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五浊(五濁)
(1).五种恶浊行为。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五浊之人,耽湎荣利,嗜味淫色。”
(2).见“ 五浊恶世 ”。
《國語辭典》:五浊恶世(五濁惡世)  拼音:wǔ zhuó è shì
佛教谓充满五种不清净的烦恼世界。五浊指一、命浊,众生多作恶业,致寿命极短;二、烦恼浊,众生充满贪、瞋、痴的烦恼;三、劫浊,世代危厄,饥饿、疾病、战争不止。四、众生浊,众生缺乏善根,不信因果、不持戒;五、见浊,邪说横行。《阿弥陀经》:「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骈字类编》:水浊(水浊)
唐 杜甫 佳人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國語辭典》:污浊(汙濁)  拼音:wū zhuó
1.混浊、不乾净。如:「汽、机车排放的废气,使空气污浊不堪。」
2.卑劣、龌龊。《三国演义》第二三回:「汝为清白,谁为污浊?」
《韵府拾遗 马韵》:浊者(浊者)
邵谒诗浊者必恶清瞽者必恶明
《漢語大詞典》:贪浊(貪濁)
(1).犹贪污。后汉书·孔融传:“时隐覈官僚之贪浊者,将加贬黜, 融 多举中官亲族。”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政体:“断决大事,得帝王之体。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 清 龙启瑞 《答罗生书》:“谗佞贪浊之徒,屏而去之,此僕之所能。”
(2).佛教语。谓世间凡人之身心有浊乱贪欲之烦恼。《随愿往生经》:“娑婆世界,人多贪浊,信向者少,习邪者多。”
《國語辭典》:溷浊(溷濁)  拼音:hùn zhuó
污浊。《楚辞。屈原。离骚》:「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宋。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岂厌世溷浊,絜身而逝乎。」
《國語辭典》:混浊(混濁)  拼音:hùn zhuó
1.不清洁、不清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这种混浊不堪的,要算第六泉,那天下的清泉,屈他居第几呢?」也作「浑浊」。
2.比喻社会环境昏乱、黑暗。《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三国志。卷五七。吴书。张温传》:「艳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
《漢語大詞典》:浊乱(濁亂)
(1).搅扰使之混乱。汉书·刘向传:“ 周 大夫 尹氏 筦朝事,浊乱王室。” 宋 司马光 《进五观状·保业》:“ 晋 得天下,纔二十年, 惠帝 昏愚,宗室搆难,羣胡乘衅,浊乱中原。”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只为用错了一个奸臣,浊乱了朝政,险此儿不得太平。”
(2).混乱。旧唐书·萧俛传:“俄而盗起 河南 ,内官握兵,王室浊乱。”
(3).贪赃枉法。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部刺吏:“若夫倚势作威,受賕不法,此特其人之不称职耳。不以守令之贪残而废郡县,岂以巡方之浊乱而停御史乎?”
《漢語大詞典》:秽浊(穢濁)
污浊;肮脏。后汉书·何进传:“卿言省内秽浊,公卿以下忠清者为谁?” 晋 葛洪 抱朴子·百里:“或有秽浊骄奢而困百姓者矣,或有苛虐酷烈而多怨叛者矣。”晋书·元帝纪:“其有政绩可述,刑狱得中,人无怨讼,久而日新,及当官软弱,菇柔吐刚,行身秽浊,修饰时誉者,各以名闻。” 唐 杜甫 《三川观水涨二十韵》:“秽浊殊未清,风涛怒犹蓄。”
分類:污浊肮脏
《骈字类编》:阴浊(阴浊)
徐整长历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韵府拾遗 觉韵》:醉浊(醉浊)
张伯淳诗枯槁醉浊间
《漢語大詞典》:重浊(重濁)
(1).浓重浑浊。《淮南子·天文训》:“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鲁迅 《准风月谈·喝茶》:“去买了二两好茶叶……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2).谓声音低沉粗重。世说新语·轻诋“何至作老婢声”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洛 下书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婢声。” 茅盾 《子夜》十四:“他的声调很急促,很重浊,显然他把眼前这件事看得很严重。”
(3).谓字体臃肿鄙俗或文字繁冗凝滞。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十五:“ 开元 、 天宝 以后,﹝字体﹞变为肥厚,至 苏灵芝 辈,几於重浊。”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七》:“自 园 ( 李园 )用事以下,冗复重浊,殆不可读。”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七节:“同一风气中成长起来的书家, 苏灵芝 字肥而重浊, 颜真卿 字肥而健壮,人品不同,书品也不同。”
(4).犹言不清白,糊涂。 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俺生活不重浊,不住的运水提浆,炊盪时烧柴拨火。”
《漢語大詞典》:尘浊(塵濁)
(1).犹言尘世。汉武帝内传:“此子勤心已久,而不遇良师……是故我发閬宫,暂舍尘浊,既欲坚其仙志,又欲令向化不惑也。” 郭沫若 《行路难》下篇三:“我若有资,买山筑屋,长老此间,不念尘浊。”
(2).谦词。犹言凡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氏:“如不以尘浊见弃,在门墙之幼子,年十五矣,愿得坦腹牀下。”
《漢語大詞典》:昏浊(昏濁)
(1).指空气、水等不洁净。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阴隐客》:“言未毕,门中有数十人出,云怪有昏浊气,令责守门者。”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譬如奔流浊水,纔贮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昏浊的,须俟……渣滓尽去,復得清来。” 黎锦明 《出阁》:“她嫌屋门边的塘水昏浊,常时提起一桶衣服到这山腰的莲塘边来。”
(2).引申为污秽难看。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然其人状貌昏浊,垢秽不可近。”
(3).指社会、政治黑暗混乱。《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如今朝廷昏浊,正正经经纳钱,就是得官,也只有数,不能勾十分大的。” 清 戴名世 《老子论上》:“ 庄子 、 列御寇 之流,其言依倣 老子 ,吾观其书,大抵悯世之昏浊,为洸洋自恣以适己志,此文人学士之雄者耳,不得与 老子 并。”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五》:“要之,能在这昏浊的政局中,居然出为高官,清流大约无这种手段。”
《漢語大詞典》:黄浊(黄濁)
(1).黄而浑浊。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有黄浊气四塞天下。”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下:“ 大江 怒涨,水色黄浊。” 周立波 《王震将军记》:“江水正大涨,黄浊的、滔滔的江面有十里路宽。”
(2).黄色浊流,亦借指 黄河 。 宋 王安石 《黄河》诗:“派出 崑崙 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宋 黄庭坚 《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之一:“黄浊归大壑,涟漪遶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