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四难──菩萨行有四难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背己利世难〕,谓修菩萨行者,其心专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无一毫为己之念;非如世人,但求自利,而不能利他,是为背己利世难。(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行相唯苦难〕,谓修菩萨行者,不乐世间种种欲乐爱护身命,唯为利益众生,以满本愿,修行苦行,是为行相唯苦难。
〔三、处经诸有难〕,谓修菩萨行者,其心但为利益众生,诸有苦处,无不经历,示现出生,代受其苦,是为处经诸有难。
〔四、时劫无量难〕,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华梵双称,故名时劫。谓修菩萨行者,唯求无上佛果,兼修利他之行,所经时劫,不可限量,是名时劫无量难。
四事──五根有四事增上
【三藏法数】
(出五事毗婆沙论)
五根者,眼耳鼻舌身也。增上,犹增胜也。
〔一、庄严身〕,庄严,端庄严饰也。谓眼耳鼻舌庄严于身,然后完美,于此诸根,若阙一者,便成残陋。若不缺者,全美增胜,是为庄严身也。
〔二、导养身〕,导养者,导引资养也。谓眼能见安危之色,耳能闻美恶之声,鼻能嗅香臭之气,舌能尝甜苦之味,如是等诸识,于色声气味,若好若恶,皆能分别导引于身,就好避恶,令身增胜,是为导养身也。
〔三、生识〕,识即分别之义,谓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而能生于分别之识,及相应法,俱得增胜,是为生识也。
〔四、不共事〕,谓眼惟见色,耳惟闻声,鼻惟嗅香,舌惟尝味,身惟觉触,如是诸根,各有所用,不相杂乱,于本根相应之法,自能增胜,是为不共事也。
四事──施有四事
【三藏法数】
(出诸经要集)
〔一、施多得福少〕,谓饮酒歌舞等事,费用极多,而无福报,是名施多得福少。
〔二、施少得福多〕,谓能以慈心供奉道德之人,彼人受已,精进学道。施物虽少,其福弥大,是名施少得福多。
〔三、施少得福少〕,谓以悭贪恶意施邪见外道,施物既少,得福亦少。是名施少得福少。
〔四、施多得福多〕,谓能觉世无常,发心舍财,起立塔寺,供养三宝,所获福报,如众河入于大海,流注不断。施物既多,其福亦多,是名施多得福多。(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四种相──息有四种相
【三藏法数】
(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息即鼻中出入之气也。谓坐禅之人,若欲摄心入定,必先行数息之法。息有四种不同,故须拣其粗而守其细也。
〔一、风〕,谓鼻中之气,出入有声,为风。坐禅之人,若依之而数,则心散难调,故须拣而不用也。
〔二、喘〕,谓鼻中之气,虽无声相,而结滞不通者,为喘。坐禅之人,若依之而数,则心结难定,故须拣而不用也。
〔三、气〕,谓鼻中之气,虽无风、喘之相,而出入不细者,为气。坐禅之人,若依之而数,则心劳难定,故须拣而不用也。
〔四、息〕,谓鼻中之气,无前三种粗相,而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者,为息。坐禅之人,依之而数,则资神安隐,情抱悦豫,其心易定,故须守而不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