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烟尘(煙塵)  拼音:yān chén
1.轻烟尘埃。
2.边疆寇警。南朝梁。萧统〈七契〉:「当朝有仁义之睦,边境无烟尘之警。」《宋史。卷二九一。吴育传》:「臣恐契丹窥兵赵、魏,朝廷不得元昊毫发之助,而太行东西,且有烟尘之警矣。」
3.人烟稠密的地方。唐。杜甫 为农诗:「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漢語大詞典》:烟埃(煙埃)
亦作“烟埃”。
(1).尘埃;灰烬。 唐 李白 《望黄鹤山》诗:“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謐。”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宋宣献 兼有 毕文简 、 杨文庄 二家之书,不减中秘,而 元符 中荡为烟埃。” 鲁迅 《书信集·致韦素园》:“试看新的文艺和在压制者保护之下的狗屁文艺,谁先成为烟埃。”
(2).指云烟雾气。 宋 丘崇 《沁园春》词之一:“登山临水,惊心节物,极目烟埃。”
(3).烽烟和战尘。喻战乱。 唐 岑参 《北廷北楼呈幕中诸公》诗:“上将新破胡,西郊絶烟埃。”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授律则南摧丑蜒,凿门则北扫烟埃。”
《漢語大詞典》:烟焰(煙燄)
亦作“烟焰”。 烟和火焰。 唐 张谓 《长沙失火后戏题莲花寺》诗:“楼殿纵随烟焰去,火中何处出莲花?”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五:“我即其人,脱身烟焰,至于今日。” 鲁迅 《伪自由书·现代史》:“还有将纸塞在嘴巴里点上火,从嘴角鼻孔里冒出烟焰。”
烟与火焰。北史·来护儿传:“ 护儿 乃以轻舸数百,直登江岸,袭破其营,因纵火,烟燄张天。”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 李昌符 焚栈道,栈道几断。 建 控 僖宗 马,冒烟燄中过,宿坂下。”
《漢語大詞典》:烟烬(煙燼)
亦作“烟烬”。
(1).烟和灰烬。列子·黄帝:“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 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 伯喈 识絶音之器於烟烬之餘; 平子 剔逸响之竹於未用之前。” 唐 刘知几 《史通·自叙》:“儻使 平子 不出, 公纪 不生,将恐此书与粪土同捐,烟烬俱灭。”
(2).烧成烟烬。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东序烟烬於委灰,生民燋沦於渊火。”
(3).指火焚之后的残余物。 北周 庾信 《贺新乐表》:“经纶图籍,校讐烟烬。”
《漢語大詞典》:烟炎(煙炎)
火苗。亦指烟和火焰。后汉书·蔡邕传:“惧烟炎之毁熸,何光芒之敢扬哉!” 李贤 注:“烟炎,烟火之微细者。”三国志·吴志·周瑜传:“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法苑珠林卷三七:“焚柴灌油,烟炎方盛。 仕行 捧经,涕泪稽顙。”
《漢語大詞典》:松麝
谓墨香。佳墨用松烟和以麝香制成。 唐 李贺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國語辭典》:松烟墨(松煙墨)  拼音:sōng yān mò
质料较好的墨,因多由松炱所制,故称为「松烟墨」。今以安徽省所产的为最好。简称为「松烟」。
《漢語大詞典》:烟斥(煙斥)
烽烟和斥候。古以斥候望烽烟,有警则报之。《淮南子·兵略训》:“相地形,处次舍,治壁垒,审烟斥。”
《國語辭典》:烟熏火燎(煙熏火燎)  拼音:yān xūn huǒ liào
受到烟火的熏烤。形容非常炙热乾燥。
《国语辞典》:人间烟火(人间烟火)  拼音:rén jiān yān huǒ
原指古人烧煮食物的炊烟和柴火,后用以比喻人世间的庶务、杂念。如:「活在这个繁杂的社会,每人都无法摆脱人间烟火,所以有很多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