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拾得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名惠方。
道号超宗。
临江龚氏子。
出家禅居寺。
年十九试经得度。
具戒。
遍参知识。
晚入黄龙。
见死心禅师。
机缘有契。
遂留执待。
阅十有四年。
于时死心高视诸方。
以壁立险绝为方便。
学者莫可近傍。
鲜有投其机者。
独于广众中。
称师堪任正续。
以最后大事𢌿托之。
师膺记莂。
隐迹丛林。
而声价益高。
宣和中。
出世螺川之隆庆。
迁禾山。
宗风大震。
僧问。
如何是一印印空。
答曰。
想你摸索不著。
问。
如何是一印印水。
师曰。
湛湛地。
问。
如何是一印印泥。
师云。
前后相应。
问。
如何是死中活。
答曰。
照中有用。
问。
如何是活中死。
答曰。
用中有照。
问。
如何是死中恒死。
答曰。
照用临时。
问如何是活中恒活。
师曰。
平出。
死心和尚忌日。
僧问。
死心每举只履西归意旨如何。
师云。
还见么。
进曰。
即此见闻非见闻。
未审作么生见。
师曰。
若非见闻。
犹滞迹在。
问。
报德慇勤。
未审死心还赴也无。
师云。
言中有响。
僧云。
若然者。
顶门拶出金刚眼。
照破凌霄千万峰。
师云。
你且道只履西归作么生。
进云。
叶落归根。
来时无口。
师云。
只得一橛。
乃曰。
死心先师。
每好举只履西归话。
问衲子。
且巴陵和尚。
得法师忌日。
以三转语为报。
禾山今日因行不妨掉臂。
只以明只履西归话。
用报先师之德。
况此话古今难明。
诸方或谓之隐显。
或谓不可两个。
或谓唯此一事实。
若也如是。
殊未识祖师意旨。
诸人要见么。
浊中清清中浊。
勿谓麒麟生只角。
西行东。
向路不差。
大用头头如啐啄。
莫莫玄要。
灵机休卜度。
枢密徐公师川尝致三问。
师各以偈答之。
问曰。
洞山云。
拟将心意学玄宗。
大似西行却向东。
十二时中动转施为。
莫非是拟底心。
到此作么生别辨。
答曰。
拟将心意学玄宗。
妙用纵横触处涌。
捩转个中关棙子。
休论南北与西东。
问。
维摩经云。
佛以一音演说法。
或有怖畏。
或断疑者。
答曰。
或有怖畏或断疑。
双明一句绝针锥。
于斯切莫生忻厌。
觌面还须眼似眉间。
维摩经云。
众生病故我病。
即今他人病时。
为什么自己却不病。
答曰。
众生病故维摩病。
妙见全提越我人。
既了病源无个事。
何如出现宰官身。
龙图蒋公宣卿。
亦从之问道。
师居禾山十年。
迁豫章云岩。
建炎三年三月己酉示寂。
寿五十有七。
臈三十八。
火馀齿舌不烬。
舍利五色。
塔于寺之南天台。
师皃清悴。
而悟门超彻。
践履高妙。
圜悟禅师称其纵谈。
雷震波骇。
辨才出没。
电闪星飞。
而性理渊源。
极为奥妙。
真全才也。
世以为礭论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世称寒山子。
太宗贞观时人。
居天台唐兴县寒、暗二岩幽窟,时往还国清寺。
拾得交友。
好吟词偈、状类疯狂,以桦皮为冠,布襦木屐,人莫识之。
闾丘胤出守台州,往寺求之,寒山走归寒岩,入穴而去。
有《寒山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诗僧。
姓名、籍贯、生卒年皆不详。
早年周游四方,30岁后,长期隐居于台州始丰县(今浙江天台)翠屏山。
其地幽僻寒冷,暑天亦有雪,故又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
与台州国清寺僧丰干、拾得相善,时有过从。
喜作诗,有1篇1句,即题于树间石上。
据云禅僧灵祐、从谂曾见之,但无确据。
享年逾70岁,一说过百岁。
其生活时代,旧传闾丘胤《寒山子诗集序》以为太宗贞观间。
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證》卷二〇考定此序为伪作,并据《仙传拾遗》等记载,推定其应为玄宗先天至代宗大历、德宗贞元间人。
今人王运熙、杨明撰《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据其诗中所引禅语及五言诗之粘对规则,證定为中宗后所作。
宋高僧传》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
其诗多宣扬佛教轮回因果思想,亦杂有道教服食养气炼丹之说,且常讥刺世态人情,表述其对人生哲理之思考。
亦有抒写山林景致、隐逸情趣之作。
诗风浅显明白,多用俚语村言,语气诙谐,时含机趣。
自称曾作诗600首。
宪宗元和间,道士徐灵府(一说为僧道翘)从山林屋壁上录其诗300余首,编为3卷。
