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辨才
(1).佛教语。谓善于宣讲佛法之才。辨,通“ 辩 ”。《华严经·十行品》:“超出世间大论师,辨才第一狮子吼。”
(2).善于言谈或辩论之才,雄辩之才。辨,通“ 辩 ”。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二:“ 桑 别驾 民懌 ,狂士也,少有辨才。”
《漢語大詞典》:牍背(牘背)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人有上书告 勃 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 长安 ,逮捕 勃 治之。 勃 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 勃 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牘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言狱吏于书板背面,书写文句,示 勃 以申辩之方。后用其事为遭受冤狱的典实。 宋 苏轼 《韩子华石淙庄》诗:“ 絳侯 百万兵,尚畏书牘背。” 清 钱谦益 《洮河石砚歌》:“岂知飞檄磨厓手,牘背相随狱吏书。”
《漢語大詞典》:强辞(强辭)
亦作“强词”。 无理强辩之词。 宋 范仲淹 《上资政晏侍郎书》:“某方一二奉对。公曰:‘勿为强辞。’”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四折:“使不着你癩骨顽皮,逞得精神,説的强词。”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若乃 子思 、 孟軻 ,本与 荀 同源,而其强辞排斥,与他子等。”
《國語辭典》:利辞(利辭)  拼音:lì cí
言辞锋利,敏捷巧便的辞语。《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曹世叔妻》:「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南史。卷七○。循吏列传。郭祖深》:「饰口利辞,竞相推荐,讷直守信,坐见埋没。」
《漢語大詞典》:谐辨(諧辨)
诙谐论辩之才。辨,通“ 辩 ”。 宋 洪迈 《夷坚丙志·綦叔厚》:“ 綦 素有谐辨,不为动色。”
《漢語大詞典》:佹辞(佹辭)
诡辩之辞。引申为旨意特异之辞。
《国语辞典》:大辩不言(大辩不言)  拼音:dà biàn bù yán
大辩,善于辩论。大辩不言指有口才善辩之人,并不多话以显示自己。《庄子。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國語辭典》:佹辩(佹辯)  拼音:guǐ biàn
诡异怪诞的辩说。《淮南子。齐俗》:「诋文者处烦挠以为慧,争为佹辩。」也作「诡辩」。
分類:诡辩辩之
《漢語大詞典》:刁词(刁詞)
狡辩之词。《醒世姻缘传》第十回:“看你这个穷花子一片刁词。”
分類:狡辩辩之
《漢語大詞典》:胶言(膠言)
诡辩之言。文选·左思〈魏都赋〉:“繆默语之常伦,牵胶言而踰侈。” 张载 注:“ 李尅 书曰,言语辨聪之説,而不度於义者,谓之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