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萧纪

相关人物:共 35 位
共 3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陆庆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吴郡人。
少好学,通五经,初仕梁武陵王国右常侍,除娄令。
值梁季丧乱,改习释典。
陈文帝天嘉初,征通直散骑侍郎,不就。
永阳王欲与相见,固辞以疾。
后筑室屏居,以禅诵为事。
何之元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3 【介绍】: 南朝陈庐江灊人。
好学有才思,起家梁议曹从事史,除信义令,寻为梁武陵王萧纪参军。
陈文帝天嘉元年,从梁大将王琳败奔北齐,为扬州别驾。
陈宣帝太建五年,琳被杀,归陈,从始兴王陈叔陵为咨议参军。
及叔陵诛,屏绝人事,著《梁典》。
移居晋陵县。
全陈文·卷五
之元,庐江灊人,梁尚书令敬容疏族。
天监末,为临川王扬州议曹从事史,转主簿。
普通中,丹阳尹袁昂辟为五官掾,总户曹事,寻除信义令。
大同中,为武陵王益州刑狱参军。
侯景之乱,武陵王承制,授南梁州长史、北巴西太守,未行,以谏东下被囚。
及江陵陷,王琳召为记室参军,随府进司空咨议参军。
永嘉王建号,除中书侍郎。
使齐还,而永嘉败,齐主以为扬州别驾。
及陈克寿阳,湘州刺史始兴王叔陵召为中卫功曹参军,寻迁咨议,随府之扬州。
及叔陵诛,遂不仕。
陈亡,移居常州之晋陵县,隋开皇十三年卒,年九十馀,有《梁典》三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南阳湖阳人,字智武。
樊毅弟。
倜傥有干略,善骑射,胆气过人。
梁侯景之乱,随兄援台城,以战功为威戎将军。
后从破武陵王萧纪,手擒父子三人,迁司州刺史。
王琳败,归陈。
陈宣帝太建中,潜军入峡,焚北周船舰,以军功封富川县侯。
陈后主即位,为南豫州刺史。
陈亡,入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巴西阆中龚氏。
少出家。
闻京师佛法隆盛。
即下峡。
依云法师。
听成实。
旁阅诸席。
亟发清誉。
因别聚徒属。
卒冠于时。
梁武帝躬开涅槃诏海升论榻竖佛性义。
而手执鍮鉐香炉。
帝曰。
法师既断悭贪。
而炉执鍮鉐。
是岂理乎。
海应声曰。
陛下方行慈忍。
而帽簪戴纛。
亦有说哉。
帝大悦。
后还蜀住谢西寺。
武陵王纪作镇。
每过海宿。
谈玄理。
昼夜忘倦。
一日蚤作。
王盥见霁景可喜。
顾海曰。
日晖粉壁状似城中风动刹铃。
乃知寺内。
已而车盖迎王马群嘶。
海遂曰。
遥看盖动喜遇陈思。
忽听马鸣庆逢龙机欣笑而出。
王谓其御曰。
与海法师语。
真令人盘桓不能去。
其辩终类此。
及周氏兼有梁益。
州牧庸公尤加敬。
年八十。
戒门人法明曰。
吾死当露尸施鸟兽。
苟作图塔。
终堙灭耳。
弟子不敢违。
建德间果屏除图塔云。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宝海。
姓龚。
巴西阆中人。
少出家有远志。
承杨都佛法崇盛。
便决誓下峡。
既至金陵。
依云法师听习成实。