唐末禅僧本寂曾为作注,成《对寒山诗》7卷。
二书皆不存。
宋以后传本仅1卷,存诗300余首,版本较多,《四部丛刊》影印复宋本及有正书局影宋本较为通行。
今人有项楚、钱学烈等校注本数种。
全唐诗》存诗1卷。
另《宗镜录》、《五灯会元》等书中尚存逸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寒山,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唐诗僧,曾游历四方,行千万里,后居始丰县(今浙江天台)西之寒岩。
又称寒山子。
与天台国清寺诗僧拾得为友。
旧传为贞观时人,据近人考证,当玄宗时人,贞元中犹在世。
其诗通俗诙谐。
宣杨佛教出世思想,讽刺世态人情,近王梵志体。
有诗三百馀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百度百科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證,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寒山子者。
世谓为贫子。
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
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
号为寒暗二岩。
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
以为定止。
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
断巨竹为筒。
投藏于内。
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骂。
寺僧不耐以杖逼逐。
翻身抚掌呵呵徐退。
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屐。
或发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理。
初闾丘入寺访问寒山。
沙门道翘对曰。
此人狂病。
本居寒岩间。
好吟词偈言语不常。
或臧或否终不可知。
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
相聚言说不可详悉。
寺僧见太守拜之。
惊曰。
大官何礼风狂夫耶。
二人连臂笑傲出寺。
闾丘复往寒岩谒问。
并送衣裳药物。
而高声倡言曰。
贼我贼退。
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
复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
乃令僧道翘寻共遗物。
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二百馀首。
今编成一集人多讽诵。
后曹山寂禅师注解。
谓之对寒山子诗。
以其本无氏族越民唯呼为寒山子。
至有庭际何所有。
白云抱幽石句。
历然雅体。
今岩下有石亭亭而立。
号幽石焉。
神僧传·卷第六
寒山子者。
世谓为贫子。
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
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
号为寒暗二岩。
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
以为定止。
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
断巨竹为筒。
投藏于内。
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骂。
寺僧不耐以杖逼逐。
翻身抚掌呵呵徐退。
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屐。
或发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理。
初闾丘入寺放问寒山。
沙门道翘对曰。
此人狂病。
本居寒岩间。
好吟词偈言语不常。
或臧或否终不可知。
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
相聚言说不可详悉。
寺僧见太守拜之。
惊曰。
大官何礼风狂夫耶。
二人连臂笑傲出寺。
闾丘复往寒岩谒问。
并送衣裳药物。
