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波涛(波濤)
(1).江河湖海中的大波浪。《淮南子·人间训》:“及至乎下 洞庭 ,騖 石城 ,经 丹徒 ,起波涛,舟杭一日不能济也。” 唐 张乔 《望巫山》诗:“愁连远水波涛夜,梦断空山雨雹时。”警世通言·乐小舍拚生觅偶:“ 乐和 跳下水去,直至水底,全不觉波涛之苦,心下如梦相似。” 茅盾 《锻炼》二五:“ 陈克明 感覚到自己好像是在一叶孤舟,而这孤舟又是在这风狂雨骤波涛汹涌的大海。”
(2).比喻艰险的处境。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无故沉浮於波涛之间,倒屣於埃尘之中,遨集京邑,交关贵游。” 唐 孟郊 《百忧》诗:“何必在波涛,然后惊沉浮。” 浩然 《艳阳天》第六九章:“在 东山坞 这场剧烈、复杂的斗争波涛里,那那全身的精神力量又被大大地鼓动起来了。”
(3).比喻突起的变故。《秦併六国平话》卷上:“ 汉祖 西征秉白旄, 子婴 宗庙起波涛。”
(4).比喻起伏不平的思潮。 唐 韩愈 《桃源图》诗:“ 南宫先生 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 柯岩 《奇异的书简》三:“窗外是祖国明丽的山河,心中是滚滚的波涛。”
(5).波逃,奔逃。 唐 李白 《白马篇》:“叱咤经百战, 匈奴 尽波涛。”一本作“ 奔逃 ”。《敦煌变文集·季布诗咏变文》:“三三五五总波涛,各自思归营幕内。”
《漢語大詞典》:波澜(波瀾)
亦作“ 波滥 ”。
(1).波涛。 汉 马融 《长笛赋》:“波澜鳞沦,窊隆诡戾。”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明徐复祚《投梭记·交战》:“看山形险赚,尖削如簪,营带 长江 ,滔天波滥。” 冰心 《姑姑·三年》:“凝眸时如同不起波澜的黑海,流动处如同空中飞走的黑星。”
(2).波浪翻腾。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诗:“ 洞庭 空波澜,桂枝徒攀翻。” 五代 齐己 《题鹤鸣泉八韵》:“ 瀟湘 在何处,终日自波澜。” 宋 曾巩 《访石仙岩杜法师》诗:“石巖天开立精庐,四山波澜势争趋。”
(3).比喻诗文的跌宕起伏。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毫髮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宋 王安石 《赠彭器资》诗:“文章浩渺足波澜,行义迢迢有归处。” 马南村 《燕山夜话·文天祥论学》:“尽管 韩愈 在文章中间掀起了几个波澜,反复论证,而实际上都只是为了说明他的基本论点。”
(4).比喻起伏变化的思潮。 唐 孟郊 《列女操》:“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此所谓波澜不生,心如枯井者乎。”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五幕:“我实在也有点耽心,万一他们都死了,我这已经平定了八年的心境,恐怕又要卷起波澜来了。” 巴金 《沉默集(二)·丹东的悲哀》:“ 丹东 的面容还是十分安静,人看不出他心里究竟是否起了波澜。”
(5).比喻世事的起伏变化。 清 宋儒醇 《翌日湖中风雪转甚》诗:“乾坤多畏途,何处无波澜?” 清 洪升 《长生殿·合围》:“天降摧残,地起波澜。”
《漢語大詞典》:波浪
(1).江河湖海上起伏不平的水面。晋书·张华传:“须臾光彩照水,波浪惊沸,於是失剑。” 唐 李绅 《溯西江》诗:“空阔远看波浪息, 楚 山安稳过云岑。” 梁斌 《播火记》十九:“他的心情,像大河里的波浪奔腾汹涌。”
(2).比喻起伏的思潮。《坛经·疑问品》:“烦恼无,波浪灭。”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四段:“和平环境里,心里也许有些小波浪,不大如意;一上战场,什么不如意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只有一个想头--应该胜利。”
(3).指面容。 元 高安道 《哨遍·嗓淡行院》套曲:“老保儿强把身躯纽,切驾的波浪上堆着霜雪。” 明 朱有燉 《曲江池》第四折:“彬彬文质,挣波浪,怎教人不念想。”
(4).风流。 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二折:“一剗地疏狂,千般的波浪,诸餘的事行,难道是不理会惜玉怜香?”
