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布衲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心道(一○五八~一一二九),俗姓徐,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住常德府文殊寺。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佛鉴慧勤禅师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二。《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十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8—1129 【介绍】: 名或作正导。宋僧。眉州丹棱人,俗姓徐氏。年三十得度,至成都习唯识。出游江淮,抵舒州太平参佛鉴得悟,命分座接纳。开法天宁。徽宗宣和初居常德文殊寺。高宗建炎三年为钟相义军所杀。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心道眉州徐氏子也。年三十得度。诣成都习唯识。自以为至。同舍僧诘之曰。三界惟心万法唯识。今目前万象纵然。心识安在。道茫然。遂出关周流江淮。既抵舒州太平闻佛鉴夜参举赵州柏树子话。至觉铁嘴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因大疑提撕既久。一夕豁然。即趋丈室拟叙所悟。鉴见便闭却门。道曰。和尚莫瞒某甲。鉴曰。十方无壁落。何不入门来。道即拳破窗纸。佛鉴即开门。搊住云。道道。道即以两手捧鉴头作口啐而出呈偈曰。赵州有个柏树话。禅客相传遍天下。多是摘叶与寻枝。不能直下根源会。觉公说道无此语。正是恶言当面骂。禅人若具通方眼。好向此中辨真假。鉴然之。襄守请开法天宁擢大别文殊。宋宣和改元诏改僧为德士。因上堂曰。祖意西来事今朝特地新。昔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鹤氅披银褐头包蕉叶巾。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毗卢遮那顶戴宝冠。为显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鹤氅。且要俯顺时宜。一人既尔众人亦然。大家成立丛林。喜得群仙聚会。共酌迷仙酬同唱步虚词。或看灵宝度人经。或说长生不死药。琴弹月下指端发太古之音。棋布轩前妙著出神机之外。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秖如不进不退一句又作么生。道直饶羽化三清路。终是轮回一幻身。二年九月诏下复僧。上堂曰。不挂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颇相宜。一年半内间思想大抵兴衰各有时。我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教中明载无不委知。较量年代正在于兹。魔得其便惑乱正宗。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删削经文。铙钹停音钵盂添足。多般矫诈欺罔圣君。赖我圣明不忘付嘱不废其教。特赐宸章仍许僧尼重新披剃。实谓寒灰再焰枯木重荣。迷仙酎变为甘露琼浆。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放下银木简拈起尼师坛。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不审秖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敢问大众旧时人是一个是两个。良久曰秋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建炎三年春示众举临济入灭嘱三圣因缘。道曰。正法眼藏瞎驴灭。临济何曾有此说。今古时人皆妄传。不信但看后三月。至闰三月有贼叛。众请师南奔。道曰。学道所以了生死。何避之有。贼至。道曰。速杀我以快汝心。贼即举槊残之。白乳上出。