而高声倡言曰。
贼我贼退。
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
复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
乃令僧道翘寻其遗物。
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二百馀首。
编成一集。
人多讽诵。
至有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之句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风狂之士。
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
号为寒暗二岩。
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
以为定止。
时来国清寺。
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
断巨竹为筒。
投藏于内。
若寒山子来。
即负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为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骂。
寺僧不耐。
以杖逼逐。
翻身抚掌。
呵呵徐退。
然发辞气。
归于佛。
理初闾丘入寺。
访问寒山。
沙门道翘。
惊曰。
大官何礼风狂夫耶。
二人连臂。
笑傲出寺。
闾丘复往寒岩谒问。
并送衣裳药物。
而高声倡言曰。
贼我。
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
复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缝。
泯然而合。
杳无踪迹。
乃令僧道翘。
寻其遗物。
唯于林间缀叶。
书词颂。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
抄录二百馀首。
今编成一集。
人多讽诵。
后曹山寂禅师注解。
谓之对寒山子诗。

作品评论

闾丘元《寒山子诗集序》
(寒山)出言成章,缔实至理,凡人不测,谓风狂子。
王舟瑶《跋寒山子诗集》
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馀首。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
彦周诗话
“若有人兮坐山楹,云衮兮霞缨。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难征。独惆怅而狐疑,蹇独立兮忠贞。”此寒山语,虽使屈、宋复生,不能过也。
《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至云“不烦郑氏笺,岂待毛公解”,又似儒生语。大抵佛语菩萨语也。今观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禅门偈语,不可复以诗格绳之。而机趣横溢,多足以资劝戒。
《东目馆诗见》
寒山、拾得诗冲口而出,半是藏身,半是醒世,别为一格,无以摹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南石文琇禅师。
儒释兼修。
宗说俱妙。
负超卓之才。
怀奇伟之气。
行中仁公。
住灵岩。
得和尚
犹慈明之黄龙也。
后和尚出世。
瓣香嗣公。
不忘所自。
初住苏之普门。
次灵岩。
三迁主万寿。
未几。
退隐吴淞之上日。
与山翁野老。
说无义语为乐。
而大忘人世也。
逮我明圣天子即位。
诏天下儒释道流深通文义者。
纂脩大典。
和尚应诏而起。
留京三年。
书完。
值国家建报恩大斋会。
和尚预焉。
居无何。
杭之住持缺席。
僧录日公。
举非南石和尚不可。
于是。
欣然遂行。
南州溥洽赠以诗云。
缁袍如水赴瑶京。
爱子相过双眼明。
岂有文章追李杜。
敢言传习到台衡。
青灯夜雨寒窗约。
黄叶秋风故国情。
见说生公还聚石。
扁舟早系阖闾城。
洪武十一年。
皇上以万机之暇。
悯念吾徒为佛弟子者。
鲜能精通教典。
深究禅学。
颁睿旨。
俾习般若心经。
金刚楞伽。
昼则讲演。
夜则坐禅。
务期晓达。
师因说七偈以赞。
初首云。
圣皇亲受灵山记。
手执金轮御万方。
诏谕僧徒令讲习。
丛林顿觉有辉光。
末首云。
穷通教典与参禅。
是大因缘非小缘。
幸遇圣君能注意。
吾徒何事不加鞭。
有普门灵岩径山语录。
