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相映成趣  拼音:xiāng yìng chéng qù
互相衬托而更添意趣。如:「他们夫妇俩,一个演生,一个演旦,在戏台上倒是相映成趣。」
《国语辞典》:馀味无穷(馀味无穷)  拼音:yú wèi wú qióng
事物意趣无穷,令人一再回味。如:「这首曲子由她唱来,令人听了馀味无穷。」
《国语辞典》:意犹未尽(意犹未尽)  拼音:yì yóu wèi jìn
兴致、意趣尚未满足。如:「我们聊到半夜,仍觉得意犹未尽,欲罢不能。」
《国语辞典》:人味儿(人味儿)  拼音:rén wèi ér
人生的意趣。如:「饱食终日,游手好閒,这样活著真没人味儿。」
分类:人生意趣
《國語辭典》:够味(夠味)  拼音:gòu wèi
1.食物精致,口味道地。如:「这家餐馆的三鲜汤真够味!」
2.形容意趣耐人寻味。如:「她唱的戏真够味!」
《國語辭典》:古色古香  拼音:gǔ sè gǔ xiāng
形容年代久远,具有古雅色彩的书画、器物、建筑、艺术品等。如:「博物馆里收藏许多古色古香的艺术品。」
《國語辭典》:高情远致(高情遠致)  拼音:gāo qíng yuǎn zhì
高尚的情操,深远的志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高情远致,弟子蚤已服膺。」也作「高情远意」。
《國語辭典》:风流蕴藉(風流蘊藉)  拼音:fēng liú yùn jiè
蕴藉,蕴含不露。风流蕴藉形容人风流潇洒,含蓄有致。《北齐书。卷三一。王昕传》:「昕母清河崔氏,学识有风训,生九子,并风流蕴藉,世号王氏九龙。」《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他见院判风流蕴藉,一心待嫁他了。」也作「风流酝藉」。
《漢語大詞典》:极情尽致(極情盡致)
谓将意趣风致表现得很充分。红楼梦第九三回:“果然 蒋玉菡 扮着 秦小官 伏侍 花魁 醉后神情,把这一种怜香惜玉的意思,做得极情尽致。”
《漢語大詞典》:涉笔成趣(涉筆成趣)
谓动笔就能构成意趣。镜花缘第一百回:“心有餘闲,涉笔成趣,每於长夏餘冬,灯前月夕,以文为戏。”《花月痕》第四八回 栖霞居士 评注:“此回借 萧三娘 、 朱九妹 以为承上起下之文,中间有涉笔成趣语,有正襟危坐语,各极其妙。” 鲁迅 《南腔北调集·答杨邨人公开信的公开信》:“我确曾用这笔碰着了先生,不过也只如运用古典一样,信手拈来,涉笔成趣而已。”
《國語辭典》:妙趣横生(妙趣橫生)  拼音:miào qù héng shēng
美妙的意趣层出不穷。多用于对文章、语言或美术作品的称赞。如:「这幅对联妙趣横生,作者的巧思令人折服。」
四意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之说法,有四意四秘,可以解决一切之所说。说别有言外之意趣者,名四意趣。依此四意趣,可决一切之佛意云。玄奘译摄论释五谓复有四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如说我昔曾于彼时名毗婆尸佛,非昔时毗婆尸佛即今释迦佛,但诸佛所證法平等,故说我即彼,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二别时意趣,如说称多宝如来名,便可决定等正觉,称阿弥陀名,便可往生极乐,是为劝懈意者,就别时利益说之,非言今直得之。犹如依一钱而说得百钱。是就别时说,故名别时意趣。三别义意趣,言说与意义不同。如说奉事几许恒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解了大乘法之义理,原非难事,凡夫能思惟,即能之,不须遭恒沙之佛。惟證得大乘之实理,非容易事,地上之菩萨,始能之,今言事恒沙诸佛解了大乘法者,其言相虽似只解大乘之教义,然其意思在證得大乘之实理。如是言说与意义各别,名为别义意趣。四补特伽罗Pudgala意乐意趣,补特伽罗,译言众生或有情。随众生之乐意,而种种说法也。先对一众生赞叹布施,见其人已乐欲布施,更毁訾布施。持戒等亦如是。是于一法毁赞相违者,初为除其人悭吝之心,故赞布施,后为更劝无漏之胜法,故毁之也。是皆随众生之意乐而说,故名众生意乐意趣。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上曰:「四种意趣:一者法同意趣,二者时节意趣,三者义中间意趣,四者顺众生心意趣。」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六曰:「复以有四意:一平等意,二别时意,三别义意,四众生乐欲意。」
平等意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意趣之一。谓如来据秘密之意趣,平等之理,而说法也。譬如指过去之诸佛而曰我身是也。以其据佛佛平等之理故也。