旁经诸席亟发清誉。
乃引众别讲徒属兼多。
于时梁高重法自讲涅槃。
命海论佛性义。
便升论榻。
虽往返言晤而执鍮石香炉。
帝曰。
法师虽断悭贪。
香炉非鍮不执。
海应声曰。
陛下位居宸极。
帽簪非纛不戴。
帝大悦。
众咸惊叹。
及后还蜀住谢镇寺。
大弘讲肆。
武陵王纪作镇井络。
敬爱无已。
每就海宿清谈玄理。
乃忘昼夜。
至旦王将灌手。
日影初出。
王曰。
日晖粉壁状似城中。
风动刹铃方知寺里。
其晨车盖迎王。
马复嘶鸣。
海曰。
遥看盖动喜遇陈思。
忽听马鸣庆逢龙树。
相与欣笑而出。
王升车谓御从曰。
听海法师言词。
令我盘桓而不能去。
其辩给无方为此例也。
周氏跨蹑梁益。
庸公镇方。
弥加深敬越于恒伍。
时年八十。
谓门人法明曰。
吾死至矣。
一无前虑。
但悲去后图塔湮灭耳。
当露尸以遗鸟狩。
及建武之年果被除屏。
令院宇荒芜。
惟馀一堂容像存焉。
杨略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傥城兴势人。
杨乾运侄。
乾运仕于南朝梁,时萧纪、萧绎争帝,连兵不息。
略乃劝乾运归周。
以归周有功,位至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
频从征讨,武帝建德末封上庸县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9—584 【介绍】: 南朝梁宗室。
字明恭。
萧纪子。
梁武帝孙。
梁元帝承圣二年,在蜀称帝。
令圆肃副萧撝守成都。
西魏将尉迟迥攻蜀,败死,圆肃与撝俱降,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
北周武帝保定五年,为咸阳郡守,有政绩。
隋文帝开皇初,授贝州刺史,以母老请归。
有文集十卷,及《文海》、《淮海乱离志》等书。
全隋文·卷十三
圆肃字明恭,梁武陵王纪子。
称尊号,封宜都郡王,除侍中、宁远将军。
东下,副萧撝守成都,兵败,与撝俱降于魏。
授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安化县公。
入周,至明帝初,进封棘城郡公。
保定中,除畿伯中大夫,拜咸阳郡守。
建德中,授太子少傅,出为丰州刺史,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
宣政初,入为司宗中大夫,授洛州刺史。
大象末,进位大将军。
隋受禅,授贝州刺史。
开皇四年卒。
有《广堪》十卷,《淮海乱离志》四卷,《文海》四十卷,《集》十卷。
释慧隆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丹阳句容何氏子。
祖剪梁武陵王长史。
父嶷梁散骑常侍。
隆年十一。
事宣武寺僧都沙门慧舒出家。
恭谦恪慎。
备尽师资。
年十三。
听法云寺确法师成实论。
悉究深隐。
登具之后。
复采毗尼。
覈其精要。
未几。
梁祚告终。
遂避世彭城寺。
仍思开导。
陈纂宸服。
僧正暅公启筵兹寺。
玄徒辐辏。
隆入其室。
继令敷述。
及暅将化。
而委寄斯在矣。
隋御海寓。
奄有九区。
诏天下元德。
咸会京师。
隆志存栖晦。
以老疾固辞。
仁寿元年十一月十六日终。
讲成论三十遍。
涅槃大品各十馀遍。