贼骇引席覆之而去。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讳心道。眉州丹棱徐氏子。出家。三十得度。游成都从师。受唯识论。研覃者十年。自以为至。一日同门者诘之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今目前森然。心识安布。师茫然不知所对。尽弃所学去。而之襄阳。依谷隐显禅师参扣者又十年。亦自以为至。周流江淮间。抵舒州太平。夜听佛鉴勤禅师小参举赵州庭柏话。至觉铁觜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大疑之。又尽弃其所学。专以禅寂为事。一夕料理前语。豁如梦觉。亟趋丈室。勤望而可之。即分半座。命以法施来者。政和二年。襄阳守游定夫以礼致师。开法天宁万寿。迁大别山。宣和初。徙鼎州文殊。会有诏。更释氏名。上堂曰。祖意西来事。今朝特地新。昔时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鹤氅披银褐。头包蕉叶巾。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所以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且道即今是什么时节。毗卢遮那顶戴花冠。为显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鹤氅。且要俯循时仪。一人既尔。众人亦然。大家成立丛林。喜得群仙。聚会共酌。迷仙酎同。唱步虚词。或看灵宝度人经。或说长生不死乐。琴弹月下。指端发太古之音。棋布轩前。妙著出神机之外。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且道不进不退又作么生。直饶羽化三清路。终是轮回一幻身。越明年。有旨复僧。上堂曰。不挂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颇相宜。一年半内闲思想。大抵兴衰各有时。我佛预谶。法当有难。较量年代。适在此时。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𠜂削教乘。铙钹停音。钵盂添足。赖我皇帝陛下圣德钦明。不忘佛嘱。迩乃特颁明诏。赐僧尼重新削发。实谓寒灰再焰。枯木重荣。不离俗形而作僧形。不出魔界而入佛界。重鸣法鼓。再整颓纲。迷仙酎化为甘露琼浆。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放下银木简。拈起尼师坛。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问讯。只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且道旧时人与今时人。是一是二。良久云。春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灰。师于偈颂。尤为精粹。衲子雅传之。其赵州勘婆因缘颂曰。三月春光上国游。祥云瑞气𤨏龙楼。亲从宣德门前过。更问行人觅汴州。疏山咸通已前法身因缘颂曰。咸通已后咸通前。法身向上法身边。一对枯桩门外立。千古万古摩青天。法身该一切。莫向净瓶边。若不同床睡。焉知被底穿。建炎三年春。颂临济入灭嘱三圣正法眼因缘。示其徒曰。正法眼藏瞎驴灭。临济何曾有是说。今古时人皆忘传。不信但看后三月。时逆贼钟相作难。其徒欲奉师南奔者。师曰。学道所以了生死也。何死之避。以是春三月三日。遇害。寿七十有二。臈四十二。塔于文殊之五髺峰。师之接物机用。得大自在。虽老且病。退处东堂。有问道者。卧而与之言。曾无勌色。三坐道场皆小刹。老屋数楹。仅芘风雨。土炉纸帐。四壁萧然。处之裕如也。其徒不过数十辈。然皆一时祖室楝干者。以故师之名称焯焯。为佛鉴克家子云。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眉州徐氏子也。年三十得度。诣成都习唯识自以为至。同舍僧诘之曰。三界惟心。万法唯识。今目前万象枞然。心识安在。道茫然。遂出关。周流江淮。既抵舒州太平。闻佛鉴夜参。举赵州柏树子话。至觉铁嘴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因大疑。