(5).殷勤。指男女情爱。雍熙乐府·小桃红·西厢百咏之六七:“问 红娘 ,一一説到他心上,做了主张,通些波浪,教你去成双。”
(6).指献殷勤;帮衬。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我是寨儿中风月的元戎将,善吟咏,会波浪,能譔梨园新乐章。”
(7).比喻事情在进行中横生的曲折。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这场祸事从天降,妳妳你便休唱叫喒可便好商量,走将来平白地生波浪。”
《漢語大詞典》:新潮
(1).新涨的潮水。 宋 孔平仲 《和常父望吴亭》:“混混过新潮,峩峩起层浪。”
(2).指新的社会风气或思潮。 鲁迅 《热风·儿歌的“反动”》:“小孩子略受新潮,辄敢妄行诘难。”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一:“自从你同几位朋友提倡了一下, W埠 的新潮也就渐渐涌起来了。”
《漢語大詞典》:狂涛(狂濤)
(1).汹涌的波涛。 五代 齐己 《观李琼处士画海涛》诗:“巨鼇转侧长鰌翻,狂涛颠浪高漫漫。” 宋 辛弃疾 《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词:“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就这样她跑到了海边,毫没有顾惜地纵身扑向了怪啸着的狂涛巨浪。”
(2).喻祸乱。 明 黄道周 《漳郡寇退寄候刘远予明府》诗之二:“名贤良不负,半壁倚长城。能使狂涛退,遂闻溟海清。” 陈毅 《游柏林失不雷河》诗:“狂涛兴起,人间战祸。”
(3).喻险境。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耶彼策 曰:‘汝得救孺子众!汝以为脱身狂涛,获天幸歟!’”
(4).喻澎湃的思潮。 姚雪垠 《言志篇》:“停笔时抛激动泪,狂涛迭起砚池中。”
《漢語大詞典》:狂澜(狂瀾)
(1).汹涌的波浪。 唐 韩愈 《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迴狂澜於既倒。” 明 吴承恩 《赏花钓鱼赋诗谢表》:“普滋生於湛露,息吞噬於狂澜。” 陈毅 《初游青岛》诗:“战士正操练,渔民斗狂澜。”
(2).喻剧烈的社会变动或大的动乱。 清 方文 《芜湖访宋玉叔计部感旧》诗之三:“一自狂澜翻大陆,遂令郎署属危途。” 梁启超 《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时千七百九十三年之秋,革命之狂澜,轰天撼地。” 林伯渠 《赠北赴热察诸同志》诗:“为障狂澜作砥柱,还擎旗帜荡尘埃。”亦指纷繁的思潮。 叶圣陶 《穷愁》:“狱底沉宵,脑海中益兴狂澜,起伏无已。”
《漢語大詞典》:逆风(逆風)
(1).指反风向;处于上风头。成实论·论门品:“又説拘毗罗花能逆风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林公 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风?’” 刘孝标 注:“成实论曰:‘波利质多天树,其香则逆风而闻。’”
(2).恶风;狂风。 南朝 梁 朱超 《咏独栖鸟》:“可念无端失林鸟,此夜逆风何处归。”
(3).迎风;顶风。 唐 王建 《水夫谣》:“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驛迢迢波淼淼。”五灯会元·石霜圆禅师法嗣·大宁道宽禅师:“到这里唤作顺水放船,且道逆风举棹,谁是好手?”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一:“﹝通讯员﹞一路上高兴地招着手,张开嘴像是叫什么,可是逆风,一点也听不见他叫什么。”
(4).跟车船等行进方向相反的风。 清 方文 《丹阳》诗:“ 江 行无奈逆风何,上岸驴羣不受驮。”
(5).比喻不良的风气,不利于前进的思潮。 回春 《对于百家争鸣的逆风》:“我以为,这位领导人所代表的风气,对于百家争鸣,乃是一股逆风。”
《漢語大詞典》:翻腾(翻騰)
(1).飞腾;翻滚。 北齐 刘昼 新论·均任:“夫龙蛇有翻腾之质,故能乘云依雾。” 唐 李山甫 《又代孔明哭先主》诗:“鲸鬣翻腾四海波,始将天意用干戈。” 元 王晔《桃花女》第二折:“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则你那口似悬河。” 毛泽东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沙汀 《选灾》:“他不停地翻腾着,每醒一次又一定深深叹一口气。”
(2).形容思潮起伏。 巴金 《寒夜》八:“‘我--我--’他费力吐出了这两个字,心上一阵翻腾。”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多少事在他心里翻腾,他不能睡。” 臧克家 《关于〈长诗选〉》:“直到现在,提起当年,我的心潮还是翻腾不已。”
(3).翻动;搜寻。《再生缘》第七回:“金银细软翻腾尽,桌椅橱箱记点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八回:“那些扦子手,便逐一翻腾起来,闹了个乱七八糟。”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六:“ 杜善人 说:‘我箱箱柜柜,都叫你们翻腾了,还有啥呢?’”
(4).指旧事重提。《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前头的事还去翻腾他做甚么!”
