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大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摩诃僧伽Maha%sam%gha,译为大众。多众也,众有三人四人之异义。(参见:众)。智度论曰:「大众者,除佛馀一切贤圣。」法华经序品曰:「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
大众印
【佛学大辞典】
(物名)一寺公用之印鉴也。毗奈耶杂事一曰:「佛言:凡印有二:一是大众二是私物。若大众印可刻转法轮印像,两边安鹿伏跪而住,其下应书元本造寺施主名字。」
大众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有二:一、为根本结集时之大众部。以窟内之结集,谓之上座部。故窟外之结集,谓之大众部。是为小乘二十部之根本二部。佛灭后百年,大天比丘出。始确立大众部之本义(以前未见宗义之相异),尔后自其部更出异部,本末合有五部。文殊师利问经下曰:「佛告文殊师利:初二者,一、摩诃僧祇Maha%sa%m%ghika(此言大众,老少同会,共集律部也),二、体毗履Sthavira(此言老宿,淳老宿人同会,共出律部也),我入涅槃后一百岁,此二部当起。」宗轮论述记上曰:「界内既以迦叶为上座部,界外无别标首,但总言大众,皆由未生怨生王为大檀越种种供养。恐界内人多难可和合,所以两处弘宣。时虽两处结集人无异诤法无异说,界内耆年至多,界外年少极多。乃至大天乖诤昔时界外少年之僧,门人苗裔共为一朋名大众部,取昔为名,往苦界内耆旧之僧共为一徒名上座部。」二、四律五论中之摩诃僧祇律(译言大众)是也。此乃指窟内之上座部,名为大众者,其故以窟内上座部之律藏,诵出八十度名为八十诵,百年之间,五师相传,至优婆鞠多。鞠多之门人有五师,各立一见。于根本之八十诵律,建立一宗之律部,上座部之律藏,于此分五部。以是根本之八十诵律,称为大众部。是现存四律中之摩诃僧祇律也。大集经二十二曰:「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广博遍览五部经律,是故名为摩诃僧祇。」翻译名义集四曰:「智首疏云:总别六部,僧祇是总。前五是别,此僧祇部众行解虚通,不生偏执,遍顺五见以通行故,故知是总。」行事钞上一之二曰:「统明律藏本实一文,但为机悟不同致令诸计岳立,所以随其乐欲成立己宗。竞采大众之文,用集一宗之典。」同资持记曰:「如来灭后迦叶结集为八十诵律,五师相继一百年来并无支派,后因净计遂分五宗。(中略)言大众者此沥窟外部,高僧传论云:上座大众创分结集之场,彼言大众乃是窟外,此云大众定是窟内。即今摩诃僧祇,此翻大众,以五百人亦大众故(智论则云千人),是则大众名通二部,上座唯局窟外,学者须细辨之。」又行事钞同卷曰:「僧祇律是根本,部馀是五部。」同资持记曰:「具云摩诃僧祇,此翻大众,从众为名,即窟内部。」
【佛学常见辞汇】
佛灭后众弟子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七叶窟内外结集经典,在窟内结集的,名上座部,在窟外结集的,名大众部。
大众生弥卢
【佛学大辞典】
(明王)谓不动尊也。见底哩三昧耶不动念诵法。梵Meru。
大众威德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怖畏)
【三藏法数】
谓初学菩萨,或于王庭执理之处,或于善解法义人前,申宗敌论,唯恐有失,是名大众威德畏。
五怖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学之菩萨,有五怖畏:一、不活畏,行布施者,恐己不能过活,而不能尽所有。二、恶名畏,恐已恶名,不能为和光同尘之行。三、死畏,虽发广大之心,然恐死而不能舍身命。四、恶道畏,恐己堕于恶道,而对治不善法。五、大众咸德畏,恐众多之人或威德之人,不能于其前为狮子吼。
【三藏法数】
(出百法论钞并毗婆沙论)
〔一、不活畏〕,谓初学菩萨,虽行布施之行,而不能尽己所有,又恐自己不能过活,是名不活畏。
〔二、恶名畏〕,谓初学菩萨,虽欲与众生同事而摄化之,入诸酒肆等,恒惧讥谤,不得似大菩萨安行自若,是名恶名畏。(同事者,同其所作,即酒肆等事也。若大菩萨證果之后,以同事摄诸众生,逆行顺化,屠坊酒肆,无往不可,所以安行自若也。)
〔三、死畏〕,谓初学菩萨,虽欲运广大心,内外俱施,然有时施以财物,而于身命顾惜,不能自舍,是名死畏。(内外施者,内则身命等,外则财物等也。)
〔四、恶道畏〕,谓初学菩萨,惧生恶道,于不善法分别对治,令其不生,是名恶道畏。
〔五、大众威德畏〕,谓初学菩萨,或于王庭执理之处,或于善解法义人前,申宗敌论,唯恐有失,是名大众威德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