提撕既久。一旦豁然。即趋丈室。拟叙所悟。鉴见便闭却门。道曰和尚莫瞒某甲。鉴曰十方无壁落。何不入门来。道即拳破窗纸。佛鉴即开门搊住云。道道。道即以两手棒鉴头。作口啐而出。呈偈曰。赵州有个柏树话。禅客相传遍天下。多是摘叶与寻枝。不能直下根源会。觉公说道无此语。正是恶言当面骂。禅人若具通方眼。好向此中辨真假。鉴然之。宋宣和改元。诏改僧为德士。因开法天宁。上堂曰。祖意西来事。今朝特地新。昔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鹤氅披银褐。头包蕉叶巾。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毗卢遮那。顶戴宝冠。为显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鹤氅。且要俯顺时宜。一人既尔。众人亦然。大家成立丛林。喜得群仙聚会。共酌迷仙酎。同唱步虚词。或看灵宝度人经。或说长生不死药。琴弹月下。指端发太古之音。棋布轩前。妙著出神机之外。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祇如不进不退一句。又作么生道。直饶羽化三清路。终是轮回一幻身。二年九月。诏下复僧。上堂曰。不挂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颇相宜。一年半内閒思想。太抵兴衰。各有时。我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较量年代。正在于兹。魔得其便。惑乱正宗。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删削经文。铙钹停音。钵盂添足。多般矫诈。赖我圣明。不忘付嘱。不废其教。特赐宸章。仍许僧尼重新披剃。寔谓寒灰再𦦨。枯木重荣。迷仙酎。变为甘露琼浆。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放下银木简。拈起尼师坛。昨朝稽首。今日和南祇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敢问大众。旧时人。是一个。是两个。良久曰。秋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建炎三年春示众。举临济入灭。嘱三圣因缘。道曰。正法眼藏瞎驴灭。临济何曾有此说。今古时人皆妄传。不信但看后三月。至闰三月有贼叛。众请师南奔。道曰。学道所以了生死。何避之有。贼至道曰。速杀我以快汝心。贼即举槊残之。白乳上出。贼骇。引席覆之而去。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正导。生徐氏。年三十得度。诣成都习唯识。自以为至。同舍诘之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今目前万象摐然。心识安在。师茫然不知对。遂出关周流江淮。抵舒之太平。闻佛凿夜参。举赵州柏树子话。至觉铁嘴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因大疑。提撕既久。一夕豁然。即趋丈室。儗叙所悟。鉴见来便闭门。师曰。和尚莫谩某甲。鉴云。十方无壁落。何不入门来。师以拳擉破窗纸。鉴即开门。搊住云。道道。师以两手捧鉴头。作口啐而出。遂呈偈。鉴深然之。每对客称赏。命分座接纳。襄守请开法天宁。未几。擢大别之文殊。适宣和诏下。改僧为德士。师上堂曰。祖意西来事。今朝特地新。昔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鹤氅披银褐。头包蕉叶巾。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毗卢遮𨚗。顶戴宝冠。为显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鹤氅。且要俛顺时宜。一人既尔。众人亦然。大家成立。丛林喜得。群仙聚会。共酌迷仙酎。同唱步虚词。或看灵宝度人经。或说长生不死药。琴弹月下。指端发太古之音。棋布轩前。妙著出神机之外。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秪如不进不退一句。又作么生道。