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阴脉(陰脈)
(1).中医学名词。指经脉中的阴经,其中包括手足三阴经、任脉、冲脉、阴维脉、阴跷脉等。灵枢经·脉度:“阴脉荣其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
(2).中医学名词。指脉象的性质。凡属沉、濇、弱、弦、微者,谓之“阴脉”。《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辨脉法〉》:“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注:“见阴脉,谓见阴寒脉也。阴寒脉即沉、濇、弱、弦、微类也。”
《漢語大詞典》:夹膝(夾膝)
暑时置床席间,以憩手足的消暑器。呈笼状,用竹或金属制成。 唐 温庭筠 《晚坐寄友人》诗:“晓梦未离金夹膝,早寒先到石屏风。” 唐 常理 《古别离》诗:“粟鈿金夹膝,花错玉搔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嚶嚀一声,大小婢媪,奔入满侧,移金椅牀,置双夹膝。”
《漢語大詞典》:风挛(風攣)
由风湿引起的手足挛屈病症。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 长沙 太守 滕永文 ,先颇精进,时在 洛阳 ,两脚风挛经年。”
《漢語大詞典》:梏桎
即桎梏。束缚手足的刑具。汉书·刑法志:“凡囚,‘上罪梏拲而桎,中罪梏桎,下罪梏。’”
《國語辭典》:投体(投體)  拼音:tóu tǐ
身体伏下礼拜。唐。梁肃〈药师琉璃光如来画像赞〉:「自外入者,或疑乱怖,投体膜拜,而不知其粉绘也。」
《國語辭典》:痿蹶  拼音:wěi jué
委靡。宋。苏轼教战守策〉:「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
《漢語大詞典》:厥冷
中医学名词。手足厥冷,也叫“手足逆冷”、“四逆”。指手足四肢由下而上冷至肘膝的症状。有寒热之分。可见于伤寒、厥证、疝等病症。参阅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敦煌曲子词·定风波》:“阴毒伤寒脉又微,四支(肢)厥冷猒难依(医)。”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 角哀 再欲上前劝解时,但见 伯桃 神色已变,四肢厥冷,口不能言。”红楼梦第九五回:“不料此回甚属利害,竟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
《漢語大詞典》:瘛疭
惊风;痫病。亦泛指手足痉挛。说文·疒部:“瘛,小儿瘛瘲病也。” 段玉裁 注:“急就篇亦云瘛瘲。 师古 云:即今癇病。按,今小儿惊病也。瘛之言掣也,瘲之言纵也。”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温病脉:“太阳病……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癇,时瘈瘲。” 宋 司马光 《答李大卿书》:“中冷则为羸瘠,面瘇外热……流於筋脉,则为瘛瘲。”《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内钓》:“内钓肝藏病受寒,粪青潮搐似惊癇……瘛瘲甚者钩藤饮,急啼腹痛木香丸。”
《漢語大詞典》:挢引(撟引)
伸引手足。谓按摩。用以养生、治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闻上古之时,医有 俞跗 ,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鑱石撟引,案扤毒熨。” 司马贞 索隐:“谓为按摩之法,夭撟引身,如熊顾鸟伸也。”
《漢語大詞典》:踠跌
谓手足拳曲而颠仆。周礼·天官·疡医“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 汉 郑玄 注:“折疡,踠跌者。” 孙诒让 正义:“踠跌,谓手足宛屈及蹷仆,因而折损支体,故谓之折疡。” 唐 柳宗元 《与崔饶州论石钟乳书》:“ 冀 之北土,马之所生,凡其大耳短脰,拘挛踠跌,薄蹄而曳者,皆可以胜百钧,驰千里。”集注引 童宗说 曰:“踠,足跌也,曲脚也。跌,差跌也。”
《漢語大詞典》:胝挛(胝攣)
皮肉生茧,手足拳曲。形容艰辛困苦的境遇。 唐 元稹 《上门下裴相公书》:“及夫为计不良,困於沟瀆者十年矣。苟有舒其胝挛,置之趋走者,又安敢爱气力,吝心髓於 和 扁 耶?”一本作“ 胼挛 ”。
《国语辞典》:急惊风(急惊风)  拼音:jí jīng fēng
中医上指小儿急性癫痫症,患者两眼直视、手足痉挛及牙关紧闭。
《国语辞典》:右利  拼音:yòu lì
一般人手足眼耳等有右边较灵敏的现象,称为「右利」。也称为「右偏性」。
《國語辭典》:摘僻  拼音:zhāi pì
拳曲手足。比喻以繁琐的礼节自加约束。《庄子。马蹄》:「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
《漢語大詞典》:热厥(熱厥)
中医病名。因受邪热,阻碍阳气流通,而使手足逆冷的病。《素问·厥论》:“阴气衰於下,则为热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