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欧洲共同市场(欧洲共同市场)  拼音:ōu zhōu gòng tóng shì cháng
为欧洲经济联盟的通称。成立于西元一九五八年。参加者有法国、西德、义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目的在促进贸易,增进经济繁荣。简称为「欧市」。
《国语辞典》:国民乐派音乐(国民乐派音乐)  拼音:guó mín yuè pài yīn yuè
浪漫派音乐的一部分,流行于十九世纪的欧洲。此派音乐家重视民族传统,以民歌、民间舞曲、民间故事为题材,创作新颖的曲调、和声及特殊节奏。
《国语辞典》:法兰西共和国(法兰西共和国)  拼音:fǎ lán xī gòng hé guó
French Republic
国名。位在欧洲西部。国土成六边形,三边临海,三边接陆。面积约五十五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五千七百二十万。首都巴黎(Paris)。居民多信仰天主教,以法语为主要语言。于西元一七九三年九月二十二日独立,国庆日订为七月十四日。币制为Euro。简称为「法国」。旧音ㄈㄚˋ ㄌㄢˊ ㄒㄧ ㄍㄨㄥˋ ㄏㄜˊ ㄍㄨㄛˊ fà lán xī gòng hé guó。
《国语辞典》:拉脱维亚共和国(拉脱维亚共和国)  拼音:lā tuō wéi yà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Latvia
国名。波罗的海三小国之一。位于欧洲北部。西临波罗的海,北邻爱沙尼亚,东界俄罗斯联邦,南接立陶宛,面积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九平方公里。人口约二百六十八万。首都为里加(Riga)。人民信奉天主教,主要语言为拉脱维亚语。西元一九一八年成为独立国家,一九四○年为苏俄所并吞,成为苏联的附庸国之一。近年与立陶宛、爱沙尼亚共和国致力于独立运动,至一九九一年八月苏联政变失败,又宣告独立。国庆日为十一月十八日。币制为Euro。简称为「拉脱维亚」。
《国语辞典》:土耳其进行曲(土耳其进行曲)  拼音:tǔ ěr qí jìn xíng qǔ
富有土耳其风格的进行曲。流行于十九世纪欧洲,以莫札特〈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及贝多芬音乐剧《雅典的废墟第六曲》最出名。
《国语辞典》:爱沙尼亚共和国(爱沙尼亚共和国)  拼音:ài shā ní yà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Estonia
国名。波罗的海三小国之一。位于欧洲北部,北濒芬兰湾,东界俄罗斯,南界拉脱维亚,西濒波罗的海,面积四万五千二百一十五平方公里,人口约一百五十八万。首都为塔林(Tallinn)。语言以爱沙尼亚语为主,信仰新教(Lutheran)。本为一独立共和国,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前苏联并吞,成为其附庸国之一。西元一九九○年起,与其他二小国致力于脱离前苏联的独立工作,并废除共党专政。但直至一九九一年八月才趁前苏联政变之际宣布独立。币制为Euro。简称为「爱沙尼亚」。
《国语辞典》:西欧集团(西欧集团)  拼音:xī ōu jí tuán
位于欧洲西部,以英、法为主的亲美国家。
《国语辞典》:西利西亚(西利西亚)  拼音:xī lì xī yà
Silesia
地名。位于欧洲中部,西南至西台德山,南抵贝斯基山脉。西元一一六三年,分为上(北)西利西亚及下(南)西利西亚两部分。十九世纪时,由于铅、锌、铁、煤的开采制造,成为欧洲主要工业区之一。一次大战后,波兰保留上西利西亚,德国获得下西利西亚。一九三九年,德国征服波兰,取得上西利西亚。一九四五年,德国尽失其地,仅保留卢萨蒂亚。
《国语辞典》:终生教育(终生教育)  拼音:zhōng shēng jiào yù
二十世纪中叶,形成于欧洲的一种教育思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强调教育乃终生过程,应当在不同阶段,以最好的方式提供每个人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学校和正规教育之外,也应有社会和非正规教育。此一教育思潮,已成为许多国家实行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也作「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国语辞典》:印欧民族(印欧民族)  拼音:yìn ōu mín zú
史前时代分布在印度、伊朗、小亚细亚和中亚以及欧洲各地的民族。因为这些民族在当时都使用印欧语言,故称为「印欧民族」。
《国语辞典》:印欧语系(印欧语系)  拼音:yìn ōu yǔ xì
世界主要语系之一。分布在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区,包括印度、伊朗、希腊、日耳曼、拉丁、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等语族。印欧语言本属同一语系,有共用的基本词汇及共同语音交替模式,后分化成各种语言。
《国语辞典》:勃朗峰  拼音:bó lǎng fēng
Mont Blanc
山峰名。位于法、义边界,是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高约四千八百一十公尺,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元一九六五年完成由法国横贯勃朗峰到义大利之间的汽车隧道,缩短法、义之间的交通时间。
《国语辞典》:条顿(条顿)  拼音:tiáo dùn
印欧民族的一支。古时欧洲北部各族的总称,今德、英等国人民的祖先。
分类:欧洲北部
《国语辞典》:基尔特(基尔特)  拼音:jī ěr tè
欧洲中世纪时,工匠或商人依据行业,为了互相帮助、保护,以及垄断工艺技术所形成的一种协会,后来逐渐成为职业独占团体,也就是公会,如商人公会、手工业公会等,此制度于产业革命后衰落。基尔特经常被视为现代同业公会的前身,其目的与功能包括调解同行贸易利益的冲突、议定共同遵守的规范,以及建立与维护行业形象。基尔特议定行规的公共聚会场所与聚落,也常成为早期大学与城市的雏形,如牛津、佛罗伦斯、伦敦等。为guild的音译。
《国语辞典》:红毛番(红毛番)  拼音:hóng máo fān
原指占据台湾的荷兰人。《明史。卷三二五。外国传六。和兰传》:「和兰,又名红毛番,地近佛郎机。」后泛称欧洲人。也作「红毛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