直饶羽化三清路。终是轮回一幻身。二年九月。复僧上堂曰。不挂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颇相宜。一年半内闲思想。大底兴衰各有时。我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教中明载无不委知。较量年代正在于兹。魔得其便。惑乱正宗。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删削经文。铙钹停音钵盂添足。多般矫诈欺罔圣君。赖我皇帝陛下圣德圣明。不忘付嘱不废其教。特赐宸章颁行天下。仍许僧尼重新披削。实谓寒灰再𦦨枯木重𦯕。不离俗形而作僧形。不出魔界而入佛界。重鸣法鼓再整颓纲。迷仙酎变为甘露琼浆。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放下银木简。拈起尼师坛。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不审。祇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敢问大众旧时人。是一个是两个。良久曰。秋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灰。建炎三年春。示众举临济入灭因缘。师曰。正法眼藏瞎驴灭。临济何曾有是说。今古之人皆妄传。不信但看后三月。至闰三月。钟相叛于澧阳。贼势既盛。弟子欲举师南奔。师不可曰。学道所以了生死。何避之。有贼至。师曰。速见杀以快汝心。贼举槊残之。血皆白乳。贼骇。引席覆之而去。张无垢。跋其法语曰。夫爱生恶死人之常情。惟至人悟其本不生。虽生而无所爱。达其未尝灭。虽死而无所畏。故能临死生祸患之际。而不移其所守。师其人乎。以师道德节义。足以教化丛林。垂范后世。师名正导。眉州丹棱人。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禅师名心道。
眉州人也。
生徐氏。
性刚毅。
矜气节。
施德于人。
使人不知。
赴人之厄。
如救己溺。
然厌世法。
布衲芒鞋。
出入古招提。
意趣纯一。
苦行头陀也。
以三十岁出家。
自恨其晚。
习教参禅。
寒暑衣不解带。
遂为佛鉴勤禅师之长子。
襄守慕其节操。
请主天宁。
解包之日。
一拂临轩。
龙象不啻子来。
后迁常德之文殊寺。
宋道君皇帝。
宣和初。
尚方术。
敕改僧为德士。
天下禅林刹竿易号。
一时我诸老宿皆结舌而遁。
惟道公与祖镜英禅师受诏。
英仍住太梅。
道仍住文殊。
人讥之。
道束发加冠。
升座曰。
祖意西来事。
今朝特地新。
昔为比丘相。
今作老君形。
鹤氅披银褐。
头包蕉叶巾。
林泉无事客。
两度受君恩。
所以道。
欲识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
毗卢遮那顶戴宝冠。
为显真中有俗。
文殊老叟身披鹤氅。
且要俯顺时宜。
一人既尔。
众人亦然。
大家成立丛林。
喜得群仙聚会。
共酌迷仙酎。
同唱步虚词。
或看灵宝度人经。
或说长生不死药。
琴弹月下。
指端发太古之音。
棋布轩前。
妙著出神仙之外。
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
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
祇如不进不退一句。
又作么生道。
直饶羽化三清路。
终是轮回一幻身。
英公则恣笔注老子。
以进道君。
道君嘉悦。
命颁道藏流行。
乃赐英冠佩坛诰。
人复讥二公为佞。
次年复僧。
道公升座曰。
不挂田衣著羽衣。
老君形貌颇相宜。
一年半内閒思想。
大抵兴衰各有时。
我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
教中明载。
无不委知。
较量年代。
正在于兹。
体得其便。
惑乱正宗。
僧改俗形。
佛更名字。
妄生邪解。
删削经文。
铙钹停音。
钵盂添足。
多般矫诈。
欺罔圣君。
赖我皇帝陛下圣德圣明。
不忘付嘱。
不废其教。
特赐宸章。
颁行天下。
仍许僧尼重新披剃。
实谓寒灰再𦦨。
枯木重荣。
不离俗形而作僧形。
不出魔界而入佛界。
重鸣法鼓。
再整颓纲。
迷仙酬变为甘露琼浆。
步虚词番作还乡曲子。
放下银木简。
拈起尼师坛。
昨朝稽手擎拳。
