。
武德之始。
皇姊桂阳长公主。
造崇义寺。
久崇戒范。
义而居之。
世属休明物情望重。
律师玄琓道张朝市。
行感紫宸气结风云。
游从龙象每事邀延。
叙言友敬而谦虚成治。
时复栖焉。
琓深戢机神弥隆致接故。
有出罪受戒。
常居元席矣。
贞观十一年夏末。
风疾屡增。
召门人曰。
形势不久将毕大辞。
宜各敦自爱。
不宜后悔。
恨福业未就。
以为虑耳。
乃割其冬服并用成之。
又曰。
若识神自课可有常规。
恐脱昏昧。
非时索食一无与法后将大渐。
时过索粥。
答曰。
斋时过矣。
便默然不言。
其临终奉正为如此也。
至其年七月二十六日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四。
葬于高阳原之西。
凿穴处之。
后又迁南山丰德寺东岩。
斲石为龛就铭表德余学年奉侍岁盈二纪慈诰温洽喜怒不形诲以行纲曲示纤密。
蒸尝御涉炎凉不倦。
初受具后。
性爱定门启陈所请。
乃曰。
戒净定明。
道之次矣。
宜先学律。
持犯照融然后可也。
一听律筵。
十有馀载。
因循章句遂欣祖习。
贞观初年。
拔思关表广流闻见。
乃跪陈行意。
便累余曰。
出家为道。
任从观化。
必事世善。
不可离吾。
因而流涕。
余勇意闻道。
暂往便归。
不谓风树易喧逝川难静。
往还十载遂隐终天。
悲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陕州安邑人,俗姓赵。隋炀帝大业中出家。太宗贞观中诏入翻经馆,与梵僧对译《千臂千眼经》。高宗永徽中又译《千啭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等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南)人。生卒年不详。唐初禅僧。初诵《楞伽经》千余遍不解,后谒六祖慧能而始得解悟。《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宣宗大中间禅僧。嗣归宗法常。后住五台山法华寺,自称大乘佛。《景德传灯录》卷一〇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智通。
姓赵氏。
本陕州安邑人也。
隋大业中出家受具。
后隶名总持寺。
律行精明经论该博。
自幼挺秀。
即有游方之志。
因往洛京翻经馆。
学梵书并语。
晓然明解
属贞观中有北天竺僧。
赍到千臂千眼经梵本。
太宗敕搜天下僧中学者。
充翻经馆缀文笔受證义等。
通应其选与梵僧对。
译成二卷。
天皇永徽四年复于本寺出千啭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一卷观自在菩萨随心咒一卷清净观世音菩萨陀罗尼一卷。
共四部五卷。
通善其梵字复究华言。
敌对相翻时皆推伏。
又云行瑜伽秘密教大有感通。
后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宗赜,俗姓孙,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南)人。称慈觉宗赜禅师,住真定洪济寺。为青原下十二世,长芦应夫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今录偈五首。
全宋文·卷三○三五
宗赜,俗姓孙,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少习儒业,年二十九出家,住真州长芦寺。久之,遂嗣长芦之席,大振云门之风。宗赜虽承传南宗顿旨,而实以净土自归,为净土教历代祖师之一。著有《禅苑清规》十卷。见《补续高僧传》卷一八,参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宗赜。
襄阳孙氏子。
父早亡。
母携还舅氏家鞠养。
长成习儒业。
志节高迈。
学问宏博。
年二十九。
幡然曰。
吾出家矣。
遂往真州长芦。
从秀圆通落䰂。
学最上乘。
未几。
秀去而夫继。
师得旨于夫。
遂为夫嗣。
而绍长芦之席。
一法窟父子。
接踵弘阐者三世。
云门之道大震。
江淮之间。
几无别响。
师上堂曰。
金屑虽贵。
落眼成瞖。
金屑既除。
眼在甚处。
拈拄杖曰。
还见么。
击香卓曰。
还闻么。
靠却拄杖曰。
眼耳若通随处足。
水声山色自悠悠。
启示明切如此。
师性孝。
于方丈侧。
别为小室。
安其母于中。
劝母剪发。
持念阿弥陀佛号。
自制劝孝文。
曲尽哀恳。
师虽承传南宗顿旨。
而实以净土自归。
至感普贤普慧二大士。
梦求入社。
其精诚可知矣。
其母临终。
果念佛吉祥而逝。
始卒数十年间。
以安养一门摄化。
缁白从化。
临终正念。
如其母者。
盖不知几何人。
师持勤匡道一念。
得自天性。
以言难及远。
往往托笔墨。
以致心焉。
其劝供养则曰。
若无有限之心。
则受无穷之福。
其劝坐禅则曰。
一切善恶。
都莫思量。
念起即觉。
觉之即失。
久久忘缘。
自成一片。
又曰。
道高魔盛。
逆顺万端。
但能正念现前。
一切不能留碍。
其警游谈则曰。
既乖福业。
无益道心。
如此游言。
并伤实德。
其警拨无则曰。
解法师
不通教眼。
虚头禅客。
不贵行门。
此偏枯之罪也。
又曰。
宗说兼通。
若杲日丽虚空之界。
心身俱静。
如琉璃含宝月之光。
可谓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众流入海。
总号天池。
其言意至。
味一脔可以知全鼎矣。
未详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