(5).形容吵闹不安。红楼梦第五五回:“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孽海花》第三五回:“当夜就得回来,稍迟了约定的鐘点,就闹得你家宅翻腾。”
(6).变化;改作。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至於近时,则翻腾百种,愈出愈奇。” 元 俞琰 《席上腐谈》:“以此见幞头之製,亦是展转翻腾,故其样今古不同如此。” 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见了这景物翻腾非前日,不由人几般儿心下猜疑。” 赵树理 《“小戏”小谈》:“假如我不顾人家原有的基础,想趁势露一露我的才华,我就重新翻腾一下……这样一来,富则富矣,可是要我自己去看我是不会再看的。”
《漢語大詞典》:思潮
(1).在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数量人的社会政治愿望的思想潮流。 鲁迅 《而已集·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 陶元庆 君的绘画,是没有这两重桎梏的。就因为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 中国 的民族性。” 端木蕻良 《关山月的艺术》:“ 岭 南画派是伴随着辛亥革命以及‘五四’新思潮而产生的一个重要画派。”
(2).指起伏不平的思想、情绪。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一:“火车的轮机声,打断我的思潮,车里却静悄悄的。”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四:“他又坐下来,思潮像是一条清流,给 朱瑞芳 搅得浑浊不堪,啥也看不清楚了。”
《漢語大詞典》:玄学(玄學)
(1).指 魏 晋 时期以 老 庄 思想为主的一种哲学思潮。晋书·陆云传:“﹝ 云 ﹞至一家,便寄宿,见一年少,美风姿,共谈老子:辞致深远…… 云 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北齐书·羊烈传:“﹝ 烈 ﹞能言名理,以玄学知名。” 金 元好问 《通真子墓碣铭》:“居玄都垂十稔,虽日课校讐,其参玄学、受章句,自远方至者,源源不絶。”
(2). 中国 古代研习道家学说的学校。宋书·隐逸传·雷次宗:“ 元嘉 十五年……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蓺术,使 丹阳 尹 何尚之 立玄学。” 唐玄宗 时又名“崇玄学”。新唐书·选举志上:“﹝ 开元 ﹞二十九年,始置崇玄学,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亦曰道举。其生,京、都各百人,诸州无常员。”
(3).指佛学。 宋 契嵩 《坛经赞》:“论者谓之玄学,不亦详乎!天下谓之宗门,不亦宜乎!”
(4).形而上学(metaphysica)的另一译名。原指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的学问,或用作哲学的别称。从 黑格尔 开始,又赋予“形而上学”一词以新的含义,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语。 毛泽东 《矛盾论》一:“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 中国 ,在 欧洲 ,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
《漢語大詞典》:翻卷(翻捲)
翻转卷动。亦喻思潮翻腾。 柯岩 《奇异的书简·天涯何处无芳草一》:“我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她,脑海里反覆翻卷着许多与 日本 友人交往的画面。”
《漢語大詞典》:发祥地(發祥地)
(1).指帝王生长、创业的地方。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惟 盛京 稍东之 兴京 ,则 肇 、 兴 、 景 、 显 四祖及 太祖 发祥之地。”《花城》1981年第6期:“ 辽宁 ,历史上是女真族建立 满清 政权的发祥地。”
(2).指民族、历史、文化、革命运动、某种政治思潮等起源的地方。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万年民族发祥地,抗战精华又此间。” 马南邨 《燕山夜话·中国古代的妇女节》:“在 中国 历史发祥地的 黄河 流域各省份,民间的风俗居然直截了当地把七月七夕称为‘女节’。” 徐迟 《火中的凤凰·凤翔》:“这是五四运动发祥地。这是人民 中国 诞生的摇篮。” 邹韬奋 《萍踪寄语》三一:“ 曼彻斯特 是对华经济侵略的大本营,而同时又是自由主义的发祥地。”
《漢語大詞典》:变种(變種)
(1).生物由原种变生新种。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六:“昔 三苗 将亡,五穀变种。此草妖也。”晋书·五行志中:“ 吴 孙亮 五凤 元年六月, 交阯 稗草化为稻。昔 三苗 将亡,五穀变种,此草妖也。”
(2).指生物由原种变生的新种。
(3).喻指某些经过改头换面的思潮、流派等。常含贬义。 瞿秋白 《海上述林·恩格斯和文学上的机械论》:“照他的意思,这种变种的马克斯主义把 马克斯 的批评性的方法变成了‘武断的公理’。”
《漢語大詞典》:工联主义
也称“工会主义”。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19世纪中叶流行于西欧和美国。主张阶级合作,把增加工资、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看成是工人运动的唯一目的,反对工人阶级进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斗争。
《漢語大詞典》:工团主义
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思潮。20世纪初流行于欧洲和拉丁美洲。主要代表有法国索烈尔、拉加德尔等。将工会(即工团)与政党对立起来,认为工会才是团结和领导工人的唯一组织形式,否认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