今日和南不审。
秖改旧时相。
不改旧时人。
敢问大众。
旧时人是一个两个。
良久曰。
秋风也解嫌狼藉。
吹尽当年道教灰。
英公独不改服。
仍冠佩逍遥。
山居大梅。
人益讥之。
道闻而叹曰。
大梅老真不忝云门之裔也。
后果于南宋绍兴间。
击鼓集众。
捐冠佩象简于地。
乃露顶披伽黎。
拈拄杖说妙法竟。
掷下拄杖。
敛目而逝(英嗣九峰韶。
为云门六世)道居文殊既久。
时南北烽燹竞发。
宇内丛社率苟简安众而已。
道独不然。
有以翰墨随身。
常嗔诃之。
或问其故。
道叹曰。
嗟乎取舍情存。
是非斗乱。
行未一尺。
说便一丈。
不足取信于天下。
使血气之属。
偷心不息者。
皆此辈也。
而握造化之柄。
能辞其责乎。
言讫潸然。
建炎三年春。
示众曰。
正法眼藏瞎驴灭。
临济何曾有是说。
今古时人皆妄传。
不信但看后三月。
至闰三月。
贼钟相叛。
其徒请南避之。
道叱曰。
学道所以了生死。
何避哉。
贼至。
道端坐木榻。
若不知。
贼疑举槊残之。
血皆白乳。
贼众大骇。
引席覆之。
及靖火化。
颜不少异。
香烟如云。
门人慧方。
闻道婴难。
则隐于潭州。
不肯应世。
其继文殊席者。
乃思业也。
业世为屠宰。
因戮猪忽彻心源。
弃刀走文殊呈偈曰。
昨日夜叉心。
今朝菩萨面。
菩萨与夜叉。
不隔一条线。
道公笑曰。
你正杀猪时。
见个甚么。
业作鼓刀势。
公颔之。
赞曰。
戈矢播广长之音。
枭獍说殊胜之法。
处违常顺。
履险常安。
道公得之矣。
公词华闳放。
望盖天下。
不许参徒驰骋翰墨。
盖亦三折股。
而知医者。
乃云。
学道所以了生死。
岂虚言哉。
又与大梅脱印同文。
所谓其利断金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心道,眉州徐氏子也。年三十得度,诣成都习《唯识》,了悟万有,證澈真如,以为佛法尽在是矣。同舍僧诘之曰:“三界惟心,万法唯识。今目前万象纷纭,心识安在?”道茫然。遂出游江淮间,既抵舒州太平,闻佛鉴,夜参,举“赵州柏树子”话,至觉铁嘴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因大疑,提撕既久,一夕豁然,即趋丈室,拟叙所悟,鉴见便闭门。道曰:“何事瞒人?”鉴曰:“十方无壁落,何不入门来?”道拳破纸窗,佛鉴即开门,搊住云:“道!道!”道即以两手捧鉴头,作口啐而出,呈偈曰:“赵州有个柏树话,禅客相传遍天下。多是摘叶与寻枝,不能直向根源会。觉公说道无此语,正是恶言当面骂。禅人若具通方眼,好向此中辨真假。”鉴然之。襄守请开法天宁,擢大别文殊。宋宣和改元,诏改僧为德士,因上堂曰:“祖意西来事,今朝特地新。昔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鹤氅披银褐,头包蕉叶巾。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毗卢遮那顶戴宝冠,为显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鹤氅,且要俯顺时宜。一人既尔,众人亦然。大家成立丛林,喜得群仙聚会,共酌迷仙酎,同唱步虚词。或看《灵宝度人经》,或说长生不死药。琴弹月下,指端发太古之音,棋布轩前,妙著出神机之外。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秪如不进不退一句,又作么生?道:直饶羽化三清路,终是轮回一幻身。”二年九月,诏下复僧,上堂曰:“不挂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颇相宜。一年半内闲 思想,大抵兴衰各有时。我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教中明载,无不委知。较量年代,正在于兹,魔得其便,惑乱正宗,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删削经文,饶钹停音,钵盂添足,多般矫诈,欺罔圣君。赖我圣明,不忘付嘱,不废其教,特赐宸章,仍许僧尼,重新披剃。实谓寒灰再燄,枯木重荣。迷仙酎变为甘露琼浆,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放下银木简,拈起尼师坛。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不审。