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芗剧(薌劇)  拼音:xiāng jù
流行于福建漳州地方一带的歌仔戏。因漳州又名芗江,故称为「芗剧」。
《国语辞典》:广播歌仔戏(广播歌仔戏)  拼音:guǎng bò gē zǐ xì
民国四十年代初期利用广播电台播放的歌仔戏。因少了听觉的欣赏,以强调唱腔与曲调为特色。此时期的歌仔戏吸收方言歌谣与国语流行歌曲,丰富了唱腔的内涵。
《国语辞典》:电视歌仔戏(电视歌仔戏)  拼音:diàn shì gē zǐ xì
指在电视台的摄影棚内制作,专为电视台播映的歌仔戏。它为配合电视作业,改变传统野台演出的形式。
《国语辞典》:明华园歌剧团(明华园歌剧团)  拼音:míng huá yuán gē jù tuán
台湾著名歌仔戏团。由陈明吉先生创办于民国十九年,为一家族剧团。目前由总团长陈胜福领军明华园戏剧总团,旗下共有天、地、玄、黄、日、月、星、辰等八个子团与四个协力团队,是台湾最具规模的表演艺术团队,成名的剧目有《济公活佛》、《父子情深》、《八仙传奇》、《白蛇传》、《猫神》、《蓬莱仙岛》等。
《国语辞典》:都马调(都马调)  拼音:dū mǎ diào
台湾歌仔戏中重要曲调。原名为「什碎仔」。民国三十七年由厦门都马班剧团传入台湾。曲调十分自由,一句由三字至十三字皆可,随剧情发挥,句数可多可少。宜用于叙事或抒情。
《国语辞典》:哭调(哭调)  拼音:kū diào
台湾歌仔戏中文戏的重要唱腔曲调。多用于悲伤场面,主要是以台湾各地的地方小调为基础而加以变化,故种类繁多。如宜兰哭、艋舺哭、台南哭、正哭调、反哭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