及佛祖赞一卷。
行世。
后未考所终。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文琇,字南石,姓李氏,昆山人。出家邑之绍隆庵,参法要于行中仁,居虎邱,得言外旨。有《续传灯录》、《四会语》行世。慧无尽者,不知何许人。洪武间为虎邱藏主,文琇称其戒简冰清,禅诵勤勇,刺血书大乘经,攻苦行澹,备行三宝中事,孜孜弗懈。学教观于古庭,听《楞严》于融室。又从行中究别传之旨,及示身火聚,灰烬出舍利如粟。其行德之显验如此。又僧起,字灭宗,初住天台华顶山,来主虎邱,专力宗门,不省俗事,临终尽出平生文字火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剪发齐眉,衣布袋,居天台山国清寺。昼则春米供僧,夜则扃房吟咏,或骑虎巡廊唱道。人或借问,只对“随时”而已,更无他语。后独入五台山巡礼,回天台山示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封干。天台山国清寺僧。身长7尺余,常衣布裘,剪发齐眉。人问其佛理,仅对以“随时”二字,别无他语。传曾骑虎入松门,口诵《唱道歌》,众僧见而惊畏。喜执役舂谷,以应斋炊。曾至五台山巡礼。及其卒后,传云有人于玄宗先天间见其在长安行化。《宋高僧传》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全唐诗》存诗2首,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證》卷二〇以为宋人所依托。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居天台山国清寺。
身长七尺馀。
剪发齐眉。
拥布裘。
寒暑不易。
日事舂给众。
或咨其佛法。
则以随时二字对之。
间骑一虎往来松径间。
夜每唱歌其院达旦。
僧俗知敬。
久之。
示灭于寺。
先天中。
京兆闾立胤。
将之官天台。
忽患头疾。
庸医莫能效。
无何而封干称自天台来谒。
且求治其疾。
即汲水盈净器噀之。
疾良已。
胤大喜。
因引与坐深语。
遍访天台人物之可见者。
曰。
使君他日。
当无忘文殊普贤也。
胤诘其为谁。
则曰寒山拾得耳。
夫二人。
素隶国清寺。
至则但于国清求之而已。
然尤不可以貌也。
胤既视事。
因造寺如所约。
时寺僧道翘。
以知事接待。
胤先从问封干师所在处。
而虎迹满藏后旧院。
见寒拾方共执爨。
灶下相顾大噱。
胤亟拜之。
则咄曰。
弥陀不识。
礼我何为。
又曰。
封干饶舌封干饶舌。
遂𢹂手竟趋出 寒山子。
始不知其何来。
貌癯瘁。
桦冠木屐。
疏布襦裤。
隐迹始丰县之寒岩。
世因以寒山名之。
发言有理趣。
辞句俊伟。
非学者所企及。
闾丘尝躬以汤药衣服遗之。
而寒山遽喝岩石使裂。
入其中。
且入连咄曰。
贼贼。
又曰。
报汝诸人。
各自努力。
既入而石合无痕罅。
闾丘命道翘录其诗。
树叶崖石屋壁上
凡三百馀首。
集之以传至今云 拾得者。
拾得而名也。
昔封干师游赤城。
闻儿啼道旁。
而抱以归。
委灵熠视养焉。
稍长。
职上堂中圣僧供。
顾日坐案上啖其供。
复谇骂圣僧小果。
或以告灵熠。
熠遣上供伽蓝神祠。
以屈辱之。
而乌鸢啄神祠供。
拾得则杖其神曰。
汝力不能护所食。
而能护伽蓝乎。
是夕神见梦于寺僧曰。
拾得打我奈何。
明日众僧语所梦。
人人同。
莫不叹异。
于是诣县廷投牒言状。
县申州。
州符寺。
宜称贤士。
拾得贤士。
由是闻天下。
然身未尝去国清。
尤友善寒山子。
每斋馀涤器。
则漉蔬滓纳竹筒中。
以俟寒山之至。
而负以去。
或混樵牧放旷自乐。
一日僧布萨。
忽骑牛闯门入。
首座诃之。
遂对群牛立阶下。
次第以名呼寺僧之已亡者。
苟呼一名。
则一牛辄应声。
过立其侧。
尽过其牛乃已。
众惭惧。
后以闾丘故走避。
终不知其所在焉。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封干师者。
本居天台山国清寺也。
剪发齐眉布裘拥质。
身量可七尺馀。
人或借问。
止对曰随时二字而已更无他语。
乐独舂谷。
役同城旦。
应副斋炊。
尝乘虎直入松门。
众僧惊惧。
口唱唱道歌。
时众方皆崇重。
及终后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
非恒人之常调。
士庶见之无不倾礼。
以其蹑万回师之后。
微亦相类。
风狂之相过之。
言则多中。
先是国清寺僧厨中有二苦行。
曰寒山子。
拾得
多于僧厨执爨。
爨讫二人晤语。
潜听者多不体解。
亦甚颠狂糺合相亲。
盖同类相求耳。
时闾丘胤出牧丹丘。
将议巾车。
苦头疼羌甚。
医工寡效。
邂逅干造云。
某自天台来谒使君。