秪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敢问大众:旧时人,是一、是二?”良久曰:“秋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建炎三年春,示众,举临济入灭,嘱三圣因缘,乃曰:“正法眼藏瞎驴灭,临济何曾有此说。今古时人皆妄传,不信但看汝三月。”至闰三月,有贼叛,众请避之,道曰:“学道所以了生死,何避之有?”贼至,道曰:“速杀我,以快汝心。”贼即举槊残之,白乳上出,贼骇,引席覆之而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9—1090 【介绍】: 宋僧。漳州龙溪人,俗姓陈,字器之。工诗。尝住明州育王山。仁宗皇祐中,召对称旨,赐号大觉禅师,住持京师净因院。一时显宦名流,争与缔交。英宗治平中,乞归,渡江入四明,郡守迎住天童,建大阁曰宸奎,苏轼为撰碑。
全宋诗
释怀琏,俗姓陈,字器之,小字泗州,人称琏三生,漳州(今属福建)人。初师事南昌石门澄禅师,为青原下十世。后为庐山讷禅师掌书记。仁宗皇祐二年(一○五○)诏住东京十方净因禅院,赐号大觉禅师。英宗治平中乞还山,归老于浙江四明之阿育王山广利寺。四明人为建宸奎阁,藏仁宗所赐诗颂,苏轼为之记。年八十馀卒。《禅林僧宝传》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九三○
怀琏(一○○九——一○九○),字器之,漳州龙溪(今福建漳州)陈氏子。少年为僧,长参泐潭澄得法。复依圆通讷,为其记室。又曾住衡岳三生藏有年,丛林称之为琏三生。皇祐中,住庐山,诏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召对化成殿,赐号大觉禅师。治平三年乞归,少留于金山、西湖,而入四明之阿育王山广利寺。后建大阁曰宸奎,藏历代皇帝所赐御札什物。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二。见苏轼《宸奎阁碑》,《五灯会元》卷一五,《释氏稽古略》,《释氏资鉴》卷九。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八
禅师名怀琏。
字器之。
漳州陈氏子也。
初其母祷于泗州僧伽像。
求得之。
故其小字泗州。
幼有远韵。
聪慧绝人。
长为沙门。
工翰墨声称甚著。
游方爱衡岳胜绝。
馆于三生藏有年。
丛林号琏三生。
闻南昌石门澄禅师者。
五祖戒公之嫡子也。
往拜谒。
师事之十馀年。
去游庐山圆通。
又掌书记于讷禅师所。
皇祐二年正月。
有诏。
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
二月十九日。
召对化成殿。
问佛法大意。
奏对称旨。
赐号大觉禅师。
斋毕传宣。
效南方禅林仪范。
开堂演法。
又宣左街副僧录。
慈云大师清满。
启白倡曰。
帝苑春回。
皇家会启。
万乘既临于舜殿。
两街获奉于尧眉。
爰当和煦之辰。
正是阐扬之日。
宣谈祖道。
上副宸衷。
问答罢乃曰。
古佛堂中曾无异说。
流通句内诚有多谈。
得之者妙用无亏。
失之者触途成滞。
所以溪山云月。
处处同风。
水鸟树林。
头头显道。
若向迦叶门下。
直得尧风荡荡。
舜日高明。
野老讴歌。
渔人鼓舞。
当此之时。
纯乐无为之化。
焉知有恁么事。
皇情大悦。
与琏问答诗颂。
书以赐之。
凡十有七篇。
至和中。
上书献偈。
乞归老山中。
偈曰。
千簇云山万壑流。
归心终老此峰头。
馀生愿祝无疆寿。
一炷清香满石楼 上曰。
山即如如体也。
将安归乎。
不许。
修撰孙觉莘老。
书问宗教。
琏答之书。
其略曰。
妙道之意。
圣人尝寓之于易。
至周衰先王之法坏。
礼义亡。
然后奇言异术。
间出而乱俗。
迨我释迦入中土。
醇以第一义示人。
而始末设为慈悲。
以化众生。
亦所以趣时也。
自生民以来。
淳朴未散。
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
及情窦日凿。
则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
时与世异。
情随日迁。
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
