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辩难(辯難)  拼音:biàn nàn
辩驳质问。《后汉书。卷三五。张曹郑列传。曹褒》:「作章句辩难,于是遂有庆氏学。」《三国演义》第六九回:「子春反覆辩难,辑对答如流。」
《國語辭典》:驳难(駁難)  拼音:bó nàn
辩驳责难。如:「荒谬的言论,应予驳难。」《魏书。卷七七。列传。辛雄》:「自后每有疑议,雄与公卿驳难,事多见从,于是公能之名甚盛。」
分類:辩驳责难
《漢語大詞典》:辩折(辯折)
辩驳,驳斥。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六·朱子忿懥:“ 新安 平日议论,尝谓 陆氏 执拗似 告子 ,此大众所闻也。苟哭其死而为斯言,何异 刘贡父 、 关汉卿 乎?盖理之必不可信者。 杨 不能辩折,反从誚之,异哉!”
分類:辩驳驳斥
《國語辭典》:辨折  拼音:biàn zhé
对质、驳辩。《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六:「后来冥司追去,要治他谤讪之罪,被令狐撰是长是短,辨折一番。」也作「折辨」。
分類:辩驳驳斥
《國語辭典》:抗辩(抗辯)  拼音:kàng biàn
1.对于别人的指责提出辩解。
2.法律上指当事人对于他造所为事实上的陈述,自为另一种事实上的主张,以期停止或消灭他造陈述的事实所应生之法律效果。
《漢語大詞典》:曲辩(曲辯)
(1).巧辩;诡辩。《商君书·农战》:“説者得意,道路曲辩。”文子·上仁:“大较易为智,曲辩难为慧。” 汉 桓宽 盐铁论·国疾:“穷巷多曲辩,而寡见者难喻。”
(2).详细辩驳。 汉 王充 论衡·实知:“虽审一事,曲辩问之,輒不能尽知。”
《漢語大詞典》:密栗
(1).缜密;坚硬。语本礼记·聘义:“﹝玉﹞縝密以栗。”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六》:“《淇澳》之诗,再言‘瑟兮僴兮’,学道之士,必密栗其中而武毅其外,‘德盛不狎侮’,始能弥尔性而固道基焉。” 章炳麟 《说林下》:“邇者, 黄以周 以不文著,惟 黄 氏亦自谓钝於笔语。观其撰述,密栗醇厚,庶几 贾 孔 之遗章,何 宋 文之足道?”
(2).引申为确凿,无可辩驳。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使举一密栗之反証,殆莫如古国之见灭於外讎矣。”
《漢語大詞典》:较正(較正)
校正(别人的说话);辩驳。红楼梦第三四回:“是你説的也罢,不是你説的也罢,事情也过去了,不必较正,把小事倒弄大了。”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又见他( 邓九公 )那阵吹镑懵诈来的过衝,像是有点儿来头,不敢合他较正。”
分類:校正辩驳
《漢語大詞典》:诘论(詰論)
辩驳论难。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戴学士:“公善天文算法,与 南怀仁 詰论, 怀仁 为之屈。”
分類:辩驳论难
《漢語大詞典》:辩斥(辯斥)
辩驳,驳正。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三:“《离骚》所问,盖 齐 东里社、鬼巫虚谬之谈, 屈子 放逐无聊,感而笔之,以问后世。世儒不能辩斥,而好奇如 沈约 者,又引之以释《纪年》。”
分類:辩驳驳正
《漢語大詞典》:回口
受到指责时进行辩驳,或挨骂时反过来骂对方。也叫回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六回:“那个做婆婆的,年轻时也做过媳妇来,做媳妇的时候,不免受了他婆婆的气,駡他不敢回口,打他不敢回手,捱了若干年。”
《漢語大詞典》:诘驳(詰駁)
问难和辩驳。 清 刘大櫆 《〈张讷堂诗〉序》:“忆昔与 中畯 游,时至其邸舍,评量今古,詰驳是非,或饮酒留连至醉。”
《漢語大詞典》:正驳(正駁)
纠正辩驳。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葛仙公 道家旧称 葛玄 ,非 稚川 明甚, 黄 ( 黄长睿 )正驳之可也。乃自狐疑其説,岂二子称谓,尚未洞然邪?”
分類:纠正辩驳
《漢語大詞典》:详驳(詳駁)
审察辩驳。《智囊补·胆智·张咏》引 明 袁黄 曰:“而徒一年以上,必申请待报,往返详驳,经旬累月,於是文案益繁,而狴犴之淹繫者亦多矣。”
分類:审察辩驳
《漢語大詞典》:非驳(非駁,非駮)
亦作“ 非駮 ”。非难辩驳。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接识:“互相非駮,莫肯相视。”晋书·儒林传·董景道:“著《礼通论》非驳诸儒,演广 郑 旨。”
分類:非难辩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