且告之患。
干曰。
君何虑乎。
便索净器吮水喷之。
斯须觉体中颇佳。
闾丘异之。
乃请干一言定此行之吉凶。
曰到任记谒文殊。
闾丘曰。
此菩萨何在。
曰国清寺厨执爨洗器者是。
及入山寺。
问曰。
此寺曾有封干禅师。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僧道翘对曰。
封干旧院即经藏后。
今阒无人。
止有虎豹。
时来此哮吼耳。
寒拾二人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入干房。
唯见虎迹纵横。
又问干在此有何行业。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则唱歌讽诵不辍。
如是再三叹嗟。
乃入厨见二人烧柴木有围炉之状。
闾丘拜之。
二人连声咄吒。
后执闾丘手亵之若婴孺呵呵不已。
行曰封干饶舌。
自此二人相携手出松门。
更不复入寺焉。
干又尝入五台巡礼。
逢一老翁。
问曰。
莫是文殊否。
翁曰。
岂可有二文殊。
干礼之未起。
恍然失之。
次有木𣹟师者。
多游京邑市廛间。
亦类封干。
人莫轻测。
封丰二字出没不同。
韦述吏官作封疆之封。
闾丘序三贤作丰稔之丰。
未知孰是。
系曰。
按封干先天中游遨京室。
知闾丘寒山拾得俱睿宗朝人也。
奈何宣师高僧传中闾丘武臣也。
是唐初人。
闾丘序记三人不言年代使人闷焉。
复赐绯乃文资也。
夫如是乃有二同姓名闾丘也。
又大沩祐公于宪宗朝遇寒山子指其泐潭。
仍逢拾得于国清。
知三人是唐季叶时犹存。
夫封干也天台没而京兆出。
寒拾也先天在而元和逢。
为年寿弥长耶。
为隐显不恒耶。
易象有之。
小狐汔济。
其此之谓乎。
神僧传·卷第六
释丰干师者。
本居天台国清寺。
剪发齐眉布裘拥质。
身量可七尺馀。
人或借问。
止对曰。
随时二字而已。
更无他语。
乐独舂谷。
役同城旦。
应副斋炊。
尝乘虎直入松门。
众僧惊惧口唱唱道歌。
拾得寒山子二人相得欢甚。
丰干出云游。
适闾丘胤出守台州欲之官。
俄病头风召名医莫差。
丰干偶至其家。
自谓善疗此疾。
闾丘闻而见之。
师持净水噀之须臾祛殄。
因是大加敬焉。
问所从来。
曰天台国清。
曰彼有贤达否。
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贤。
当就见之。
闾丘至任。
三日后即到寺。
问曰。
此寺曾有丰干禅师否。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僧道翘对曰。
丰干旧院即经藏后。
今阒无人止有虎豹。
时来此哮吼耳。
寒山拾得二人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入干房唯见虎迹纵横。
又问干在此有何行业。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则唱歌讽诵不辍。
如是再三嗟叹。
乃入厨见二人拜之。
二人起走曰。
丰干饶舌弥陀不识。
礼我何为。
遂携手出松门。
更不复入寺焉。
丰干后不知所终。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剪发齐眉。
布裘拥质。
人或问止。
对曰。
随时二字而已。
更无他语。
尝乘虎直入松门。
众僧惊惧。
口唱道歌。
众皆宗重。
后于先天年中。
在京兆行化。
相类风狂。
言则多中。
先是国清寺僧厨中。
有二苦行。
曰寒山子。
拾得
多于僧厨执爨。
爨讫。
二人晤语。
潜听者多不体解。
时闾丘胤。
出牧丹丘。
将议巾车。
苦头疼。
医工寡效。
干造云。
某自天台来。
谒使君。
丘告之患。
干曰。
君何虑乎。
便索净器。
咒水喷之。
斯须觉体中颇佳。
闾丘异之。
乃请干一言。
定此行吉凶干曰。
到任记谒文殊。
闾丘曰。
此菩萨何在。
曰国清寺厨。
执㸑洗器者是。
及入山寺。
问曰。
此寺曾有丰干禅师。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僧道翘对曰。
丰干旧院。
即经藏后。
今阒无人。
止有虎豹时来此哮吼耳。
寒拾二人。
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入干房。
唯见虎迹纵横。
又问。
干在此有何行业。
曰唯事舂谷。
供僧粥食。
夜则唱歌讽诵不辍。
如是再三叹嗟。
乃入厨。
见二人烧柴木。
有围炉之状。
闾丘拜之。
二人连声咄吒。
后执闾丘手亵之。
若嘤孺呵呵不已。
行曰。
丰干饶舌。
自此二人相携手出松门。
更不复入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