昔商周之诰誓。
后世学者。
有所难晓。
彼当时人民。
听之而不违。
则俗与今如何也。
及其弊而为秦汉也。
则无所不至。
而天下有不忍愿闻者。
于是我佛如来。
一推之以性命之理。
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
天有四时循环。
以生成万物。
而圣人之教。
迭相扶持。
以化成天下。
亦犹是而已矣。
至其极也。
皆不能无弊。
弊迹也。
道则一耳。
要当有圣贤者。
世起而救之也。
自秦汉至今。
千有馀岁。
风俗靡靡愈薄。
圣人之教裂而鼎立。
互相诋訾。
不知所从。
大道寥寥莫知返。
良可叹也。
琏虽以出世法度人。
而持律严甚。
上尝赐以龙脑钵盂。
琏对使者焚之曰。
吾法以坏色衣。
以瓦钵食。
此钵非法。
使者归奏 上嘉叹久之。
琏居虔服玩。
可以化宝坊也。
而皆不为。
独于都城之西。
为精舍。
容百许人而已。
有晓舜禅师。
住栖贤。
为郡吏临以事民其衣。
走依琏。
琏馆于正寝。
而处偏室。
执弟子礼。
甚恭。
王公贵人来候者。
皆怪之。
琏具以实对曰。
吾少尝问道于舜。
今其不幸。
其可以像服。
二吾心哉。
闻者叹服 仁庙知之。
赐舜再落发。
仍居栖贤寺。
治平中。
琏再乞还山坚甚 英宗皇帝留之不可。
诏许自便。
琏既渡江。
少留于金山西湖。
遂归老于四明之育王山广利寺。
四明之人。
相与出力。
建大阁藏所赐诗颂。
榜之曰宸奎。
命翰林学土兼侍读端明殿学士苏轼。
为之记。
时京师始建宝文阁。
诏取其副本藏焉。
琏归山二十馀年。
年八十二。
无疾而化。
赞曰。
琏公生长于寒乡。
栖迟于荒远。
钵饭布衲
若将终身。
一旦道契 主上。
名落天下。
而能焚龙脑。
让正寝。
非其素所畜养。
大过于人者。
何以至是哉。
至于与士大夫论宗教。
则指物连类。
折之以至理。
使其泮然无疑。
则亦知为比丘之大体者欤。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师又有族子曰效常者。
侍师最久。
待人接物。
笑容满面。
衲子云从。
目为常欢喜。
太尉刘绮。
特敬之。
书尺往复。
呼为欢喜禅师。
受安抚霍蠡请。
自公安三圣。
移住大沩。
说法一本于师。
从其道者甚众。
或云。
布衲乃师之弟。
观其提耳之言。
颇有家庭之意。
师于中秋夜。
示众云。
山僧生来百拙。
开口都无一说。
今夜指空画空。
笑倒清风明月。
遂告寂。
数日神色不变。
凛然如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师体(一一○八~一一七九),号或庵,俗姓罗,黄岩(今属浙江)人。年十五师妙智院守威,弱冠为沙弥,初参此庵元于天台护国,后为虎邱瞎堂慧远禅师首座。历住吴之报觉,润之焦山。孝宗淳熙六年卒,年七十二。为南岳下十六世,护国此庵景元禅师法嗣。有《语录》一卷传世。《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 释师体诗,据《续古尊宿语录》所收《或庵体禅师语》及他书所录,编为一卷。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师体。
号或庵。
台州罗氏子。
初参此庵元布衲
于天台护国。
因举庞马选佛颂。
至第三句。
此庵喝之。
师大悟。
遂匿迹深山中。
丞相钱象先。
慕其为人。
致以天封。
勉令出世。
师摇手曰。
我不解悬羊头卖狗肉也。
即宵遁去。
乾道初。
瞎堂住国清。
因见师圆通像赞。
惊喜曰。
不谓此庵有此儿。
遍索之。
得之江心于稠人中。
请为第一座。
及瞎堂迁虎丘。
师访焉。
平江道俗。
请住觉报。
觉报旧名老寿庵。
师曰。
先师嘱我。
他日逢老寿止。
今若合符契。
遂欣然应命入院。
小参曰。
道常然而不渝。
事有弊而必变。
昔江西南岳诸祖。
各稽古为训。
考其当否。
持以中道。
务合人心。
以悟为则。
所以素风泠然。
逮今未泯。
若约僧门下。
言前荐得。
屈我宗风。
句下分明。
沉埋佛祖。
然虽如是。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繇是。
缁素喜所未闻。
归者如市。
淳熙六年。
移焦山。
将化示微恙。
手书附砚一只。
别郡守侍郎曾。
逮至中夜说偈。
毕脱去。
年七十二也。
曾公以偈悼之曰。
翩翩只履逐西风。
一物浑无布袋中。
留下陶泓将底用。
老夫无笔制虚空。
曾亦知言者矣。
师荷法以身为教。
