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择卿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僧如湛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0 【介绍】: 宋僧。温州永嘉人,俗姓焦,字从远。善辩工文。尝依慧觉大师,得天台教法。后主持寿圣丈席,学人趋之如归。有《净业记》、《护国记》。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如湛。
生永嘉焦氏。
幼年试经得度。
力研教乘。
往依车溪卿公
时众已多无所容。
惟小室如斗。
安之不以为隘。
剧暑埋大瓮。
实以寒泉。
与四友背瓮环坐。
以挹其爽。
如此数载。
众戏目小室。
为五瘟堂。
后参慧觉。
昼夜潜心。
尽得教观之妙。
初主车溪寿圣。
讲馀课法华一部。
佛号二万声。
有求为知事者。
以非器不见。
用憾之。
夜怀刃入室。
则见官客满座。
次夜复入。
则昏黑失路。
又往才入室。
见十数人。
皆同师形。
其人愧恐而遁。
平时少睡。
夏月坐草莽中。
口诵法华。
袒身施蚊。
门人谓。
师年高。
宜息苦行。
师曰。
翾飞之类。
安得妙乘。
所冀啖我血闻我经。
以此为缘耳。
后人因表其处。
为喂蚊台。
晚岁谢事。
居閒一小庵。
日熏净业。
绍兴庚申。
端坐念佛而逝。
阇维。
得五色舍利。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如湛,姓焦氏,永嘉人也。母梦宝塔矗云,惊而举子。幼年试经得度,首谒东灵钦师,及普慈晖师。所学未就,乃与空相融之车溪依卿师。时众已多,无所容,唯小室如斗,不以为隘。盛暑埋大瓮,实以寒泉,与四友背瓮环坐,以挹其爽。后参慧觉于横山,昼夜潜心,尽得教观之妙。初主车溪寿圣,讲馀课《法华》一部,佛号二万声。平时少睡,夏月坐草莽中,口诵《法华》,袒身露臂,任蚊聚集,略不拂搔,或谓年高,宜息苦行。湛曰:“飞虫之类安得妙乘?所冀啖我血闻我经,以此为缘耳。”后人因表其处为饟蚊台。晚岁谢事,间 居小庵,日薰净业。宋绍兴庚申七月,端坐念佛而逝。阇维得五色舍利,著《静业记》、《释观经疏》、《护国记》、《释光明疏》,又述《金刚会解》、《假名集》。建炎初,述《声闻会异》,其末题云:“匈奴去杭入秀,兵火沿塘,劫掠蜂起,命在不测,聊书此为记。”时事人以为与章安当寇盗纵横而著《涅槃玄义》,其事相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2—1182 【介绍】: 宋僧。
华亭(今属上海)人,俗姓戚,字宜翁,号解空,别号竹庵。
得法于本溪卿法师
高宗建炎初,主寿圣寺。
绍兴间,移主当湖德藏寺,旋去。
孝宗乾道七年,主北禅寺。
后复归当湖。
有《圆觉手鉴》、《竹庵集》、《山家义苑》。
全宋诗
释可观(一○八三~一一八二),字宜翁,号竹庵,俗姓戚,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得法于车溪卿法师
高宗建炎初,主嘉禾寿圣寺。
绍兴间,迁当湖德藏寺。
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主吴之北禅寺,时年八十九(生年据此推算)。
淳熙九年卒(《释疑年录》据《释门正统》七,亦卒于本年,然卒年九十一,则生年为一○九二,与前说异)。
有《竹庵集》,已佚。
补续高僧传》卷三有传。
今录诗三首。
槜李诗系·卷三十
可观,字宜翁,号竹庵,自称法界庵主。云间戚氏子。十三祝发,宗天台教,历钱塘南屏车溪等山。建炎初,住持海盐当湖镇之德藏寺。退居竹庵。后复住延庆祖刹。入门适九日,因指座作诗。寻归当湖,凿山月池,搆松风台。淳熙九年,年九十九,端坐而化。有《山家义苑》、《菊坡》等集。塔在德藏西北隅,为筑城所毁。邑令谢良弼梦一紫衣老僧曰:“我竹庵和尚也,以塔累公。”旦日,因为缮治立石表之。
全宋文·卷三七九八
可观(一○八四——一一八二),字宜翁,号竹庵,俗姓戚,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年十六受戒,受法于车溪择卿法师
建炎初主嘉禾寿圣寺,迁当湖德藏寺,撰《楞严经补注》。
乾道中主姑苏北禅寺,徙延庆寺,仍归当湖。
淳熙九年二月卒,年九十九(《释氏疑年录》卷八据《释门正统》云年九十一)。
著有《园觉手鉴》、《竹庵草录》一卷(存)、《山家义苑》二卷(存)。