他不具叙。
先是隆方息慈之际。
忽有人以法华一部遗之。
自称姓蒋。
尤以佛法见托。
噫异哉。
续高僧传·卷第十二 义解篇八
释慧隆。
俗姓何氏。
丹阳句容人也。
祖剪梁武陵王长史。
父嶷梁散骑常侍。
隆十一出家。
师于宣武寺僧都沙门慧舒。
舒道业遐畅风标清举。
学堪物轨德允人师。
乌回当职秉持攸寄。
隆恭撝恪慎备尽师资。
年届十三志存听学。
才欲闻道即感灵瑞。
有人自称姓蒋名规。
授法华一部便曰。
将来佛法寔用相寄。
发言适竟莫知所之。
以义推之。
若非四依齐位九师均德。
岂能当斯负荷剋感圣言。
遂听法云寺礭法师成论。
一遍未周已究深隐。
习业数载独称标拔。
及登具戒更采毗尼。
故得五氎一河殊制异饮。
备皆断覈洞尽铨衡。
及梁运荡覆避世顺时。
虽属彫荒学功靡弃。
彭城寺内引化如流。
陈氏御历重阐玄踪。
僧正暅公道门德望。
于兹寺内结肆开筵。
义侣玄徒四方云萃。
隆当入室独冠群英。
既解慧超挺。
命令敷述。
及暅将化遗旨在斯。
法筵是继诚当嘉旨。
然其识用淹华言辩清富。
每至商搉玄理。
顿徙迟疑。
虽复谈柄屡撝言锋时砺。
而硕难自撤简绰澄远。
隋氏驭宇九有同朝。
上德高人咸纡延请。
隆志存栖晦。
以老疾致辞。
居旧敷弘。
仍以卒岁。
仁寿元年十一月十六日卧疾。
二十日迁化。
尔时冬至告节气序祁寒。
云布弥天雪飞遍野。
及中宵之泥曰也。
天色开霁星汉澄明。
岂非神灵哀罔天龙感悼之明瑞矣。
然隆慈济成性不尚华饰。
柔顺知足无贪为宝。
凡讲成论三十遍。
涅槃大品各十馀遍。
馀则有差故不具叙。
未终前领弟子于高座寺南山顶聚土筑坛语曰。
我若舍形不烦棺椁。
可于此处以施禽虫。
坛竟便迁。
诚哉知命。
后依遗命。
仍树高碑寺。
沙门法宣为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河东解人,字思休。
柳遐子。
释褐梁武陵王国左常侍,累至正员郎。
随柳遐入周,授大都督,历河南、德广二郡守,有治术。
性爱闲素,淡于名利。
隋文帝践位,特诏征之,靖固辞不仕。
隋文帝开皇中卒。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广汉雒县朱氏子。平生于藏经。能暗诵者千卷。仍有暇与流俗游。将军尉迟迥。初承诏破益州。命执城内名僧。以待处置。而建于众中诵经自若。夜有光出建曰。达迥所止处。迥因寻光诣建顶礼。坐听至且。乃罢。遂问建。诵何经。答曰。华严经下帙第十卷。又问曷不从首诵之。答以为贫道诵次偶至此耳。迥曰法师所诵。能复多少。答曰。始愿暗诵尽一藏。然以懈怠之故。仅及千卷。迥犹未信。遽请曰。可为总诵一遍否。即设高座。使建坐诵其上。而诸僧则分执千卷。以听于下。而證之。其吐纳音句。呼噏气息。似急流之注浚壑。清风之入长松。精诚者略闻馀响。疏怠者空望尘踪。七日七夜。数已足千。迥起谢曰。弟子军事倥偬。不能久侍尘席。敢从此辞。出语人曰。昔者阿难。号为总持。以令观之。岂复足以与建杭。斯固益州之至宝也欤。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读诵篇第八
释法建者。
广汉雒县人也。
俗姓朱氏。
诵经一千卷。
仍多闲暇遨游偶俗。
无所异焉。
忽复闭门则累日不出。
无所食矣。
唯闻诵经。
然小声吟讽。
音不外彻。
有人倚壁窃听临响。
