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焰 → 燄焰”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虐焰(虐燄)
亦作“ 虐燄 ”。 残暴的气焰。 明 唐顺之 《王御史毅斋诔》:“嗟吁, 瑾 之祸烈矣!然 瑾 竟不杀公于虐燄横被之日。” 明 李贽 《武臣传·李勣》:“诸公但见犯颜敢諫之为忠,杀身成仁之名美,拘守圣人名教之为贤,不知适所以增 武氏 之虐焰。” 清 方文 《述哀》诗:“问谁张虐燄,使我至此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颁行诏书二》:“妖胡虐焰燔苍穹,淫毒秽宸极。”
分類:残暴气焰
《漢語大詞典》:贼气(賊氣)
(1).反常之气;邪气。管子·四时:“是故春凋,秋荣,冬雷,夏有霜雪,此皆气之贼也。刑德易节失次,则贼气遫至;贼气遫至,则国多葘殃。” 尹知章 注:“气反时则为贼害也。”史记·龟策列传:“寒暑不和,贼气相奸。同岁异节,其时使然。” 明 徐祯稷 《耻言》卷一:“家有大不祥,嗜言利者当之。利风中於家庭,贼气入矣;市道行於骨肉,残形成矣。”
(2).贼人、反叛者的气焰。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二:“贼气方鋭,设伏于莫谷。” 元 姚燧 《大司农史公神道碑》:“射杀数人,贼气为隳,遂溃。” 清 恽敬 《书图钦宝事》:“ 图钦宝 諫不听,跪而请曰:‘贼气尚盛,兵过涧,涧斗絶,不可退,悉縻烂矣。’”
《漢語大詞典》:寇氛
敌人的气焰。 清 侯方域 《重修演武厅事记》:“将卑兵寡,寇氛日炽。” 清 张维屏 《三将军歌》:“ 英 夷犯 粤 寇氛恶,将军奉檄守 沙角 。” 袁鹰 《悲欢·不灭的诗魂》:“由 邓拓 同志撰写了‘诗社缘起’,其中说:‘方今板荡山河,寇氛未消,黎明前夜,国难犹殷。’”
分類:敌人气焰
《漢語大詞典》:鬼气(鬼氣)
亦作“ 鬼炁 ”。
(1).旧时谓人疾病死亡,常因一种邪气侵袭所致,称之为鬼气。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协昌期二:“鬼炁之侵入,常依地而逆上耳。”南史·张嗣伯传:“尸注者,鬼气伏而未起,故令人沉滞。”云笈七籤卷二八:“养育群生,整理鬼气。”
(2).鬼怪的邪气。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黄法师醮》:“ 黄 虑鬼气伤儿神,乃布气吹其面,取汤一桮,令饮即醒。”
(3).指带有鬼怪的气氛或精神状态。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萧红》:“至于老 王婆 ,我却不觉得怎么鬼气,这样的人物,南方的乡下也有的。”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但倘被父母所知,往往不免挨一顿竹篠,一以罚其带有鬼气,二以贺其没有跌死。”
(4).恶人之气焰。 清 何绍基 《沪上杂事》诗:“愁风闷雨人无寐,海国平分鬼气多。”此指外国侵略者气焰。
(5).不能告人的隐私,亏心事。 马烽 《张初元的故事》:“他肚子里有鬼气,自己先就心虚。”
《國語辭典》:势焰(勢焰)  拼音:shì yàn
气势、气焰。《红楼梦》第六四回:「无奈惧怕贾珍等势焰,不敢不依。」
《漢語大詞典》:奸锋(姦鋒)
奸人的气焰。后汉书·桓帝纪论:“自非忠贤力争,屡折姦锋,虽愿依 斟 流 彘 ,亦不可得已。” 李贤 注:“﹝忠贤﹞各上书极諫,以折宦官等姦谋之锋也。”