不专于言。
常曰。
丛林保于子。
子保于道德。
又曰。
得一身之荣。
不如得一世之名。
得一世之名。
不如得一贤子。
使后学有师。
丛林有主。
呜呼。
天下之至私者。
无如此身。
远得一步身。
近得一步道。
故师二保三得之说。
诚绝世名言。
愿终身诵之。
不敢忘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或庵禅师。名师体。台州罗氏子也。师事此庵。兄事简堂。简堂既得契證。因密言于此庵曰。体公他日十倍于某。愿和尚怜之。此庵默然。自是护国诸役。皆遣体任之。体勇于谋道。虽百冗终岁。未见喜愠之色。忽彻旨于此庵一喝之下。乃投颂曰。商量极处见题目。途路穷边入试场。拈起毫端风雨快。者回不作探花郎。此庵密书片纸而付体曰。老寿开花。隹火结子。体乃匿迹天台。居无定所。崖穴之士。率得法利。丞相钱公象先。遂以天封招提。勉令应世。体宵遁去。钱公深为太息。乾道初。远公瞎堂住国清。因见体题圆通像赞曰。不依本分。恼乱众生。瞻之仰之。有眼如盲。长安风月贯今昔。那个男儿模壁行。惊喜曰。不谓此庵有此儿耶。遍索之。得于江心寺。固于稠人中。请充第一座。僧问体曰。一种没弦琴。久居在旷野。不是不会弹。未遇知音者。知音既遇。未审如何品弄。体曰。钟作钟鸣。鼓作鼓响。丛林杂然称善。瞎堂迁虎丘。体就省。道俗闻体高风。力以觉报兰若延之。觉报旧名老寿庵。体忻然来就。以为此地符先师所谶。体初住老寿。衲子难搆。瞎堂尝谓体曰。人之才器。自有大小。诚不可强。故楮小者不可怀大。绠短者不可汲深。鸱鸺夜撮虱。察秋毫。昼出瞋目。不见丘山。盖分定也。于是体别展机宜。以归来学。室中常摩捋苕帚柄。问学者曰。依稀苕帚柄。彷佛赤斑蛇。学者拟议。辄舞苕帚柄驱之。有老衲请其旨。体曰。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见爷。僧传至虎丘瞎堂曰。者个山蛮杜拗子。放拍盲禅。治你那一队野狐精。体闻说偈曰。山蛮杜拗得能憎。领众匡徒似不曾。越格倒拈苕帚柄。拍盲禅治野狐僧。瞎堂知之大笑而已。晚移焦山。上堂举临济四喝话。乃召众曰。者个公案。天下老宿。拈掇甚多。第恐皆未尽善。焦山不免四棱著地。与诸人分明注解。如何是金刚王宝剑咄。如何是踞地狮子咄。如何是探竿影草咄。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咄。若也未会。拄杖子与焦山吐露看。卓一下曰。笑里有刀。又卓一下曰。毒蛇无眼。又卓一下曰。忍俊不禁。又卓一下曰。出门是路。更有一机举话。长老也理会不得。又曰。道生一。无角铁牛眠少室。一生二。祖父开田说大义。二生三。梁间紫燕语呢喃。三生万物。男儿活计离窠窟。多处添少处减。大虫怕吃生人胆。有若无。实若虚。争掩骊龙明月珠。是则是。祇如焦山坐断诸方舌头一句。作么生道。肚无偏癖病。不怕冷油齑。拍禅床下座。又云水率以十智同真。浩浩商量。体曰。朝暮三四。岂良狙哉。乃大书于僧堂曰。阳春白雪非难和。藻鉴水壶岂足观。一把柳丝收不得。和烟搭在玉阑干。有居士。爱问诸禅曰。夫妇相打。通儿子作證。且道證父即是證母即是。江湖对者。不满其意。体寄以语曰。小出大遇。居士从此不问话。淳熙己亥八月示疾。召众言别曰。先师结子之谶。今其时矣。众涕哀不已。体挥其手。复弹指曰。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遂趋寂。先一日。手书并砚寄别侍郎曾公。逮曾公奔至。以偈恸曰。翩翩只履逐西风。一物浑无布袋中。留下陶泓将底用。老夫无笔判虚空。 赞曰。千峰合岳。岳影自崇。万籁灵秋。秋光自迥。盖理之必然也。顾瞎堂索或庵于寂寞穷海之心。岂閒相识哉。然或庵一出。天下英灵霍然左袒。揆厥所繇。聱头之禅峻矣。乃其后叶与瞎堂远公齐鸣。岂非汉家子弟尽隆准乎。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师体,字或庵。姓罗氏,台人也。赋性醇朴,不随尘俗。初在天台,丞相钱公象先请主天封,师体即宵遁去。宋乾道中,访瞎堂远于虎邱,吴人请主报觉,师体欣然从之。曰:“先师教我逢老寿止,今信矣。”盖报觉,旧名老寿庵也。既悟夙因,聿修净德,芳声速鬯,契结时贤。侍郎曾公相就问道,及曾公守润请主焦山,飞锡戾止,缁侣翕然。淳熙六年己亥八月四日示微疾,手书并砚,一别曾公,逮中夜书偈辞众,掷笔而寂,年七十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