但闻亹亹细细。
似伏流之吐波。
时乃一出追从无闻武陵王东下。
令弟规守益州。
魏遣将军尉迟迥来伐蜀。
规既降款。
地内大有名僧皆被拘禁。
至夜忽有光明。
迥遣人寻光。
乃见诸僧并睡。
唯法建端坐诵经。
光从口出。
迥闻自到建所顶礼坐听。
至旦始休。
迥问曰。
法师昨夜所诵名作何经。
答曰。
华严经下帙十卷。
迥曰。
何不从头诵之。
答曰。
贫道诵次到此耳。
迥曰。
法师诵得几许。
答曰。
贫道发心欲诵一藏。
情多懈怠。
今始偍千卷。
迥惊疑不信。
将欲试之曰。
屈总诵一遍。
应不劳损耶。
建报曰。
读诵经典沙门常事。
岂惮劳苦。
乃设高座。
令诸僧众并执本逐听。
法建登座为诵。
或似急流之注峻壑。
其吐纳音句呼噏气息。
或类清风之入高松。
聪明者才似闻馀音。
情疏意逸者空望尘躅。
七日七夜数已满千。
犹故不止。
迥起谢曰。
弟子兵将不得久停。
请从此辞。
诸僧因并释散。
迥既出叹息曰。
自如来寂灭之后。
阿难号为总持。
岂能过此。
蜀中乃有如此人。
所以常保安乐。
奇哉奇哉。
建年八十终。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广汉雒县人。
姓朱。
诵经一千卷。
仍多闲暇。
遨游偶俗忽复闭门。
则累日不出。
无所食矣。
唯闻诵经。
然小声吟讽。
音不外彻。
有人倚壁。
窃听临响。
但闻亹亹溜溜。
似伏流之吐波。
武陵王东下。
令弟规。
守益州。
魏遣将军尉迟迥来代蜀。
规既降款。
城内大有名僧。
皆被拘禁。
至夜忽有光明。
迥遣人寻光。
乃见诸僧并睡。
唯法建端坐诵经。
光从口出迥闻。
自到建所。
顶礼坐听。
至旦始休。
迥问曰。
法师昨夜所诵。
名作何经。
答曰。
华严经下帙十卷。
迥曰。
何不从头诵之。
答曰。
贫道诵次到此耳。
迥曰。
法师诵得几许。
答曰。
贫道发心欲诵一藏。
今始得千卷。
迥欲试之。
曰屈总诵一遍。
应不劳损耶。
建报曰。
读诵经典。
沙门常事。
岂惮劳苦。
乃设高座。
令诸僧众并执本听。
法建登座为诵。
或似急流之注峻壑。
其吐纳音句。
呼噏气息。
或类清风之入高松。
聪明者。
才闻馀音。
情疏意逸者。
空望尘躅。
七日七夜。
数已满千。
犹故不止。
迥起谢曰弟子兵将不得久停。
请从此辞。
诸僧因并释散。
迥既出。
叹息曰。
自如来灭度后。
阿难号为总持。
岂能过此。
蜀中乃有如此人。
所以常保安乐。
奇哉奇哉。
建年八十终。
释慧韶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丹阳之田里。其先颖川陈氏也。幼养于兄。以友悌称。年十二。出家禀戒。游京扬。听庄严旻公释成论。仅再讲。即尽记忆通畅。因谓同学慧峰曰。吾如是。将非其所开之义浅欤。抑其善教然欤。遂更依藏法师于开善。钻仰日至。后依龙光绰法师。贫无以得论本。众共斥不许住。时方严寒。独一帔。因鬻之以资写论。久之武陵王填巴蜀。邀与俱。训徒龙渊寺。尝讲罢。坐房中。见神人青袷服。致敬曰。法师幸常此弘道。当相拥卫也。先苦气疾。每思虑辄发。至是顿愈。法席推为成都盛。凡学者有失。皆自罚。性不骑乘。间赴贵家请。值雨潦泥淖。必策杖戴笠往。天监七年。忽染微恙。医者以猪脂药进。拒不服。而礼佛诵经。颜色怡悦如常时。候问者以为喜。乃告曰。吾兹无处不痛。政若败车行路。常患摧折。但自强耳。顷之卒于寺之摩诃堂。是年七月三日也。春秋五十四。既卒。民有应始丰者。梦被摄。至阎王所。闻趣迎韶法师。及至。王降阶。合掌顶礼。还坐殿上。画文书。作大政字。俄法师飞腾去。安浦寺尼梦。送法师等五百僧。登七宝梯。到天宫殿。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慧韶。