分類:奸人气焰
《漢語大詞典》:炽焰(熾焰)
(1).烈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室罗伐悉底国:“炽焰飈发,焚轻舟,坠王身,入 无间狱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炽焰中忽生两树, 无忧王 因懺悔,号灰菩提树。” 明 马愈 《马氏日抄·水火称毒》:“懦弱之人,不堪炙炽者,令捧未开花,散之向炽焰,虚则花发,实则花焦。”
(2).亦作“ 炽炎 ”。火势猛烈。《水浒传》第一○八回:“那贼将见 乔道清 迎上来,再把剑望南砍去,那火比前番更是炽焰。” 梁启超 《呵旁观者文》:“如见火之起,不务扑灭,而太息火势之炽炎。”
(3).比喻权势和气焰很盛。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方祸之剡,权璫炽焰,人宜无敢近者。”
《漢語大詞典》:声焰(聲燄)
亦作“ 声燄 ”。 声威气焰。新唐书·郑注传:“﹝ 注 ﹞聚京师轻薄子、方镇将吏,以煽声焰。”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君畴:“一时声燄,真足动摇山岳,回天而驻日也。”宋史·佞幸传·朱勔:“然寇平, 勔 復得志,声焰熏灼。”
分類:声威气焰
《漢語大詞典》:暴气(暴氣)
(1).暴躁的脾气。 清 恽敬 《答伊扬州书》之三:“ 敬近 日观 尹河南 、 范忠宣 所以处患难之言,褊心暴气似有销释之渐。”
(2).嚣张的气焰。京剧《猎虎记》第七场:“上得堂来,本府不肯难为尔等,如今竟敢咆哮公堂,若不杀杀你的暴气,你们也不晓得王法的厉害。”
《漢語大詞典》:狂锋(狂鋒)
谓狂暴的气焰。 清 刘大櫆 《祭左茧斋文》:“昔在 熹宗 ,姧阉窃势,挫其狂锋,史称 忠毅 。”
分類:狂暴气焰
《漢語大詞典》:逆焰(逆燄)
亦作“ 逆燄 ”。 叛逆的气焰。 明 瞿式耜 《任人宜责实效疏》:“当逆焰薰灼之日,正跧伏草土之年,请剑有心,倾葵无路。” 清 端方 《请平满汉畛域密折》:“以奴才所闻,各省练军防勇熏其逆燄者,已不乏人,而皆深自祕藏。”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庚申换约之役:“ 粤 事决裂,而后 天津 畿辅,鼓其狂澜,煽其逆燄,以致禁城渫血。”
分類:叛逆气焰
《漢語大詞典》:敌氛(敵氛)
敌人的气焰。 梁启超 《记自强军》:“东事起,天子以 南皮 张尚书 督两 江 ,佩 南洋 大臣印綬,时敌氛张甚。”
分類:敌人气焰
《漢語大詞典》:缩气(縮氣)
收敛气焰。新唐书·魏謩传:“﹝ 魏謩 ﹞召授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发駙马都尉 杜中立 姦赃,权戚缩气。” 宋 沈括 《故信阳军罗山县令陈君墓志铭》:“今法不行於吏,而独怪民不畏法……於是击治,踰月,刑而后狥於市,横猾为之缩气。”
《漢語大詞典》:贼焰(賊燄)
亦作“ 贼燄 ”。 贼人的气焰。 明 宋濂 《东丘郡侯花公墓碑》:“贼焰炽若烈火焚,大战三日势愈殷。” 清 钱谦益 《三良诗·高侍郎平仲》:“累卵我势急,中目贼焰摧。” 清 吴家桢 《金陵纪事杂咏》“将星耿耿烛天南,一月居然奏捷三”自注:“ 向 星使剿贼连获大胜,贼燄顿衰。”
分類:贼人气焰
《漢語大詞典》:权焰(權焰)
犹权势,气焰。明史·宦官传一·汪直:“ 直 每出,随从甚众,公卿皆避道。兵部尚书 项忠 不避,迫辱之,权焰出东厰上。”
分類:权势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