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媮惰
亦作“ 媮堕 ”。亦作“ 媮嫷 ”。 偷安怠惰。 宋 苏辙 新论中:“天下之吏媮堕苟且,不治其事。” 宋 朱熹 《答魏元履》之一:“切不可以轻易急迫之心求旦暮之功;又不可因循媮惰,虚度光阴也。”明史·海瑞传:“诸司素媮惰, 瑞 以身矫之。” 章炳麟 《思乡原》上:“且夫 宋 世朝士,徧为燕乐,文章媮嫷,甚于 四杰 也。”
分類:偷安怠惰
《漢語大詞典》:怠傲
(1).亦作“ 怠慠 ”、“ 怠驁 ”。怠慢骄傲。荀子·儒效:“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韩非子·备内:“故为人臣者,窥覘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慠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刼君弑主也。”汉书·田蚡传:“诸客稍自引而怠驁,唯 灌夫 独否。”晋书·郭璞传:“夫寅畏者所以响福,怠慠者所以招患,此自然之符应,不可不察也。” 宋 苏辙 《民政下》:“凡皆务以自损吾强大之势,而见吾衰弱之状,使之安然无所顾忌而益以怠傲。”
(2).亦作“ 怠敖 ”。怠惰遨游。墨子·非儒下:“倍本弃事,而安怠傲;贪於饮食,惰於作务。”《孟子·公孙丑上》:“今国家閒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赵岐 注:“适有閒暇,且以大作乐,怠惰敖游,不修政刑。” 元 王祯 农书卷四:“上之人作无益以妨农时,敛无度以困民力,般乐怠傲,不能以身率先下,虽课督之令家至而户説之,民亦不知所劝也。” 明 李东阳 《书〈杏园雅集图〉卷后》:“自 洪武 之开创……而不陷於流连怠敖之地,何其盛也。” 严复 《原强续篇》:“而我尚晏然不知蜂蠆之有毒,般乐怠傲,益啟戎心。”
《漢語大詞典》:昏惰
昏昧怠惰;懈怠。宋史·宋庠传:“既而与副使 程戡 不协, 戡 罢,而御史言 庠 昏惰。” 明 宋濂 《饶氏杏庭记》:“见杏则如见其先祖焉,所以耸动其心志,警戒其昏惰者;大有资於学功。”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昼:“ 宰予 为四科之贤,岂有志气昏惰、当昼而寝之事乎?”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二篇第三章:“志气昏惰,前途有官僚化之危险。”
《漢語大詞典》:日偷
(1).日渐苟且怠惰。礼记·表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孔颖达 疏:“安肆日偷者……言小人安乐放恣,则其情性日为苟且。”
(2).日益衰弱。 严复 《原强》:“故 中国 日偷者,由法制学问之大,以至于饮食居处之微,几於指不胜指。”
《漢語大詞典》:颓惰(頽惰)
(1).颓唐轻慢。 宋 沈括 《梦溪续笔谈》:“ 王荆公 赠弟 和甫 诗云:‘老我衔主恩,结草以为期。’言‘老我’则语有情,上下句皆有惜老之意。若作‘我老’,与‘老我’虽同,而语无情,诗意遂頽惰。”
(2).衰颓怠惰。 明 黄绾 《明道编》卷六:“近来用功,虽有是处,只是不曾着实理会,优游放过,所以頽惰昏塞,皆此故也。”明史·骆问礼传:“陛下当明作於上,敕诸臣奋励於下,以挽頽惰之风。”
《漢語大詞典》:废堕(廢墮)
(1).废弃不举。 宋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中外苟且,百事废堕,生民久苦,羣盗渐起。”
(2).因怠惰而中止。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二》:“ 宰予 昼寝, 夫子 有朽木粪土之喻。且曰:‘始也听人之言则信其行,今因 予 而改之。’旧説以为废堕於学。”
《國語辭典》:偷堕(偷墮)  拼音:tōu duò
苟且怠惰。《大戴礼记。盛德》:「无度量,则小者偷堕,大者侈靡而不知足。」
分類:苟且怠惰
《漢語大詞典》:怠弃(怠棄)
