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方笔(方筆)  拼音:fāng bǐ
笔画的形体之一。也就是每一笔画在碰到下笔收笔、转折或是顿笔等地方,都是利用回笔或是按笔顿笔,把它写成带有棱角的形状使笔画看起来方锐,而为著配合这种笔画,在整个字的间架上,也就需要以方挺的结体来配合。
《國語辭典》:省声(省聲)  拼音:shěng shēng
一种传统的简化汉字方法。省略形声字中声符的笔画。如「融」字,据《说文》为「从鬲虫省声」。
《漢語大詞典》:排叠(排疊)
指书法笔画的分布与结构。 唐 欧阳询 《三十六法》:“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 宋 黄庭坚 《论书》:“今人字自不按古体,惟务排叠字势,悉无所法,故学者如登天之难。”
《国语辞典》:粉彩  拼音:fěn cǎi
1.粉彩瓷是在烧好的瓷器上,用配入大量铅粉的玻璃白的彩料作画,由于烘烧后颜色深浅不同,画面会突出于釉面,色彩柔和,浓淡协调,颇有立体感,故称为「粉彩」。也称为「软彩」。
2.用色粉笔画出来的画。
《漢語大詞典》:连写(連寫)
(1).书写时笔画之间连续不断。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二节:“ 回纥 文字的字母无定数,大致为十七个至二十个,每个字母连写。”
(2).指汉字用拼音字母注音时把每一个复音词的几个音节都连起来写。
《國語辭典》:瘦金书(瘦金書)  拼音:shòu jīn shū
书体名。宋徽宗赵佶书法初学唐薛稷、薛曜,后变其法度,字体修长、笔锋劲瘦挺拔。也称为「瘦金体」。
《國語辭典》:正锋(正鋒)  拼音:zhèng fēng
一种运笔方式。使用毛笔书写时,无论如何运转,笔锋保持在笔画的中间。也称为「中锋」。
《漢語大詞典》:缺笔(缺筆)
文字笔画有缺省。旧时多为表示避讳的一种方式。自 唐 代以来,在书写或镌刻本朝皇帝或尊长的名字时,有意缺笔以示避讳。一般省略最末一笔。
《国语辞典》:补笔(补笔)  拼音:bǔ bǐ
1.书法上的修饰笔画。如:「这『大』字一捺太弱,稍作补笔较佳。」
2.文章或书信末尾的补述。
《漢語大詞典》:阴模(陰模)
笔画凹下的字模。 清 王韬 瓮牖馀谈·西国印书考:“后有 台约尔 至 檳榔岛 ,悉心於华字,造阴模阳模,浇製成字,大小二种。”
《漢語大詞典》:点划(點劃)
(1).指字的笔画结构。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三折:“妾身略识些撇竖点划。”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你的字虽然不丑,那点划偏旁也还欠些讲究。”
(2).用手指点比划。 杨朔 《北线》十四:“﹝ 龙起云 ﹞单腿跪到 贾团长 旁边,远远点划着村沿说:‘我才爬到尽前边看地形,看见敌人正修工事,大小道口都堵死了,地堡也不在少数。’” 郭澄清 《大刀记》第九章:“所以她在点划伪军的同时,还插着空地叱咤 二愣 几句。”
《国语辞典》:侧锋(侧锋)  拼音:cè fēng
书法上指运笔时笔心不在笔画中央,笔锋偏侧,称为「侧锋」。
《漢語大詞典》:勾点(勾點)
用笔画出勾或点,以示要删除或修改。魏书·司马昌明传:“ 温 自归寝疾,讽求备物九锡。 谢安 已令吏部郎 袁彦伯 撰策文;文成, 安 輒勾点,令更治改。”
《漢語大詞典》:蝌蚪书(蝌蚪書)
古文字体的一种。笔画多头大尾小,形如蝌蚪,故称。 清 姚鼐 《篆秋草堂歌赠钱献之》:“ 鲁 壁再传蝌蚪书,相传竟断 卫 伯儒。” 清 沈起凤 《谐铎·荆棘里》:“老人挈 周 登舟,达岸,岸上树廉石,鐫金碧大字,类蝌蚪书, 周 不能辨。”参阅尔雅翼·释鱼三
《漢語大詞典》:坏字(壞字)
错字。多指书籍抄写或刊刻时因笔画脱略而造成的误字。 清 俞樾 诸子平议·管子三“有杂礼我而居之”:“‘有’当为‘肴’,‘我’当为‘义’,并坏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