姓陈氏。
本颖川太丘之后。
避乱居于丹阳之田里焉。
性恬虚寡嗜欲。
沈毅少言。
童幼早孤依兄而长。
悌友之至闻于闾阎。
十二厌世出家。
具戒便游京杨。
听庄严旻公讲释成论。
才得两遍记注略尽。
谓同学慧峰曰。
吾沐道日少便知旨趣。
斯何故耶。
将非所闻义浅。
为是善教使然乎。
乃试听开善藏法师讲。
遂觉理与言玄。
便尽心钻仰。
当夕感梦。
往开善寺采得李子数斛。
撮欲啖之先得枝叶。
觉而悟曰。
吾正应从学必践深极矣。
寻尔藏公迁化。
有龙光寺绰公继踵传业。
便回听焉。
既阙论本制不许住。
惟有一帔又属严冬。
便撤之用充写论。
忍寒连噤。
方得预听文义。
兼善独见之明卓高众表。
辩灭谛为本有。
用粗细而折心。
时以为穿凿有神思也。
梁武陵王出镇庸蜀。
闻彼多参义学。
必须硕解弘望。
方可开宣。
众议荐举皆不合意。
王曰。
忆往年法集有伧僧韶法师者。
乃堪此选耳。
若得同行。
想能振起边服。
便邀之至蜀。
于诸寺讲论开道如川流。
当于龙渊寺披讲将讫。
静坐房中感见一神。
青衣帢服致敬曰。
愿法师常在此弘法。
当相拥卫。
言讫而隐。
遂接席数遍。
清悟繁结。
昔在杨都尝苦气疾。
缀虑恒动。
及至蜀讲众病皆除。
识者以为寺神之所护矣。
于时成都法席恒并置三四。
法鼓齐振竞敞玄门。
而韶听徒济济莫斯为盛。
又率诸听侣。
讽诵涅槃大品。
人各一卷合而成部。
年恒数集伦次诵之。
如有谬忘及讲听眠失者。
皆代受罚。
对众谢曰。
斯则训导不明耳。
故身令奖物。
其勤至若此。
武陵布政于蜀。
每述大乘及三藏等论。
沙门宝彖保该智空等。
并后进峰岫。
参预撰集。
勒卷既成。
王赐钱十万。
即于龙渊寺分赡学徒频教令掌僧都。
苦辞不受。
性不乘骑。
虽贵胜请讲逢值泥雨。
辄自策杖戴笠。
履芒屩而赴会焉。
少而斋洁不涉珍羞。
后遇时患药杂䐗脂。
拒而不服。
非时浆饮故绝生常。
候病者仰观。
颜色怡悦礼诵不替。
当似微差。
乃告曰。
吾今无处不痛。
如坏车行路常欲摧折。
但自强耳。
恨所营尊像未就。
吾将去矣。
遗属道俗凭为庄严。
便洗浴剃发剪爪礼拜嗽口。
坐于龙渊寺摩诃堂中。
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四。
即天监七年七月三日也。
时成都民应始丰者。
因病气绝而心上温。
五日方醒云。
被摄至阎王所。
闻处分云。
迎韶法师。
须臾便至。
王下殿合掌顶礼更无言说。
惟画文书作大政之字。
韶便出外。
坐于旷路树下。
见一少童以漆柳箕擎生袈裟令韶著之。
有数十僧来迎。
丰惟识智慈二禅师。
幡花列道腾飞而去。
又当终夕有安浦寺尼。
久病闷绝。
及后醒云。
送韶法师及五百僧。
登七宝梯。
到天宫殿讲堂中。
其地如水精。
床席华整。
亦有麈尾几案。
莲华满地。
韶就座谈说。
少时便起。
送别者。
令归。
其生灭冥祥感见类此。
共 3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