怠惰荒废。书·甘誓:“ 有扈氏 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孔 传:“怠惰废弃天地人之正道。” 唐 白居易 《补逸书》:“惟 葛伯 反易天道,怠弃邦本,虐於民,慢於神。”《东周列国志》第二五回:“﹝ 虢公 ﹞耽於声色,将怠弃政事,疎斥忠良。”
分類:怠惰荒废
《國語辭典》:豫怠  拼音:yù dài
贪图安乐而懈怠。《书经。太甲中》:「王懋乃德,视乃厥祖,无时豫怠。」
分類:安乐怠惰
《漢語大詞典》:退惰
退缩怠惰。 宋 陆游 《夜雨思括苍游》诗:“道心退惰如风鷁,世念坚彊似火牛。” 宋 叶适 《除吏部侍郎谢表》:“胥疏退惰之中,功名絶纪;蹇产病昏之后,意乐全销。”
分類:退缩怠惰
《漢語大詞典》:浮惰
(1).游荡怠惰;游手好闲。《文选·沈约〈和谢宣城〉》:“牵拙谬东汜,浮惰及西崑。” 李善 注:“浮惰,浮名惰懈也。” 唐 白居易 《息游惰策》:“託跡於军籍释流者,可返躬於东作,欲其浮惰其可得乎?”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这样,既侵夺居民的产业,又造成浮惰的习惯。”
(2).无业游民。北齐书·儒林传序:“游手浮惰,十室而九。”续资治通鉴·宋钦宗靖康元年:“所得皆市井浮惰,旬日而足。”
《漢語大詞典》:厌怠(厭怠)
厌烦怠慢;厌倦怠惰。 唐 王播 《题木兰院》诗记:“ 播 少孤贫,尝客 扬州 惠照寺 木兰院 ,随僧斋餐,僧厌怠,乃斋罢而后击鐘。”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 李屏山 ﹞浮湛於酒,其性厌怠。”
《漢語大詞典》:五民
(1).指褊急之民、狠刚之民、怠惰之民、费资之民、巧谀恶心之民。《商君书·垦令》:“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鬭,很刚之民不讼,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諛,恶心之民无变也。五民者不生於境内,则草必垦矣。”
(2).指谈说之士、处士、勇土、技艺之士、商贾之士。《商君书·算地》:“事谈説之士、则民游而轻其君;事处士,则民远而非其上;事勇士,则民竞而轻其禁;技艺之士用,则民剽而易徙;商贾之士佚且利,则民缘而议其上。故五民加于国用,则田荒而兵弱。”
(3).指士、农、商、工、贾。亦泛指五方之民。史记·货殖列传:“ 临菑 亦海 岱 之间一都会也……其中具五民。” 裴駰 集解引 服虔 曰:“士、农、商、工、贾也。”引 如淳 曰:“游子乐其俗不復归,故有五方之民。”宋书·符瑞志下:“四海既穆、五民乐业。”
(4).指士、农、工、商贾、兵。宋史·王禹偁传:“自 秦 以来,战士不服农业,是四民之外又生一民……佛法流入中国,度人修寺,歷代增加。不蚕而衣,不耕而食,是五民之外,又益一而为六矣。”
《漢語大詞典》:逋逸
(1).逃亡;逃遁。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 韩约 、 马超 ,逋逸迸脱,走还 凉州 。”旧五代史·汉书·赵思绾传:“ 思綰 等比是 赵在礼 御士,本不刺面, 景崇 、 齐藏珍 既至 京兆 ,欲令文面,以防逋逸。”
(2).指逃遁者。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又旁布奇兵箐外,以截逋逸。”
(3).怠惰安逸。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师必博究精微,贯穷玄奥,示之大义,导以微言,提撕善诱,彫朽励薄。若乃识量通敏,志怀逋逸,则拘縶反关,业成后已。”
《漢語大詞典》:安易
(1).安逸怠惰。国语·晋语八:“ 鞅 也,居处恭,不敢安易,敬学而好仁,和於政而好其道。” 韦昭 注:“易,简也。不敢自安而为简略。”
(2).平静安稳;安静和平。新唐书·卓行传·元德秀:“ 颖士 呼吸折节而获重禄,不易一刻之安易。”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其风雨时作,特暂伏之见象,非能永劫安易,如 亚当 之故家也。”