【三藏法数】
意即心意,趣即趣向。谓菩萨于往昔因中,修平等行,而成正觉;今于现世,化诸众生,与昔无异,是名平等意趣。(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别时意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意趣)
【三藏法数】
谓众生现世修习净业,求生极乐世界者,命终皆即往生,得不退转,盖现种是因,则在他时成熟,是名别时意趣。
四意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之说法,有四意四秘,可以解决一切之所说。说别有言外之意趣者,名四意趣。依此四意趣,可决一切之佛意云。玄奘译摄论释五谓复有四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如说我昔曾于彼时名毗婆尸佛,非昔时毗婆尸佛即今释迦佛,但诸佛所證法平等,故说我即彼,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二别时意趣,如说称多宝如来名,便可决定等正觉,称阿弥陀名,便可往生极乐,是为劝懈意者,就别时利益说之,非言今直得之。犹如依一钱而说得百钱。是就别时说,故名别时意趣。三别义意趣,言说与意义不同。如说奉事几许恒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解了大乘法之义理,原非难事,凡夫能思惟,即能之,不须遭恒沙之佛。惟證得大乘之实理,非容易事,地上之菩萨,始能之,今言事恒沙诸佛解了大乘法者,其言相虽似只解大乘之教义,然其意思在證得大乘之实理。如是言说与意义各别,名为别义意趣。四补特伽罗Pudgala意乐意趣,补特伽罗,译言众生或有情。随众生之乐意,而种种说法也。先对一众生赞叹布施,见其人已乐欲布施,更毁訾布施。持戒等亦如是。是于一法毁赞相违者,初为除其人悭吝之心,故赞布施,后为更劝无漏之胜法,故毁之也。是皆随众生之意乐而说,故名众生意乐意趣。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上曰:「四种意趣:一者法同意趣,二者时节意趣,三者义中间意趣,四者顺众生心意趣。」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六曰:「复以有四意:一平等意,二别时意,三别义意,四众生乐欲意。」
别义意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意趣)
【三藏法数】
谓一切法无有自性,不可执文取义,当离文字相,别求义趣,是名别义意趣。
四意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之说法,有四意四秘,可以解决一切之所说。说别有言外之意趣者,名四意趣。依此四意趣,可决一切之佛意云。玄奘译摄论释五谓复有四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如说我昔曾于彼时名毗婆尸佛,非昔时毗婆尸佛即今释迦佛,但诸佛所證法平等,故说我即彼,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二别时意趣,如说称多宝如来名,便可决定等正觉,称阿弥陀名,便可往生极乐,是为劝懈意者,就别时利益说之,非言今直得之。犹如依一钱而说得百钱。是就别时说,故名别时意趣。三别义意趣,言说与意义不同。如说奉事几许恒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解了大乘法之义理,原非难事,凡夫能思惟,即能之,不须遭恒沙之佛。惟證得大乘之实理,非容易事,地上之菩萨,始能之,今言事恒沙诸佛解了大乘法者,其言相虽似只解大乘之教义,然其意思在證得大乘之实理。如是言说与意义各别,名为别义意趣。四补特伽罗Pudgala意乐意趣,补特伽罗,译言众生或有情。随众生之乐意,而种种说法也。先对一众生赞叹布施,见其人已乐欲布施,更毁訾布施。持戒等亦如是。是于一法毁赞相违者,初为除其人悭吝之心,故赞布施,后为更劝无漏之胜法,故毁之也。是皆随众生之意乐而说,故名众生意乐意趣。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上曰:「四种意趣:一者法同意趣,二者时节意趣,三者义中间意趣,四者顺众生心意趣。」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六曰:「复以有四意:一平等意,二别时意,三别义意,四众生乐欲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