见《补续高僧传》卷三,《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姑苏志》卷五八,《吴中人物志》卷一二,《宋诗纪事》卷九三。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观。字宜翁。华亭戚氏子。年十六具戒。闻车溪声振江浙。负笈从之。一日闻举唱云。般若寂寥。忽有悟入。如服一杯降气汤。师闻而心服。玉慧觉有横山。命师偕行。读指要。至若不谓实铁床非苦变易非迁。叹曰。语言文字。皆糠秕耳。建炎初。主嘉禾寿圣。迁当湖德藏。居阅世堂。为楞严补注。霅以祥苻延阅二载。以疾返当湖南林。一室萧然。人不堪之。乃曰。松风山月。此我无尽衣钵也。乾道七年。丞相魏𣏌。出镇姑苏。请主北禅。入门适当九日。指座云。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消。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又登高。魏公击节不已。次以皇子魏王命主延庆。时已八十九岁。行李寂寥。人所叹服。不二载仍归当湖。自题其像曰。维摩诘不坏于身。而随一相老竹庵。坏与不坏。初无欠长。到处江山风月。不是这个伎俩。淳熙九年二月。无疾而逝。师五住当湖。皆退隐于竹庵。因以自号。大慧杲尝过之。对语终日。叹之曰。教海老龙也。师见斋房安像。即诫之曰。汝起居无礼。说无益语。少时焚香之敬。不补终日媟嫚之罪。其谨慎微细如此。观塔。在德藏西北隅。为筑城所夷。知县谢良弼。梦一紫衣老僧。谓曰。我竹庵也。以塔累公。谢寻访。果得塔。因为缮治。复立石表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可观,字宜翁,年十六依南屏出家,复从车溪卿有省。
宋建炎初,主嘉禾圣寿,选当湖德藏,补注《楞严》,一室翛然,人或不能堪,观顾而乐之,且曰:“松风山月,此我无尽衣钵也。
”乾道七年,丞相魏杞请主吴之北禅,入门适当九日,指坐云:“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消。
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又登高。
”魏公闻之,击节称赏。
尝五住当湖,皆退隐于竹庵,因号“竹庵”云。
大慧尝访之,对语终日,退而叹曰:“教海老龙也。
”有《竹庵集》、《山家义苑》行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持,俗姓卢,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东南)人。
初住馀姚法性,数年忽谢去。
与陆游之父有交。
后徙居雪窦、护圣二山,为南岳下十四世,象田卿禅师法嗣。
事见《渭南文集》卷一四《持老语录序》,《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今录诗五首。
释有朋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朋。金华人。自号牧庵。一家教文。背诵几半尽。得车溪之道。主仙潭。徙能仁。讲道日盛。晚主延庆。于方丈扁一室曰。六经堂。中设一几。而初无文字。士大夫怪其诞。众至寺欲屈之。师令侍者先语之曰。诸贤欲何。相见若宾礼。则对坐。商略若请益。则侍立。发问若索难。则客先伸三问。咸曰。乞从宾礼。及对语。援引不已。乃知六经在胸中也。每临讲不预观文。尝曰。我七番讲止观。于正修中。未尝道著一字。又曰。大部中。欲作一难。如片纸大。亦不成。所谓文字性离。皆解脱也。或问。十境十乘。方成观法。荆溪何云不待观境。方名修观。师曰。向伊道。摄事成理了也。又问。圆顿教中。为立阴否。师高声一喝云。阴入重担。尝自现前。何更问立不立。且御众厉。而简左右。或欲师白堂整众者。师曰。吾所以不数数告众者。是有意也。不见道频雷天失威。乾道四年十二月。坐青玉轩。集众念佛。端坐而逝。禀法弟子甚众。师自博强记。不畜科策。尝谓同学竹庵曰。天下只一个半座主。老兄秪半个。问何为半个。师曰。不合多几个纸策也。在仙潭日。竹庵来访。为上讲。师读大科竟。即收帙曰。宗师在座。不敢文文。其对尊宿之礼。尚谦如此。二师(可观、有朋)为学时。车溪夜坐方丈。闻廊庑有天乐声。遣人迹之。声出师房。车溪附壁隙窥之。见二师。于灯前相戏。举手作无声乐。车溪益奇之。故临终。以法道相寄。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有朋,字牧庵,金华人。
性强记,谒车溪卿法师,昼夜叩谒,尽得其道。
主仙潭讲止观,时天衣持法师分卫至境,入寺就听,竦然曰:“我所未闻。
”设礼而去。
湖人薜氏妇早死,时见怪于室,其家为斋,千僧诵《金刚般若》,请朋演说经旨。
妇凭语曰:“谢翁姑一卷经,今乃解脱矣。
”翁曰:“千僧同诵,何言一卷?
”曰:“朋法师所诵者是。
”乾道四年十二月三日,坐青玉轩,请行人讽《观经》至真法身观,令大众唱佛名,留偈坐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